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残留论文_王祥植,张胜,李星星,高翔,苑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残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氮肥,产量,水稻,用量,无机,土壤。

氮素残留论文文献综述

王祥植,张胜,李星星,高翔,苑志强[1](2019)在《追氮时期及次数对马铃薯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有利于提高马铃薯氮肥利用率及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最佳追氮时期,为膜下滴灌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膜下滴灌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的追氮次数及时期组合,对马铃薯氮素吸收积累与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收获时,1、2、3次追氮处理块茎氮素吸收积累量平均比CK高1.61倍,1.91倍,1.98倍,2、3次追氮处理较1次追氮处理平均提高18.53%,22.82%,以B3处理161.23 kg/hm2为最高。2、3次追氮处理的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比1次追氮处理高21.89%,20.74%,57.98%和20.66%,17.80%,49.75%;各处理的产量、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均以B3处理最高,分别为46.98 t/hm2,51.32%,149.14 kg/kg和76.57 kg/kg。收获时3次追氮处理60~80 cm土层的硝态氮积累量显着低于1、2次追氮处理。覆膜滴灌条件下在基施43%氮肥的基础上,剩余氮肥的22.8%和34.2%于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和膨大中期分2次追施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郭鑫年,孙娇,梁锦秀,周涛,李永祥[2](2019)在《施磷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产量、氮磷吸收利用及氮素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磷肥施用不合理的问题,确定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生产适宜施磷量,以"节3号"水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P_2O_5量(0,75,150,225 kg/hm~2)对水稻产量、土壤矿质氮累积量以及水稻氮、磷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磷肥相比,施磷肥显着(p<0.05)提高了水稻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进而提高了水稻籽粒产量;以施磷150 kg/hm~2处理下水稻籽粒产量最高,最高值为7 593.11 kg/hm~2(增产率为36.12%)。施磷肥显着降低了水稻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累积,施磷150 kg/hm~2显着提高了各生育期水稻氮素和磷素的吸收量。随着施磷量增加,水稻磷素生产效率和磷素吸收效率显着降低,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磷素收获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施磷150 kg/hm~2处理,而水稻氮素生产效率受施磷量影响不显着。施磷肥显着提高了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产量及氮、磷吸收量和利用效率,施磷量150 kg/hm~2为本地区适宜施肥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李强,王多文,史星云,牟德生,李春玲[3](2019)在《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对酿酒葡萄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凉州灌区酿酒葡萄氮肥施用现状,设置酿酒葡萄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试验,研究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对酿酒葡萄产量、收获后土层氮素残留量及第2年酿酒葡萄萌芽期土层氮素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300 kg N/hm~2)和中氮(240 kg N/hm~2)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着,但相对于低氮(180 kg N/hm~2)处理显着增产28.6%和24.1%;2015年收获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不断增加,高氮处理达到165.1 kg/hm~2,相对于低氮和中氮处理增加了94.6%和53.8%;2016年萌芽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不断增加,高氮处理达到182.2 kg/hm~2,相对于低氮和中氮处理平均增加了76.0%和41.5%。10 cm与30 cm施肥深度相比,酿酒葡萄产量、2015年收获期和2016年萌芽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差异不明显。该研究合理分析了凉州灌区酿酒葡萄氮肥施用现状条件下土层氮素残留情况,为地区酿酒葡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4期)

张忠学,陈鹏,陈帅宏,尚文彬,姜丽莉[4](2018)在《黑土区节水灌溉对各期肥料氮素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松嫩平原低温黑土区节水灌溉模式下肥料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情况,采用在田间小区内原位设置15N示踪微区的方法,分别标记施用的基肥、蘖肥、穗肥,以常规淹灌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水稻收获后各期肥料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情况,以及残留在稻田土壤中的肥料氮素在0~60 cm土层的分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基肥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率为29. 7%~32. 7%;蘖肥氮素的残留率为54. 9%~57. 3%;穗肥氮素的残留率为29. 4%~35. 4%;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总残留率为36. 4%~37. 1%,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各期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均高于常规淹灌,且相同施氮水平不同灌溉模式下肥料氮素在相同深度土层中的残留量差异显着,不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水稻生长期内施用的基肥、蘖肥、穗肥氮素在稻田表层土壤(0~20 cm)中的残留量均高于常规淹灌模式;而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残留量均低于常规淹灌,与常规淹灌相比,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可以提高肥料氮素在根区土壤(0~20 cm)中的残留量,减少了肥料氮素损失,同时残留的肥料氮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黑土区的土壤氮库,有利于黑土区稻田土壤的保护及肥力的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总残留量除与各时期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外,与基肥和穗肥氮素在表层土壤的残留量呈显着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黑土区稻田适宜的水氮调控模式,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土壤残留氮肥,改善黑土区稻田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5](2018)在《水稻土微生物残留物对氮素的响应研究获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苏以荣团队以13C-水稻秸秆为碳源,研究了水稻土0-1cm和1-5cm土层中微生物代谢产物(氨基糖)对氮素((NH4)2SO4)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添加无机氮能够显着增加0-1cm土层内微生物利用外源碳合成的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和胞壁酸的含量,而在1-5cm土层中并没有类似结果。培养前期,微生物利用外源碳合成的氨基糖在1-5cm(本文来源于《种业导刊》期刊2018年06期)

