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重构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重构,滤波器,机构,柔顺,理论,矩阵,电磁。
可重构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郭君[1](2019)在《可重构射频滤波器的理论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多标准通信系统的发展,可重构射频滤波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研究与关注。本文基于SIW结构,从可重构射频滤波器理论研究到实际SIW结构设计方法,对可重构SIW滤波器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本文综合分析了滤波器耦合矩阵,包括N+2耦合矩阵的构造,矩阵的相似转换和重新配置。提出了可重构的含变量的耦合矩阵,为实际可重构滤波器提供理论指导。针对SIW具有低成本,低功耗,相对较高Q值,高功率处理能力和高密度集成的优点,本文介绍了 SIW滤波器的馈电方式,并对可重构SIW谐振腔中心频率设计、可重构带宽设计和可重构外部Qe值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具体实现方法的研究。基于上述设计理论和方法,本文设计了一款紧凑的双频带HMSIW带通滤波器,双模HMSIW谐振腔通过垂直混合耦合形成了双频带滤波器,大大减小了滤波器的尺寸,滤波器的两个通带带宽可以独立设计,此外还引入了叁个传输零点,大大改善了带外抑制,其中一个零点可以灵活设计在第二通带的左边或右边。双频带HMSIW滤波器可以扩展到多阶滤波器,仿真设计的3阶HMSIW滤波器具有5个传输零点,两个通带都具有准椭圆响应。基于QMSIW结构,本文设计了一款可重构的双频带QMSIW带通滤波器,两个通带可以独立连续调谐,每个通带只需要一个控制电压,调谐方便,仿真和测试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为了进一步实现滤波器的小型化,本文设计了一款全可调的小型化EMSIW带通滤波器,通过在EMSIW腔上加载短截线和变容二极管,不仅实现了 EMSIW滤波器的小型化,而且创新性地实现了 EMSIW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可重构,EMSIW腔通过边缘电耦合,在EMSIW腔之间加载变容二极管创新性地实现了带宽可重构。此外,在通带的上方引入了两个传输零点改善了带外抑制。仿真和测试结果都显示滤波器中心频率和带宽都能连续调谐。与国内外其他全可调的SIW滤波器相比,该全可调滤波器在保持优良性能的情况下,获得了最小的尺寸。(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陈麟云[2](2018)在《宽频带可重构射频滤波器的理论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具有选频功能的滤波器在各种通信系统中都有重要作用,而能够覆盖多个频段的可重构滤波器更是其中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基于SIW结构,从滤波器的理论分析到实际可重构滤波器的设计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在传统的滤波器耦合矩阵综合、谐振器间耦合系数提取和输入/输出耦合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谐振器可重构、耦合结构可重构、输入/输出耦合可重构的设计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3款新型的可重构帯通滤波器。其中2款滤波器采用半模基片集成波导结构,半模结构和全模结构相比,其尺寸仅为全模的一半,并且其性能和全模接近。此外,半模结构也易于加载外部调谐元件。本文首先提出一款基于水平磁耦合结构的可重构滤波器,通过切换磁耦合窗口中的隔离金属柱达到带宽可调的目的。在馈线上采用磁耦合的形式,这种弱耦合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阻带性能。实验测试的结果表明,该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在1.72GHz~2.13GHz范围内能够连续可调,在每个频点都能够单独地切换带宽。其次,本文提出另一款基于磁耦合结构的可重构滤波器,该滤波器结合了SIW结构和微带线,通过切换不同电长度的微带线可以改变谐振器的谐振频率。实验测试其中心频率的调谐范围在1.61GHz~1.96GHz之间,并且也能单独地切换带宽。该滤波器的设计方法为以后微带和SIW结构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本文提出一款基于垂直混合电磁耦合结构的可重构滤波器。垂直耦合结构和HMSIW结构的结合在理论上可以将滤波器的面积再次减少一半,为可重构滤波器的小型化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该滤波器采用直接耦合的形式,这种强耦合结构也会增大高次谐波的能量,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阻带优化的设计。混合电磁耦合结构本身可以引入一个传输零点,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个可重构带阻滤波器与所设计的帯通滤波器级联。实验结果表明阻带的性能得到改善,通带上频带可以抑制在-20d B以下,最好可以达到-60d B,且滤波器在1.21GHz~1.72GHz之间能连续可调,调谐范围提高到510MHz,同时带宽也能连续可调。本文所设计的可重构滤波器的仿真结果和实验测试结果吻合,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指标。(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3-01)
