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离子复合物论文_吴文丽,闫金龙,江韬,魏世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离子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物,金属,离子,氧化物,纳米,活性,锂离子电池。

金属离子复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丽,闫金龙,江韬,魏世强[1](2019)在《天然有机质-金属离子/氧化物-磷复合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有机质-金属离子/氧化物-磷(NOM-Metal-P)复合物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磷素形态,其环境行为对磷素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此,在综述NOM-Metal-P复合物的结合方式、测定方法、分子质量大小、生物有效性和稳定性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NOM-Metal-P复合物研究做出展望。已有研究表明,NOM-Metal-P复合物形态磷可占土壤溶液或天然水体中磷总量的50%,有时甚至达80%;NOM-Metal-P复合物的结合方式主要为NOM和P以Metal作为键桥结合形成;目前多采用截留分子质量为500或1 000 Da的滤膜来分离游离磷酸盐和复合物形态磷;复合物形态磷能抑制磷的固定,增强磷在环境中的迁移能力,其作为磷肥的生物利用效率大于单一磷酸盐磷肥;复合物形态磷的稳定性受紫外光照、pH和共存离子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黄品[2](2018)在《电沉积法构建载金属离子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物的结构及性能研究&临床病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通过电沉积法制备的载锌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涂层的理化特性、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探索仿生Sr/CS/G复合微球的形貌发生过程,探索其体外仿生矿化的能力及相应的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通过电沉积法在纯钛片上制备载不同浓度锌离子(0 mM,0.5 mM,5 mM,50 mM)的壳聚糖/明胶复合涂层,通过荧光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能谱分析(EDX),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电子衍射(XRD)对涂层的形貌、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分析涂层的纳米结构、化学元素及成分组成、涂层形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等;通过拉力测试和剪切力测试对涂层的机械性能进行分析;涂层的离子释放动力学曲线通过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对不同时间段的锌离子浓度进行检测绘制而出;生物学性能的检测包括抗菌实验、生物相容性实验和成骨实验:1)抗菌实验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与涂层共培养后,扫描电镜结合稀释涂布平板法对抗菌效果进行分析;2)生物相容性实验和成骨实验采用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涂层共培养,通过CCK-8与ALP实验进行检测。第二部分实验描述了不同形貌的仿生Sr/CS/G复合物的制备情况,并对制备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形貌的影响机理做了初步的探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等研究了在不同外部参数(聚合物浓度,时间,EPD电流)下形貌的变化,其中着重探讨了壳聚糖和明胶对于成球形貌的调控作用。此外,本实验还探讨了 Sr/CS/G复合微球在不同等渗溶液体系中的体外矿化能力,采用XRD、SEM等检测对矿化产物进行表征,并通过体外生物学实验比较材料在不同溶液中浸泡后的细胞反应。结果:第一部分实验化学表征测试的结果显示锌离子被成功载入涂层中,形成了具有纳米结构的复合涂层,其中的纳米颗粒可从涂层中缓释出来;XRD、XPS等测试结果显示涂层中生成了ZnO晶体,TEM对缓释颗粒的表征结果显示缓释的纳米颗粒呈核壳结构,为有机物包裹的氧化锌纳米结晶。机械测试结果表明锌的载入显着提高了涂层的拉力与剪切力强度。涂层的锌离子释放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该涂层可实现锌离子的缓释。抗菌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既可以抑制溶液中游离菌的生长,又可以抵御细菌在涂层上的黏附;且涂层的抗菌性能具有浓度依赖性,锌离子浓度越高抗菌效果越好。体外细胞学实验表明适宜浓度的锌离子可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值与成骨分化,但高浓度的锌将抑制细胞的成骨活性。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壳聚糖和明胶有机模版的框架中形成了碳酸锶晶体;这种载锶壳聚糖/明胶复合微球是由Sr/CS/G纳米微球层层自组装形成的,复合分形生长的特点,在形态上具有自相似性;在分形生长的调控中,壳聚糖和明胶作为有机模版起着关键作用;壳聚糖引导晶体的分枝生长,而明胶控制了复合物的成球;载锶壳聚糖/明胶复合微球在不同的等渗溶液体系中矿化得到的产物不同,在PBS中在原有微球的基础上矿化产生了纳米级的SrHAp,在SBF中则可加速球形HA的生成;Sr/CS/G复合微球rBMSC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可以促进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其中,经过PBS诱导后的涂层可促进rBMSC的增殖和矿化。