陈雪娇[6](2018)在《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土壤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和土壤氮素残留规律,为半干旱区覆膜种植方式的优化提供参考,2015~2016年在宁夏彭阳县设置了全膜双垄沟种植(D)、半膜平铺种植(F)、垄沟集雨半覆盖(R)不同覆膜方式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玉米田土壤温度与水分、作物生长、养分吸收和土壤氮素残留等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为:1、全膜双垄沟种植(D)和半膜平铺种植(F)提高了旱作玉米农田收获期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较垄沟集雨半覆盖种植模式(R)增加18.9%和6.15%。全膜双垄沟种植(D)在玉米苗期0~20cm土壤温度较半膜平铺种植(F)和垄沟集雨半覆盖种植(R)分别增加0.25℃和2.5℃。2、全膜双垄沟播种植(D)明显提高了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生育前期光合速率,玉米产量分别较半膜平铺种植(F)和垄沟集雨半覆盖种植(R)显着提高26.7%和33.6%,WUE分别显着提高28.27%和36.1%。3、覆膜方式对玉米各器官含氮量没有明显影响,但全膜双垄沟种植模式(D)生物产量显着高于半膜平铺种植模式(F)和垄沟集雨半覆盖种植模式(R),因而其氮素积累量也分别显着高于其他两种种植模式10.4%和10.3%。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D)的花后干物质转运和养分转运均显着高于半膜平铺种植模式(F)和垄沟集雨半覆盖种植模式(R),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28.4%和24.9%。4、全膜双垄沟种植(D)在0~100cm土壤硝态氮积累量较半膜平铺种植(F)和垄沟集雨半覆盖种植(R)分别提高202%和70%;叁种覆膜方式在100~2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2015年占比为1.7%~3.1%,2016年占比增大为14.3%~35.4%,其中全膜双垄沟种植模(D)式提升幅度最大,存在逐年累积效应。(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范成云[7](2016)在《河西走廊灌区氮肥用量对玉米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ea mays L.)是河西走廊的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很大。充足的肥水供应对于发挥玉米的高产潜力非常重要,但是水肥过量导致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同时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了确定适宜的玉米氮肥施用量及灌水量,我们于2013~2014(实验一)和2014~2015(运筹实验)年在甘肃省张掖市新敦镇双塔村进行了叁年的大田实验研究。实验全部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实验一设纯N 520(N520)、455(N455)、390(N390)、325(N325)、260(N260)、195kg﹒ha~(-1)(N195)和不施氮(N0)共7个氮素水平,目的为在当地常规灌溉量下确定适宜的玉米氮肥用量。实验中系统测定了玉米干物质累积、氮素的吸收与分配、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收获后土壤无机氮残留,据此对不同处理下的氮素平衡进行了估算。实验二是将运筹实验中减量灌溉(W1)下的N300和N375与实验一中常规灌溉量(W2)下的N325和N390,在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及氮素平衡方面进行简单地对比,目的是确定最佳的施氮量和灌溉量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一:不施氮明显降低了玉米全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生育期前期,施氮与不施氮对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生育期中后期,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在增加。成熟期,地上总生物量和籽粒干物质积累达最大时的氮肥用量分别为390kg﹒ha~(-1)和325kg﹒ha~(-1),超过此值干物质积累不再显着增加。生育期前期,施氮量≥325 kg﹒ha~(-1),总的氮素吸收量不再显着地增加;生育期后期,施氮量≥390 kg﹒ha~(-1),总氮素吸收量和籽粒氮素吸收量都不再显着地增加。不施氮肥的氮素吸收量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均低于施氮处理。2013与2014年,较不施氮而言,施氮显着地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当施氮量高于或等于390kg﹒ha~(-1)和325kg﹒ha~(-1)时,俩年的籽粒产量分别不再显着地增加。当施氮量≥390kg﹒ha~(-1)时,俩年的籽粒产量均值不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地增加。2013年施氮量为325kg﹒ha~(-1)时,氮肥利用率达到最大值。2013年施氮量≥390kg﹒ha~(-1)时,0~100cm各土层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基本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325kg﹒ha~(-1)时,没有变化规律,且不同土层各个处理之间均无显着差异;2014年低氮处理(≤325kg﹒ha~(-1))可以降低土壤无机氮的残留,中高氮处理(>390kg﹒ha~(-1))造成土壤无机氮的大量累积。2013和2014年不施氮的氮素表观损失量显着低于施氮处理,各施氮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别。因此推荐当地年均最佳氮肥投入量为325~390kg﹒ha~(-1)。实验二:W_1N_(300)和W_1N_(375)在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方面高于和显着高于W2N325和W2N390,在0~100cm土壤无机氮残留、氮素表观损失和氮素盈余量方面均显着低于W2N325和W2N390,且W1较W2在整个生育期内节水280mm,节水率达到46.67%。W_1N_(300)与W_1N_(375)在产量、水分利用率、作物吸收和土壤氮素残留量方面均无显着差异,在土壤表观损失和氮素盈余量方面,W_1N_(375)均大于W_1N_(300),但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综合考虑节水节氮高产,将单次灌水量为80mm和施氮量为300kg﹒ha~(-1)作为当地最适水氮用量。(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5-01)