胡同帅[3](2017)在《模块化可重构少自由度并串结构及其基本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少自由度并串结构汲取了并联和串联两种机构的优势,不仅具有较大的工作空间,而且机构刚度大、承载能力强。但是不同构型的并串结构一般只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当工作任务发生改变的时候,就要更换成相应类型的结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从模块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常见少自由并串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模块化设计,进而提出了一种新型模块化可重构少自由度并串结构,并从静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对它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并联机构常用的综合及分类方法,将常见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分成四类,并对每一类型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提取其特征。将组成并联机构的运动副分为基本运动副和和复合运动副两大类,并分析了五种对模块化结构设计非常有用的复合运动副。分析了一系列具有确定运动特性的运动支链类型,包括简单运动副支链类型、复合运动副支链类型以及具有确定运动特性的2-5自由度运动支链,为模块化可重构并联机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基于对常见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结构特征的分析,设计出固定平台模块、运动平台模块、运动副模块、连接器模块以及连杆模块。通过运动副模块、连接器模块和连杆模块构造了一系列二至五自由度的运动支链。根据并联机构综合理论,利用不同的模块造出一系列模块化并联机构。然后,提出一种新型模块化可重构少自由度并串结构,并对它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运用螺旋理论和修正的Kutzbach–Grüble公式对该结构的自由度进行计算,得出它的自由度数为6。基于机构影响系数法对该结构的速度和加速度进行理论推导,得到它速度和加速度的数学模型。最后,运用叁维制图软件Creo创建出虚拟样机模型,利用数据接口将模型导入到工程分析软件ANSYS和ADAMS中。通过对虚拟样机模型进行静力学和运动学仿真,得到它的静力学图像以及工作平台在不同参数设置下的速度、加速度变化曲线和位置变化图,从而验证了速度和加速度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所做的工作,为模块化理念在少自由度并串结构领域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建立一套适用于模块化可重构少自由度并串结构的系统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7-04-17)
李锐明[4](2017)在《可重构可展多面体机构的设计与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展机构因其优良的折迭、伸展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可变结构和大型可展设备中,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航空肮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可展机构也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不改变装配关系的前提下增加其展开和操作模式以适应不同的任务要求成为可展机构设计的前沿问题。本文基于平台重合、转动副同轴和自穿越等技术手段,设计了一系列由半平台、折弯杆组、直线杆组、平行四边形机构等组成的可重构单元。基于可重构单元,采用"顶点"构造、"面"构造、"体"构造等构造方法搭建了基于柏拉图多面体、半正多面体、Johnson多面体和多棱柱的可重构可展多面体机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可重构可展多面体机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折弯杆组的可重构特性,设计了具有四个半平台的可重构折弯杆组。