结论:通过电沉积的方法在钦片上形成了载锌的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涂层;涂层中形成了锌的氧化物,并可通过纳米颗粒的形式释放出来。该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同时可以体外促进成骨向分化。而通过载锶壳聚糖/明胶复合纳米涂层的构建,我们对涂层纳米结构的组装和形貌发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载锶壳聚糖/明胶复合微球具备分形生长的特点,其体外矿化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无污染,可广泛应用于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处理和仿生矿化中有机模版的构建。(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贺绍军[3](2018)在《氟硼吡咯衍生物及纳米复合物的合成表征、对金属离子识别和细胞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探针具有高灵敏度,技术简单性和响应时间短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分析传感和光学成像领域。氟硼吡咯(BODIPY)类化合物因其高荧光量子产率和摩尔消光系数,良好的光稳定性及独特的光学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不同官能团的引入对BODIPY结构进行修饰,能够得到性能优异的BODIPY类荧光染料。近红外具有较强吸收的BODIPY能运用于生物体内荧光成像,因此,BODIPY类荧光探针在肿瘤成像,诊断及治疗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设计和合成近红外BODIPY衍生物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此外,探索BODIPY与γ-环糊精等客体相互作用发展新型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为一体的BODIPY荧光纳米复合物可望用于生物亚细胞器的成像。本论文介绍了BODIPY类化合物的生物应用,基于BODIPY反应的荧光探针以及近红外BODIPY的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设计并合成六个新型BODIPY衍生物及两个纳米复合物,通过核磁、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透射电镜(TEM)等方法表征其结构,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光学特性。同时探究了纳米复合物的亚细胞成像及其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探讨了近红外BODIPY衍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识别作用。主要创新结果如下:(1)合成了金刚烷胺偶联的BODIPY衍生物BSJ,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合成了超分子水溶性纳米颗粒BSJ-CD以及氢键组装合成纳米颗粒BSJ-Ps。通过研究两种纳米复合物的光学特性及其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发现BSJ-Ps纳米球,可以靶向成像于BGC肿瘤细胞的线粒体;BSJ-CD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及更大的斯托克斯位移(56 nm),可以成像于BGC肿瘤细胞的细胞膜。此外,BSJ-Ps对BGC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BSJ-CD可以在0-40μM范围内基本无毒性。结果表明,BODIPY衍生物(主体,BSJ)可以通过与不同的功能分子(客体,Ps或CD)组装改变其生物毒性及亚细胞分布位点。综上所述,BSJ-Ps既可作为线粒体靶向成像剂又可作为抗癌剂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而BSJ-CD可以用作肿瘤的低毒性膜探针。这类亚细胞器靶向性及低毒纳米BODIPY探针的研究将为基于功能分子诱导自组装的BODIPY纳米研究提供新的途径。(2)合成了侧链修饰的近红外BODIPY衍生物BPN,对其进行光谱学表征发现,BPN在765 nm有近红外发射,且对Cu~(2+)和Mn~(2+)具有不同的荧光响应。BPN与Cu~(2+)形成[BPN-Cu]~(2+)复合物,使其荧光淬灭,而Mn~(2+)诱导BPN聚集使化合物荧光增强。此外,BPN可用于活细胞中Cu~(2+)的检测和线粒体成像。将BPN用于血清中铜离子检测发现,线性检测范围为0.45μM-36.30μM。结果表明BPN有望成为一种铜离子荧光探针分析血清中重金属铜离子的含量,同时检测活细胞中Cu~(2+)的水平。(3)首次探讨了近红外BODIPY衍生物BMG与PTAD的click反应,合成了新型BODIPY衍生物BMP。通过研究BMP光学特性,发现PTAD的引入能够改变BMG侧链的大共轭体系,使BMP的最大吸收从567 nm蓝移至503 nm。探讨了温度对BMP的光谱性能的影响,发现温度的升高能够使BMP的哒嗪环结构改变伴随荧光发射强度减弱,同时BMP能够实现对肿瘤细胞线粒体靶向成像。因此,BMP有望发展成为一种实现生物体内温度感应的新型荧光探针。(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4-23)

