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飞[1]2004年在《长期定位施肥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小麦籽粒品质形成不仅取决于优质的基因型,更受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影响,其中地力条件与肥料运筹对品质的影响极为显着。长期定位肥料试验后,同种类型土壤形成了不同的土壤肥力,为研究土壤肥力与肥料运筹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条件。但目前已有长期定位肥料试验报道中,尚无人选用不同品质类型的专用小麦品种,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影响的生理机制报道也甚少。为此,本研究在已有20年小麦-玉米两熟制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的基础上,选用优质强筋和弱筋专用小麦品种,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叶片光合性能、膜脂过氧化作用及氮代谢关键酶GS活性的影响,以期阐释定位试验条件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变化的生理机理,为改进小麦施肥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试验在江苏省徐州农科所长期定位肥料试验地中进行。原试验从1980年秋播开始,裂区设计,主区因子为有机肥处理,设施(M)与不施两个水平;裂区因子为无机肥处理,设4个水平,即空白(CK)、氮肥(N)、氮磷肥(NP)和氮磷钾肥(NPK),小区面积33.3m2,重复4次。试验进行15年后,即从1995年秋播开始,将N处理的两个重复改为施氮钾肥(NK)处理,另两个重复仍为单施氮肥处理。2000年选用小麦品种为皖麦38和烟2801,2001年选用品种为烟2801、徐州25和徐州26。品种因子为裂裂区。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合施用的效应。有机肥主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有显着作用,而对大部分品质指标无影响;无机肥处理主效应及有机无机肥交互效应对籽粒产量和大部分品质性状均有显着影响。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与单施无机肥处理相比提高了小麦大部分品质性状,有利于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高,但不利于弱筋小麦品质的改善。 长期单施化肥的效应。在不施有机肥的条件下,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氮肥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而随着无机肥施用种类的增多,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随产量的提高而降低。仅施氮钾肥处理的面筋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虽然大幅度提高,但面筋指数和产量显着降低。分析认为,土壤养分的平衡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形成较为重要,强筋小麦需较高的氮肥水平和适宜的磷钾肥,而弱筋小麦需在适宜氮肥用量的基础上,增施磷钾肥。长期定位施肥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效应研究 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效应。有机无机肥长期配合施用与对应的单施无机肥处理相比,灌浆中期(开花后20一23天)旗叶光合速率、Fv/Fm和SPAD值以及LAI高,至灌浆后期时,上述参数下降速度慢;此时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的群体最大光合性能(Pn*LAI和SPAD*L Al)也明显高于单施无机肥处理,最终产量水平高。除NK处理外,在各单施无机肥处理和各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间,随磷钾肥的增施,小麦旗叶和最大群体光合性能提高,产量也相应提高。’仅施氮钾肥(NK)后,土壤磷含量低,而氮钾含量提高,土壤营养元素不均衡,加上施入肥料中营养元素的不均衡,对小麦植株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旗叶和群体光合性能和LAI降低,消减速度快,最终产量下降至与对照相近的水平。 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和GS活性的效应。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与单施无机肥相比,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低,最终产量高;在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及单施无机肥各处理间,随着无机肥种类的增多,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降低,产量呈上升趋势;而不均衡施肥时(仅施氮钾肥),小麦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高,最终籽粒产量最低。不同处理下旗叶GS活性与全氮含量、最终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着关系。关键词:小麦;长期定位施肥;有机无机肥配合;品质;产量;光合特性
