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自然型河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流,自然,生态,河道,喀斯特,海河,护岸。
多自然型河流论文文献综述
董琳,景文洲,任涵璐[1](2018)在《近自然型河流修复理论对海河流域中小河流治理的借鉴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自然型河道修复理念提出以来,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实践,我国也开展了近自然型治理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介绍了近自然治理理论,结合海河流域河流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河流保护需求,选取了在河道近自然治理中的叁种较为常见的断面结构型式进行说明,并针对近自然化的中小河流治理措施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2018(第六届)中国水生态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09-27)
甘美娜,王栋宇,温莹,赵强民,胡传伟[2](2017)在《自然型河流生态护岸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分析河溪生态系统退化影响因素入手,提出对滨水景观修复应进行自然型生态护岸建设方面的完善和补充。自然型生态护岸是一个系统,包括植生护底和植被护坡。为了给自然型护岸坡面景观绿化提供稳固且生态的基础,总结七种主要的植生护底技术,并列表对比它们的适用范围、作用和使用注意要点。植被护坡有较多的技术类型。案例分析表明,种互花米草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根系研究和项目应用表明,河流植被护坡优选品种是蓝花草。(本文来源于《花卉》期刊2017年14期)
高迪[3](2016)在《多自然型河流的营建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多自然型河流营建是进行城市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途径。立足于我国河流治理现状,针对河流水质下降、河道人工化严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等河流问题,在对国内外河流生态治理方法的研究基础上,研究如何营建具有生态特性、接近自然的多自然型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理论需求。多自然型河流的设计理论耦合了水利学、生态学、景观美学叁学科相关重要原理,涉及了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理论、生态修复理论、生态水工学原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多个相关专业领域的重要理论成果。多自然型河流的景观营建方法从设计理念入手,将河流治理分为物质、生命、意识叁个层次,并分别转化为生态水利、生态修复、生态景观叁个领域的综合设计,旨在通过采用相应的设计方法与技术,恢复河道形态、改善水体水质,修复生态系统、保护栖息生物,建成具有优美环境、体现和谐自然的河流景观。生态水利设计通过河流线性设计、驳岸设计、浅滩区设计等改善河道形态及其周围环境,实现多自然型河流物质、形态阶段的改善;生态修复设计主要运用河道曝气、生态浮岛、湿地修复等多种生态修复设计方法与技术措施,在生命、生物层次上实现河流的“多自然”;生态景观设计以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设计、生态景观美学设计为主要内容,从总体布局、文化景观设计、多维空间营造以及景观要素生态设计等方面阐述多自然性河流景观设计方法,实现人与河流的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多自然型河流的设计营建,以生态水利设计为基础、以生态修复设计为重点、以生态景观设计为核心,叁者相辅相成,是建设健康、活力的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系统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2-01)
陈兴科,吴永贵,卢天文[4](2015)在《喀斯特地区典型城市河流多自然特性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治理喀斯特地区城市河流,以贵州为例,开展了喀斯特地区典型城市河流多自然特性评价体系研究。喀斯特地区河流生态环境更敏感、脆弱,河流治理中应更重视流域面的治理。提出基于上述特性的喀斯特地区典型多自然型城市河流治理综合指标评价法,评价体系共分为3个层次(河道内指标、岸线指标和流域面指标)5大类(物理学指标、动力学指标、生态学指标、岸线指标和流域面指标)19个指标;客观赋分指标11个,主观赋分指标8个;主观赋权评估法综合评估权系数,由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而得到权系数,然后再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案例研究评价河流选择喀斯特区域特征明显的贵阳市南明河花溪水库坝址-叁江口河段(花溪河段)、叁江口-水口寺河段(主城区河段),表观多自然特性较好的花溪河段多自然特性量化评价分值86.46分,明显高于表观多自然特性较差的主城区河段35.66分。首次提出的水功能区符合性、保水蓄水指数、岸线功能区复合性、主体功能区符合性、河流曲度指数等5个指标权系数排名均在前10位,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同类地区开展河流多自然特性评价、拟定治理方案和制定行业标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汤勇生[5](2010)在《多自然型城市河流建设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瑞士、德国和日本等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这些国家普遍认为,保持(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10年16期)