叶君,刘惠铭,熊犍[4](2017)在《含羧基纤维素衍生物/稀土金属离子纳米复合物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CMC/Eu(Ⅲ)、CMC/Tb(Ⅲ)、HPCMC/Eu(Ⅲ)、HPCMC/Tb(Ⅲ)纳米复合物,通过XPS、UV-Vis、流变学检测及TG-DSC研究了产物的"天线效应"、荧光性质、静态/动态流变性质以及热性质.XPS结果表明,Eu~(3+)、Tb~(3+)与CMC、HPCMC均生成Ln(Ⅲ)—O,而且产物的紫外吸收与其激发光谱有重迭,证明纤维素衍生物所吸收的能量可以成功地转移到稀土金属,使之发光;流变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前述4种纳米复合物溶液均为假塑性流体,黏流活化能分别为1.5964、2.5193、1.6047和1.4218 k J/mol,其黏度对温度具有依赖性;溶液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随角频率的增大而增大;纳米复合物与CMC-Na、HPCMC-Na有相似的热性质,且HPCMC侧链更易与水通过氢键结合.(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11期)

徐兵,杨汉生,叶松,方愿捷[5](2017)在《图案化电极的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物扭转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商业膜和自制梯度膜为基膜,采用化学镀的方式得到图案化电极的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物(IPMC),分析其扭转特性。在直流电压驱动下,梯度膜IPMC可实现扭转角度大于商业膜IPMC可实现扭转角度;当直流电压为5V时,梯度膜IPMC扭转角度是商业膜IPMC最大扭转角度的5倍多。在交流电压驱动下,扭转角度随着电压逐渐增大而增大;当交流电压为5V时,梯度膜IPMC最大扭转角度是商业膜IPMC最大扭转角度的2倍多。(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亓鲁滨,郭永先,巩彦君,于丽[6](2017)在《双子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包覆的含稀土铕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的构筑及其生物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金属氧簇是一类优异的无机构筑单元,在催化、光电和生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表面活性剂包覆的多金属氧簇复合物兼具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和多金属氧化簇的特点。本文利用双子表面活性离子液体[C_(16)-2-C_(16)im]Br_2和含稀土铕的多金属氧簇(Eu-POM)自组装制备了超分子纳米球。研究发现,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是形成Eu-POM/[C_(16)-2-C_(16)im]Br超分子材料的主要驱动力;构筑的超分子杂化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质和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荧光探针用于生物成像。随后,以铜离子修饰Eu-POM/[C_(16)-2-C_(16)im]Br超分子复合物,制备了一种超分子传感器,并应用于快速检测硫化氢气体。发现,硫化氢的加入使得该传感器表现出了荧光猝灭和紫外吸收增强的双重信号变化,且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对硫化氢的检测限达到1.4μM。通过研究该超分子探针检测硫化氢的荧光猝灭机制,推测硫化氢和铜离子生成的硫化铜与激发态稀土铕之间的能量转移可能是导致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工作对于诊断阿尔兹海默症、唐氏综合症等相关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二分会:功能微纳米材料》期刊2017-07-24)

