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常建宇[1]2012年在《大学物理教学方法探讨》文中指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因而,如何能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一直都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论文通过对大学物理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进行阐述,发现大学物理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较为详细的阐述了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种类以及运用要求,然后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对国内外现阶段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现阶段国内外涌现出诸如工作室物理、探究式教学以及研究性教学等许多优秀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不论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还是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不能较好的适用于我国的一些高等学校的大学物理课堂,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论文的重点是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与有效教学理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四种能够较好地运用于我国现阶段大多数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堂的教学方法,即基于大班教学的启发式讲授、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及基于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变式教学、相似性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几种教学方法能较好地适用于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大学物理课堂,而且对提高大学物理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对于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笔者提出的这几种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相信,随着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更多关注和不断探索,我国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将会逐步得到完善。

吴永萍[2]2007年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总是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各种智力支持,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需求又反作用于教育。基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大学物理作为大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以其自身特点,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学物理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物理学研究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大学物理对我国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责无旁贷。然而如何在大学物理教学环节中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经验的指导。为此,笔者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把创新能力培养与大学物理教学结合,把创造性与创造主体结合,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努力构建创新教学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出我个人的思考与探索。本文首先从大学生就业现状、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新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形势、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其次,分析了前人关于创新能力构成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整合,确定了创新能力的构成,包括有关领域的技能、有关创造性的技能和工作动机。其中有关创造性的技能即指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其发展依赖于教育训练、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笔者着重分析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和基本过程,为创造力渗透式培养的研究奠定基础,并从理论上设计了几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大学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功能。第叁,立足本校,对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影响因素及其所面临的困难进行了较详细的调研,分析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任务和可行性,设计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创新教学体系和创新教学策略。创新教学体系包括内容结构体系、人际关系结构体系和教学平台结构体系。在新体系中,笔者确立了以作业、小组讨论、晚自习辅导、《物理之声》杂志、互联网等为载体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平台。创新教学以创新教学体系为支架,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后训练相结合的“五步教学法”,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着力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活动能力的培养及创造情感的塑造。第四,以大学物理中相关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现象为载体,在自然教学中,运用实验、调查、测量、观察和谈话等方法,对创新教学活动过程进行了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教学实验。整个实验,根据笔者所教班级实际情况,主要对创新教学策略、创新技法、学生考核方式等因素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进行了验证。最后,结合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综合分析了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根据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动力学机制,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发展方向的因素等方面,对今后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大学基础物理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克服教育相对于人才需求的滞后性,努力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徐峰[3]2014年在《新时期中国大学物理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文中提出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为基础的学科,是理工科专业必需的基础课程。提高大学物理教育质量,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研究大学物理教育本身的发展历史,对于把握物理教育、教学规律,推动物理教育改革,提高物理教育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嬗变及其时代背景,并根据教育方针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将其分为叁个阶段。揭示了物理教育指导思想在教育方针的影响下开始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对物理素质教育指导思想作出了相关阐释,同时对国际先进的物理教育思想作出了简单概括。其次,根据新时期以来我国物理教学手段由低级简单到高级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将其主要分为传统的教学手段、电化教学手段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叁种形态,并作出了相关阐释。揭示出技术对物理教育的根本性变革作用。同时,对于国际上先进的物理教学手段及其模式作了简单的介绍。再者,根据教育部在1987年,1995年,2006年颁布的叁个不同版本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分析了大学物理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揭示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并通过对赵凯华、卢德馨等人的教育思想分析,表达了只有不拘泥于成例,因地制宜,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物理,探索未知的兴趣,才能在物理教育上取得成功的思想。最后,在以上对大学物理教育指导思想、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名师思想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物理教育中的“实事求是”思想做了具体的诠释。表明一部大学物理教育的发展史,就是物理教育随着时代发展而变革的历史,时代发展是条件,物理教育变革是结果,正是“实事求是”思想中条件与结果对应性的体现。指出在大学物理教育中,我们主张挣脱模式思维的束缚,用实事求是的、辨别的、证明的思维去认识教学。只有实事求是、见路不走,不唯经验、教条,不唯标签、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遵循因果定律,走条件的可能性,大学物理教育才可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杨艳芳[4]2003年在《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对大学物理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阐明了大学物理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决定作用,讨论了目前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就现时期社会、学校、学生以及相关课程等各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物理的冲击和影响进行了分析。随后详细讨论了物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授课方法的特点、优势、不足与改进,分析了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育模式,并着重强调文化模式对于大学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另外,对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与改进进行了探讨。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实际出发,现阶段大学物理教学应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注重物理学史的作用及相关课程之间的配合、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等改革思路,以充分发挥大学物理在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刘志[5]2007年在《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工科大学物理电磁学的教学存在严重的“难学难教”,不少学生对电磁学的学习畏惧和排斥、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实现电磁学双重教育价值的尴尬局面。这已引起广大大学物理教学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因此,目前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改革的形势紧迫,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大学物理电磁学的教与学的现状、课程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大学物理电磁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动态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大学物理电磁学教与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得出改革的必要性和需改革的内容;第叁部分阐述了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第四到第六部分论述了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的改革,探究了“从学生和学习出发取代从教师和教材出发”及“全面和谐的素质教育取代单纯的知识教育”的教学观,从强化物理学史的内容、整合电与磁的知识等来改革电磁学教学,提出“结构生成法电磁学教学”及对大学物理电磁学研究型教学作了进一步探讨和教学实践。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韩思思, 罗莹[6]2018年在《大学物理教学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10年核心期刊论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核心期刊论文,采用静态分析法,分析了近10年大学物理教学研究现状.研究显示大学物理教学研究可以概括为二个方面:一是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主要研究高校大班物理课的教学方法,以慕课、翻转课堂最具代表性;二是物理实验教学,包括有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和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物理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物理课堂教学和物理实验教学中都有很多应用.最后,基于近10年的大学物理教学研究发展,提出了对其未来的展望