通过将对称的可重构折弯杆组插入到柏拉图多面体顶点以及相邻面中构造了一类可重构可展柏拉图多面体机构。设计了两类大伸缩比的可重构一般化折弯杆组(n-SEs-2-RGAEs 和 n-AEs-2-RGAEs),着重分析了n-AEs-2-RGAEs 在两种运动模式下的运动学,得到了令其达到完全收缩状态和完全展开状态的尺寸参数。利用1-AE-2-RGAEs构造了具有大伸缩比的可重构可展柏拉图多面体,并给出了其在两种运动模式下的伸缩比计算方法。(2)对比分析了半正多面体与柏拉图多面体顶点特性的不同。研究了两个折弯杆组耦合运动条件,进而构造了可重构双折弯杆组。给出了可重构双折弯杆组的连杆和平台的参数约束,分析了两种运动模式下的运动学问题。将可重构双折弯杆组插入到叁棱柱的顶点以及相邻面中构造了可重构可展叁棱柱机构。连接叁对折弯杆组构造了可重构叁折弯杆组,将可重构双折弯杆组和叁折弯杆组插入到J3多面体的两类顶点以及它们相邻的面中构造了可重构可展J3机构。(3)利用整平台、半平台和直杆,设计了叁种可重构单元:可重构直线杆组、可重构双直线杆组和可重构叁直线杆组,确定了叁种可重构单元所有连杆和平台尺寸参数变量中独立变量的数量。将叁种可重构单元插入到基础多面体的顶点及其相邻的面中分别构造了退化的四面体机构、退化的叁棱柱机构、退化的C60机构和退化的J3机构。分析了可重构双直线杆组的运动学,据此给出了退化的叁棱柱机构在两种运动模式下平台到缩放中心距离的变化曲线。(4)构造了基于直线杆组和折弯杆组的叁种拓展的平行四边形机构。分析了叁种拓展的平行四边形机构的杆长参数和运动模式,进而计算了它们在两种运动模式下的伸缩比;将拓展的平行四边形机构圆周阵列得到了叁角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可重构面单元,以"面"构造方式将可重构面单元插入基础多面体的面并用角块连接,构造了可重构可展六棱柱机构和C60机构。(5)利用伸缩单元和整周回转的转动关节构造了自穿越叁棱柱机构,分析了其叁种典型的步态:自穿越步态、蠕动步态和穿-蠕组合步态。构造了双叁棱柱机构并研究了具有叁个攀爬平台的蠕动步态。利用"体"构造方法搭建了 3-3多棱柱机构,通过合理规划自穿越运动顺序实现了翻涌运动。通过机构构造、自由度分析、运动学分析、步态分析、仿真和样机试验验证了具有自穿越特性的棱柱和多棱柱机构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可行性。综合而言,本文系统开展了可重构单元设计与分析、可重构可展多面体机构构造与分析等研究工作,构造了一系列可重构可展多面体机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可重构可展多面体机构的设计和构造方法,为可展多面体机构提供更多的运动模式,增加了其对变化环境的适应性,也为其他类型可展机构的可重构设计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3-01)
童晓洋[5](2016)在《柔顺可重构机构几何建模策略与设计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柔顺机构由于是依靠机构中柔性部件的形变进而完成相应运动和力的传递,因而与刚性机构相比,柔顺机构具有能减少装配时间、间隙和磨损等方面的优点。柔顺机构的研究对丰富其应用有着重要意义。在此,本文通过建立柔顺可重构机构的数学模型并对其结构的柔顺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对应的柔顺可重构机构设计理论和方法,对满足特定条件下的柔顺机构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主要包括:柔顺机构的数学理论模型的建立;柔顺机构的柔顺特性的研究;柔顺机构可重构结构设计策略的研究等。首先,选取经典梁理论作为柔顺机构的物理模型。然后建立对应的结构刚度矩阵并研究其扩展方法,从而组合出不同结构形式的柔顺机构模型。利用得到柔顺机构模型的刚度矩阵进一步获取其柔度矩阵并从中提取出对应的柔顺特征参数,以此来表征该结构的柔顺特性。其次,构建包括:直梁、弯梁及其串联、并联组合形式在内的基础柔顺机构。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其柔顺特性。然后分别研究其不同的几何尺寸参数和结构参数的变化对其柔顺特征参数的影响。根据所得的曲线和云图总结其规律,为柔顺机构的设计积累经验。再次,通过研究柔顺机构的柔顺特性总结并提出其设计策略。并针对不同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匹配法、变换法、分解法和两点综合设计。并针对每种方法详细列出其理论推导过程及分析步骤。最后,针对给定的柔顺机构设计问题,利用上述提出的柔顺机构设计方法,展开可重构机构的设计。根据具体的设计实例需求,设计其对应的柔顺机构。并在基础柔顺机构的可重构区域内为其构建多重设计方案。