车升国[2]2015年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提出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叁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李燕青[3]2016年在《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201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禹城试验基地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农田上,开展了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肥的农学与环境效应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常规施肥量(N 225 kg/ha)条件下,单施鸡粪或猪粪的小麦、玉米产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当,平均比单施牛粪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提高40.83%和33.11%。与常规施肥相比,加倍(N 450 kg/ha)施用猪粪、鸡粪和化肥的处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加倍施用牛粪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比常量牛粪处理提高25.53%和28.72%。牛粪与化肥配施后,小麦产量随化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提高,但牛粪与化肥不同配施比例对玉米产量基本无影响,化肥配施比例高而牛粪配施比例低时小麦、玉米产量达到了单施化肥处理的水平。鸡粪、猪粪与化肥不同配施比例对小麦、玉米产量基本无影响,且均与单施化肥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相当。2.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常规施肥量(N 225 kg/ha)条件下,单施鸡粪或猪粪处理对小麦各品质指标的提升作用与化肥处理相当,且明显优于施用牛粪的处理。与常规施肥量相比,加倍施用牛粪、鸡粪、猪粪和化肥小麦各品质指标均有所提升,但大部分指标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常量配施时化肥比例高而有机肥比例低的处理(25%有机肥+75%化肥)更有利于籽粒蛋白含量的提高。15个品质指标可以压缩为3个主成份,以湿面筋为代表的第一主成份方差贡献率占到60.22%,代表了大部分的数据信息。系统聚类的方法将18种不同施肥方式分为四类:(1)不施肥处理,(2)常量牛粪和加倍牛粪处理,(3)常量单施鸡粪、猪粪和化肥以及常量配施处理,(4)加倍化肥、加倍鸡粪和加倍猪粪处理。由于产量对营养品质指标的―稀释效应‖,各处理间玉米各品质指标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3.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常量施肥条件下,单施鸡粪或猪粪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NHI)和氮素生理利用率(IE)接近,均值分别为3.85kg/kg和56.60kg/kg,与化肥处理无显着差异;单施牛粪处理NHI和IE值分别为3.73kg/kg和64.42kg/kg。与常规施肥量相比,加倍施用鸡粪、猪粪和化肥处理的NHI值平均降低了34.09%,IE值平均降低了20.02%;而加倍牛粪处理的NHI与IE值没有降低。牛粪、鸡粪、猪粪与化肥配施的处理间NHI与IE值均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且与单施化肥的处理相当。常量施肥条件下,单施猪粪、鸡粪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AE)和回收率(RE)接近,均值分别为19.85kg/kg和41.85%,达到了单施化肥处理的水平,而牛粪处理的氮肥AE以及RE仅为9.26kg/kg和15.55%。与常规施肥量相比,加倍施用牛粪、鸡粪、猪粪和化肥处理的氮肥AE值平均降低了39.16%,氮肥RE值平均降低了23.19%。牛粪与化肥配施处理中的25%牛粪配施75%化肥和50%牛粪配施50%化肥,鸡粪、猪粪与化肥配施所有处理的氮肥AE和RE值均达到了单施化肥的水平。4.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单施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配施均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限于本文结果为试验第一年,各处理间全氮和有机质含量规律尚不明显。由于有机肥中P、K含量较高,致使施用有机肥处理的速效磷、速效钾明显超过了单施化肥的处理,其中单施鸡粪、猪粪处理速效磷含量分别是单施化肥处理的5.82和7.06倍。5.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NH3挥发的影响。常量单施化肥周年NH3挥发量为39.63 kg/ha,是单施牛粪、鸡粪、猪粪处理的37-53倍,叁种有机肥周年NH3挥发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猪粪>鸡粪>牛粪处理;加倍施用化肥、猪粪、鸡粪、牛粪均会明显增加NH3挥发总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周年NH3挥发总量随化肥配施比例增加而明显增加,有机肥配施比例低而化肥配施比例高的处理(25%有机肥配施75%化肥)的周年NH3挥发总量达到了单施化肥处理的水平。有机肥处理NH3挥发主要发生在小麦季,化肥处理NH3挥发主要发生在玉米季。单施化肥处理的NH3挥发损失占所施肥料氮的9%左右,单施有机肥处理的NH3挥发占所施肥料氮的0.2%左右。6.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N2O排放的影响。常量单施化肥处理的周年N2O排放总量为2.85kg/ha,高于单施有机肥的处理,叁种有机肥N2O周年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猪粪(2.51kg/ha)>鸡粪(1.91 kg/ha)>牛粪(1.85 kg/ha)处理;加倍施用化肥和有机肥的N2O排放量平均为常规施氮量的1.5倍以上。