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形成分析论文_李想

导读:本文包含了克隆形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激酶,基因,转录,鸢尾,不定根,杜梨,蛋白。

克隆形成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想[1](2019)在《紫斑牡丹斑色形成相关MYB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是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的野生种,以花瓣基部独特而规则的花色斑为典型形态特征,受到商业和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紫斑牡丹基部紫黑色斑是牡丹彩斑的主要遗传来源,但其关于斑色形成的调控机制依然不完善。本研究以紫斑牡丹斑和非斑部位为主要试验材料,以杨山牡丹(Paeonia ostii)和叁个带斑牡丹品种为对照材料,叁个带斑牡丹品种分别为蓝蝴蝶(Paeonia suffruticosa cv.‘LanHuDie’)、墨池金辉(Paeonia suffruticosa cv.‘MoChiJinHui’)和海黄(Paeonia suffruticosa cv.‘HaiHuang’),课题组前期基于紫斑牡丹花瓣转录组分析,发现两个R2R3-MYB转录因子基因MYB-1和MYB-5在花瓣基部极显着高表达,确定与斑色相关的四个结构基因(CHS、F3’H、DFR、ANS)。通过切片观察、测定细胞液pH值和金属元素量化紫斑牡丹色斑的表型及理化性质,确定斑色形成过程中的差异因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分析两个转录因子在花瓣不同发育阶段色斑部位与无斑部位的表达量差异,结合类黄酮含量及其代谢途径中的结构基因变化趋势,预测其在斑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最后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试验,从抑制基因表达的角度反向验证基因功能。结果如下:(1)表型和理化性质分析表明,紫斑牡丹斑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花青素中芍药素在细胞液泡中大量积累,产生红色和紫色的有色细胞,而槲皮素和木樨草素作为助色素,使细胞中的紫色和红色加深,这些有色细胞集中在花瓣基部的表皮和栅栏组织中,形成色斑。同时花瓣基部细胞呈较凸出的椭球形,金属元素的含量较少,也增强了基部斑色。(2)试验确定了MYB-1和MYB-5基因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了其结构和功能,构建过表达载体和TRV(烟草脆裂病毒)载体,为后期功能验证奠定基础。通过亚细胞定位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转录因子MYB-1和MYB-5主要在细胞核中起作用,随着斑色的加深,MYB-1和MYB-5在花瓣基部表达量呈上升趋势,与四个结构基因(CHS、F3’H、DFR、ANS)表达特征一致,其中MYB-5的变化更加显着。当MYB-5基因表达被抑制时,结构基因表达量下降,花瓣斑色变浅。综合分析,在紫斑牡丹斑色形成的过程中,MYB-1、MYB-5和四个结构基因(CHS、F3’H、DFR、ANS)表达量逐渐增加,使芍药素、槲皮素和木樨草素含量增加,花瓣基部逐渐呈现紫红色斑。同时,细胞形态和金属元素影响了色斑的表现。(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汪浩德,刘博,马周杰,姚远,孙艳秋[2](2019)在《立枯丝核菌RsCAT基因的克隆及在菌核形成中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A中克隆CAT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推测其理化性质、结构域、二级结构并构建该蛋白的叁维模型,分析过氧化氢酶(CAT)在立枯丝核菌菌核形成中的作用。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与Laccaria bicolor同源性最高。利用real-time qPCR分析RsCAT在正常情况下和H_2O_2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RsCAT在菌核形成过程中表达量持续升高,在第6天时表达量最高然后开始下降。在H_2O_2胁迫条件下,处理组CAT基因的表达量、菌丝生长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H_2O_2在菌核形成过程中作为一种信号分子促进了CAT基因的表达。初步判断RsCAT参与了玉米纹枯病菌菌核的形成,并且起到清除H_2O_2等自由基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盛雨,章世奎,卢娟芳,李文慧,席万鹏[3](2018)在《杏香气形成特异基因PaCCD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轮台小白杏’果实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筛选获得的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1基因片段设计特异引物,使用RACE技术克隆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Pa CCD1。该基因长为1 885 bp,开放阅读框(ORF)1 644 bp,编码547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子量为61.699 k D。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Pa CCD1与甜瓜等其他已知功能的CCD1相似,具有4个保守的组氨酸残基、2个半保守的谷氨酸残基和1个天冬氨酸残基。