江靖[7](2017)在《过渡金属复合物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我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快,终将被消耗殆尽。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诸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可再生能源被人们大力开发使用。这就意味着绿色能源需要更好的能源储存和转换设备,而锂离子电池正是里面的佼佼者。但是用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的锂离子电池容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而且锂资源的探明储量有限且快速消耗,导致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升高。因此,锂电性能的提高、以及电池材料的多样化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手段。实际上,钠元素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便宜、环境友好等特点,有望能够代替锂离子电池成为大型电站的储能的理想选择。无论钠离子电池还是锂离子电池都需要提升电化学性能。过渡金属复合物具有初始容量高、电化学性能良好和较低的成本等优点从而成为理想的电极负极材料。本论文主要通过合成路线的设计和优化,可控的制备出具有特殊形貌和结构的过度金属氧化物和硒化物,作为锂/钠离子电池时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以亚铁氰化钾(K_4[Fe(CN)_6]·3H_2O)为铁源,分别以醋酸铜为铜源、乙酸锰为锰源、硒粉为硒源,通过工艺参数的优化,可控的制备了具有立方体框架结构、中空、多孔的Cu/Fe复合氧化物和Mn/Fe复合氧化物以及FeSe_2复合物。利用XRD、SEM、TEM等分析技术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利用电化学测试方法对以上叁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如下:制备的Cu/Fe复合氧化物的最佳热处理温度为750℃,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优越,首次放电容量为1251mAhg~(-1),经过30圈循环后容量为1024mAhg~(-1),容量保持率高达81.85%。制备的Mn/Fe复合氧化物的最佳热处理温度为600℃,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优越,首次放电容量为1276 mAhg~(-1),经过30圈循环后容量为1100 mAhg~(-1),容量保持率高达86.21%。制备的FeSe_2复合物的最佳热处理温度为450℃,该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性能表现突出,首次放电容量为538 mAhg~(-1),经过30圈循环后容量为600 mAhg~(-1),储钠能力增强,并且具有很好的倍率性能,在1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容量高达585 mAhg~(-1)。本实验制备了Cu/Fe复合氧化物和Mn/Fe复合氧化物以及FeSe_2复合物,并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而且,本实验不仅改善了电池性能,还给电池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孙楠,徐启杰,潘庆才,冯陆辉[8](2017)在《活性白土/壳聚糖复合物对多成分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活性白土、壳聚糖为原料,通过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对活性白土进行化学改性,将改性后的活性白土与壳聚糖复合制备得目标产物—活性白土/壳聚糖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IR)、热重(TG)、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所制得的复合物进行表征,探究复合物的结构、热稳定性能和形貌.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改性后的活性白土的片层间距由1.831 nm增长到2.299 nm;通过单因素变量法研究活性白土与壳聚糖的适宜配比、吸附剂用量、吸附体系p H值、吸附时间等对吸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白土与壳聚糖的适宜配比为10∶1;复合物用量为6.000 g,吸附时间为45 min,p H为7时为Pb~(2+)的适宜吸附条件,吸附率为90.21%;复合物用量为10.000 g,吸附时间为45 min,p H为9时为Cu~(2+)的最适吸附条件,吸附率为80.12%;复合物用量为8.000 g,吸附时间为60 min,p H为8时为Zn~(2+)的适宜吸附条件,吸附率为70.31%.(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贺剑,陈建升[9](2016)在《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物(IPMC)是具有电响应特性的复合材料,既能作为致动器又可以用作传感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概述了IPMC的制备过程及致动机理,从IPMC的离子交换膜材料和电极材料研究方面综述了IPMC的发展情况,并介绍了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对IPMC的响应速度、弯曲位移、输出力等性能的影响。探讨了IPMC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6年S1期)

