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诱导挥发物论文-常向前,吕亮,张舒,王满囷

伤诱导挥发物论文-常向前,吕亮,张舒,王满囷

导读:本文包含了伤诱导挥发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方黏虫,顶空吸附,产卵诱导挥发物,禾本科

伤诱导挥发物论文文献综述

常向前,吕亮,张舒,王满囷[1](2018)在《黏虫产卵诱导挥发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昆虫在植物上取食或产卵时,某些植物会产生特异性的挥发物,称之为取食诱导挥发物(HIPVs)或产卵诱导挥发物(OIPVs)。产卵诱导挥发物对于昆虫本身的产卵行为有干扰作用或对卵寄生蜂有特异的吸引作用,这种作用对于研究植物—昆虫—天敌的叁级进化关系及开发昆虫行为干扰剂有重要意义。黏虫Mythimna seperata是为害禾本科作物,特别是小麦和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本研究利用顶空吸附法获取黏虫在玉米苗上的产卵诱导挥发物,通过GC-MS分析挥发物的组分,与Nist11标准物质库比对发现,处理与对照相比,有4种特异性挥发物组分,分别为5,5-二甲己烷2,4-二酮、异辛醇、叁氟乙酸2-乙基己基酯、萘(按保留时间从小到大顺序排列);有4种挥发物组分含量分别比对照显着增加,这4种物质分别为2-莰酮、2,4-ditert-butylthiophene、未知物质1、5,6-Dipropyldecane(按保留时间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增加量分别为53.46%、69.27%、51.74%、67.95%。处理中所有挥发物组分含量最高的为异辛醇,其次为2-莰酮。对于处理中特异性及含量显着增加的挥发物组分,需要进一步试验各物质及其组合对昆虫的行为作用,为开发昆虫的引诱剂或趋避剂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尚哲明[2](2016)在《小麦蚜害诱导挥发物与报警信息素对麦长管蚜嗅觉行为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能产生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的挥发物。植食性昆虫的取食能诱导植物释放特异的虫害诱导挥发物。虫害诱导挥发物在“植物-植食昆虫-天敌”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麦长管蚜取食小麦能诱导小麦释放特异的挥发物,包括6-甲基-5-庚烯-2-酮(6-methyl-5-hepten-2-one,MHO)、6-甲基-5-庚烯-2-醇(6-methyl-5-hepten-2-ol,MHOH)、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MeSA)等。这些挥发物在“小麦-麦长管蚜”系统中的具体作用有待探究。麦长管蚜在受到天敌攻击时,会释放报警信息素,以警告同类有危险存在。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EβF]是麦长管蚜报警信息素的唯一组分。EβF与麦长管蚜取食小麦诱导的特异性挥发物有无相互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收集鉴定了麦长管蚜取食前后小麦的挥发物,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麦长管蚜有翅型对不同信息化合物单体及混合物的行为反应,比较了不同信息化合物对麦长管蚜有翅型后代翅型分化的诱导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麦长管蚜取食前后,小麦挥发物变化较大,从挥发物相对含量看,蚜害植株的3-乙基-1,5-辛二烯释放量下降,其余组分相对含量差异不大;从挥发物种类看,蚜害植株新产生了顺-7-十六碳烯、反-α-法尼烯,健康植株挥发物组分反-2-十一碳烯醇、伞花烃等在蚜害植株的挥发物中未检测到。2.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的叁种蚜害诱导挥发物MHO、MHOH、MeSA与EβF分别在100 ng/μL、1 ng/μL、1 ng/μL、10 ng/μL时对麦长管蚜有翅型具备最佳驱避效果;小麦的蚜害诱导挥发物两两混合或叁者混合后,该蚜虫在处理臂与对照臂的停留时间没有显着差异,因此它们丧失了对麦长管蚜的驱避作用;蚜害诱导挥发物MHOH或MeSA与EβF混合后对麦长管蚜的驱避作用丧失,MHO与EβF的混合物对麦长管蚜仍然有强烈的驱避作用。3.翅型分化诱导试验表明,EβF处理能显着诱导麦长管蚜有翅蚜后代的翅型分化,并且这种诱导作用持续到了第叁代;MHOH与EβF混合后,这种诱导作用消失。以上结果表明,MHOH可能抑制麦长管蚜对EβF的识别。(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张俊宇[3](2015)在《锦葵科虫害诱导挥发物对绿盲蝽和棉铃虫的趋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绿盲蝽等盲蝽蟓是当前棉花作物上的最主要的害虫。