活性位点分析表明,Pa CCD1编码的蛋白存在多个糖基化位点和磷酸化位点。进化树分析表明,Pa CCD1与At CCD1(拟南芥)及碧桃等的CCD1在同一分支上,其中与Pp CCD1(碧桃)和Cm CCD1(甜瓜)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Pa CCD1在杏幼果中表达量最高,在花中表达量次之,而在根、叶和1年生枝条中不表达,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杏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果皮和果肉中Pa CCD1的表达均显着上调,主要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含量显著下降,而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类香气物质二氢–β–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和β–大马酮的含量显着增加。将目的基因通过转化大肠杆菌,获得了体外表达蛋白,饲喂类胡萝卜素的底物特异性测定发现,Pa CCD1蛋白能较快吸收β–胡萝卜素产生二氢–β–紫罗兰酮和β–紫罗兰酮,能吸收叶黄质产生β–大马酮。据此推测Pa CCD1是控制杏果实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类香气物质形成的关键基因。(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尹珍,黄文祥,杨均均,李佳俊,刘成伟[4](2018)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流行克隆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A、B、C 3个流行克隆(多携带bla OXA-23、bla OXA-51基因)同源性,测定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探讨该特性与碳青霉烯类耐药的相关性,了解3个克隆医院内流行原因。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RAB A、B、C 3个流行克隆和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临床分离株共87株,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其同源性,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分析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 A克隆为ST238相似型,B、C克隆均为ST238型;A、B、C流行克隆及CSAB组D值分别为0.325±0.145、0.811±0.295、0.306±0.133、0.913±0.626,该院CRAB流行克隆总体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CSAB组下降(0.470±0.301对0.913±0.626,P<0.05);各流行克隆间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存在差异,A、C型克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2),均弱于B型克隆(P均<0.001);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bla OXA-23、bla OXA-51基因无明确相关性(P均>0.05)。结论该院CRAB A、B、C流行克隆具有相同的起源,首次报道ST238及其相似型的医院内广泛流行;流行克隆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碳青霉烯类耐药性的获得呈负相关性,提示克隆流行主要与耐药性获得及抗菌药物的压力选择相关;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在各克隆间存在差异,需警惕B型克隆的广泛传播。(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鹿亚如,郭冬阳,卜钕平,童晓玲,何松真[5](2017)在《家蚕新绿茧(Gn)的基因定位克隆及其形成机制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典遗传学研究表明多个基因位点涉及家蚕天然绿茧的形成。新绿茧(NewGreen Cocoon,Gn),是本小组于本世纪初发现的一种新的独立遗传绿茧,其基因位点所在连锁群不同于以往报道的绿茧。本研究完成了Gn的分子定位,将候选基因锁定在约500kb的基因组范围。这一区间内包含20个预测基因,其中9个糖转运蛋白(sugar transporter,str)编码基因成簇排列,我们将其命名为str1至str9。除str9外,各str基因均在中肠或丝腺特异高表达,且其表达量在新绿茧品系和白茧系(对照)中具有显着差异。绿茧品系和多个白茧品系之间str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多个差异位点与绿茧性状紧密相关。其中,str6在绿茧品系中结构完整,而在不同白茧品系中翻译发生提前终止或序列大片段缺失。在str基因簇附近约1kb区域,存在一个长链非编码RNA,lncstr-1。lncstr-1在绿茧品系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白茧品系。lncstr-1在绿茧和白茧品系间的序列差异与绿茧性状紧密相关。我们推测:lncstr-1通过调控str基因簇的表达参与了新绿茧的形成。对Gn开展基因鉴定及其调控分析,阐明绿色茧表型形成的重要基础,将为开发利用这一新的茧色资源提供理论支持,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期刊2017-10-26)