黄亮,林炜华,邓锐,高卫平[6](2009)在《多自然型河流构造技术——植石治理法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河流水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治理技术也日益创新。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生态技术等各种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的适用范围及原理来看,生物/生态技术是河流污染治理的首选,而多自然型河流构造技术则是生物/生态技术的首选。本文主要介绍了多自然型河流构造技术——植石治理法的修复原理及其所构造的浅滩深潭的理化结构指标。(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09年S1期)
余晓华,乔白[7](2009)在《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措施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是把自然河流的状况作为样本,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创造出自然的水边环境,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结合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主要论述了多自然河流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较为成功的建设方法。在理论和技术上,为水利工程中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提供基本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水电》期刊2009年05期)
季永兴,黄民生,魏梓兴,卢智灵[8](2008)在《上海多自然型河流整治实践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上海河流整治的3个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的特征,总结了多自然型河流整治过程中基于河流整治的河流形态多样性保护与创建、生态护岸建设、生物多样性培育等技术研究成果,以及基于水质改善的水量水质数值模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截污治污、水质修复等技术方法。以工程实例说明,河流形态多样化是创造河流生物生境的基础,生态护岸建设可以营造并促进生物生存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培育可以恢复滨水生态系统,底泥疏浚与截污治污则是水质修复的基础与根本手段,水资源调度有效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生物化学方法加快了水质修复的进程。最后,以多条河流的水质与生物监测结果说明不同技术在上海多自然型河流整治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08年02期)
黄冕眉[9](2007)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的实施方法,对现时国内河道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作出分析,说明了该方法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应用要点。(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期刊2007年05期)
朱晨东[10](2005)在《当代多自然型城市河流的设计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资金条件限制, 在整治城市河道时, 只考虑了其水力技术要素, 不关心其在城市中的其他功能, 更不会顾及生态、环境和景观设计。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人们开始改善对水及水环境的认识,开发滨水地区正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 在治理城市河道或湖泊时, 生态化改造及景观设计开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北京市提出了“水清、岸绿、流畅、通航”的治理口号, 并以此为标准治理了历史悠久、被掩盖多年的皇家水道———长河及昆玉河。(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05年02期)
多自然型河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分析河溪生态系统退化影响因素入手,提出对滨水景观修复应进行自然型生态护岸建设方面的完善和补充。自然型生态护岸是一个系统,包括植生护底和植被护坡。为了给自然型护岸坡面景观绿化提供稳固且生态的基础,总结七种主要的植生护底技术,并列表对比它们的适用范围、作用和使用注意要点。植被护坡有较多的技术类型。案例分析表明,种互花米草的自然型生态护岸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根系研究和项目应用表明,河流植被护坡优选品种是蓝花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自然型河流论文参考文献
[1].董琳,景文洲,任涵璐.近自然型河流修复理论对海河流域中小河流治理的借鉴和应用[C].2018(第六届)中国水生态大会论文集.2018
[2].甘美娜,王栋宇,温莹,赵强民,胡传伟.自然型河流生态护岸技术研究[J].花卉.2017
[3].高迪.多自然型河流的营建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6
[4].陈兴科,吴永贵,卢天文.喀斯特地区典型城市河流多自然特性评价体系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5
[5].汤勇生.多自然型城市河流建设应用研究[J].中国水利.2010
[6].黄亮,林炜华,邓锐,高卫平.多自然型河流构造技术——植石治理法浅析[J].水文.2009
[7].余晓华,乔白.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措施的初探[J].西北水电.2009
[8].季永兴,黄民生,魏梓兴,卢智灵.上海多自然型河流整治实践与探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
[9].黄冕眉.城乡规划建设中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的应用[J].广东科技.2007
[10].朱晨东.当代多自然型城市河流的设计与实践[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