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神”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精神”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教育精神;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在倡导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到我们在谈论振兴教育的时候,往往都在技术层面探讨某某理念、某某教法、某某手段,很少关注中国教育精神和灵魂的问题,其实这是本来颠倒的。中国教育精神的匮乏,表现在有的教育领导者身上,不是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领导师生把学校建成纯净的精神家园,而是屈从于外力,以致思路混乱,目标模糊,行为短视。表现在有的家长身上,就是信条和原则丧失,急功近利,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其结果直接导致个体精神的迷失,群体精神萎靡和人的自我心里矛盾的加剧。然而,教育实践的迷茫必然反映到理论研究上的缺乏,我国目前流行的各种教育学著作或教材中,涉及教育精神的内容并不多。有些被规定为全国统用教材及地方性、行业性学校的通用教材中,都几乎未论述教育精神。在有些提到教育精神的著作中,对教育精神的论述都还停留于教师的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敬业爱业的个体微观活动层次,而未上升到维护教育本质、展现教育理想的信念、弘扬教育品格和境界的整体宏观活动层次。本文想就教育精神在理论和实践上略作探讨。

1教育精神概述

1.1教育精神的涵义

有关“教育精神”研究较少,收集整理后主要从以下几种角度对其进行概括。

1.1.1从词义角度

根据〈〈辞海〉〉(1979年版)指出,“精神一词有五种含义:(1)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2)犹神志、心神。(3)犹精力、活力。(4)神采;韵味。(5)内容实质。那么,”教育精神“之”精神“是什么含义呢?最为贴近的应是神采、韵味的内容实质两种含义。也就是说,教育精神首先可以理解为教育活动的神采和韵味。其次,也可以把教育的精神理解为教育活动的内容实质。

1.1.2从哲学的角度

教育精神在本质上反映了人的精神,是人的精神在教育创造活动中的体现,是教育本质力量的展示,是教育价值的体现,是人类对教育的理性呼唤。从“历史性”看,教育精神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积淀;从“共时性”来看,是时代精神在教育上的生动折射;从“未来性”来看,反映为人类对教育理想永不厌足的追求。

1.1.3从教育学的角度

教育作为“使人成人”、教人高尚、智慧、文明的事业,不仅具有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等形式层面的内容,而且具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品格等意识层面的内容。而在教育意识层面的内容中,能够将人们向往文明、进步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目的转化为教育制度等教育法规和教育实施和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育精神就是充分地反映学校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的价值追求。

1.1.4从心理学的角度

教育精神就是建立关科学文明的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基础上的,为积极、努力实再这种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而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向和行为准则的心理、品格特征。这些心理和品格特征在行业或活动上,表再为诸如勇敢、坚定、坚强、不屈、热爱、高尚等意志和情感素质,能够与一切阴碍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实再的社会力量和思想作为斗争,是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香以坚持和实再的人格力量和品德基础,表现了追求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的高尚、神圣性,以及崇高的动机和品德。

综上关于教育精神的认识,我们认为教育精社如同人类的其他一切观念一样,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对教育精神的认识不断的发生转变,无论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现象学的角;无论从解释学的角度,还是从存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角度;不管从什么视角来概括教育精神,都应该强调教育精神的实践性,为教育实践服务,为教育生活服务;教育精神的反思性,是不断提高教育者生活的感受务、理解力、判断力;教育精神的批判性和教育精神的价值性。因此本文认为教育精神是一种以教育生活实践服务为目睥,通过教育主体对教育传统和现实的反思与批判建构为特征,追求教育理想价值的认识活动。是一种固化于人们灵魂深处的探索真理、追求正义的观念意识和理念形态。教育精神从内容构成上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教育认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存在,人类对此思考从业没有停止过,教育认识也因此不断深入和丰富,构成了教育精神最基本的内容。它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其次、教育信念。它是在一定和教育认识基础上,由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意义及其实现方式极度信服和尊重而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第三、教育探求品质。教育探求离不开主体锲而不舍的探求心理品质,包括思维、情感的和意志的诸多方面。教育探索求品质本身是人类精神的一种表现,成为教育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坚定执着的追求意志和深沉激越的情感体验。

1.2教育精神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关系

教育精神作为具到强烈的教育价值追求的一种意识,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等在引导、促进教育实践方面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仍然有一些区别。教育精神相对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其意识的价值取向性更强烈、情感更浓烈、信念更单一和坚定,意志的因素也很强,有自己显著的特征。

教育精神并非只是单纯的教育思想,而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者意志、品格。什么是“思想”?它多是指理念的、逻辑的、他人性的、群性的、意识形态化的。而“精神”,则是属于自我生命的,是个性化的、是自我融洽的、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有了精神才可以称作人,精神是人之本质的规定性,人脱离“精神”,就是非人。“思想”则并非人本质的规定性,它只是人本质的充分性,人没有一定“思想”仍不妨碍人成为人。“思想”是“精神”的高级阶段,而“精神”则是“思想”的生命基础。精神是思想的魂魄,“精神”比“思想”比“思想”广泛得多、宏博得多、活跃得多。人的成长当然不能肤浅、机械地现解为是肉体的成长,或知识、技能的成长,但也决不能狭隘地、教条地、简单理解为是“思想”的成长。人之本质意义上的成长、发育,就是“精神”的成长、发育。毫无疑义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或价值观基础上的,其中教育思想是教育精神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教育精神结构中的意志、情感、人格等因素,都是起源于一定的教育思想,关反映了这种教育思想的。教育思想或意志教育精神中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因素,对教育精神起价值定向或方向指引的作用。