然后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和分析,对上述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邵焕,李爱平,于海斌,张恒,徐立云[6](2015)在《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箱体类零件可重构生产线多目标优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箱体类零件的可重构生产线平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机加工线平衡优化求解方法,综合考虑机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工位约束信息,将各约束分为叁类,运用多色集合理论为各类约束快速构建直观的约束模型,并为模型求解设计了以生产节拍、机床投入、机床利用率为优化目标的启发式算法,该方法使问题求解过程中无需检验即可获取满足所有约束的解方案,较大地提高了运算效率,采用Pareto最优解集的方式筛选方案,获取具备增产能力的最优方案集,通过复杂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快速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期刊2015年09期)
杨帆[7](2015)在《可重构传感天线的理论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重构传感天线是天线领域的一个新前沿课题,它不仅具备传统天线收发电磁波的功能,并且具备了环境传感功能。基于可重构传感天线概念的设计的新型无线传感器,具有―无源‖和―低成本‖的突出优点,在大规模无线传感网和物联网中有着广泛应用前景。本报告将介绍可重构传感天线的基本理论,阐述从环境特性到传感材料参数,并进一步到天线辐射特性的可重构工作原理。本报告将具体介绍可重构温度传感天(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5-30)
吴若麟[8](2015)在《叁自由度可重构液压自伺服运动解耦关节设计及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重构机器人关节是可重构机器人的重要部件,其性能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可重构机器人整体性能的优劣。若能得到动态性能较好的液压关节,不但可重构机器人的整体性能得到大的提升,而且更便于控制,故对可重构机器人关节特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可重构机器人关节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运动耦合、运动不够平稳、输出力矩小、关节尺寸大,及液压关节的密封性不够好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叁自由度可重构液压自伺服运动解耦关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设计了一种径向配油的单叶片液压自伺服摆动缸,对整个结构进行Pro/E建模,建立了相关动力学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其进行结构优化,最终设计出一种关节尺寸小、输出力矩大、便于加工及动态特性较好的单叶片液压自伺服摆动缸。(2)本文对比分析叁种密封类型:间隙密封、O型密封条密封以及门型密封条密封,通过Pro/E分别建立叁种密封下的流场模型,利用FLUENT对叁种流场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找出了密封效果最优的密封件。(3)设计出了一种具有运动解耦且工作空间大的叁自由度可重构液压自伺服关节,分析了该叁关节的解耦性条件,并对其进行ADAMS的解耦性分析验证及工作空间的仿真分析。(4)利用ANSYS Workbench对叁自由度可重构液压自伺服运动解耦关节关键零部件及整体叁关节进行模态分析,对比分析了关键零部件及整体叁关节的各阶固有频率及振型,并获得了它们的共振特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5-05-25)
孙晶[9](2014)在《基于可重构理论的异型石材加工中心结构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型石材制品具有个性化、多样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多以单件、小批量生产为主,这就要求其加工装备具有柔性化的生产能力,传统的手工加工和简单的石材装备已经不能满足石材异型制品高速化的生产需求。以沈阳建筑大学研制的异型石材车铣加工中心(HTM50200)为代表的高端石材加工装备,满足了异型石材制品的机械化生产要求,但由于设备成本高,还不能满足中小企业高效化、经济性的生产需求。论文针对异型石材特殊的工艺过程,运用可重构设计理论,进行了一种新型异型石材加工中心的结构设计与分析,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对异型石材制品种类、工艺过程及工艺路径的规划与分析,研究通过对制品表面创成过程与刀具轴运动的数值解析,求解获得异型石材数控加工装备运动轴配置的可行域,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异型石材可重构加工中心结构方案;(2)设计并构建一台异型石材可重构加工中心,配有立式、卧式双工作台,其加工中心横梁具有两种工作状态,能够分别实现立式四轴加工与卧式五轴加工。(3)采用虚拟样机与有限元集成方法对加工中心进行协同建模,分析了横梁和床身在实际加工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约束状况。