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失业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策,中美,公共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增长,经济研究,财税。
反失业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德华[1](2010)在《研究就业难点问题的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从反失业对策的视角,坚持务实的态度,力图从现实与未来、政策与对策层面上摸索一些理论和方法,为当今中国积极就业政策提供思路,是一本研究就业难点问题的力作 就业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劳动者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重要途径,就业问题关乎改(本文来源于《湖北日报》期刊2010-09-30)
秦俊武[2](2010)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基,和谐之源,关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关系经济的发展,关系社会的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西方国家把失业率和通胀率之和称为“痛苦指数”,用以表示一国居民因此而遭受苦难的程度。失业作为痛苦根源之一,高失业率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而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人口众多也带来了持续的劳动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整体下滑、出口萎缩、企业倒闭等更加剧了中国就业局势的恶化,失业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促进经济复苏、抑制失业已成为当前的社会焦点。2007年,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整体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上升。但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完善且管理科学,并建有全面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失业保障体系。在金融危机之后,面对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的情况,西方国家的反失业政策基本上都是围绕经济复苏的“反危机”政策开展的,这些“反危机”政策对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亦有很大借鉴意义。完善反失业政策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要求,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中国的反失业政策构建既要立足于本国国情,以及时解决“危机时代”的失业问题,更要注重“后危机时代”反失业政策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反失业政策的构建要注重系统性、协调性、互补性、可持续性,尤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依照失业阶层特征构建多层次的反失业政策体系;充分肯定灵活就业的作用并促进灵活就业的发展;推动第叁部门发展以促进失业群体再就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舒缓失业压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减轻失业冲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以提升就业能力。(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0-05-15)
解扬帆[3](2009)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其中失业问题尤为突出。在这30年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失业显示了其特点和成因的复杂性。解决失业问题对于保障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运用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有效治理失业、扩大就业,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因此,对失业问题和政府政策进行综合研究,是我国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失业问题的形成机理、演变过程、治理方略以及成败得失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回顾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叁次失业高峰,从失业高峰的形成、政府采取的治理政策以及收到的成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探讨了我国目前的失业状况。第叁部分总结了我国政府反失业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借鉴国外政府反失业的成功经验。第四部分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对于政府制定解决失业问题的相关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调整经济结构,倡导灵活就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5-15)
孙强[4](2009)在《中美两国反失业政策的比较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虽然全球经济不景气,美国经济不断下滑,2008年11月当月社会失业率就达到6.7%,但自凯恩斯革命以来,美国在应对失业方面还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失业治理经验,比较中美两国在就业领域的政府行为及政策做法,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走势,提高政府应对经济萧条,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的能力,仍不无裨益。中美两国反失业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失业保障政策、就业服务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等方面,实施积极的多元的服务就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和主动干预,将有利于提高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反失业政策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赵曼[5](2008)在《中国就业态势与反失业公共政策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相关历史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就业态势与反失业公共政策效应。主要结论是:由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叁大焦点人群共同构成的就业压力中,青年人初次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取代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而成为主要的就业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就业问题所具有的总量过剩、结构失衡和体制摩擦叁大成因中,总量失衡带来的失业属于原发性失业,非短期的宏观调控政策所能解决,结构失衡较之总量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但是前者具有较高的政策可调控性;反失业公共政策在取得相当的成效,存在着共性政策多、针对性政策少,单项政策多、组合政策少等问题,亟待将就业促进政策由"面"细化到"线"和"点",逐个击破,提高反失业公共政策的有效性。还具体探讨了中国反失业公共政策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王浩林,胡志红[6](2008)在《菲利普斯曲线恶化下的“反失业”财政政策研究——从社会保障视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物价有上涨趋势,但失业率却高居不下,对此传统简单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已不能解决我国目前的失业问题。本文从社会保障角度出发来研究菲利普斯曲线恶化下的"反失业"财政政策,希望能够实现高增长下的高就业。(本文来源于《铜陵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严佳[7](2006)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反失业政策的战略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产业的不断衰落,以及劳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失业在一段时间内成了席卷全球的“瘟疫”。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失业成为全球共同的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工业化在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工业化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时期后,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的中期,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失业和其他经济社会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走一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工业化道路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化,它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对失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失业问题的表现将更为复杂。一方面,改革以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旧的失业问题还未能得到妥善地解决;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发展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必然会带来某些传统产业的衰落和传统产业工人的失业。尽管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也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如果新创造的就业机会不能补偿因为技术进步所失去的就业机会,就会产生新的技术进步型失业。这种技术进步性失业的解决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这与我国当前的劳动力结构还存在很大的不对称性。所以如何在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促进就业成为我国当前非常重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对西方经济学以及我国在传统工业化条件下的反失业政策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在传统工业化时期反失业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并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新兴工业国)工业化道路以及中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总结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征。从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发展、增长方式转换、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分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我国失业问题带来的影响,并在总结不同工业化程度国家反失业政策的经验的基础上,从经济结构调整、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培训、加快城镇化进(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06-08)
伦玉君[8](2006)在《西方反失业财税理论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就业与再就业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就业与经济增长、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以及就业与再就业之间的关系。要以经济适度增长为基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实施积极的扩大就业的财政政策。要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安锦[9](2005)在《五次失业高峰对我国反失业政策选择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五次大的失业高峰,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今天我们在借鉴西方失业理论的同时,反思计划经济时代的失业状况及其政策选择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反失业政策选择不无裨益。(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小也[10](2002)在《采取多维的反失业政策促进就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日前在京共同主办了第二期中国劳动就业论坛,该论坛得到福特基金支持,每季度举办一次。与会专家学者针对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产业发展与就业关系、加入WTO对就业影响、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促(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02-09-10)
反失业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基,和谐之源,关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关系经济的发展,关系社会的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西方国家把失业率和通胀率之和称为“痛苦指数”,用以表示一国居民因此而遭受苦难的程度。失业作为痛苦根源之一,高失业率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而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人口众多也带来了持续的劳动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整体下滑、出口萎缩、企业倒闭等更加剧了中国就业局势的恶化,失业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促进经济复苏、抑制失业已成为当前的社会焦点。2007年,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整体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上升。但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完善且管理科学,并建有全面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失业保障体系。在金融危机之后,面对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的情况,西方国家的反失业政策基本上都是围绕经济复苏的“反危机”政策开展的,这些“反危机”政策对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亦有很大借鉴意义。完善反失业政策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要求,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中国的反失业政策构建既要立足于本国国情,以及时解决“危机时代”的失业问题,更要注重“后危机时代”反失业政策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反失业政策的构建要注重系统性、协调性、互补性、可持续性,尤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依照失业阶层特征构建多层次的反失业政策体系;充分肯定灵活就业的作用并促进灵活就业的发展;推动第叁部门发展以促进失业群体再就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舒缓失业压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减轻失业冲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以提升就业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失业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德华.研究就业难点问题的力作[N].湖北日报.2010
[2].秦俊武.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
[3].解扬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4].孙强.中美两国反失业政策的比较与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5].赵曼.中国就业态势与反失业公共政策效应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6].王浩林,胡志红.菲利普斯曲线恶化下的“反失业”财政政策研究——从社会保障视角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8
[7].严佳.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反失业政策的战略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6
[8].伦玉君.西方反失业财税理论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6
[9].安锦.五次失业高峰对我国反失业政策选择的启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
[10].小也.采取多维的反失业政策促进就业[N].光明日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