导读:本文包含了强震记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强震,场地,危险性,函数,方位角,条件,汶川。
强震记录论文文献综述
刘健,李聪,韩勃,万志,刘锐[1](2019)在《基于KiK-net强震记录的水工建筑物反应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一些规范中的设计反应谱法是经过简化的经验设计方法,未充分考虑地质、场地条件等影响,分析处理了遍布日本超过1 400组KiK-net强震数据,分别按照中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和欧洲抗震规范(Eurocode 8)的场地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得到不同场地条件的平均反应谱曲线,对平均反应谱曲线进行标定,并与规范中的设计反应谱对比,提出设计反应谱修改优化的建议。结果表明,场地条件主要对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平台段高度、下降段的下降速率有影响;随着场地由硬变软,平台段高度逐渐降低,这与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Eurocode 8中的规定有所不同;在长周期段,自振周期大的结构在软弱场地上受到的地震作用更大,加速度反应也大。(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徐国林,陈龙伟[2](2019)在《液化场地强震记录的频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液化场地上建筑物承受地震作用的特性,本文利用11组液化场地实测记录,对液化场地的地震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场地液化后,地表加速度幅值减小,长周期成分显着增多,记录中出现明显的"尖刺"。对比国内外抗震规范设计反应谱与液化场地实测加速度反应谱,分析得出:在短周期T<0.3 s,规范设计反应谱值与实测记录反应谱基本一致;在中长周期段0.3 s<T<1.5 s,规范反应谱值明显低于实测记录反应谱值;在长周期段T>1.5 s,规范设计谱较实测记录反应谱值略低。基于5种数值方法模拟的液化场地地震动结果显示:周期T<1.0 s时,数值计算的反应谱值基本高于液化场地实测反应谱值,或与之吻合;而周期T>1.0 s时,数值计算的反应谱值均低于液化场地实测反应谱值。(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晓东,单新建,张迎峰,尹昊,屈春燕[3](2019)在《基于强震记录的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及滑动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GNSS连续站分布密度较低,难以满足地震近场位移准实时观测的需求,强震仪加速度记录可作为地表形变观测的重要补充手段。文中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了汶川MS8. 0地震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震时强震数据,通过校正处理和2次积分得到了同震位移场分布。将强震仪所得的位移时间序列与高频GPS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震仪与GPS计算的同震形变场在位移幅值、方向和总体分布特征方面较为接近。联合使用强震仪、GPS和InS AR数据,基于相同断层模型反演的断层滑动空间展布形态、滑动范围、滑动量、应力降和矩震级等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均吻合较好。结果表明,强震记录可作为获取地震近场位移序列的有效手段,为研究地表破裂过程和地震参数快速获取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联合使用多种数据,可提高数据覆盖密度,实现数据优势互补。(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张锐,李宏男,王东升,成虎[4](2019)在《结构时程分析中强震记录选取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结构抗震时程分析中输入强震记录选取的各种方法,对评判指标的选取及样本容量的确定进行了分类梳理和评述。震级、震中距、场地等地震信息常作为选波的第一评判指标,而目标谱及其他地震动强度指标则作为第二评判指标。地震动强度指标已总结出数十种,它们与结构反应的相关性及其在选波研究中的优越性认识不一。以反应谱为目标进行匹配、缩放及选择的方法(目标谱选波法),成为目前最主流的方法。目标谱的种类较多,最广泛采用的是规范设计谱,工程应用比较方便;条件均值谱方法精度较高,但如何将条件均值谱与我国规范接轨,仍需深入研究。结构反应均值估计中,反映强震记录反应谱与目标谱匹配程度的误差指标及缩放方法的取用,应力求能够选出谱形匹配较优的强震记录。随着基于性能抗震理念的深入及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的逐渐完善,结构反应的估计也从均值发展到概率分布,其所需的样本容量及所采用的评判指标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2期)
