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环刺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幼体,增重,生长,莱州,弧菌,线粒体,盐度。
单环刺螠论文文献综述
付新华,刘国宁,孙凤祥,辛鹿,陈倩倩[1](2019)在《基于线粒体COI序列莱州湾单环刺螠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系统地了解莱州湾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遗传多样性,作者基于线粒体COI序列利用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了莱州湾3个单环刺螠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实验结果显示,84个莱州湾单环刺螠样本有变异位点数125个,其中包括43个单一变异位点,82个简约信息位点;4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0.977;核苷酸多样性指数0.0104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量13.725;莱州湾单环刺螠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个体聚类并没有体现出和地理位置相关。(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孙阳,刘彤,陈文博,张赛赛,周竹君[2](2019)在《不同泥沙条件对单环刺螠幼体生长存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用纯沙、10%含泥量沙、20%含泥量沙和30%含泥量沙四种不同生活环境饲养单环刺螠幼螠45天,测定单环刺螠幼螠体重,计算成活个数,并对单环刺螠表皮颜色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纯沙组增重率最大730.56%,30%海泥组成活率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纯沙组体表皮肤变色率最高。由此认为,纯沙生活环境对单环刺螠幼螠生长最有利,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变色率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期刊2019年11期)
宋晓阳,周竹君,张赛赛,孙阳,刘彤[3](2019)在《水温、盐度对单环刺螠幼体发育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俗称"海肠",是辽宁地区着名的土着水产经济品种,属螠虫动物门,螠纲,无管螠目,刺螠科,为真体腔原口动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人体必需氨基酸、多肽、糖胺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近年来,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单环刺螠的自然资源,导致其采捕量急剧下降。随着人工育苗关键技术的突破[1-2],单环刺螠的人工养殖势在必行。该试验研究了水温、盐度对单环刺螠幼体发育的影响,从发育速度、成活率两个角度初步建立了适(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9年11期)
夏玉秀,申旭红,任爽宁,于士翔,刘峰[4](2019)在《不同干露条件单环刺螠的耐受性及对体表黏液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在不同温度(15、20、25、30℃)的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干露条件下的耐受性、体表黏液分泌量及成分含量的变化,试验采用离心管提取平均体质量为2.75 g的单环刺螠体表黏液,采用苯酚—硫酸法和总蛋白测定试剂盒分别检测黏液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同时研究其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奇艺变形杆菌Bacillus mirabilis、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阴沟肠杆菌Aerobacter cloacae、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等常见水产动物病原菌的抗菌性,采用抑菌圈法通过比较抑菌圈直径以判断抗菌效果。结果表明:单环刺螠体表黏液分泌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的单环刺螠耐受性要强于湿沙有水;15℃条件下,10只单环刺螠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型分别在1 min(3.33 mL±0.05 mL)和10 min(2.85 mL±0.04 mL)时黏液分泌量较高;湿沙无水条件下多糖(1.04μg/mL±0.10μg/mL)及蛋白质(65.81 mg/mL±2.22 mg/mL)含量均在30 min时最高,且随干露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体表黏液对所测9种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小于10 mm,均无抗菌性。研究表明,2.75 g规格的单环刺螠,在15℃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耐受性可达48 h以上。(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于士翔,纪元,李新,刘峰,刘芳华[5](2019)在《一株单环刺螠致病弧菌的分离鉴定、生长特性研究及药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患病的单环刺螠幼体3 000~4 000只/kg肠道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生长特性研究及药敏分析,为人工养殖单环刺螠幼体过程中出现的疾病提供治疗依据。对患病幼体肠道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人工回接感染试验、生长曲线测定、最适生长温度、pH、盐度的探究;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米诺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头孢唑林、四环素中度敏感,对阿奇霉素、新霉素、万古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克林霉素、阿莫西林进行药敏试验;并对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品进行安全性检测。分离纯化后经生理生化鉴定获得一种弧菌命名为菌株SX-1,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极有可能为新喀里多尼亚弧菌(Vibrioneocaledonicus),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表明SX-1是单环刺螠幼体从沙底钻出,活动能力减弱,体表变红症状的致病菌,生长特性研究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pH、盐度分别为30℃, 6.0, 35;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SX-1对氯霉素、羧苄西林、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高度敏感,安全性检测实验表明,氧氟沙星抑菌治疗效果明显,并对单环刺螠无伤害。从单环刺螠肠道内分离获得了一种极有可能为新喀里多尼亚弧菌(Vibrio neocaledonicus)的致病菌SX-1。对于感染该种弧菌的单环刺螠,氧氟沙星抑菌治疗效果明显,并对单环刺螠无伤害。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于预防并治疗人工养殖过程中单环刺螠患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模式,因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孙阳,刘彤,陈文博,宋晓阳,杨慧花[6](2019)在《饵料蛋白水平及螺旋藻粉添加对单环刺螠幼体生长存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蛋白质水平分别为5%、10%、20%、40%的饲料饲喂单环刺螠幼螠45天,测定单环刺螠幼螠体重,计算成活个数,并对单环刺螠表皮颜色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为20%适量添加螺旋藻粉组,对单环刺螠幼螠生长更有利,成活率更高,变色率更(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期刊2019年07期)
