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标记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标记,补语,状语,语法,理论,模式,汉语。
标记论论文文献综述
余俊宏[1](2018)在《标记论下“把个”句语义产生的动因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把个"句是汉语"把"字句中的一种特殊小类,具有"出乎意外"之义。因为"个"具有主观反预期功能,凸显行为结果或情态的反预期性,且这种反预期性在"个"的主观大量功能的标示下,表现得更加突出,致使"把个"句所表达的实际信息与说话人的预期信息产生严重偏离,让说话人在心理上产生巨大落差,从而导致"把个"句特殊语用附加意义的实现。这一演变过程可从历时角度加以详细考察。(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曾君,陆方喆[2](2016)在《从反预期标记到话语标记——论“但是”的语用功能及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但是"的语用功能之一是表达反预期信息,为反预期标记。同时,"但是"也具有话语标记功能。"但是"作这两种标记分别有不同的句法语义特征,其话语标记功能是反预期标记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其中,"但是"在口语中的高频使用是再语法化的动因,隐喻和泛化是主要机制,句法位置是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曲抒浩[3](2016)在《基于标记论的现代汉语状补应对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标记论作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以现代汉语中状语和补语的应对关系作为实例,试图验证和发展标记论中有标形式和无标形式存在一系列句法表现差异的理论,同时也具体地分析了相当数量的语法问题个案。全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先介绍标记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指出有标形式和无标形式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句法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高度抽象为:有标形式组合关系复杂而聚合关系简单;无标形式组合关系简单但是聚合关系复杂。接着介绍了汉语研究中有关状语和补语这两个术语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界定厘清了状语和补语的内涵和外延。最后综述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关于状语和补语的分类以及状补应对问题的大致情况。在第一章里,本文还简要讨论了和状补应对这一语序问题相关的其他理论问题,具体包括“时间顺序原则”、语序问题和认知语言学以及状补应对和方言等问题。本文认为单纯的时间顺序原则和高度抽象的认知心理语言学理论不足以解决现代汉语中状语和补语的类型,以及状补应对关系等问题,需要将语言本身作为一个相对自足的系统来考察。联系古汉语和方言的“普古方”大叁角研究平台是研究汉语问题最科学的方法之一。第二章联系汉语的历史发展,描写状补标记“地”的发展情况,将“地”提升到语法标记的高度,概括现代汉语中状语标记“地”的隐现规律和语法功能。本文认为“地”最根本的语法功能是将和句子主要谓语有修饰关系及时序关系等不同类型的语法单位标注成为状语,具体体现为标明状中关系,强制将动补结构转化为状中结构,异化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以及使状中关系多样化这几个方面。一般来说,与谓语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状语能够较为轻松的应对成为补语,而与谓语只有时序关系的状语不能应对成为补语,这是本文的基本结论之一。第叁章主要分析补语标记“得”的语法化进程。在对汉语发展史的详细描述的基础上,离析现代汉语中那些不能被看作结构助词的“得”,归纳补语标记“得”的基本语法功能。本文认为“得”的语法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在其他动词之前,经由动词连用这一途径,获得了“得以、能够”等语法意义,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能愿动词;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发展基本完成之后,在动补结构日趋成熟的大背景下,经过第二次的动词连用,句法结构逐渐发生重新分析,从而发展成为补语标记“得”。“得以、能够”的语法意义,是“得”发生语法化的重要桥梁。同时,本文还指出,在当下的现代汉语中还存留着数量可观的动词或动语素“得”,它们的存在是“得”语法化没有彻底完成的明证,也是“得”语法化的必经之路。在对“得”语法化过程再认识的基础上,本文重新为现代汉语中的补语划分了次类:补语首先二分,其一是无标补语,其二是有标补语;有标补语再细分为可能补语、状态补语和结果补语叁类。叁种类型的有标补语具有鲜明的句法差异,分别代表了“得”语法化的不同阶段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得出了本文的另一个基本结论:在有标补语中,和谓语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状态补语可以应对成为状语,而和谓语只有简单时序关系的结果补语不能形成状补应对关系。在这一章里,还简要地讨论了和补语相关的一些其他问题,包括补语标记“不”和“个”的问题,副词做补语以及“很”和“极”、“极了”做补语的问题。第四章分析跟语法标记“地”和“得”相关的其他一些问题,主要是指出经济性语用原则对这两个标记隐现的一些影响,使用频率高的语表形式容易形成标记的脱落的情况。我们还以同一小句中“地’前‘得’后”和“得’前‘地’后”的共现作为实例,初步验证了我们对状语和补语的次类划分以及对状补应对问题的基本认识。第五章着重分析形容词充当状语和补语的实例。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制作了一份形容词表,详细描写了在与特定动词相关时形容词做状语和补语的情况,通过描写形容词做动词的状语和补语,以及形容词做形容词的状语和补语这两个问题,再次验证了我们的基本结论。第六章是一个结语,介绍了为写作本文所做的一些基本工作,突出了本文的基本观点,指出了本文的一些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旭[4](2016)在《系统观和标记论背景下的汉语方所范畴研究——评史维国《先秦汉语方所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史维国专着《先秦汉语方所标记研究》一书进行了评介,作者在"系统观"和"标记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背景下,运用"断代"与"专书"、"描写"与"解释"以及注重实证等研究方法对先秦汉语"方所标记"进行研究,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都有独到之处。