1.3教育精神的特征、类型

我们认为教育精神应具有:文化性:因为人是以文化方式把握世界,文化是人的生活世界,当然也是教育的生活世界。不同“质“的文化必然蕴育不同”质“的教育,不同特征的文化必然导致教育基本特征的改变。主体性:因为人是一种具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统一的存在。从本质上说,人是实践性的存在,人的生命活动是根据自已的意志和竭尽只去进行实现人的目的性要求的活动,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并自觉创造人的”生活世界“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批判性和创新性:教育进步的精神动力就是教育主体的批判性思维特质,要求教育主体具有自觉的批判意识,深入教育问题构成的根据和原则,通过揭示、辩析、鉴别和选反的批判过程,建立教育精神构成的新的逻辑支点,从而实理教育精神构成原则和认识范式的跃进,进而建构新的教育精神。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我们可以将教育精神可以分为:个体教育精神和集体教育精神两种。其中个性教育精神,是指某个具体的教育者的教育精神,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学术精神、晏阳初“平民教育”精神、陶行和“生活即教育,教育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精神等。这些教育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些教育家个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品格。集体教育育精神是指由教育界许多人共创造、形成,并为广大教师们所共同拥有的教育精神,如表示教师无私奉献的“蜡烛精神”、“春蚕精神”、“人梯精神“等;表示教育师无限爱心的”慈母精神“、”园丁精神“等。

根据教育精神的进代性可以将教育精神分为:历史的教育精神和现实的教育精神。历史教育精神是教育历史的优秀遗产,是在教育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程开成的,如: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育精神“修道之为教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精神;朱熹的”明仁伦“、穷理”、“笃行”、“修身”的书院精神。现实教育精神在教育实践中新近出现的,是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产物,如:被胡锦涛总书记总结的:“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黑轩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精神和被称赞的“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执著追求、坚定信仰”方永刚精神。

根据影响范围可以将教育精神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教育精神。宏观层面的教育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如:美国教育精神“自由、平等、博爱”和“培养具有个性精神的平民和公民”;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中的“敬业、献身、忠诚、负责、团结”的精神。微观层面的教育精神是处于教育育战线最前线的广大教师或组织应具有的教育精神如:重庆总结结的“厚德博学、育人求真、负重自强、和谐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

根据教育精神的主客观性可以分为“客观精神”和“主观精神”。客观精神是人业精神创造的结晶和人类生活历史的智慧凝结。主观精神是作为个体的人对客观精神的认识、理解和获得。客观精神只有被个体内化成为主观精神才有意义,并使其得到丰富。人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精神的发展,以“客观精神”为内容、为背景、为基础,通过培育、引导,使人具有人的本质和精神,这就是塑造人,发展人。如:被人称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客观师范精神,被不同的人理解认识成为主观师范精神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经明行修”的人品和学品的榜样意识和榜样理念。

事实上,无论是集体的,还是个体的教育精神;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教育精神;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教育精神;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教育精神;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教育精神。尽管文化背景有差异,概括的方式有不同,介教育的基本精神都是相通的,都强调倡导自由、追求新知;都强调爱国,培养社会责任感,体现服务社会的思想;都折射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性格。

2教育精神的产生与作用

教育精神的产生既是历史和环境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国为,教育精神产生于教育事业本向的需要。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基发展不仅需要客观上的物质条件,也需要客观上的精神条件,这种精神条件主要是其时的社会文化、社会思潮、国民素质、国家教育文化政策等。这些客观精神条件,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文低年级氛围,决定了教育的目的、性质、目标、方向等,也是教育思想存在和产生的基础。这种社会文化的规律性运行。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从而也给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形成了教育进步和发展动力,也形成了教育精神存在的客观条件。其次,教育精神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面对一系列的社会困难和思想阻力,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其职责与社会环境之间往往存在着极大的差距,需要通过教育者发扬巨大的人格力量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教育精神成为教育者实现教育目的的精神桥梁,也是教育克服种种困难向教育目标奋斗的动力和精神支柱。所以说,教育精神是教育者为实现其人类教育的神圣职责所必须的,也是由古今教育者的理想、追求、抱负、品格、气节、性感、意志、毅力所创造和凝结的。教育者既是教育精神的拥有者,也是教育精神的创造午和维护者,教育精神展现的是教育者高尚的理想追求和人格力量。再次,教育精神是在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中形成的。教育精神作为教育者崇高思想境界和人格素质的体现,其存在和发挥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的文明程度。社会环境的文明程度越高,教育精神发挥作用的天地就越大;社会环境的文明程度。教育精神发挥作用的天地就越小。如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中的“敬业、献身、忠诚、团结“的教育思想。基础教育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精神的转变;大力提倡重神操作与实践的职业教育思想,所以,教育精神作为一种教育理想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个体行为,它的价值关涉到过去、现在和将来,关涉到个人、他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关涉到理智、情感、责任、理想等等。教育者从事这样一种活动没有成熟的思想就绝难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大量教育经验表明,没有成熟思想的教育是肤浅的、短视的。它具有引导教育者反恩自己的教育生活的作用。正如许多教育大家们认为,教育精神倡导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师个体教育生活的更新,而要获得解放,达到自由的境界就必须以教育者自我反思为前提。它具有对教育正策进行理性分板的作用。教育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已经和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和影响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而教育精神就是对教育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进行理性分析。他具有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的作用。教育精神无论是力争上游典型的苏霍姆林斯基精神、杜威精神,还是国内的蔡元培精神、陶行知精神,都对社会以及教育的进步发挥了富有历史意义的引路和启蒙作用。随着现代教育的大众化,现代教育越来越与每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密切相关,公众参与教育变革的热情越来越高,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教育愿望和教育观念,影响和推动着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行业,因此已有的教育精神和要倡导的教育精神就是检验和引导公众教育观念的最好途径。