朱晓莹,孟霄,甘宏涛,刘统昊,姚海洋[7](2019)在《盐度变化对单环刺螠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温度为15℃、pH值为8条件下,测定由初始盐度2.5%变化至不同盐度(1.5%、2.0%、3.0%、3.5%)对单环刺螠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血细胞密度、SOD和ACP活力、MDA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变化后,血细胞密度在48 h内和盐度呈显着正相关;各试验组SOD活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MDA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且MDA含量与SOD活力呈显着负相关(r=-0.969,P<0.05);ACP活力则呈现2种变化趋势,盐度1.5%和2.0%2组先降后升再降,盐度3.0%和3.5%2组先升后降。至处理96 h,盐度1.5%和3.5%2组的血细胞密度、SOD和ACP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而MD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盐度2.0%~3.0%为单环刺螠较适宜的环境条件,盐度1.5%和3.5%条件下其免疫力显着下降,以低盐环境影响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谢跃洋,李琦,陈楠,魏茂凯,张志峰[8](2019)在《单环刺螠sox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幼虫发育中的表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SOXB作为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了动物内胚层分化、消化道形成、神经细胞和感官细胞分化的调控。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2个soxb亚族基因soxb1(Uu-soxb1)和soxb2(Uu-soxb2)的cDNA全长序列,大小分别是1 871 bp和2 906 bp。在两个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均包含SOX家族的HMG-box结构和SOXB亚族蛋白特有的Group B homology序列,进化树分析它们分别与SOXB1和SOXB2聚类。原位杂交结果显示,Uu-soxb1和Uu-soxb2为母源表达基因;二者在担轮幼虫中的表达图式存在差异,其中早期担轮幼虫中Uu-soxb1 mRNA广泛分布于虫体中,Uu-soxb2 mRNA则集中于顶纤毛束基部和虫体后部(口后纤毛环之后),中期担轮幼虫中,Uu-soxb2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纤毛环及虫体的下半球;而Uu-soxb1 mRNA主要位于虫体下半球;之后的发育中二者的表达位点基本一致,即:晚期担轮幼虫中主要位于虫体后部,体节幼虫和蠕虫状幼虫中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和体壁处。本研究结果表明,单环刺螠soxb在消化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与其他已报道动物类似,提示其在消化道发育中具有保守的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陈秀玲,张丽敏,徐晨曦,尹向辉,魏滨[9](2019)在《单环刺螠与刺参工厂化立体生态混养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变目前工厂化养殖品种单一,效益低下的现状,2018年4月-12月在秦皇岛龙鑫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一个废弃的工厂化养殖车间进行了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工厂化立体生态混养试验。单环刺螠和刺参均属于底栖动物,二者的食性也比较接近,都具有滤水和净化水质的功能。但栖息空间有所不同。在养殖池中,刺参生活在水体底层的沙子上面,主要摄食水中的藻类、有机碎屑和腐殖质等;(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9年06期)
刘学迁,刘志君,常林瑞,杨成林,赵彦翠[10](2019)在《单环刺螠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人工培育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苗种的技术要点,包括亲螠的选择、采卵与授精、孵化及胚胎发育、幼体培育、投放附着基及苗种管理等。(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9年06期)
单环刺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别用纯沙、10%含泥量沙、20%含泥量沙和30%含泥量沙四种不同生活环境饲养单环刺螠幼螠45天,测定单环刺螠幼螠体重,计算成活个数,并对单环刺螠表皮颜色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纯沙组增重率最大730.56%,30%海泥组成活率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纯沙组体表皮肤变色率最高。由此认为,纯沙生活环境对单环刺螠幼螠生长最有利,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变色率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环刺螠论文参考文献
[1].付新华,刘国宁,孙凤祥,辛鹿,陈倩倩.基于线粒体COI序列莱州湾单环刺螠遗传多样性分析[J].海洋科学.2019
[2].孙阳,刘彤,陈文博,张赛赛,周竹君.不同泥沙条件对单环刺螠幼体生长存活的影响[J].中国水产.2019
[3].宋晓阳,周竹君,张赛赛,孙阳,刘彤.水温、盐度对单环刺螠幼体发育影响[J].水产养殖.2019
[4].夏玉秀,申旭红,任爽宁,于士翔,刘峰.不同干露条件单环刺螠的耐受性及对体表黏液特性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9
[5].于士翔,纪元,李新,刘峰,刘芳华.一株单环刺螠致病弧菌的分离鉴定、生长特性研究及药敏分析[J].海洋科学.2019
[6].孙阳,刘彤,陈文博,宋晓阳,杨慧花.饵料蛋白水平及螺旋藻粉添加对单环刺螠幼体生长存活的影响[J].中国水产.2019
[7].朱晓莹,孟霄,甘宏涛,刘统昊,姚海洋.盐度变化对单环刺螠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8].谢跃洋,李琦,陈楠,魏茂凯,张志峰.单环刺螠sox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幼虫发育中的表达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陈秀玲,张丽敏,徐晨曦,尹向辉,魏滨.单环刺螠与刺参工厂化立体生态混养试验[J].河北渔业.2019
[10].刘学迁,刘志君,常林瑞,杨成林,赵彦翠.单环刺螠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J].河北渔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