牛粪、鸡粪与化肥配施的25%有机肥配施75%化肥和50%有机肥配施50%化肥,以及猪粪与化肥配施的所有处理的N2O排放总量均达到了单施化肥处理的排放水平。有机肥处理的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小麦季,化肥处理主要发生在玉米季。单施化肥处理N2O排放损失占所施肥料氮的0.4%左右,有机肥处理N2O排放损失占所施肥料氮的0.3%左右。7.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土体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土体硝态氮残留主要发生在0-100cm内;常量单施化肥土体硝态氮0-100cm残留量高达210.34kg/ha,而常量单施有机肥处理土体硝态氮0-100cm残留量平均仅为109.44 kg/ha。常规施氮量时,叁种有机肥之间土体硝态氮残留量没有明显差异;加倍施肥时,猪粪处理土体硝态氮残留量最高,其次是鸡粪处理,牛粪处理最低。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加倍化肥处理土体硝态氮残留量增加了近1倍,有机肥处理土体硝态氮残留量也明显增加。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时,25%有机肥配施75%化肥处理的土体硝态氮氮残留均达到了单施化肥处理的水平。从作物生长及环境两个角度考虑,土体硝态氮残留量在合理范围内的有常量单施有机肥的处理和有机肥配施比例高的部分配施处理以及加倍牛粪处理。8.不同类型有机肥的科学利用方式。本地区牛粪、鸡粪、猪粪的科学利用方式为:在常规施氮量条件下,施用猪粪或鸡粪时应配施少量化肥(25%化肥+75%有机肥),或者小麦季有机肥单施,玉米季追施少量化肥;牛粪施用时,小麦季应多配施化肥(75%化肥+25%有机肥),玉米季化肥用量应酌情降低。鉴于有机粪肥中磷钾含量较高,因此在有机无机配施过程中建议不施或少施磷钾类的化肥,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风险。
王凡[4]2016年在《长期秸秆还田及施用粪肥对小麦产量和矿质营养品质及重金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是重要的有机肥源,有机肥料不仅含有作物需要的氮、磷、钾和多种中微量元素,同时还可提供相当数量的有机营养成分。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耕地面积约为3500万hm2,其中,冬小麦产量约占我国总产量的61%,夏玉米产量约占我国总产量的39%,肉、蛋、奶产量占我国总产量的25%、45%和33%。据统计,2010年华北地区畜禽粪便总排放量为4.8亿t,占全国畜禽粪便总排放量的25%。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集约化畜禽养殖迅猛发展,以及农业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传统施用有机肥的习惯在一些地区逐渐消失,化肥成为作物生长的主要养分来源。通过有机肥带入农田的养分越来越少,养分不平衡成为了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到粮食的安全生产。因此,合理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是实现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始于200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于2011-2013年冬小麦季采样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还田时期和粪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土壤-作物系统中的养分及主要重金属的变化,以期为合理利用秸秆和粪肥,节约养分资源、提高养分利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降低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麦田土壤大量、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玉秸秆50%、100%还田处理较对照提高了土壤全N、有效P、速效K、有效Fe、有效Zn含量,降低了土壤有效Cu的含量,对土壤有效Mn含量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趋势。50%秸秆还田量处理较100%秸秆还田量处理使土壤全N含量两年平均增加10.4%和5.2%,土壤有效P含量两年平均增加20.8%和7.5%,土壤速效K含量两年平均增加3.6%和3.3%,土壤有效Fe含量两年平均增加1.9%和3.4%,土壤有效Zn含量两年平均增加24.9%和17.8%。不同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Cd、Cr、Pb含量均低于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自然背景值,没有引起土壤重金属Cd、Cr和Pb的富集。(2)通过田间取样测定,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和还田时期对冬小麦产量、矿质营养品质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小麦玉米秸秆50%、100%还田处理使小麦籽粒产量两年平均增加5.4%和5.7%,小麦生物量两年平均增加4.9%和5.9%。50%秸秆还田量处理较100%秸秆还田量处理使小麦籽粒氮含量两年分别增加4.2%和4.5%,籽粒P含量两年分别增加7.8%和4%,籽粒K含量两年分别增加2%和10.7%。小麦玉米秸秆50%还田量处理较对照处理使小麦秸秆Fe含量两年分别增加12.6%和26.9%,小麦秸秆Zn含量两年分别增加16.9%和14.5%;100%秸秆还田量处理较对照处理使小麦秸秆Fe含量两年分别增加15.9%和40.4%,小麦秸秆Zn含量两年分别增加15.1%和18%。50%秸秆还田量处理较100%秸秆还田量处理使小麦籽粒Fe含量两年平均降低0.6%和10.3%,小麦籽粒Zn含量两年平均降低11.2%和9.2%,小麦籽粒Cu含量两年平均降低9.1%和4.7%,小麦籽粒Mn含量两年平均降低7.5%和4.1%。