韩海波[7]2007年在《大学物理概念学习的问题诊断与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究》文中指出论文在介绍了国内外物理概念教学研究的概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翻译了来自美国的五份物理概念测试题,设计了影响大学生概念学习因素的调查问卷,随后,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调查,归纳出我国大学生在基本物理概念上的常见错误(主要是力学、电磁学、热学部分)。并对当前大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分析,找出了影响大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学生对于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概念理解困难:1.学生对跟日常生活经验有矛盾的知识,往往不易信服,也不易建立起正确的、牢固的概念。2.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物理概念往往感到困难。3.当物理概念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时,学生往往也会感到困难。4.对物理本质未能用数学表达式充分反映(甚至两者存在矛盾)的概念、公式,学生往往不易正确理解,容易形成错误的概念。5.学生对某些互有联系或有些相似的概念往往因为不了解它们的本质而混淆不清。6.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概念的矢量性和瞬时性。7.学生对于本身具有矛盾的概念会理解困难。研究同时表明,概念的学习方法、概念基础、学习能力、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情况以及数学基础是影响大学生大学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笔者构建了一个大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如图4-1),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大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策略,并对大学物理概念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

张彬[8]2007年在《从教育衔接层面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物理学习》文中指出大学与中学相比,无论从学习或是生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对大学新生来说,大学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是他们必须处理好的第一件事情,大学教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的转变。在学生逐渐适应大学学习的同时,必然会面对中学与大学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大学的学习。本文以大学物理学习为例,从大、中学教育衔接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学生大学物理的学习。本文首先通过综合大量文献资料,对教育衔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大学新生的心理特征,并对教育衔接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对大学物理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大、中学教育衔接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教育衔接的角度总结出影响大学物理教学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给出实践案例,希望能弥补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衔接中存在的缺失,促进大学物理的教学。

张新怀[9]2007年在《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创新能力之争。国家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事。如何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社会和教育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怎样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正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主要分析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现状,提出了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创新人才与大学物理教学”中,对创新、创新人才的概念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意义,提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教学和学习方法,当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以及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采取的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叁部分是“如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对当代大学生、大学物理教师、大学物理教材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等进行了深入地解析。其次,针对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品质分别进行了具体地研究,分析了这些品质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大学物理教学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如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原则和具体方法。第四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应用举例。以物理学史为例,分析了如何利用物理学史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束语,总结了本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了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王颖[10]2008年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和技术创新频率不断加强,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适应社会变化和激烈的竞争,具备“会工作、会学习、会研究”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这种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主要有叁大功能:培养开放个性与前瞻眼光、激活探究兴趣与创新意识、塑造务实精神与动手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信息社会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它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无疑是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物理教育,笔者认为也应重视研究性学习。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在具体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从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入手。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的目标,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以及研究性学习在各国的发展历程,同时,通过描述在大学物理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以及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和在大学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所需具备的客观条件,该文论述了研究性学习在高校中实施的可行性,并根据大学物理教育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前沿性、探索性、应用的广泛性和方法普适性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与网络相结合,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并通过“电磁波”研究性学习案例为研究性学习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给出了直观的操作范例。

参考文献:

[1]. 大学物理教学方法探讨[D]. 常建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12

[2]. 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D]. 吴永萍. 扬州大学. 2007

[3]. 新时期中国大学物理教育发展史的研究[D]. 徐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4]. 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D]. 杨艳芳. 合肥工业大学. 2003

[5]. 大学物理电磁学教学改革研究[D]. 刘志.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6]. 大学物理教学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10年核心期刊论文分析[J]. 韩思思, 罗莹. 大学物理. 2018

[7]. 大学物理概念学习的问题诊断与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究[D]. 韩海波.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8]. 从教育衔接层面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物理学习[D]. 张彬.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9].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D]. 张新怀.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10]. 《大学物理》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D]. 王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