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洪灾风险区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洪灾,风险,区划,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价。
洪灾风险区划论文文献综述
王复生,李传奇,张焱炜,李继政[1](2019)在《基于GIS的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区域洪灾风险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区域的防汛需求,主要从洪水灾害的危险性、敏感性和易损性3方面建立洪水灾害风险区划模型,综合考虑研究区域的汛期暴雨日数、暴雨强度、高程、高程标准差、河网密度、湖区缓冲区、GDP、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等9项影响指标,用蒙特卡罗法辅助层次分析法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值,通过ArcGIS的地图代数功能对各个指标图层归一化处理,计算得到研究区域的洪水灾害风险区划图。区划结果显示:鲁南片的高风险区位于南四湖周边区域、枣庄市局部地区;鲁北片的高风险区位于聊城城区、黄河以北沿线;胶东片的高风险区位于济南市周边以及半岛东部局部地区。通过与历史洪涝灾情资料进行比对,发现上述区划结果符合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区划结果对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洪水防治和决策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孙瑀[2](2017)在《考虑洪水风险因子的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精细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水灾害是当今世界上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洪水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等特点,因此仅靠工程措施并不能保证防洪保护区安全。洪灾风险区划将研究区域划分不同的风险等级,能够直观地表达洪灾风险的空间特征,是一项重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以往国内外洪灾风险区划研究中,洪灾风险评价体系划分指标选取相对单一,即使考虑了多方面因素,但选取的指标因子不具有针对性,且评价单元的空间尺度过大导致难以精确定位洪灾风险。基于此,本文以漳卫新河右堤防洪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二维水动力模型对防洪保护区进行洪水风险模拟,提取最大淹没历时,最大淹没水深和最大洪水流速3个洪水风险因子作为致灾因子,并考虑孕灾环境影响因子和承灾体影响因子,构建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评价体系,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突变理论和随机集理论对防洪保护区进行洪灾风险评价,并基于GIS栅格技术和空间信息迭加技术对防洪保护区进行洪灾风险精细区划。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论文在充分考虑防洪保护区地形地貌,桥涵道路和不同植被覆盖等下垫面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并从水量平衡、地形、不同溃堤方案和糙率等四个方面验证其合理性,获得了防洪保护区较可靠的最大淹没历时、最大淹没水深和最大洪水流速等洪水风险因子。(2)在客观分析漳卫新河右堤防洪保护区历史洪灾、下垫面及社会经济特点的基础上,以淹没历时、淹没水深、淹没流速等水力要素作为致灾因子以地形坡度、植被覆盖、河流缓冲区等作为孕灾环境,以人口密度、GDP密度、交通干线和防洪标准等承灾体,构建了较完善的洪灾风险评价体系。(3)针对以往洪水风险区划多以区县为评价单元,评价单元空间尺度较大的问题,本文基于GIS栅格技术,精细划分了50m?50m的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并运用栅格的像元技术,精确定位洪灾风险。(4)基于上述洪灾风险评价体系和评价单元,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突变理论与随机集理论方法进行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区划研究,并利用ArcGIS软件平台绘制洪灾风险区划图。通过对比分析表明:叁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对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进行较合理地区划,而且各有优缺点,但随机集理论能够有效避免突变理论与层次分析法在指标重要性评判上的主观性,从而使洪灾风险精细区划更符合实际。(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赖成光,王兆礼,陈晓宏,黄锐贞,廖威林[3](2015)在《基于Ant-Miner的洪灾风险区划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蚁群优化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进行规则挖掘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为解决指标变量与风险级别间非线性关系,提出一种基于蚁群规则挖掘算法(Ant-Miner)的洪灾风险区划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将该模型应用于北江流域洪灾风险区划实例中,结果表明:1 Ant-Miner模型可挖掘15条适合研究区的洪灾风险分类规则,这些规则以简单的条件语句形式表现,便于生成风险区划图;2 Ant-Miner模型测试精度(95.1%)高于相同条件下BP神经网络模型的精度(92.9%),表明其分类性能更好,对洪灾风险区划具有更好的适用性;3研究区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降雨量较大、地势平缓低洼、人口财产密集的地区,与历史洪灾风险情况较吻合,表明所构建的模型科学合理,可为流域洪灾风险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杨丽萍,周志华,高阔永,杨波[4](2015)在《黄庄洼蓄滞洪区洪灾风险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庄洼蓄滞洪区为例,根据洪灾风险理论,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了洪灾风险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洪灾风险评价模型,对50年一遇设计洪水黄庄洼蓄滞洪区的洪灾风险进行了评价,并绘制了风险区划图。(本文来源于《海河水利》期刊2015年02期)