棉铃虫在90年代大爆发曾造成重大损失,随着转基因棉的长期使用,棉铃虫对Bt蛋白也在逐渐产生抗性。为了对绿盲蝽和棉铃虫进行有效地可持续防治,实验通过对室外的锦葵科7种植物(苘麻、蜀葵、黄秋葵、SGK321、石远321、辽阳多毛棉和亚洲棉)的挥发物收集和室内4个棉花品种(SGK321、石远321、辽阳多毛棉和亚洲棉)的虫害诱导处理(A1:棉铃虫取食处理6h;A2:棉铃虫取食处理12h的棉花;A3:棉铃虫取食处理24h的棉花;B:棉蚜取食处理5d的棉花;C:绿盲蝽取食处理24h的棉花;CK:未受虫害的健康棉花),并对这6个处理的棉花进行挥发物的收集与分析。筛选鉴定后的挥发物,进一步对绿盲蝽和棉铃虫进行电生理和行为实验,以期找出相关的活性物质。实验结果如下:7种植物的挥发物类别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石远321的挥发量最大。蜀葵的挥发量最小。黄秋葵和苘麻等棉花以外的几种植物DMNT的挥发量均较小。田间棉花于室内棉花的挥发物在挥发物的释放规律上存在很大差异。实验发现被害虫虫取食后的棉花挥发物与对照有很大差异。不同品种棉花的挥发物在种类和含量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在同一棉花品种中,一般棉铃虫处理的挥发物的含量高于绿盲蝽,而后是对照和棉蚜处理。叁个不同害虫处理之间挥发物释放规律存在差异。在棉铃虫叁个处理中,挥发物的释放与处理时间有关。在辽阳多毛棉中,一些挥发物在部分处理中挥发量显着高于对照,棉铃虫3个处理中的罗勒烯,DMNT((3E)-4,8-Dimethyl-1,3,7-nonatriene)始终高于对照。棉蚜处理中的α-蒎烯,柠檬烯,壬醛,癸醛,十叁烷的挥发量较之对照有所增加。在绿盲蝽处理B中,挥发物DMNT和癸醛的挥发量高于对照。在亚洲棉处理中棉铃虫处理中,芳樟醇,DMNT,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棉蚜处理的α-石竹烯和γ-萜品烯显着高于对照。绿盲蝽处理中罗勒烯,DMNT,TMTT((E,E)-4,8,12-Trimethyl-1,3,7,11-tridecatetraene)均高于对照。在石远321中,月桂烯,罗勒烯,萜品油烯,芳樟醇,DMNT,TMTT,6-甲基-5-庚-2-酮,乙酸叶醇酯在棉铃虫处理A3处理中显着高于对照,而A1处理却与对照没有差异。棉蚜处理中各定量物质与对照均没有差异。绿盲蝽处理中,TMTT显着高于对照。在SGK321中,月桂烯,罗勒烯,DMNT,水杨酸甲酯,芳樟醇,TMTT,6-甲基-5-庚-2-酮,乙酸叶醇酯在棉铃虫A2处理就达到了诱导挥发量的最高值,显着高于A1和A3处理,在棉蚜处理中月桂烯和十叁烷挥发量高于对照。绿盲蝽处理中,柠檬烯,DMNT的挥发量显着高于对照。在电生理实验中绿盲蝽对反-2己烯酸丁酯,DMNT,芳樟醇,6-甲基-5-庚-2-酮,有较大的EAG反应,其中反-2己烯酸丁酯反应值最高。总体看来,绿盲蝽雄虫对相同物质的EAG反应高于雌虫。在棉铃虫的EAG反应实验中,化合物的相对值差异较大,棉铃虫对6-甲基-5-庚-2-酮的反应值最高,其次是乙酸己酯和乙酸叶醇酯。雄虫对β-石竹烯的反应值显着高于雌虫,而雌虫对6-甲基-5-庚-2-酮的反应值显着高于雄虫。在行为实验中,绿盲蝽雌虫对乙酸叶醇酯,罗勒烯,月桂烯和DMNT表现出较强的趋性。对雄虫有吸引作用的物质有α-蒎烯,DMNT和柠檬烯,其中α-蒎烯的吸引作用极显着。(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国昌,孙晓玲,董文霞,蔡晓明,陈宗懋[4](2010)在《虫害诱导挥发物的生态调控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虫害诱导挥发物(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HIPVs)是植物受害虫胁迫后释放的挥发性物质,是植物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媒介。环境中的天敌、害虫和植物通过感知H IPVs所携带的信息,对各自的行为或生理生化反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介绍了挥发物的种类及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概括了影响天敌依据H IPVs搜寻寄主和猎物的主要因素。综述了这类挥发性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或产卵行为的影响,介绍了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受害后对彼此间接防御的影响,讨论了多种害虫加害同种植物后对天敌搜寻猎物或寄主行为的影响。另外,作为损伤信号,HIPVs还能诱导同株植物未受害部位和邻近植株的防御反应。最后,对H IPVs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作了介绍和讨论。(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24期)