对加工中心的主要结构部件立柱、横梁、车床系统、回转工作台、伺服进给系统进行了选型,阐述了该加工中心主要结构部件的技术参数以及材料选择。分别在横梁两种工作状态下,进行了整机、横梁、立柱的静力学、动力学特性分析,获得整机的固有频率和响应,为该机床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4)运用MATLAB编程语言对横梁筋板结构进行了结构拓扑优化计算分析,并且采用Ansys中的topological opt模块对横梁清砂孔进行优化分析,得到了新型的横梁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新方案较原方案相比,不仅减轻了重量,还有效提高了横梁的静动态性能,取得了很好的优化效果,为实际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4-11-01)
刘海霞[10](2014)在《可重构人工电磁媒质理论与应用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人工电磁媒质(Metamaterials),亦被广泛称为电磁超材料,是目前电磁理论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Metamaterials的出现为人们设计可控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材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调控电磁波的传输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产生了很多新概念和应用的潜在可能性。近年来,随着认知无线电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时电路可重构技术也被引入新型人工电磁媒质领域,以满足人工超材料对环境变化和应用对象变化的适应性要求,该方向正逐渐发展成为电磁超材料研究的另一个热点领域。本文围绕可重构新型人工电磁媒质的理论和应用关键技术展开研究,解决了目前可重构人工电磁媒质研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通用型”人工电磁媒质的设计思想,并针对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研发了新型超材料天线。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概括如下:1.阐述了人工电磁微结构的等效媒质模型理论和局域谐振机理,基于等效电路和散射参数反演算法,构建了一座联系人工超材料单元拓扑结构、等效集总电路以及等效电磁场媒质参数ε和μ的桥梁,这是路与场的相互作用和统一,为加载微波控制元件和可重构人工电磁超材料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基于实时电路可重构技术,提出频率可重构的磁负媒质模型(SSRR)和电负媒质模型(DELC),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控制电路和器件对两种基本单元模型的调控机理,创新性地提出了频率可重构的双负媒质单元模型(RDNG)。该模型结构简单,调控容易,可作为通用型人工媒质的基本设计单元(Building block)。3.提出可重构电磁带隙EBG结构的创新设计。采用微波变容二极管和PIN开关等调控器件加载在紧致型Mushroom EBG结构上,实现表面波抑制带隙和平面波同相反射带的灵活调控,用同一物理结构尺寸的EBG模型产生宽带隙、多带隙以及超宽带隙特性,以及实现频率和极化同时可重构的新型人工磁导体表面。本文设计加工了一套可重构EBG原型样品系统,包括变容二极管阵列、蘑菇型EBG阵列、单片机控制直流偏置电路板以及自动控制软件。该系统可根据外部动态需求,通过软件编程控制变容二极管阵列,有效调控电磁带隙特性。实验测试结果成功验证了可重构EBG板的带隙可调特性,以及多功能可重构电磁带隙材料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4.提出“通用”人工电磁超材料单元的创新设计。以集成PIN开关的可重构SSRR和DELC为基本单元构建了通用的超材料单元结构(UME),根据外部直流偏置控制其反向截止或正向导通,可分别实现常规右手媒质、磁负媒质、电负媒质以及左手双负媒质四个象限材料特性之间的相互转换。以此UME单元作为基本的Building block,理论上可以构建任意的新型人工电磁材料参数,而且具有动态可调特性。5.在可重构电磁带隙EBG的设计基础上,提出了吸波频带可调的超材料薄层吸波结构。提出Jerusalem缝隙加载的新型薄层吸波结构,从理论和实验研究了其结构参数对吸波频带的调控特性。通过并联加载变容二极管和损耗电阻可有效调控吸波频带,达到近似完美的跳频吸波特性,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可重构巢型宽带吸波结构的设计构想,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6.针对未来无线通信系统对新材料、新天线和新器件的迫切需求,重点研究新型人工电磁媒质在宽带、小型化、高增益天线的创新应用。提出了基于人工电容性表面的超宽带PIFA天线,仿真和实验结果证实了其优良的超宽带工作特性。研究超材料覆层高增益天线的F-P谐振腔作用机理。提出可重构CRLH超材料天线设计,具有灵活调控零阶谐振频率的优点,可根据通信信道的需求灵活实现宽带/多带天线设计,而且具有结构简单、尺寸小型化和性能优良的特性,这为下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终端高性能、小型化、可重构天线的设计开发奠定了超材料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9-01)