魏雪勤[8](2016)在《生物炭及滴灌对京郊大棚土壤氮素残留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蔬菜种植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施肥量大、灌溉频繁等现象,而这种不合理施肥灌溉导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硝态氮污染加剧以及温室气体(CO2、N2O)排放量增加等的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本文以生物炭(B)为试验材料、局部根区交替(PRD)滴灌技术为灌溉改进措施,分别开展田间和室内两部分试验来进行目的性研究。田间试验通过在两季作物种植过程中,主要研究常规施肥下混施生物炭、实施PRD滴灌以及两者配合施用对土壤无机氮淋溶的影响;室内试验主要研究,基于目前蔬菜种植过程中常见的四种施肥模式下,添加生物炭土壤中两种温室气体的释放特征,旨在为缓解菜地土壤生态系统无机氮淋失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常规施肥灌溉(CK)、PRD、B和B+PRD四个不同处理下在不同时期土壤无机氮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淋溶。在63d时,M处理土壤深层(40-100cm)的各个土层无机氮含量显着增加,M+B处理下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与0d相比没有显着变化,说明M+B处理可缓解土壤无机氮向剖面深层淋溶的速度。通过比较在126d、189d和234d时两种施肥处理下土壤剖面各个土层无机氮含量大小同样说明施加生物炭处理可以减缓无机氮在剖面中的淋溶。(2)在189d和234d,由于降雨量和灌溉量增加土壤无机氮发生大量淋溶,表现为剖面土壤各个土层无机氮含量显着降低。M和M+B两种施肥模式下,比较不同滴灌方式处理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分布变化发现,与常规滴灌处理相比,PRD滴灌处理的土壤各个土层无机氮含量较高,即与常规滴灌技术相比,PRD滴灌技术可以降低无机氮的向深层的运移速度,减少无机氮的淋溶损失。(3)比较不同滴灌方式下,施加生物炭对0-100cm土体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发现,当无机氮发生淋溶时,生物炭结合PRD滴灌处理下土体无机氮累积量最高,说明生物炭结合PRD滴灌与常规滴灌相比在缓解无机氮在剖面淋溶效果更显着。(4)不同施肥模式下添加生物炭对土壤系统中CO2、N2O释放产生影响的持续时间不同。CK和M模式下,添加不同用量生物炭仅在培养初期(0-1.5d)对CO2、N2O的释放产生影响,而在2-60d,添加生物炭对CO2、N2O释放的影响不明显。F和M+F模式下,生物炭输入对土壤CO2、N2O释放产生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分别在0-14d和0-25d生物炭输入对土壤系统中CO2和N2O的释放均具有显着抑制或促进作用,而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27-60d),这种促进作用逐渐减弱。(5)不同施肥模式下,添加生物炭对土壤系统中CO2、N2O的释放影响不同。CK和M下,添加2%生物炭对CO2、N2O累计释放量没有显着影响;施化肥(F和M+F)模式下,生物炭输入显着提高土壤中CO2和N2O的累积释放量。(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输入可通过改变土壤中DOC、DON和无机氮含量分别影响土壤中CO2和N2O的释放。(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4-01)