张红玉,杨斌,何月秋[5](2010)在《毒素诱导挥发物对紫茎泽兰致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蒸汽气蒸馏提取了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新鲜叶片和松针褐斑病菌毒素胁迫下紫茎泽兰离体叶片内挥发性成分,将所获挥发油按体积分数0.1%、0.5%、1%分别加入PD培养液中,分别采用悬滴法和菌丝干质量测定法测定培养液对分离自罹病紫茎泽兰叶片的2种致病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毒素胁迫紫茎泽兰植株叶片的挥发性成分均能促进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的孢子萌发,能抑制拟盘多毛孢菌丝生长而明显促进链格孢菌的菌丝生长,指出松针褐斑病菌毒素胁迫作用有利于提高紫茎泽兰病原菌对紫茎泽兰的生防效果,可望采用毒素—病原菌协同防除紫茎泽兰。(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孙凡,鲁继红[6](2006)在《蓖麻挥发物与创伤诱导挥发物组成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extract the volatiles and wound-induced volatiles of Ricinus communis, the volatile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by GC-MS. The main volatile from intact leaves of Ricinus communis was 3 kinds of different constitution of dibutyl phthalate (87.81%), and dibutyl phthalate has the highest content (61.73%); besides the main volatile, a small quantity of decanamine, N-butyl (5.11%) and morpholine,4-octadecyl (7.07%) were identified too. When the leaves were broken to pieces, more volatiles were isolated, and 8 kinds of wound-induced volatiles were identified, they are unsaturated hexyl ester、hexyl aldehyde and hexyl-ol mostly, among them 3-hexen-1-ol, acetate was the main component, with content of 92.28%.(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6年09期)

郭光喜,刘勇[7](2005)在《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小麦植株挥发物及蚜害诱导挥发物的行为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四臂嗅觉计测定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对小麦植株挥发物及麦蚜取食诱导挥发物的行为反应,揭示了2种麦蚜的嗅觉及小麦植株的诱导防御反应特点。在所选的13种小麦植株挥发物及蚜害诱导挥发物组分中,6-甲基-5-庚烯-2-酮、6-甲基-5-庚烯-2-醇和水杨酸甲酯对这2种蚜虫表现出强的驱拒作用;反-2-己烯醛对麦长管蚜的有翅和无翅蚜的吸引作用最强;反-2-己烯醇对禾谷缢管蚜的无翅蚜吸引作用最强,反-3-己酰醋酸酯对禾谷缢管蚜有翅蚜的吸引作用最强。说明麦蚜取食能诱导小麦植株的防御反应,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及其不同蚜型间嗅觉反应的特点不同。(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5年05期)