李红光,冷崴[5](2019)在《H/V谱比方法在强震记录应用中几个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强震记录的积累,利用强震记录进行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研究成为必然。使用滇西南地区2007—2011年间强震台网记录到的强震动记录数据,研究使用水平/垂直谱比法(H/V)处理强震数据时的几个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在使用H/V谱比法进行场地地震效应研究时,强震记录和地脉动记录存在较大的不同;使用强震记录可以获得更多的震源和台站场地参数信息,但这同时也相应增加了强震数据使用时的难度。比较国内外学者使用强震数据进行场地地震效应的研究成果,分析在使用强震数据时存在的问题,最终给出使用强震记录研究场地效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申文豪,李永生,焦其松,解全才,张景发[6](2019)在《联合强震记录和InSAR/GPS结果的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震源滑动分布反演及其地震学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8月8日我国四川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本研究利用基线校正方法获得距震中100km范围内9个强震台站同震位移,基于Sentinel-1卫星干涉SAR影像对获取了InSAR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形变数据,本研究进行了震源滑动模型联合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整体以走滑运动为主,释放地震矩约为7.60×1018 N·m(~MW6.52).通过对比模拟形变场和观测值显示,联合反演结果优于单独基于InSAR形变场的反演结果.静态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断层平均静态应力降为1.07MPa.反演滑动模型沿走向和倾角方向拐角波数值分别为0.99×10-4和1.10×10-4.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共有83.6%的余震位于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被主震所触发的余震占总数的77.9%,主震对后续余震具有显着触发作用.强地面运动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结果在烈度分布范围和等级方面与调查烈度符合度很高,模拟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断层破裂的方向性效应等特征.本研究计算结果显示九寨沟地震无论是平均静态应力降还是拐角波数均低于同类型地震的平均水平,这可能是造成本次地震强地震动水平相对不高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孟家瑶,戴靠山,王英,张泰来,单伽锃[7](2018)在《基于强震记录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强震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阻尼特性,选取39栋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历年地震中观测到的共230条地震响应记录,依据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叁种典型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整理,采用单输入多输出的特征系统实现算法,对以第一振型为主的结构在不同强震记录下进行模态参数识别,统计得到叁种典型结构不同激励强度下的基阶阻尼比估算公式,并从阻尼机理以及结构变形层面,对导致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表明,结构未严重破坏前,阻尼比随激励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结构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结构类型表现出了不同的阻尼比大小:框架结构阻尼比大于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阻尼比大致居于两者之间。(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S2期)
温瑞智,尹建华,冀昆,任叶飞[8](2018)在《结构需求概率危险性分析中强震记录选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结构性态地震工程中易损性曲线传统计算流程对强震记录选取不够重视,鲜有对目标场址地震概率危险性的考虑,因而以同时考虑地震概率危险性和结构自振周期特性的条件均值谱作为记录选取依据,将结果应用到IDA方法和条带法中,并与地震事件随机散布的传统云图法进行对比。以某八层平面框架作为算例,将云图法与IDA方法以及条带法在四种极限状态下的结构需求易损性曲线以及结构需求概率危险性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其中,随机选取两组地震事件(M,R)分布范围相仿的强震记录进行云图法计算,二者结果由于不可控的地震动不确定性而存在显着差异,但IDA方法与条带法由于采用条件均值谱对地震动进行了控制,彼此结果基本一致,更符合实际工程场址的危险性需求,同时为后期不同区域的结构性态分析损失评估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尹得余,刘启方,刘畅,季鑫洋[9](2018)在《基于近场强震记录和同震位移的汶川地震破裂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方位角覆盖较均匀的近场宽频带强震记录和同震位移资料,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和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过程。从运动学的角度,对北川断层南段、彭灌断层和小鱼洞断层可能的破裂顺序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北川断层南段浅部高倾角部分起始破裂的时间。