崔银萍,罗健航,吴涛,冒海军,陈晓群[9](2015)在《宁夏引黄灌区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露地蔬菜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2014年在宁夏引黄灌区开展有机无机配施对露地花椰菜—大白菜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影响及其氮肥合理投入阈值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4年花椰菜和大白菜经济产量在不同施氮肥处理间存在显着差异。相对于N0处理,除MN0处理外,其他有机无机配施氮肥均可显着提高花椰菜和大白菜经济产量;2012年和2013年花椰菜当季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0.8%~61.0%和23.8%~41.8%,大白菜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6.3%~54.7%和16.2%~50.0%;合理地配施有机无机肥能显着提高露地蔬菜的经济产量及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在花椰菜季,0~20 cm、0~100 cm土体Nmin累积量与施氮量都呈二次曲线关系,相关性都不高;而在2012—2014年大白菜季,0~20 cm、0~100 cm土体Nmin累积量与施氮量也都呈二次曲线关系,施氮量与土壤无机氮残留量相关性也不高;表明中高肥力田块土壤基础氮素累积较高,土体Nmin残留量并不完全和施氮量同步。(本文来源于《宁夏农林科技》期刊2015年08期)

赵营,郭鑫年,冀宏杰,张维理,周涛[10](2015)在《施肥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2010年在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春小麦-春玉米轮作体系下,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平衡施用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化肥+有机肥(NPK+M)和习惯施肥(CON)5个施肥措施对水旱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和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CK处理,施肥都能提高水旱轮作作物籽粒和秸秆产量。水旱交替易造成旱作季残留的土壤无机氮(NO3--N)在水作季发生淋洗损失。由水稻改种春小麦后,施肥显着提高了0~100 cm各层土壤NO3--N累积量。在水稻、春小麦和春玉米季,NPK和NPK+M较CON处理的氮素表观损失量分别降低了19.8%~39.2%、90.6%~93.1%和19.8%~34.7%。单施有机肥(M)也会增加氮素表观损失风险,其在水稻、春小麦和春玉米季的损失量分别达209.4 kg hm-2、67.0 kg hm-2和198.8 kg hm-2。3年水旱轮作体系下,NPK和NPK+M较CON处理的氮素表观损失量分别降低了46.9%和33.3%。因此,在该水旱轮作体系下,平衡施用氮磷钾及有机无机配施都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氮素表观损失。(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5年04期)

氮素残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磷肥施用不合理的问题,确定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生产适宜施磷量,以"节3号"水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P_2O_5量(0,75,150,225 kg/hm~2)对水稻产量、土壤矿质氮累积量以及水稻氮、磷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磷肥相比,施磷肥显着(p<0.05)提高了水稻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进而提高了水稻籽粒产量;以施磷150 kg/hm~2处理下水稻籽粒产量最高,最高值为7 593.11 kg/hm~2(增产率为36.12%)。施磷肥显着降低了水稻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累积,施磷150 kg/hm~2显着提高了各生育期水稻氮素和磷素的吸收量。随着施磷量增加,水稻磷素生产效率和磷素吸收效率显着降低,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磷素收获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施磷150 kg/hm~2处理,而水稻氮素生产效率受施磷量影响不显着。施磷肥显着提高了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产量及氮、磷吸收量和利用效率,施磷量150 kg/hm~2为本地区适宜施肥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残留论文参考文献

[1].王祥植,张胜,李星星,高翔,苑志强.追氮时期及次数对马铃薯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2019

[2].郭鑫年,孙娇,梁锦秀,周涛,李永祥.施磷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产量、氮磷吸收利用及氮素残留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李强,王多文,史星云,牟德生,李春玲.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对酿酒葡萄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J].林业科技通讯.2019

[4].张忠学,陈鹏,陈帅宏,尚文彬,姜丽莉.黑土区节水灌溉对各期肥料氮素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8

[5]..水稻土微生物残留物对氮素的响应研究获进展[J].种业导刊.2018

[6].陈雪娇.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土壤残留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7].范成云.河西走廊灌区氮肥用量对玉米氮素吸收和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

[8].魏雪勤.生物炭及滴灌对京郊大棚土壤氮素残留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6

[9].崔银萍,罗健航,吴涛,冒海军,陈晓群.宁夏引黄灌区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露地蔬菜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J].宁夏农林科技.2015

[10].赵营,郭鑫年,冀宏杰,张维理,周涛.施肥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及氮素平衡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

论文知识图

不同进水模式下出水氮素残留值不同处理对氮素残留率的影响不同土层剖面的氮素残留动态土壤中肥料氮素的残留量Fig4.4Therel...不同水氮调控模式下蘖肥-15N在不同土...不同水氮调控模式下基肥-15N在不同土...

标签:;  ;  ;  ;  ;  ;  ;  

氮素残留论文_王祥植,张胜,李星星,高翔,苑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