平立岩,沈应柏,金幼菊,郝建华[8](2001)在《几个树种机械损伤诱导挥发物的比较初报(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创伤诱导挥发物在植物与昆虫、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信号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其诱导机制并探讨植株间信号传导 ,选择了复叶槭 (AcernegundoL .)、旱柳 (SalixmatsudanaKoidz.)、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Carr.)、合作杨 (P .simonii×P .pyramibaliscv .)等 4个树种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人为损伤后的挥发物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多数诱导挥发物在 5h左右达到高峰 ,主要是开环单萜、脂肪酸衍生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己二酸二甲酯、丁二酸二异丁酯、苯骈噻唑在以前的昆虫 草本植物系统中未见报道。损伤 2h后绿叶气味即已大量产生 ,其他化合物变化不大。驱避物质 2 4h后挥发量很大。不同树种在释放时间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但有些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树种。挥发物在种间存在差异 ,正常的复叶槭挥发大量的萜烯 ,而杨柳产生苯系物较多(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伤诱导挥发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能产生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的挥发物。植食性昆虫的取食能诱导植物释放特异的虫害诱导挥发物。虫害诱导挥发物在“植物-植食昆虫-天敌”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麦长管蚜取食小麦能诱导小麦释放特异的挥发物,包括6-甲基-5-庚烯-2-酮(6-methyl-5-hepten-2-one,MHO)、6-甲基-5-庚烯-2-醇(6-methyl-5-hepten-2-ol,MHOH)、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MeSA)等。这些挥发物在“小麦-麦长管蚜”系统中的具体作用有待探究。麦长管蚜在受到天敌攻击时,会释放报警信息素,以警告同类有危险存在。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EβF]是麦长管蚜报警信息素的唯一组分。EβF与麦长管蚜取食小麦诱导的特异性挥发物有无相互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收集鉴定了麦长管蚜取食前后小麦的挥发物,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麦长管蚜有翅型对不同信息化合物单体及混合物的行为反应,比较了不同信息化合物对麦长管蚜有翅型后代翅型分化的诱导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麦长管蚜取食前后,小麦挥发物变化较大,从挥发物相对含量看,蚜害植株的3-乙基-1,5-辛二烯释放量下降,其余组分相对含量差异不大;从挥发物种类看,蚜害植株新产生了顺-7-十六碳烯、反-α-法尼烯,健康植株挥发物组分反-2-十一碳烯醇、伞花烃等在蚜害植株的挥发物中未检测到。2.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的叁种蚜害诱导挥发物MHO、MHOH、MeSA与EβF分别在100 ng/μL、1 ng/μL、1 ng/μL、10 ng/μL时对麦长管蚜有翅型具备最佳驱避效果;小麦的蚜害诱导挥发物两两混合或叁者混合后,该蚜虫在处理臂与对照臂的停留时间没有显着差异,因此它们丧失了对麦长管蚜的驱避作用;蚜害诱导挥发物MHOH或MeSA与EβF混合后对麦长管蚜的驱避作用丧失,MHO与EβF的混合物对麦长管蚜仍然有强烈的驱避作用。3.翅型分化诱导试验表明,EβF处理能显着诱导麦长管蚜有翅蚜后代的翅型分化,并且这种诱导作用持续到了第叁代;MHOH与EβF混合后,这种诱导作用消失。以上结果表明,MHOH可能抑制麦长管蚜对EβF的识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伤诱导挥发物论文参考文献

[1].常向前,吕亮,张舒,王满囷.黏虫产卵诱导挥发物分析[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2].尚哲明.小麦蚜害诱导挥发物与报警信息素对麦长管蚜嗅觉行为反应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张俊宇.锦葵科虫害诱导挥发物对绿盲蝽和棉铃虫的趋性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5

[4].王国昌,孙晓玲,董文霞,蔡晓明,陈宗懋.虫害诱导挥发物的生态调控功能[J].生态学报.2010

[5].张红玉,杨斌,何月秋.毒素诱导挥发物对紫茎泽兰致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0

[6].孙凡,鲁继红.蓖麻挥发物与创伤诱导挥发物组成成分分析[J].林业科学.2006

[7].郭光喜,刘勇.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小麦植株挥发物及蚜害诱导挥发物的行为反应[J].昆虫知识.2005

[8].平立岩,沈应柏,金幼菊,郝建华.几个树种机械损伤诱导挥发物的比较初报(英文)[J].植物学报.2001

标签:;  ;  ;  ;  

伤诱导挥发物论文-常向前,吕亮,张舒,王满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