李谢辉,王磊[5](2013)在《河南省洪灾风险危险性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洪水灾害频繁且严重的河南省为研究区,根据洪灾风险分析和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利用GIS技术,针对引起洪水灾害的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通过分析评价历史洪灾、综合降水、综合地形、土壤、河流水系对洪水灾害危险性的影响,从行政区划范围获得了由高到低5个级别的河南省洪灾风险危险性区划图。结果显示: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信阳、驻马店、漯河南部、平顶山、商丘东南部以及开封、商丘、周口叁市的交界处;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叁门峡的大部分地区、洛阳的西南部和南阳的西部地区。(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3年01期)
郭燕波[6](2012)在《堤防保护区洪灾风险区划与管理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水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江河堤防作为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洪水泛滥的最后屏障。然而堤防在防御洪水的同时也使洪水的能量得以聚集,一旦发生特大洪水引起堤防溃决,可能会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洪灾风险区划作为减免洪灾损失的非工程措施之一,对于增强全民水患意识、促进防洪辅助决策科学化、规范洪泛区的开发与管理、开展洪水保险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本文拟通过指标体系法,结合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堤防保护区内遭遇200年一遇溃堤洪水的洪灾风险分布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洪水风险管理对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论如下:(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洪灾风险分析系统理论为基础,围绕洪灾风险的本质特征,针对堤防保护区,构建洪灾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中评价洪水危险性的主要指标包括洪水淹没次数、到达时间、最大淹没水深以及最大淹没流速,评价承灾体易损性的主要指标包括人口密度、GDP密度、居住户数密度、耕地面积密度和交通线密度。在对研究区域进行评价时,由于有洪水到达的地区遭受淹没的次数相同,无法体现不同频度对洪水危险性的影响,因而未考虑这一指标。(2)研究区域洪灾风险区划研究。以辽河干流右岸石佛寺至柳河口段堤防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建立的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ArcGIS9.2的软件环境下,对各指标进行迭加分析得到洪灾风险指数。并结合SPSS的快速聚类功能,进行洪灾风险等级的划分,以获取最终的洪灾风险区划图。研究结果表明:洪灾风险程度最高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因赵家滩险工发生溃决而遭受淹没的叁面船镇和陶屯乡地区,较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都主要分布在因韩家窝堡险工发生溃决而遭受淹没的公主屯镇和东蛇山子乡,洪灾风险程度最低的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因巨流河险工发生溃决而有洪水到达的新城街道境内。(3)洪灾风险管理对策的制定。将洪灾风险区划的成果和洪水的危险性相结合制定洪灾风险管理对策。首先,针对研究区域内不同风险等级的地区确定可采取的不同处理措施;然后以韩家窝堡险工为例,通过分析其遭遇200年一遇溃堤洪水时的洪水危险性(洪水到达时间、最大流速、淹没水深、淹没范围等),制定相应的溃口应急对策。(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李林涛,徐宗学,庞博,刘浏[7](2012)在《中国洪灾风险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气候、地貌和流域水系作为洪水发生的影响因素,分别选取特定频率下的叁日降水量、中国气候分区图、坡度图、高程图和河湖缓冲区作为洪水发生的影响因子,并兼顾历史洪水频次数据,采用成因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在ArcGIS环境下制作了特定频率下的中国洪水风险区划图。分别以人口和GDP作为社会经济指标,分析并制作了中国发生特定频率洪水时的受灾人口分布图和GDP损失分布图。区划图符合历史洪水资料的统计情况,客观反映了中国洪水风险区域的空间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王一秋,许有鹏,李群智,常玉会[8](2010)在《太湖流域江苏片区洪灾风险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的自然属性和承灾体的社会属性两方面出发,选取降雨量、水系及地形作为洪灾危险性评价因子,人口密度、平均GDP及平均播种面积为洪灾脆弱性评价因子,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层次分析法,得到研究区洪灾危险性区划图、洪灾脆弱性区划图及洪灾风险综合区划图。