可重构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如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具有选频功能的滤波器在各种通信系统中都有重要作用,而能够覆盖多个频段的可重构滤波器更是其中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基于SIW结构,从滤波器的理论分析到实际可重构滤波器的设计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在传统的滤波器耦合矩阵综合、谐振器间耦合系数提取和输入/输出耦合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谐振器可重构、耦合结构可重构、输入/输出耦合可重构的设计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3款新型的可重构帯通滤波器。其中2款滤波器采用半模基片集成波导结构,半模结构和全模结构相比,其尺寸仅为全模的一半,并且其性能和全模接近。此外,半模结构也易于加载外部调谐元件。本文首先提出一款基于水平磁耦合结构的可重构滤波器,通过切换磁耦合窗口中的隔离金属柱达到带宽可调的目的。在馈线上采用磁耦合的形式,这种弱耦合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阻带性能。实验测试的结果表明,该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在1.72GHz~2.13GHz范围内能够连续可调,在每个频点都能够单独地切换带宽。其次,本文提出另一款基于磁耦合结构的可重构滤波器,该滤波器结合了SIW结构和微带线,通过切换不同电长度的微带线可以改变谐振器的谐振频率。实验测试其中心频率的调谐范围在1.61GHz~1.96GHz之间,并且也能单独地切换带宽。该滤波器的设计方法为以后微带和SIW结构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本文提出一款基于垂直混合电磁耦合结构的可重构滤波器。垂直耦合结构和HMSIW结构的结合在理论上可以将滤波器的面积再次减少一半,为可重构滤波器的小型化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该滤波器采用直接耦合的形式,这种强耦合结构也会增大高次谐波的能量,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阻带优化的设计。混合电磁耦合结构本身可以引入一个传输零点,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个可重构带阻滤波器与所设计的帯通滤波器级联。实验结果表明阻带的性能得到改善,通带上频带可以抑制在-20d B以下,最好可以达到-60d B,且滤波器在1.21GHz~1.72GHz之间能连续可调,调谐范围提高到510MHz,同时带宽也能连续可调。本文所设计的可重构滤波器的仿真结果和实验测试结果吻合,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重构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郭君.可重构射频滤波器的理论研究与设计[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
[2].陈麟云.宽频带可重构射频滤波器的理论与设计[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
[3].胡同帅.模块化可重构少自由度并串结构及其基本理论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
[4].李锐明.可重构可展多面体机构的设计与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5].童晓洋.柔顺可重构机构几何建模策略与设计理论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
[6].邵焕,李爱平,于海斌,张恒,徐立云.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箱体类零件可重构生产线多目标优化算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
[7].杨帆.可重构传感天线的理论与设计[C].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2015
[8].吴若麟.叁自由度可重构液压自伺服运动解耦关节设计及理论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
[9].孙晶.基于可重构理论的异型石材加工中心结构分析与优化[D].沈阳建筑大学.2014
[10].刘海霞.可重构人工电磁媒质理论与应用关键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