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小麦秸秆、籽粒中Cd和Pb含量均未检出,小麦秸秆Cr含量范围在0.1-0.17 mg kg–1,小麦籽粒Cr含量范围在0.04-0.09 mg kg-1,低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污染物限量值,处于安全范围内。(3)对不同粪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进行取样测定,研究了不同粪肥用量对土壤大量、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及农田系统中养分输入输出的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低量粪肥条件下(7500 kg ha–1-15000 kg ha–1)土壤全氮含量提高不明显,高量粪肥条件下(22500 kg ha–1-30000 kg ha–1)显着提高土壤全氮含量,两年平均增加17%和10%。施用不同粪肥用量均未显着增加土壤表层有效磷的含量。粪肥用量在22500 kg ha–1和30000 kg ha–1时,土壤速效钾含量较对照两年平均增加35%和43%。施用粪肥增加了土壤有效Fe、Zn、Mn的含量,但降低了土壤有效Cu的含量。粪肥用量在22500 kg ha–1和30000kg ha–1时,土壤有效Fe含量较对照两年平均增加26%和11%,土壤有效Zn含量较对照两年平均增加42%和43%。不同粪肥用量处理较对照使土壤有效Mn含量两年平均增加2%和11%,土壤有效Cu含量两年平均降低14%和11%。不同粪肥处理土壤Cd含量变化范围在0.09-0.18 mg kg–1,土壤Cr含量变化范围在51.6-56.8 mg kg–1,土壤Pb含量变化范围在3.2-7.1 mg kg–1,土壤Cd、Cr、Pb含量均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自然背景值。不施粪肥处理农田系统中土壤大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出现亏缺;施粪肥处理的营养元素均有盈余,盈余量随粪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4)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区不同粪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矿质营养品质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粪肥用量均未显着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与对照相比,不同粪肥用量显着降低了小麦秸秆、籽粒N含量,小麦秸秆氮两年平均降低9%和18%,小麦籽粒氮两年平均降低16%和12%。粪肥用量在7500kg ha–1时,小麦秸秆、籽粒磷的含量最高为5.0 g kg–1和4.7 g kg–1,比对照增加40%和13%。施用不同粪肥用量较对照显着降低了小麦秸秆钾的含量,两年平均降低13%和26%。不同粪肥用量处理在本试验第二年较对照显着提高小麦籽粒钾含量17%。施用不同粪肥用量使小麦秸秆、籽粒Fe含量两年平均增加46%和53%,小麦籽粒Zn含量两年平均增加12%,小麦籽粒Cu含量两年平均降低14%,小麦秸秆、籽粒Mn含量两年平均降低9%和18%。不同粪肥处理小麦秸秆、籽粒中Cd和Pb含量均未检出,不同粪肥处理小麦籽粒Cr含量范围在0.07-0.68 mg kg–1,低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污染物限量值,处于安全范围内。与人类膳食营养素摄入量标准(DRIs)相比,本试验条件下微量元素Fe、Zn、Cu未达到推荐量,Mn元素高于推荐量。
潘晓丽[5]2012年在《不同水肥措施对小麦玉米水氮吸收与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在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条件下,选择不同基因型的冬小麦(石麦15和济麦19)和夏玉米(中农99和莱农14)品种,设置不同肥料类型(化肥、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肥料用量和灌溉处理,研究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小麦玉米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主要结果:(1)化肥处理下,石麦15产量随施氮量增加没有明显变化,而济麦19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有机无机结合处理和有机肥处理下,石麦15和济麦19产量皆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相同氮肥用量下化肥处理和有机无机结合处理的小麦产量高于有机肥处理。低氮投入下(有机氮/无机氮=60/120)有机无机结合处理的小麦产量稍低于化肥处理,但高氮投入下(60/180)有机无机结合处理小麦产量与化肥处理的相近。化肥处理或有机无机结合处理下,石麦15的产量略高于济麦19,但有机肥处理下,济麦19的产量高于石麦15。灌溉量180mm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但水分处理之间差异没有达到显着水平。从品质指标看,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规律与产量结果相似。济麦19的沉降值显着高于石麦15,且济麦19沉降值受不同水肥处理影响显着,而石麦15沉降值不同水肥处理间差异不大;石麦15和济麦19之间的小麦面筋含量差异不大,有机肥处理的最低;济麦19的面团形成时间与稳定时间较石麦15的长,表现出较好的加工品质。(2)化肥处理和有机无机结合处理下,玉米产量随施肥量提高反而稍有下降;有机肥处理随施肥量提高,中农99产量稍有提高,但莱农14呈一定下降趋势。相同施肥量下,化肥处理和有机无机结合处理的玉米产量高于有机肥处理的;有机无机结合处理的玉米产量略高于化肥处理。在化肥处理或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处理条件下,中农99的产量明显高于莱农19的;有机肥处理条件下,中农99的产量较莱农19的低。