3教育精神构建的原则和策略

构建教育精神要遵循如下原则:

——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任何国家、民族的教育教育有自己发展的历史,都是在该民族、地区或者学校以前的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一个国家教育的新发展受到该国家的教育历史的制约,我们必须对历史或传统进行分析、比较,立校的教育精神又是处在时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对教育的提出要求的反映。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条件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精神。教育精神的总结和提炼是经过批判继承前人教育遗产和对现状的深入研究、改革、实验、总结而实现的。教育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是教育发展的大趋热与教育传统的准确契合。

——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原则。任何教育工作都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执导,教育要贯彻方针,都要遵纪守法,都要遵循教育规律,这些都是总结提炼教育精神的共性的东西。教育精神的多样性是事物差异决定的,每个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教育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教育精神应当体现教育之间的区别。

——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教育精神是先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政治理论、教育科学、管理科学、人文科学等是教育精神总结和提炼者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等的指导作用渗透于教育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教育实践是教育精神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又是经验教育思想正确予否的叭一标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片断、肤浅认识还不能成为教育精神,只有经过深入、探索、反复经验、总结、提高上升为教育精神的理性认识,所认教育精神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构建教育精神遵循如下的策略:

——确家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教育精神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民族特色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教育精神建设的重要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教育的方向,对培养什么样的,怎样培养人作出了原则规定,引领教育精神建设中的价值追求,是教育精神建设的灵魂。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抓住教育精神建设的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才能在教育精这刘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调查研究、确定问题是构建教育精神的基本前提。一个地区或学校要确立教育精神首先要调查这个学校和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总结地区和学校历史上的光荣业绩和成功经验及教训。了解地区和学校历史上的名校长、名师和名生,调查研究地区和学校的现状,了解地区和学校的教职工队伍和领导集体、学生情况、学校规模、设备情况;了解学校的社会环境和学生家长情况。将不校的历史和现状归纳成问题系列,加以排序,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最重要问题了最大优势,龙其是潜在优势。

——综合分析、选择战略,寻找各自不同的切入占烛构建教育精神的必然要求。即围绕学校和地区的主要优势和问题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学习研究教育方针、法规政策、总结提炼本地区的优秀教育文化传统。选择这个地区或学校教育精神的立足点或视觉。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加以表述,使其言简意赅。

——发动群众、集体决策在历史传承中与时俱进是构建教育精神的关键。教育精神不仅是地区教育决策者或学校的管理者的个人智慧,更重要的是学校集体智慧的结晶。校长在构建办学理念的过程中,要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提倡各种意见的辩论和研计,群策群力,集中都职工智存在。有时候校内领导和教育职工的智慧还不够,还必须请专家集体咨询诊断。形成专家集体办学理念诊断报告,最后和决策者、管理者沟通取得共识。

教育精神是一个民旅、地区或学校的教育理念、文化传统、人才培养要求的集中体现,许多地区或学校教育注重总结、提炼富有个性,具有鲜明教育理念的教育精神,以充分发挥教育育精神在兴教育立校方面的作用。只要我们勤于学校、勇于实践、深入思考、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总结出符合本地区或学校实际并且具有激励意义的教育精神。参考文献

[1]王长乐

[2]作者地址:重庆市北培区,芦沟桥9号8-1.教育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弘扬与建构{J}.天中学刊,2003(2):1-5.

[3]徐丹丹.构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精神{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3):1-4

[4]王长乐.教育精神的内在规定性及研究意义{J}.天中学刊.2002(6):1-4

[5]张永昊.论教育精神与教育的美学精神{J}.广西大学学报,2003(4):1-4

[6]王春喜,程斯辉.中外大学校训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2007,(6).31-34

标签:;  ;  ;  

“教育精神”的理论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