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应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力,模型,解理,竖井,岩层,核反应堆,砂岩。
应力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腾,吴晓东,唐彬袁,韩松,罗锐[1](2019)在《HG700汽车大梁钢的热变形行为及流变应力本构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leeble 3500型热模拟试验机对HG700汽车大梁钢进行单道次压缩试验,研究了其在变形温度950~1 150℃和应变速率0.01~5.00s~(-1)条件下的流变应力行为;根据真应力-真应变曲线,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该钢的流变应力本构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高应变速率(1.00,5.00s~(-1))下,HG700汽车大梁钢的动态软化行为以动态回复为主,而在低应变速率(0.01,0.10s~(-1))下,HG700汽车大梁钢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再结晶;变形温度的升高及应变速率的降低均会促进流变应力的降低,且会促进应力更早达到峰值;由构建的以变形温度、应变速率、真应变为变量的流变应力本构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该模型可准确地预测HG700汽车大梁钢的流变应力。(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19年12期)
乔巍,姚卫星,马铭泽[2](2019)在《复合材料残余应力和固化变形数值模拟及本构模型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不同固化本构模型,建立了预测复合材料构件残余应力/应变和固化变形的叁维数值模型。该模型由热化学分析模块和热力分析模块构成,考虑了热化学耦合、材料性能的各向异性、化学收缩及黏弹性等因素。基于线弹性、黏弹性和Path-dependent叁种典型的本构模型,预测了构件的残余应力/应变及固化变形。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建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并重点研究了不同本构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黏弹性本构模型最佳,对构件的残余应力/应变及固化变形的预测结果均较好; Path-dependent本构模型次之,对构件的残余应变和固化变形的预测结果较好,但对构件的残余应力的预测结果稍差;线弹性本构模型最差,除了对构件的残余应变和较薄构件的固化变形的预测结果较好外,其他预测结果都较差。(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24期)
曾广礼[3](2019)在《辐照环境下各向同性核石墨材料应力分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石墨可用作裂变核能反应堆如气冷堆和熔盐堆的慢化剂材料,还可用作为冷却剂和控制棒提供通道的结构部件.为了保证反应堆的寿期安全性,石墨堆芯不仅需要保持完整,还要避免过度变形,从而保证在工作状态和事故环境下堆芯冷却剂不会受阻,也不会妨碍控制棒的移动.因此,核石墨构件的结构完整性评估是反应堆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反应堆环境下石墨构件的应力分析,除了通常的弹性应变和热应变,由于中子辐照引起的额外应变也是考虑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定义辐照环境下核石墨应力和应变相关的本构方程.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辐照环境下核石墨材料应力分析的材料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核石墨砖进行了应力分析,以期了解由辐照环境引起的应变对石墨砖应力的影响,相应的计算结果对堆芯核石墨砖的设计具有理论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9年11期)
陈孙艺[4](2019)在《壳壁热斑模型及其热应力计算近似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压力容器壳壁上热斑类温度梯度热应力问题,结合各种工程实际提出了壳体上热斑的概念,并提出了穿透平板壁面的圆锥形、圆台形和圆柱形几种基本的热斑体模型,根据等效热流数学模型推导了热斑范围的几何尺寸。分析发现,沿板壁面方向的热斑半径≥2倍平板厚度时,计算模型可以忽略壁厚温差引起的热应力,否则,要同时考虑壁面温差和壁厚温差引起的热应力;根据只沿着壁面方向存在局部温差的温度梯度分布,建立了热斑内等温模型、变温模型和斑中斑模型,推导了各模型的热应力计算式,经比较分析后,确定了其中合理的热应力计算式。通过在热斑内逐步缩小区域范围可以直接逼近计算斑内微小区的热应力,但是其结果会低估热应力水平,而按热斑整体尺寸计算的热应力结果更合理。(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期刊2019年10期)