从玉米品质测试指标看,两个玉米品种的粗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单施有机肥处理明显低于单施化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随施肥量增加玉米蛋白质含量增加(莱农14有机肥处理和中农99有机无机配施除外),赖氨酸含量几乎没有差别。玉米粗淀粉含量表现为单施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化肥处理时最低。(3)小麦植株吸氮量在不同灌溉处理下无显着差异,但以灌溉量180mm处理的吸氮量较高。单施化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小麦、玉米的氮素吸收较单施有机肥高。小麦吸氮量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增加,玉米吸氮量随施氮水平的升高反而降低。小麦和玉米氮素生理效率受肥料处理影响显着,整体表现为单施有机肥处理>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处理>单施化肥处理,且随植株吸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品种间,济麦19的植株吸氮量稍高于石麦15,但二者没有显着性差异。莱农14籽粒吸氮量在单施有机肥处理时显着高于中农99,单施化肥处理和有机无机配施时显着低于中农99。(4)小麦开花期,随灌溉量的增大,土体0-100cm硝态氮含量呈降低趋势;收获期土体0-100cm硝态氮含量受灌溉量影响变化规律不明显;无论是开花期还是收获期,在270mm灌溉量下2m土体硝态氮含量最少。0-100cm土体内土壤NO-3-N含量表现为单施化肥处理>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施氮量240kg N/ha时收获期0-100cm硝态氮含量高于施氮量180kg N/ha。不同肥料类型处理120-200cm土体硝态氮残留量受灌溉量影响表现不同,随施肥量的增加变化没有表现明显规律。不同水肥管理措施下小麦2m土体的土壤-植株系统的氮素平衡分析可看出,不同灌溉处理下,灌溉量270mm时的氮素平衡率最高,其次是灌溉量90mm处理,灌溉量180mm处理最低。不同施肥类型处理下,氮素平衡率表现为单施有机肥处理>有机无机结合处理>单施化肥处理;氮素平衡率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总体上看,小麦收获后,济麦在2m土体上的硝态氮含量要高于石麦。(5)小麦收获后2m土体含水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灌水量越高,小麦耗水量越多,水分利用率越低,灌水量与水分利用率成负相关。石麦和济麦的水分利用率在270mm灌溉量时,化肥处理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180mm和90mm灌溉量时,化肥处理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有机无机配施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小麦收获后,有机肥处理土体含水量达最大值,水分利用率最小。水分利用率在夏玉米不同处理上差异明显,中农玉米品种显着高于莱农14玉米品种。单施化肥处理和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处理中农玉米品种水分利用率高于莱农14玉米品种;单施有机肥处理中农玉米品种水分利用率反而低于莱农14玉米品种。
曲环[6]2003年在《长期施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于2001—2003年在“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效益监测基地网”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进行。主要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种植制度条件下,长期定位施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长期不施肥(CK)和长期单施氮肥(N),小麦籽粒形态品质、营养品质、磨粉加工品质、面粉理化性质、面团流变学特性、a—淀粉酶活性及淀粉粘度等品质指标没有明显下降。长期不施氮肥的PK处理,小麦千粒重下降,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降低,面团稳定时间缩短,拉伸曲线面积减小,a—淀粉酶活性增加,综合品质下降。N、P、K化肥配施以及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NPKM),小麦面团稳定性、延伸性及淀粉粘度等指标较CK有较大的改善。在对氨基酸含量影响上,单施无机肥效果好于无机有机配施处理。与CK相比,秸秆还田(NPKS)对提高小麦籽粒千粒重、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长期单施有机肥(M),不利于小麦营养品质、面团稳定性及籽粒耐储性的提高。 紫色土综合生态条件下,小麦综合品质表现比较差;增加C1施用量,与CK、NPKM和NPKS等处理相比,多项品质指标表现出改善的趋势。红壤小麦的蛋白质、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土壤;NPK化肥配施以及有机肥与无机化肥配施,小麦品质表现均较好。 2、磷肥在玉米品质形成中的作用较钾肥大。长期单施氮肥较不施肥的对照(CK)玉米籽粒营养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但籽粒粗脂肪含量和淀粉粘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N、P、K化肥配施或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NPKM),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较不平衡施肥肥处理(N、NP、NK、PK)基本平衡或略有增加,粗脂肪含量提高,淀粉粘度提高,表现出促进品质优化的作用;并且NPK处理对玉米品质的改善效果好于NPKM处理。