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土压力共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压力,水土,作用,基坑,水压,应力,孔隙。
水土压力共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大鹏,薛宇龙[1](2013)在《对“水土压力统一计算理论的证明及水土共同作用下的压力计算”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读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第2期上王洪新先生撰写的"水土压力统一计算理论的证明及水土共同作用下的压力计算"一文(以下简称原文)[1]。原文与王洪新[2]互为姊妹篇,通过这2篇论文,王洪新先生详细论述了水土压力统一计算理论。王先生的研究视角新颖、方法实用,是目前水土压力统一算法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拜读全文后,有以下几点疑惑渴望与作者探讨:(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王洪新[2](2013)在《“对‘水土压力统一计算理论的证明及水土共同作用下的压力计算’的讨论”的回复》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非常感谢李大鹏和薛宇龙两位学者对笔者发表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第31卷第2期上的论文"水土压力统一计算理论的证明及水土共同作用下的压力计算[1]"和2011年第30卷第5期上的论文"水土压力分算与合算的统一算法[2]"给予的关注和有益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稿")。在当下日益浮躁的学术环境里,能够如此平心静气地讨论学(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王洪新[3](2012)在《水土压力统一计算理论的证明及水土共同作用下的压力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水土压力合算和分算的争议,从理论上证明水土合算在某些情况下的合理性,有必要建立能够把水土分算与合算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下的统一算法。采用理想模型试验建立一个水土压力统一计算理论,同时,证明了统一计算理论的科学性。以理想模型试验为基础,提出一个新的可以应用于水土压力分算与合算统一算法的强度理论。算例分析表明,新的统一算法计算结果与相关算法略有差异。该算法既可以在砂土时水土分算,也可以在黏土时水土合算;并且,可以实现黏质粉土和粉质黏土等半透水土层的水土压力计算,为地下构筑物所承受的荷载计算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陈磊[4](2008)在《基坑支护上的水土压力共同作用问题及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坑支护结构上实测的内力常常远比用经典土力学理论计算的数值小。在计算方法和水土相互作用机理方面对于水土"分算"和"合算"这一有争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该文探讨了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工程特性的影响,基于微观层面分析了土中水的存在类型及特征,研究了水土共同作用的微观机理,给出了粘性土能否传递孔隙水压力的判别公式,指出这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08年10期)
张彬[5](2004)在《深基坑水土压力共同作用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计算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荷载大小是基坑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事关基坑工程安全性及投资合理性的重要前提。基坑支护结构承受的侧向荷载主要包括土压力、水压力,其他一些荷载如周边建筑物的垂向荷载、施工荷载等也都是通过土体以侧压力的形式作用于支护结构上,因此水土压力的计算是支护结构荷载取值的关键。然而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学术界及工程界的认识并不统一,紧紧围绕“水土分算”及“水土合算”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讨论非常激烈,这一问题涉及到经典土压力计算理论的适用性、水土压力共同作用机理、土中孔隙水压力的作用方式、水土压力计算时强度指标的合理选择等方方面面。因此,深入了解基坑支护结构上水土压力共同作用机理,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及强度指标,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工程实用价值的课题。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探讨粘性土微观结构特性着手,研究了水土共同作用的微观机理;进行了不同类型粘土孔隙水压力传递试验,建立反映孔隙水压力传递机理的数学模型;结合实际工程开展了水土压力长期现场监测;设计了模拟基坑开挖工况的试验装置,选取本地区代表性土样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基于水平层单元模型及土拱效应理论,提出一种能反映位移—时间效应的非线性土压力模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影响基坑水土压力共同作用的诸多因素,结合典型算例进行了“水土分算”与“水土合算”对比研究,并将计算结果同实测成果比较,综合评价其合理性。