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江苏片大部分地区的洪灾危险性较大,阳澄淀泖区、武澄锡虞区洪灾危险性程度明显大于湖西区,尤其是阳澄淀泖区;经济发达的阳澄淀泖区、武澄锡虞区的洪灾脆弱性比湖西区大;洪灾风险程度较大的地方分布在地势低平、河网密集的阳澄淀泖区及武澄锡虞区的东部,随着湖西区经济迅速发展,洪涝灾害的风险也将增大。(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赵庆良[9](2009)在《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沿海城市不仅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域,也是世界各地人口集聚、经济发达的重要区域和战略中心。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海陆交互作用使沿海城市的脆弱性和自然灾害风险水平显着增加,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沿海城市地位的重要性和面临自然灾害的高风险性,促使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备受关注。温州龙湾区受台风暴雨和风暴潮带来的洪涝灾害影响严重。龙湾区沿海滩涂水产养殖和渔业发达,每年台风汛期,常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大量财产损失。在该区域开展洪灾风险评估和区划研究不仅能够弥补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研究的不足,而且可以充实和发展城市洪灾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应急预案情景分析(4073052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研究(40571006)”为依托,通过大量野外实地考察和调研得到第一手数据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程序;开展了温州龙湾区洪灾风险评估和区划研究。这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洪灾风险管理体系,保障沿海城市公共安全、促进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得到以下6方面成果:1.综合考虑洪灾系统中致灾因素、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的特征,对温州龙湾区进行洪灾系统风险识别分析。从气象水文因素、地理位置因素和防洪排涝工程措施叁个方面进行洪灾系统致灾因素的辨识;从气象因素和下垫面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洪灾孕灾环境分析;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洪灾承灾体,考虑快速城镇化对洪水灾害影响,进行洪灾承灾体类型和特征分析;根据温州台风暴雨洪灾历史数据资料,得到温州台风—暴雨强度相关关系及台风暴雨时空分布规律。2.根据温州龙湾区中小流域下游山地丘陵地形和不同重现期洪水淹没情景,重点进行了基于情景模拟的暴雨洪水风险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考虑到地面径流、地形起伏和下渗作用等自然因素,基于“雨量体积法”洪水淹没情景模拟方法,利用自编GIS程序模拟不同重现期洪水水面高程和计算不同洪水淹没深度区间对应的淹没面积,并根据洪水淹没深度对温州龙湾区进行暴雨洪水风险危险性评价。本文还根据龙湾区2005年台风“海棠”暴雨实测资料进行典型历史台风暴雨事件洪水淹没情景模拟和危险性评价实证研究。3.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不同财产对洪水的耐淹性能和洪灾损失程度不同,构建了城镇土地利用类型洪灾脆弱性分类体系,开展了洪灾风险脆弱性评估。运用ARCGIS软件对温州龙湾区航拍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并确定温州龙湾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洪灾脆弱度。温州龙湾区洪灾风险脆弱性评估结论揭示了不同洪水淹没模拟情景下洪灾脆弱区域的受灾面积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脆弱度区域面积的变化规律。4.根据国内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成本价值估算方法和龙湾区社会经济水平,进行了龙湾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成本价值的估算,并开展了洪灾损失评估。研究表明:龙湾区不同重现期洪灾损失大小排序为瑶溪镇>沙城镇>海滨街道>永中街道;龙湾区不同重现期洪水淹没模拟情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洪灾损失大小排序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公共事业用地。5.基于GIS技术,以洪水风险值作为区划指标,据此构建了龙湾区洪水风险区划图编制方法。研究表明:龙湾区从5年一遇洪水到100年一遇洪水,洪水风险区的总面积逐渐增大,高风险区逐渐转化为中风险区,中风险区逐渐转化为低风险区,高风险区的面积逐渐减小,低风险区的面积逐渐增大。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从多角度对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系统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沿海城市洪灾风险评估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温州龙湾区为研究区域开展实证研究。建立了基于情景模拟的洪水风险危险性评价、基于洪灾脆弱度的洪灾风险脆弱性评估、基于GIS空间网格的洪灾损失评估以及根据洪灾损失值与发生概率关系进行洪灾风险评估四部分内容构成系统的中国东部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程序。洪灾风险评估研究是一个涉及灾害学、风险学、地理学、环境学、气象学、水文水动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本文虽然在沿海城市洪灾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的研究上作了部分有益的探索,但是相对于本研究领域科学理论的拓展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还仅仅是一个开端。