陈子光[5](2019)在《应力腐蚀的近场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腐蚀是金属与其所在环境(通常为自然环境)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缓慢由不稳定态回归其自然稳定状态的过程。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会受到结构中弹性和塑性应变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实验研究都表明拉应力可能会加快阳极溶解速率。这种应力腐蚀关系通常可通过Gutman力化耦合理论来描述。基于该理论的数值模型能用于任意形状结构的应力腐蚀,包括点蚀、缝隙腐蚀和电偶腐蚀等。在本文中,我们将该力化耦合理论引入到非局部近场动力学(PeriDynamic)模型中,建立应力腐蚀的近场动力学计算模型。近场动力学理论是一种非局部理论,它通过求解空间积分方程描述物质力学(扩散)行为,避免了基于连续性假设建模和求解空间微分方程的传统方法在面临不连续问题时的奇异性。在近场动力学腐蚀模型中[1-2],腐蚀过程的阳极反应被理解为电解质-金属固体双相系统中的动态扩散过程,并伴随着导致界面自发演化的相变机制,同时在金属内部的腐蚀会在金属表面附近产生一定厚度的扩散腐蚀层。两相材料扩散包括金属表面附近金属原子失电子的溶解(金属内部扩散)和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扩散。近场动力学腐蚀模型是一种可靠的、灵活的模拟腐蚀损伤的工具。它已被用于模拟点蚀和晶间腐蚀的损伤演化过程。在本文中,我们将力化耦合动力学关系引入到近场动力学腐蚀损伤模型[3]。该模型考虑了阳极溶解速率与非局部膨胀之间的指数依赖性。指数函数中的常数对应于电流密度对所施加应力的敏感性,该参数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校准。我们对铜进行了应力腐蚀试验,在施加不同大小拉应力情况下,测量其腐蚀速率,通过该实验校准了近场动力学应力腐蚀模型中的参数。然后,我们使用校准后的模型成果地预测了其他应力水平下的腐蚀速率。新的近场动力学应力腐蚀模型有以下优点:模型中损伤演化是自发进行的,不需要人为地跟踪或者标定腐蚀界面;自动包含了金属表面的扩散腐蚀层损伤演化结果;模型结果中展现了腐蚀界面的微观粗糙化;包含了腐蚀速率对变形的依赖性;在该模型引入断裂准则,则可以很容易地模拟应力腐蚀开裂。(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朱龙奎[6](2019)在《裂尖弹性区应力腐蚀解理-溶解机理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航天飞行器应力腐蚀失效时有发生,且呈现低应力脆性断裂的特点。本文基于氯盐环境奥氏体不锈钢应力腐蚀微观行为和应力腐蚀工程失效现象,提出裂尖弹性区应力腐蚀解理-溶解机理模型,即裂尖前缘存在一个微弹性区,阳极溶解和阴极反应形成的空位、氢、电负性离子及其交互作用使金属晶体原子键分离以致断裂,受环境粒子作用局部原子键断裂的解理面表面能与内聚力降低,极低弹性应力则导致应力腐蚀裂纹解理形核扩展。此过程与传统机理模型认为的非线性形变如位错发射、晶体滑移并不相关,进一步阐明了应力腐蚀Ⅰ阶段特征,适用于常见应力腐蚀失效实例。(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郭相参,孙扬[7](2019)在《深竖井破碎岩层围岩应力分析模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层的层理性结构使其力学特征具有各向异性,而节理裂隙发育的破碎岩层,具有更明显的各向异性。深竖井井壁围岩应力高,易发生破坏。与均质各向同性岩层不同,破碎岩层井壁围岩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结构面的抗滑能力。这类岩层的自稳能力差,当围岩应力超过单元体结构面强度时,围岩便失稳垮塌。鉴于岩层本身、环境及施工等因素的影响,破碎岩层的围岩应力复杂多变,如何快速而相对准确地确定破碎岩层的围岩应力即成为井筒支护的关键环节。从破碎岩层的成因出发,分别给出破碎岩层、断层、软弱夹层的围岩应力的分析模型,对深竖井破碎岩层段井筒支护的合理设计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S2期)
梅文昕,王青松,孙金华[8](2019)在《基于电化学-力耦合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石墨颗粒的应力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随着电极颗粒中锂的嵌入和脱出,颗粒会发生膨胀和收缩而导致应力的产生,应力过大时会发生电极材料的脱落,破裂,致使电池内阻增加,循环性能下降,容量衰减,最终导致电池失效。本文对正负极椭球颗粒建立叁维电化学-力耦合模型,计算了充电过程中电极颗粒的锂浓度分布以及负极石墨颗粒的应力分布,结果表明两个颗粒接触的部位应力较大,且过大的应力会削弱锂离子的脱嵌能力,导致两个负极颗粒接触的部位锂浓度较低而两个正极颗粒接触的部位锂浓度较高。此外,颗粒表面径向应力为零,径向应力最大值出现在颗粒中心;最大切向应力出现在两个颗粒接触的表面。(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期刊2019-10-18)