秸秆还田(NPKS)有利于提高玉米千粒重、改善籽粒营养品质,增加粗脂肪含量。 黑土玉米籽粒千粒重较高,但籽粒赖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含量、淀粉粘度等指标明显低于其它土壤。红壤的玉米蛋白质、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及组分较其它土壤有很大提高,营养品质大大改善。 相同施肥量,轮作较连作有利于降低玉米籽粒灰分含量。黄土和褐潮土上,轮作较连作处理,玉米籽粒营养品质下降;粗脂肪含量平衡或略有提高;黑土则表现相反。 3、与CK相比,长期单施氮肥,稻米品质有一定的改善。在施N、K基础上施磷不利于稻米品质的提高。N、P、K配施或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米品质、形态品质和营养品质,改善稻米的蒸煮和食用品质,并且前者的效果好于后者。施用无机态氮有利于提高稻米籽粒的赖氨酸含量。 水稻土综合气候条件下,稻米品质明显好于紫色土。单施有机肥,水稻土稻米品质较CK有一定的改善,紫色土上则不利于稻米品质的提高。与比和 NPKM处理相比,紫色土秸秆还田(NPKS)、轮作(FZ)或增加 CI施用量《NPK)c*)等对稻米品质改善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长期不施肥(CK)或不平衡施肥(N、NP、NK、PK处理,尤其是N、PK、NK处理),作物产量明显较低。长期不施氮肥(PK),多数土壤作物产量较施氮处理明显下降。N、P、K化肥配合,可以维持较高的作物产量;在此基础上配合施用有机肥(NPKM),产量可进一步提高。多数土壤结果表明,秸秆还田(NPKS)不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 5、施肥制度不同,形成的土壤肥力基础明显不同。长期不施肥 (CK),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全P、速效P和速效K含量较长期撂荒(O)有较大下降。N、P、K化肥配施,平衡提高土壤各项肥力指标;在此基础上施用有机肥(NPKM),可进一步提高各项肥力指标。长期施肥,土壤pH下降。 黑土的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含量比较丰富,速效K含量相对较低:灰漠土的速效K积累量比较多,氮素和磷素的肥力相对较低。南方土壤偏酸性,pH值明显低于北方土壤。
李友军[7]2005年在《氮、磷、钾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淀粉品质的调控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2004年,以强筋小麦郑麦9023、中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小麦豫麦50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及其组分的合成与积累动态,分析了籽粒中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及不同营养器官糖含量与淀粉形成的关系,探讨了氮、磷、钾及配合施用对郑麦9023和豫麦50淀粉品质和特性的调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可溶性糖、淀粉和组分的合成与积累及淀粉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蔗糖含量随灌浆进行而逐渐降低,以花后6d含量最高;籽粒葡萄糖主要存在于灌浆前期,其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以温麦4号含量最高,郑麦9023次之,豫麦50含量最低。籽粒果糖含量的变化,郑麦9023花后6d含量最高,而后逐渐降低,豫麦50和温麦4号亦在花后6d达到峰值,之后迅速降低,花后24d略有升高,而后又迅速降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积累随籽粒灌浆的进行而不断上升,呈“S”型曲线,直链淀粉积累速率、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速率在花后20-25d达到峰值。直/支比随籽粒灌浆期的推移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豫麦50在灌浆前期和后期迅速增加,而在灌浆中期缓慢增加,郑麦9023和温麦4号则呈相反的趋势。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和最终粘度中筋小麦高于强筋小麦,强筋小麦高于弱筋小麦,而稀懈值则为弱筋小麦高于强筋小麦,强筋小麦高于中筋小麦,反弹值强筋小麦高于中筋小麦,中筋小麦高于弱筋小麦。 2.分析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旗叶碳代谢的差异及其与籽粒淀粉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豫麦50的Fv/Fo、Fv/Fm、φPSⅡ和qP的下降幅度最小,温麦4号次之,郑麦9023最大,同一生育时期相比,Fv/Fo、Fv/Fm、φPSⅡ基本表现为豫麦50>温麦4号>郑麦9023。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产量形成各时段的Fv/Fo、Fv/Fm和φPSⅡ与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郑麦9023旗叶蔗糖含量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花后18d,豫麦50和温麦4号则有两个高峰,分别在花后12d和24d。与蔗糖合成相关的SS和SPS最大值出现在花后12d,其峰值活性出现的时间要早于蔗糖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旗叶中蔗糖和可溶性总糖的变化呈极显着正相关,籽粒中可溶性总糖的转化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积累及粒重的变化呈显着负相关,而籽粒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积累与粒重的变化呈显着正相关。