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探讨了粘性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对宏观工程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土中孔隙的形态特征,分析了孔隙水的存在类型及相互转化机理;指出地下水通过其化学场及渗流场的改变对土的微观结构进行破坏和重构,进而影响土体的宏观工程特性,土结构特征的改变反过来影响土中孔隙水的存在形式及渗流特征;提出“临界密度”的概念及估算公式,以此判别密实粘土能否传递孔隙水压力,研究了土中弱结合水运移的微观机制及概念模型,分析了“起始水力坡降”的微观机理;基于微观角度,认为现有基坑工程中涉及的粘性土,一般都能传递孔隙水压力,水土压力应当区别对待。 2.选取不同类型粘性土及砂土,在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条件下进行孔隙水压力传递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土中孔隙水压力的传递规律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其中土质类型及其结构特性的影响最为显着,土的含水量、密实程度、渗透系数大小、土体所处的围压环境等对其孔压传递的时程及传递的程度也有显着影响;研究证实不管是渗透性强的砂土还是低渗透性的粘性土,均能传递孔隙水压力,只是不同土体在不同影响因素下,孔压传递所需的时间及传递的程度存在差异,低渗透性粘土存在显着的时间滞后性。结合实验成果提出了反映孔隙水压力传递机理的数学模型。综合试验成果及机理分析,证实了水土压力计算时采用有效应力原理将水土压力区别计算的合理性,澄清了水土压力合算理论中的模糊认识。 3.结合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现场埋设了大量土压力计、孔隙水压力计和测压管,进行了水土压力的长期监测。实测成果反映了水、土压力随施工工况以及库水位的变化规律,实测的孔隙水压力值并不等于理论静水压力。 4.选取本地区代表性粘土进行基坑悬臂支护模式及桩锚支护模式的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水土压力均呈非线性分布,与Rankine、Cloufomb理论计算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水土压力的大小受墙体位移的影响显着,当土体处于非极限平衡状态时,主、被动侧水土压力介于静止土压力和Rankine、cloulomb理论计算值之间,总的趋势是主动侧水土压力逐渐减小,被动侧水土压力逐渐增大;大多数情况下基坑周边土体都处于中间状态,相对而言,主动侧土体较之被动侧更易于达到极限平衡状态,由于锚固作用有效地限制了基坑的变形,桩锚支护模式土体较之悬臂模式土体更难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悬臂支护模式与桩锚(或内撑)模式的水土压力分布规律存在很大差别,悬臂模式的主动土压力具有类似“梯形分布”的特征,而桩锚模式的主动土压力则具有“R形分布”特征,并且在锚固点附近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而中部则有应力减小趋势;悬臂模式最大位移发生于模型主动侧上部,而桩锚模式则出现在开挖面略偏上部位,并呈现“鼓肚形”特征,前者的最大变形明显大于后者;实测孔隙水压力在填土阶段大于理论静水压力,而开挖阶段则不同程度地低于理论静水压力。最后,基于模型试验成果结合本地区地层及地下水特征,提出了两种典型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土压力经验分布图。 5.基于土压力非线性分布特征,本文综合水平层单元模型及土拱效应理论,引入考虑位移一时间效应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反映位移一时间效应的非线性土压力模型,并结合试验资料进行算例分析,考察各参数的影响,验证模型的合理性。 6.结合相关算例分析了影响基坑水土压力的诸多因素,系统总结了常见的水土压力算法,通过算例分析结合工程实测开展“水土分算”及“水土合算”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水土合算”算法机理不明确,通常会得(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04-04-01)
水土压力共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首先,非常感谢李大鹏和薛宇龙两位学者对笔者发表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第31卷第2期上的论文"水土压力统一计算理论的证明及水土共同作用下的压力计算[1]"和2011年第30卷第5期上的论文"水土压力分算与合算的统一算法[2]"给予的关注和有益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稿")。在当下日益浮躁的学术环境里,能够如此平心静气地讨论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土压力共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大鹏,薛宇龙.对“水土压力统一计算理论的证明及水土共同作用下的压力计算”的讨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
[2].王洪新.“对‘水土压力统一计算理论的证明及水土共同作用下的压力计算’的讨论”的回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
[3].王洪新.水土压力统一计算理论的证明及水土共同作用下的压力计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
[4].陈磊.基坑支护上的水土压力共同作用问题及建议[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
[5].张彬.深基坑水土压力共同作用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D].武汉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