王文成,马春晖,王然,高雅楠,李晓宁[6](2017)在《杜梨不定根形成相关基因PbARRO-1的克隆及定量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杜梨叶片为试材,采用同源序列和RACE技术克隆了梨ARRO(adventitious rooting related oxygenase)基因,并进行了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和时空表达分析,以期对梨属植物不定根产生研究提供帮助。结果表明:PbARRO?1基因开放读码框全长831bp,编码27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30.535 9kD,等电点pI为5.53;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该基因与苹果、梅花、毛果杨等具有较高同源性,其中苹果达到92%。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秋子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叶片中表达量初期较高,后期较低;茎中表达量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第15天达到峰值,推测PbARRO-1基因与茎上不定根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7年12期)

曹乾超,张雅芬,胡鹏,崔海峰,俞晓平[7](2017)在《菰黑粉菌菌丝形成相关基因UeSsk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菰黑粉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其酵母型和菌丝型转录组差异化表达数据库,结合RACE技术克隆获得一个长度为7 625 bp的基因,其中编码序列为5 874 bp,无内含子.结构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MAPKKK蛋白激酶,属于Hog1信号途径,与大麦坚黑粉菌中的Ssk2亲缘关系最近.表达分析结果显示:Ue Ssk2在菌丝诱导形成过程中持续上调表达,而在生长受到抑制的菌丝细胞中其表达无显着变化或受到抑制,表明Ue Ssk2与菌丝形成具有相关性.同时,经生物传感器进行的蛋白互作检测结果表明,Ue Ssk2与前期发现的Ue Mkk1不存在蛋白互作关系,表明该蛋白参与其他MAPK途径来影响菌丝形成及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彭烨[8](2017)在《甘蓝型油菜油脂形成转录因子WRI1的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世界性主要油料作物,也是我国主要食用油的来源和能源油脂的潜在原料~([1])。现植物油脂合成途径已初步阐明,其中相关的关键基因的克隆、鉴定及转基因育种的研究已开展甚多,目前转录因子因存在多样靶基因成为研究热点,其中WRI1主要在油脂合成中对甘油叁酯(TAG)积累、种子的碳代谢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高油脂积累与高油酸油菜育种并不冲突,但有关WRI1基因表达调控同油菜油酸含量高低是否存在联系鲜少研究,本文通过核甘蓝型油菜(胞质为野油)湘油15中较高油酸含量小区群体进行研究,试图说明WRI1在油酸含量方面的积极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RT-PCR方法克隆到3个与NCBI中甘蓝型油菜BnaWRI1基因同源的基因序列,分别命名为BnaWRI1-1A(登录号NM_001315608.1,CDS大小1242bp),BnaWRI1-N3(登录号XM_013848500.1,CDS大小1230bp),BnaWRI1-N7(登录号HM370542,CDS大小1248bp),以核甘蓝型油菜开花后35天角果的cDNA为模板,获得了叁种拷贝的7种基因,其中6类突变基因型,分别命名为BnaWRI1-1、BnaWRI1-2、BnaWRI1-3、BnaWRI1-4、BnaWRI1-5、BnaWRI1-6;1类完全同源的基因型,命名为BnaWRI1-7。通过MEGA5.1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WRI1基因编码蛋白在不同的物种间的保守性较高,在某些植物中,如拟南芥,存在多拷贝且基因多态性的现象。2.选取4种存在明显突变基因类型的cDNA序列BnaWRI1-2、BnaWRI1-3、BnaWRI1-4、BnaWRI1-6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野生型拟南芥,获得转基因拟南芥T1代植株。3.取4个明显突变基因型cDNA序列BnaWRI1-1、BnaWRI1-4、BnaWRI1-5、构建酵母真核表达载体,并在酿酒酵母INVSC 1中表达,对克隆的碱基变异的WRI1基因进行蛋白活性分析。4个基因在酵母表达中不存在明显的蛋白水平差异。4.通过RT-qPCR研究甘蓝型油菜WRI1基因与上游关键基因LEC1、LEC2,油脂合成中的关键基因PDAT-A02、DGAT1、GPAT6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时间表达变化,分别取DAF 15、DAF 20、DAF 25、DAF 30、DAF35、DAF 40、DAF 45角果,发现LEC2基因表达量的峰值比LEC1基因出现早,LEC1、LEC2同WRI1基因表达变化的模式基本相同,PDAT-A02在角果发育前期有较高的基因表达,DGAT1、GPAT6较高水平的基因表达发生在角果发育后期。(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徐凌云,王俊丽,周宜君[9](2017)在《喜盐鸢尾花色形成关键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Pall.)及其变种蓝花喜盐鸢尾(I.halophila Pall.var.sogdiana(Bung)Grubov)因耐盐碱及其多种花色而具有盐碱地园艺开发价值。本文根据喜盐鸢尾内轮花被转录组测序结果,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从这2种植物中分别克隆了编码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I)、类黄酮-3',5'-羟基化酶类(F3'5'H-like)等基因的部分片段,并对它们在内轮花被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序列分析结果确认在喜盐鸢尾中所克隆的CHS(311 bp)、CHI(457 bp)、F3'5'H-like(496 bp)3个基因(部分)未见文献报道与NCBI等数据库记录。其中F3'5'H-like基因与经典的属于细胞色素P450CYP75A亚家族的F3'5'H不同,而与万带兰的F3'5'H-like同属于CYP76AB亚家族,为一类新的蓝花相关基因。实时定量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黄花的喜盐鸢尾相比,蓝花喜盐鸢尾中CHS与F3'5'H-like显着上调表达,可能是其花色不同于喜盐鸢尾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魏玮[10](2015)在《小麦粒重形成相关基因ATP-β和AGP-S的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粒重是小麦产量的重要衡量指标。本研究通过对普通小麦中国春(China Spring,CS)-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TDIC)染色体臂置换系(CASLs)进行考种分析,筛选得到大粒重、小粒重置换系CASL7AL和CASL6BS。对CS、CASL7AL和CASL6BS发育15d的籽粒进行转录组测序挖掘他们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注释,预测参与粒重形成的候选基因,分析他们的染色体定位信息和表达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对控制小麦粒重的QTLs位点进行分析,对CASLs及其亲本CS、TDIC的籽粒性状进行考种研究发现,CASL7AL粒长、粒宽及千粒重显着高于亲本CS,而CASL6BS的粒长、粒宽及千粒重显着小于受体亲本CS,推测7AL和6BS染色体臂上可能存在着控制小麦粒重的QTLs位点。2.提取CASL7AL、CASL6BS及CS开花15d后籽粒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得到15G数据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CASL6BS_VS_CS、CASL6BS_VS_7AL以及CASL7AL_VS_CS分别有2005、2134和778个差异表达基因;并对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模式聚类、功能注释以及富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筛选得到两个粒重形成候选基因ATP-β和AGP-S。3.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小麦ATP-β基因,此基因定位于小麦7AL染色体臂。利用RT-PCR技术对该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小麦叶片和穗柄中的表达量较高;在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ATP-β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利用基因枪转化洋葱表皮对该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表明,此基因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4.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了AGP-S基因,此基因定位于小麦7AL染色体臂;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与其他物种的AGP大、小亚基有较高的同源性。利用RT-qPCR对其进行表达特征分析,发现AGP-S基因均在籽粒中高通量表达。在籽粒发育过程中,AGP-S的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花后14 d的表达最高;AGP-S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5-12-21)