刘淑云[8]2005年在《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文中指出试验于2003 年以“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大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施肥制度土壤肥力特征常年不施肥的对照(CK)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均低于施肥处理,S 含量较高,Ca、Mg、Fe 含量居于中等水平,Mn、Cu、Zn 含量较低,土壤pH 值最高。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及各形态元素含量均高于对照:NPK 平衡施肥,土壤肥力普遍较高,土壤各营养组分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非均衡施肥处理的NP、N、CK 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最低,N、NK、CK 处理土壤全磷及速效磷含量均显着低于其它处理,NP、N、NK 和PK 处理土壤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较低;化肥与有机肥或秸秆配合施用(NPKM、NPKS),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处于中等以上水平。2.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氮磷钾化肥均衡施肥(NPK)、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合(NPKM、NPKS)以及NP 和PK 处理的玉米生育期相近,N、NK 和CK 的玉米生育进程严重推迟,较其它处理晚2~3 周。处理间产量表现为NPKM>NPKS>NPK>NP>PK>NK>CK>N。产量高者亦具有较高的株高、干物质产量以及较好的果穗产量性状。(2)、长期均衡施肥处理和NP 处理茎叶在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赖氨酸含量和产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常年偏施氮肥的N 和PK 处理营养品质方面的差异最为突出;籽粒中这些营养组分的含量变化则和叶片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均衡施肥、化肥有机肥配施及化肥秸秆还田处理收获器官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和产量显着高于连续非均衡施肥处理;不同处理的不同收获器官中各营养成分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3. 不同施肥制度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1)养分含量全氮含量,NK 处理最高,N 次之,PK 处理含量最低;无机磷百
沈小燕[9]2008年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施肥结构对小麦产量与籽粒品质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也是小麦栽培调控的主要技术策略,但不同肥料因子对小麦产量品质的作用,因土壤本身的特性差异而导致差异性结论,这主要是缺乏长期定位肥料试验。通过长期定位试验所形成的不同土壤肥力生境差异,来研究土壤肥力与肥料运筹对小麦产量与籽粒品质的影响,将有助真实揭示肥料及土壤养分生境对小麦产量、品质的作用,为小麦优质高产的肥料结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长达27年肥料长期定位试验,选用中筋小麦品种苏9698,于2005—2007年进行对小麦产量、品质分析测定,主要研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含量、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并进行叁者的关联性分析,以揭示太湖地区因不同肥料结构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生境差异对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作用效应。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长期定位施肥下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长期不同施肥结构处理下土壤养分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影响,不施氮肥处理土壤氮含量一直为降低趋势。除MNK处理外的表层速效氮含量较低外,其余单施有机肥及有机肥与化肥混合使用均有利于土壤氮含量的提高。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土壤磷素的积累,尤其是表层磷含量显着增加,经过20多年的耕种,磷素可向下迁移至25cm深处,无磷肥投入的处理与C0在0~30cm土层磷含量皆无显着性差异。磷钾配施的处理对土壤钾素的影响较大,而其余含钾处理则无显着性差异。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钾含量影响不大,可能是由于秸秆还田提供了大量钾素,使得有机肥的作用在短期内不是很明显。2、长期定位施肥下小麦籽粒养分的差异不施氮肥处理条件下的小麦籽粒含氮量显着低于施氮处理含氮量,秸秆还田处理的籽粒含氮量最高,说明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籽粒氮量的吸收,其可能原因是在施入氮肥的同时,由于施入了许多能量物质使土壤中的微生物量增多,肥料氮素以微生物量氮的形式固定后,仍可较易被矿化而供植物吸收,微生物量氮是土壤保氮减少无机氮损失的一种重要形式。氮肥配施磷钾肥虽然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但没有表现出明显提高籽粒氮含量的作用;在单施化肥条件下,NK配施的处理对籽粒含氮量影响较大。