洪灾风险评估研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黄大鹏,刘闯,彭顺风[10](2007)在《洪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洪灾风险评价是洪灾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洪灾风险区划是在洪灾风险评价基础上的宏观分区,有助于更清晰的把握洪灾风险的空间格局与内在规律。文章首先对洪灾风险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试图达到理清和规范的目的。然后对洪灾风险评价常用方法和洪灾风险区划研究进行了评述。目前主要的洪灾风险评价方法有地貌学方法、水文水力学模型与系统仿真模拟方法、基于历史灾情数据的方法、基于水灾史料和古洪水调查的方法、遥感与GIS方法、基于洪灾形成机制的系统分析方法等。最后对洪灾风险评价与洪灾风险区划研究进行了小结,并指出了未来在洪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的数据基础、洪灾风险评价的时空尺度、洪灾风险区划的理论与方法、洪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的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可能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07年04期)
洪灾风险区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洪水灾害是当今世界上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洪水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等特点,因此仅靠工程措施并不能保证防洪保护区安全。洪灾风险区划将研究区域划分不同的风险等级,能够直观地表达洪灾风险的空间特征,是一项重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以往国内外洪灾风险区划研究中,洪灾风险评价体系划分指标选取相对单一,即使考虑了多方面因素,但选取的指标因子不具有针对性,且评价单元的空间尺度过大导致难以精确定位洪灾风险。基于此,本文以漳卫新河右堤防洪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二维水动力模型对防洪保护区进行洪水风险模拟,提取最大淹没历时,最大淹没水深和最大洪水流速3个洪水风险因子作为致灾因子,并考虑孕灾环境影响因子和承灾体影响因子,构建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评价体系,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突变理论和随机集理论对防洪保护区进行洪灾风险评价,并基于GIS栅格技术和空间信息迭加技术对防洪保护区进行洪灾风险精细区划。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论文在充分考虑防洪保护区地形地貌,桥涵道路和不同植被覆盖等下垫面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并从水量平衡、地形、不同溃堤方案和糙率等四个方面验证其合理性,获得了防洪保护区较可靠的最大淹没历时、最大淹没水深和最大洪水流速等洪水风险因子。(2)在客观分析漳卫新河右堤防洪保护区历史洪灾、下垫面及社会经济特点的基础上,以淹没历时、淹没水深、淹没流速等水力要素作为致灾因子以地形坡度、植被覆盖、河流缓冲区等作为孕灾环境,以人口密度、GDP密度、交通干线和防洪标准等承灾体,构建了较完善的洪灾风险评价体系。(3)针对以往洪水风险区划多以区县为评价单元,评价单元空间尺度较大的问题,本文基于GIS栅格技术,精细划分了50m?50m的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并运用栅格的像元技术,精确定位洪灾风险。(4)基于上述洪灾风险评价体系和评价单元,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突变理论与随机集理论方法进行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区划研究,并利用ArcGIS软件平台绘制洪灾风险区划图。通过对比分析表明:叁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对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进行较合理地区划,而且各有优缺点,但随机集理论能够有效避免突变理论与层次分析法在指标重要性评判上的主观性,从而使洪灾风险精细区划更符合实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洪灾风险区划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复生,李传奇,张焱炜,李继政.基于GIS的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区域洪灾风险区划[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
[2].孙瑀.考虑洪水风险因子的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精细区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7
[3].赖成光,王兆礼,陈晓宏,黄锐贞,廖威林.基于Ant-Miner的洪灾风险区划模型及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杨丽萍,周志华,高阔永,杨波.黄庄洼蓄滞洪区洪灾风险区划研究[J].海河水利.2015
[5].李谢辉,王磊.河南省洪灾风险危险性区划研究[J].人民黄河.2013
[6].郭燕波.堤防保护区洪灾风险区划与管理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7].李林涛,徐宗学,庞博,刘浏.中国洪灾风险区划研究[J].水利学报.2012
[8].王一秋,许有鹏,李群智,常玉会.太湖流域江苏片区洪灾风险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10
[9].赵庆良.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0].黄大鹏,刘闯,彭顺风.洪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