辛亚军,郝海春,吕鑫,姬红英[9](2019)在《高应力区峰后红砂岩蠕变特性及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通过RLW-2000型岩石叁轴流变仪,对2组9个红砂岩样进行高应力区峰后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研究了红砂岩峰后瞬时应变、蠕变应变与应力水平的关系,分析了红砂岩峰后/峰前蠕变关联特性,探讨了红砂岩蠕变破坏机制,确定了峰后红砂岩高应力区蠕变本构模型。结果表明:随着蠕变应力水平提高,峰后岩样瞬时应变呈减小趋势,蠕变应变与蠕变应变速率呈增加趋势,峰后岩样同样具有瞬时加载四阶段与蠕变水平叁阶段特征;相同应力水平下,岩样峰后/峰前状态对瞬时应变比影响大于蠕变应变比;应力水平越高,岩样瞬时应变比与蠕变应变比越大,但应力水平对岩样蠕变应变比影响大于瞬时应变比;峰后破坏岩样主控破裂面形态复杂,高径比越小,岩样内部破坏越充分,高径比越大,越易产生压剪破坏;Burgers-Kelvin模型能够表征峰后红砂岩高应力区蠕变特性。(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佳斌,丁军,宋鹍,黄霞,张晓迪[10](2019)在《冲击载荷下20CrMnTi钢动态应力响应与考虑绝热温升修正J-C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20CrMnTi钢的动态应力响应,利用拉伸试验机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对20CrMnTi钢进行准静态拉伸和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压缩实验。结果表明:20CrMnTi钢具有应变率效应和增塑效应。但在动态压缩实验中20CrMnTi钢对应变率变化不太敏感。考虑绝热温升的影响,对J-C本构模型进行修正。结果显示修正后的J-C本构模型可很好的描述20CrMnTi钢在动态冲击加载下的力学性能,为20CrMnTi钢在高速重载机械零件上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9年05期)
应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评价不同固化本构模型,建立了预测复合材料构件残余应力/应变和固化变形的叁维数值模型。该模型由热化学分析模块和热力分析模块构成,考虑了热化学耦合、材料性能的各向异性、化学收缩及黏弹性等因素。基于线弹性、黏弹性和Path-dependent叁种典型的本构模型,预测了构件的残余应力/应变及固化变形。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建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并重点研究了不同本构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黏弹性本构模型最佳,对构件的残余应力/应变及固化变形的预测结果均较好; Path-dependent本构模型次之,对构件的残余应变和固化变形的预测结果较好,但对构件的残余应力的预测结果稍差;线弹性本构模型最差,除了对构件的残余应变和较薄构件的固化变形的预测结果较好外,其他预测结果都较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力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腾,吴晓东,唐彬袁,韩松,罗锐.HG700汽车大梁钢的热变形行为及流变应力本构模型的建立[J].机械工程材料.2019
[2].乔巍,姚卫星,马铭泽.复合材料残余应力和固化变形数值模拟及本构模型评价[J].材料导报.2019
[3].曾广礼.辐照环境下各向同性核石墨材料应力分析模型[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9
[4].陈孙艺.壳壁热斑模型及其热应力计算近似方法[J].压力容器.2019
[5].陈子光.应力腐蚀的近场动力学模型[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6].朱龙奎.裂尖弹性区应力腐蚀解理-溶解机理模型[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7].郭相参,孙扬.深竖井破碎岩层围岩应力分析模型探讨[J].中国矿业.2019
[8].梅文昕,王青松,孙金华.基于电化学-力耦合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石墨颗粒的应力模拟[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19
[9].辛亚军,郝海春,吕鑫,姬红英.高应力区峰后红砂岩蠕变特性及模型分析[J].实验力学.2019
[10].王佳斌,丁军,宋鹍,黄霞,张晓迪.冲击载荷下20CrMnTi钢动态应力响应与考虑绝热温升修正J-C本构模型研究[J].机械强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