由于不施磷肥,其籽粒含磷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而不施氮肥处理的籽粒含磷量比较高,说明在有机处理条件下N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籽粒含磷量的吸收。MNPK和MNP处理虽然能够促进产量的提高,但是对籽粒含磷量的影响不大。3、长期定位试验下小麦产量的差异长期使用肥料后(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都有提高产量的趋势。长期化肥偏施(N、NK、PK、NP)尤其是N、NK、PK处理,小麦生产力显着下降。长期N、P、K化肥配合施肥、秸秆还田,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有机与无机配合施肥,也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4、长期定位试验下小麦品质的差异不同肥料结构对小麦品质有差异性影响,秸秆还田有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的效应,同时导致淀粉含量下降。N、P、K及其组配对小麦品质影响因施用有机肥料而有明显的差异,如有机肥条件下,NP处理的小麦沉降值最高,而在无机肥条件下,以NK处理为最高,表明有机肥的施用会改变无机肥料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石书兵[10]2005年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小麦品质形成的特征、调节及其生理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于2002-2003 年在新疆乌鲁木齐、昌吉、木垒和山东泰安四个试验点同时进行小麦品质生态的研究,以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形成特征;以不同来源的同一类型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供氮时期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明确了其生理生化的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 不同生态条件下冬小麦品质的特征1.1 不同类型冬小麦产量的环境变异研究不同品质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产量差异较大,中筋小麦的产量高于其他类型,强筋小麦的产量较低。不同试验点的产量变化较大,各试验点小麦的产量自高而低的顺序为:木垒试验点〉乌鲁木齐试验点〉昌吉试验点。小麦产量受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在不同试验区产量差异显着,中筋冬小麦与其他品质类型相比,其产量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小,产量变化相对稳定。1.2 不同类型冬小麦各器官中氮磷的动态变化不同类型冬小麦叶片、叶鞘、茎中的氮的含量自开花后逐渐下降,到成熟期降到最低点。不同类型冬小麦籽粒氮的含量自开花后先逐渐下降,开花后21 天左右开始上升,到成熟期达到最高,成熟时,强筋小麦GC8901和XD23 两品种籽粒中氮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小麦。不同类型冬小麦叶片、叶鞘、茎、籽粒中磷的含量自开花后呈逐渐下降的总趋势,不同类型冬小麦叶片中磷的含量变化不同,这种变化可能与品种的吸磷特性有关。不同类型冬小麦中磷的含量自开花后呈逐渐下降的总趋势,但下降幅度缓慢,到成熟期降低到最低点,两个新疆品种籽粒中磷的含量在开花初期高于引进的两个品种,但在成熟时低于引进的两个品种。1.3 不同类型冬小麦籽粒淀粉的动态变化
参考文献:
[1]. 长期定位施肥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效应研究[D]. 俞建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2].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3]. 不同类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研究[D]. 李燕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4]. 长期秸秆还田及施用粪肥对小麦产量和矿质营养品质及重金属的影响[D]. 王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5]. 不同水肥措施对小麦玉米水氮吸收与利用的影响[D]. 潘晓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6]. 长期施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D]. 曲环. 山东农业大学. 2003
[7]. 氮、磷、钾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淀粉品质的调控效应[D]. 李友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8]. 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 刘淑云. 山东农业大学. 2005
[9].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性研究[D]. 沈小燕. 扬州大学. 2008
[10]. 不同生态条件下小麦品质形成的特征、调节及其生理基础[D]. 石书兵. 山东农业大学. 2005
标签:农作物论文; 小麦论文;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论文; 土壤类型论文; 鸡粪有机肥论文; 复合化肥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玉米论文; 农资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