同时,全书注重语言理论与语言事实相结合,"联系观"贯穿研究过程始终,为先秦以后的汉语"方所范畴"研究提供了范式和参考。(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沈家煊[5](2016)在《不对称和标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言结构之外寻找解释语法现象的方法开本:32开书号:978-7-100-11270-3定价:35.00元本书借鉴语言类型学、语用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用新的"标记理论"对汉语语法的各种对称和不对称现象做出统一的描写和解释,证明语言的结构与演化跟语言的使用和人的认知方式密切关联。(本文来源于《中文信息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孙文统[6](2015)在《《(再)标记论》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再)标记论》深入研究了句法运算过程中的语类转换现象,是生成语法领域标记转换研究的最新成果。书中提出的探针式标记运算模式(Probing Algorithm)能够从全新的理论视角重新解释关系从句、循序式层级移位限制、结构岛等语言现象,亦能够对汉语语法的研究提供全新的方法论视角。(本文来源于《外文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李蕊,王迎欣[7](2015)在《从公民特殊“身份”标记论宪法平等权》一文中研究指出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作为一项原始权利,平等权在宪法和其它法律中不断完善起来。但是公民的宪法平等权依然存在漏洞。公民的特殊"身份"标记就是对宪法平等权的冲击。本文主要深入探讨宪法平等权的内涵,通过公民特殊"身份"标记进而阐释现阶段平等权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5年13期)
刘聪[8](2015)在《语言学着作《不对称和标记论》第十一章的英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对称和标记论》由着名的语言学家沈家煊先生编着。在本书中,沈家煊先生开拓性运用结构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标记理论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研究。本书的发表,为国内外对汉语词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此书的第十一章《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以标记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与汉语形容词相关的标记模式。为此,笔者选取了《不对称和标记论》的第十一章《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对象。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为了确保译文具有学术着作应有的客观性和学术性,运用了主语选择、拆译等翻译策略对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决,并对其中的语言学术语和汉语复句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索,以期能为未来学术着作的翻译提供更多可以借鉴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5-03-01)
侯国金[9](2005)在《语用习语标记论——间接式推理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语用标记习语论,尝试性地解释了间接言语的生成与理解。文章把间接言语表达式看成语用标记式和语用习语,对叁类间接式分别从成语、礼貌、修辞等维度进行了考察,最后提出以关联论的非论证推导作为各类间接式的推理模式。(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05年06期)
胡琳,杨文全,方芳[10](2005)在《标记理论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代表性着作——读沈家煊教授《不对称和标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标记理论,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沈家煊先生的《不对称和标记论》是将标记理论运用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拓性着作。本文从主要内容、重要思想、理论特色及研究特点几方面入手,对该书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本文来源于《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标记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但是"的语用功能之一是表达反预期信息,为反预期标记。同时,"但是"也具有话语标记功能。"但是"作这两种标记分别有不同的句法语义特征,其话语标记功能是反预期标记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其中,"但是"在口语中的高频使用是再语法化的动因,隐喻和泛化是主要机制,句法位置是有利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标记论论文参考文献
[1].余俊宏.标记论下“把个”句语义产生的动因与机制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曾君,陆方喆.从反预期标记到话语标记——论“但是”的语用功能及演变[J].语言科学.2016
[3].曲抒浩.基于标记论的现代汉语状补应对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王旭.系统观和标记论背景下的汉语方所范畴研究——评史维国《先秦汉语方所标记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
[5].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J].中文信息学报.2016
[6].孙文统.《(再)标记论》评介[J].外文研究.2015
[7].李蕊,王迎欣.从公民特殊“身份”标记论宪法平等权[J].法制博览.2015
[8].刘聪.语言学着作《不对称和标记论》第十一章的英译实践报告[D].黑龙江大学.2015
[9].侯国金.语用习语标记论——间接式推理模式[J].外语研究.2005
[10].胡琳,杨文全,方芳.标记理论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代表性着作——读沈家煊教授《不对称和标记论》[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