克隆形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A中克隆CAT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推测其理化性质、结构域、二级结构并构建该蛋白的叁维模型,分析过氧化氢酶(CAT)在立枯丝核菌菌核形成中的作用。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与Laccaria bicolor同源性最高。利用real-time qPCR分析RsCAT在正常情况下和H_2O_2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RsCAT在菌核形成过程中表达量持续升高,在第6天时表达量最高然后开始下降。在H_2O_2胁迫条件下,处理组CAT基因的表达量、菌丝生长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H_2O_2在菌核形成过程中作为一种信号分子促进了CAT基因的表达。初步判断RsCAT参与了玉米纹枯病菌菌核的形成,并且起到清除H_2O_2等自由基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克隆形成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李想.紫斑牡丹斑色形成相关MYB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汪浩德,刘博,马周杰,姚远,孙艳秋.立枯丝核菌RsCAT基因的克隆及在菌核形成中的表达分析[J].玉米科学.2019

[3].刘盛雨,章世奎,卢娟芳,李文慧,席万鹏.杏香气形成特异基因PaCCD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J].园艺学报.2018

[4].尹珍,黄文祥,杨均均,李佳俊,刘成伟.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流行克隆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8

[5].鹿亚如,郭冬阳,卜钕平,童晓玲,何松真.家蚕新绿茧(Gn)的基因定位克隆及其形成机制的初步分析[C].中国蚕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2017

[6].王文成,马春晖,王然,高雅楠,李晓宁.杜梨不定根形成相关基因PbARRO-1的克隆及定量表达分析[J].北方园艺.2017

[7].曹乾超,张雅芬,胡鹏,崔海峰,俞晓平.菰黑粉菌菌丝形成相关基因UeSsk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中国计量大学学报.2017

[8].彭烨.甘蓝型油菜油脂形成转录因子WRI1的克隆与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7

[9].徐凌云,王俊丽,周宜君.喜盐鸢尾花色形成关键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

[10].魏玮.小麦粒重形成相关基因ATP-β和AGP-S的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克隆形成分析敲低APE1增强射线...分析敲低APE1增强射线诱导的肝癌细...法检测不同剂量miR-222mimics对...细菌克隆形成率抑菌分析克隆形成分析示意图rmyb+/+和c myb-}/一组克隆形成分

标签:;  ;  ;  ;  ;  ;  ;  

克隆形成分析论文_李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