关贵清,李加新,黄志高[10](2016)在《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Fe_3O_4、Fe_2O_3、NiO、Co_3O_4、CoO、CuO等多种金属氧化物通过水热、溶剂热、共沉淀、原子层沉积、溶胶凝胶及高温退火和微波辅热等多种合成策略和制备方法得到不同尺寸如纳米级和微米级,不同形貌如颗粒状、棒状、孔状、球状、层状、花状等不同维度金属氧化物以不同的方式如嵌入、卷入、植入修饰石墨烯,形成了层状结构、叁明治结构、中空核壳状结构和混合结构等形式的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物.并把它们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其电化学性能如容量、倍率、循环等性能相对于纯石墨烯和纯金属氧化物得到了提升.最后分析了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材料、制备方法对最终产物的影响,讨论了金属氧化物和石墨烯的协同效应和复合机理以及石墨烯复合物性能的影响,展望了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应用和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金属离子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通过电沉积法制备的载锌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涂层的理化特性、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探索仿生Sr/CS/G复合微球的形貌发生过程,探索其体外仿生矿化的能力及相应的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通过电沉积法在纯钛片上制备载不同浓度锌离子(0 mM,0.5 mM,5 mM,50 mM)的壳聚糖/明胶复合涂层,通过荧光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能谱分析(EDX),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电子衍射(XRD)对涂层的形貌、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分析涂层的纳米结构、化学元素及成分组成、涂层形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等;通过拉力测试和剪切力测试对涂层的机械性能进行分析;涂层的离子释放动力学曲线通过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对不同时间段的锌离子浓度进行检测绘制而出;生物学性能的检测包括抗菌实验、生物相容性实验和成骨实验:1)抗菌实验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与涂层共培养后,扫描电镜结合稀释涂布平板法对抗菌效果进行分析;2)生物相容性实验和成骨实验采用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涂层共培养,通过CCK-8与ALP实验进行检测。第二部分实验描述了不同形貌的仿生Sr/CS/G复合物的制备情况,并对制备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形貌的影响机理做了初步的探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等研究了在不同外部参数(聚合物浓度,时间,EPD电流)下形貌的变化,其中着重探讨了壳聚糖和明胶对于成球形貌的调控作用。此外,本实验还探讨了 Sr/CS/G复合微球在不同等渗溶液体系中的体外矿化能力,采用XRD、SEM等检测对矿化产物进行表征,并通过体外生物学实验比较材料在不同溶液中浸泡后的细胞反应。结果:第一部分实验化学表征测试的结果显示锌离子被成功载入涂层中,形成了具有纳米结构的复合涂层,其中的纳米颗粒可从涂层中缓释出来;XRD、XPS等测试结果显示涂层中生成了ZnO晶体,TEM对缓释颗粒的表征结果显示缓释的纳米颗粒呈核壳结构,为有机物包裹的氧化锌纳米结晶。机械测试结果表明锌的载入显着提高了涂层的拉力与剪切力强度。涂层的锌离子释放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该涂层可实现锌离子的缓释。抗菌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既可以抑制溶液中游离菌的生长,又可以抵御细菌在涂层上的黏附;且涂层的抗菌性能具有浓度依赖性,锌离子浓度越高抗菌效果越好。体外细胞学实验表明适宜浓度的锌离子可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值与成骨分化,但高浓度的锌将抑制细胞的成骨活性。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壳聚糖和明胶有机模版的框架中形成了碳酸锶晶体;这种载锶壳聚糖/明胶复合微球是由Sr/CS/G纳米微球层层自组装形成的,复合分形生长的特点,在形态上具有自相似性;在分形生长的调控中,壳聚糖和明胶作为有机模版起着关键作用;壳聚糖引导晶体的分枝生长,而明胶控制了复合物的成球;载锶壳聚糖/明胶复合微球在不同的等渗溶液体系中矿化得到的产物不同,在PBS中在原有微球的基础上矿化产生了纳米级的SrHAp,在SBF中则可加速球形HA的生成;Sr/CS/G复合微球rBMSC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可以促进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其中,经过PBS诱导后的涂层可促进rBMSC的增殖和矿化。结论:通过电沉积的方法在钦片上形成了载锌的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涂层;涂层中形成了锌的氧化物,并可通过纳米颗粒的形式释放出来。该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同时可以体外促进成骨向分化。而通过载锶壳聚糖/明胶复合纳米涂层的构建,我们对涂层纳米结构的组装和形貌发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载锶壳聚糖/明胶复合微球具备分形生长的特点,其体外矿化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无污染,可广泛应用于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处理和仿生矿化中有机模版的构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离子复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吴文丽,闫金龙,江韬,魏世强.天然有机质-金属离子/氧化物-磷复合物的研究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2].黄品.电沉积法构建载金属离子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物的结构及性能研究&临床病例报告[D].武汉大学.2018

[3].贺绍军.氟硼吡咯衍生物及纳米复合物的合成表征、对金属离子识别和细胞成像[D].江苏大学.2018

[4].叶君,刘惠铭,熊犍.含羧基纤维素衍生物/稀土金属离子纳米复合物的性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徐兵,杨汉生,叶松,方愿捷.图案化电极的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物扭转特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亓鲁滨,郭永先,巩彦君,于丽.双子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包覆的含稀土铕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的构筑及其生物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二分会:功能微纳米材料.2017

[7].江靖.过渡金属复合物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深圳大学.2017

[8].孙楠,徐启杰,潘庆才,冯陆辉.活性白土/壳聚糖复合物对多成分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J].河南科学.2017

[9].贺剑,陈建升.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保护.2016

[10].关贵清,李加新,黄志高.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论文知识图

与CB[8]分子结合的客体分子结构式)环糊精一碳纳米管组装体对酵母细...不同金属离子与博来霉素形成的复合物...与znZ十及PNRA的结合示意图左图为质子键合二聚体解离法的原理;...丙酮及其金属离子复合物的优化...

标签:;  ;  ;  ;  ;  ;  ;  

金属离子复合物论文_吴文丽,闫金龙,江韬,魏世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