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近场记录波形拟合残差结合同震位移资料得到,只有北川断层南段在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断层西南侧台站合成记录才符合观测记录,同时不会在彭灌断层南段近地表处产生远大于观测值的位错。得到1种可能的破裂方式为:主震从北川断层南段深部低倾角部分开始,造成浅部的彭灌断层破裂,彭灌断层往北侧破裂传播触发小鱼洞断层,进而引起北川断层南段浅部高倾角部分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2)通过分析断层西南侧台站合成记录的第2个波包波形拟合的结果,发现北川断层南段高倾角部分起始破裂可能有8s的"停滞"。从时间上来说,相互平行的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在破裂时可能存在先后顺序,北川断层南段浅部区域的破裂可能滞后于彭灌断层。同时,北川断层南段可能存在多点破裂的情况。3)断层面上滑动速度较大的区域,滑动速率的值与周边台站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断层面上产生较大滑动速率的区域,其周边台站往往有较大的PGV产生。(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8年03期)
袁莉莉[10](2018)在《强震记录的平滑处理对相干函数的影响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干函数|(?)jk|常常被用来描述地震动空间相关性,根据相干函数的计算公式,其理论值应该等于1且与频率无关,因此,在实际计算相干函数时需要采用窗函数对强震记录的功率谱和互功率谱进行平滑,最后得到的相干函数0<| (?)jk|<1。窗函数的种类很多,选用不同的窗函数,以及不同的带宽,对于相干系数的计算结果将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和得到的分析结果如下:1.选取了台湾SMART-1台阵的第5次地震的加速度记录中的S波时间窗作为分析数据。分别以中心台站C00与内圈台站103、106、109、112,与中圈台站M03、M06、M09、M12,以及与外圈台站003、006、009、012组成不同距离,即d=200m,1000m 和 2000m 的台站对。2.采用了布莱克曼(Blackman)窗、哈明(Hamming)窗和汉宁(Hanning)窗,以及0.68Hz、1.07Hz和1.46Hz叁种不同的带宽,分别计算了台站间距d为200m、1000m、2000m叁种距离的相干系数。3.选择了常用的Loh模型和Abrahamson模型对相干系数计算结果进行了拟合,通过对拟合曲线的对比,发现:叁种窗函数对相干系数计算结果的影响不大,但带宽的影响较大,带宽越大,相干系数越小。因此,在计算相干系数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带宽。(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强震记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液化场地上建筑物承受地震作用的特性,本文利用11组液化场地实测记录,对液化场地的地震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场地液化后,地表加速度幅值减小,长周期成分显着增多,记录中出现明显的"尖刺"。对比国内外抗震规范设计反应谱与液化场地实测加速度反应谱,分析得出:在短周期T<0.3 s,规范设计反应谱值与实测记录反应谱基本一致;在中长周期段0.3 s<T<1.5 s,规范反应谱值明显低于实测记录反应谱值;在长周期段T>1.5 s,规范设计谱较实测记录反应谱值略低。基于5种数值方法模拟的液化场地地震动结果显示:周期T<1.0 s时,数值计算的反应谱值基本高于液化场地实测反应谱值,或与之吻合;而周期T>1.0 s时,数值计算的反应谱值均低于液化场地实测反应谱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震记录论文参考文献
[1].刘健,李聪,韩勃,万志,刘锐.基于KiK-net强震记录的水工建筑物反应谱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9
[2].徐国林,陈龙伟.液化场地强震记录的频谱特征[J].地震学报.2019
[3].刘晓东,单新建,张迎峰,尹昊,屈春燕.基于强震记录的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及滑动反演[J].地震地质.2019
[4].张锐,李宏男,王东升,成虎.结构时程分析中强震记录选取研究综述[J].工程力学.2019
[5].李红光,冷崴.H/V谱比方法在强震记录应用中几个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9
[6].申文豪,李永生,焦其松,解全才,张景发.联合强震记录和InSAR/GPS结果的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震源滑动分布反演及其地震学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19
[7].孟家瑶,戴靠山,王英,张泰来,单伽锃.基于强震记录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研究[J].建筑结构.2018
[8].温瑞智,尹建华,冀昆,任叶飞.结构需求概率危险性分析中强震记录选取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8
[9].尹得余,刘启方,刘畅,季鑫洋.基于近场强震记录和同震位移的汶川地震破裂过程[J].地震地质.2018
[10].袁莉莉.强震记录的平滑处理对相干函数的影响程度[D].苏州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