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错牙合论文_于彦君,杨陆一,曹阳,朱宪春,徐春子

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性错牙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功能,下颌,托盘,畸形,关节,磁共振,线头。

功能性错牙合论文文献综述

于彦君,杨陆一,曹阳,朱宪春,徐春子[1](2018)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功能性矫治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行早期矫治,采用Ricketts头影测量分析法测量主要标志点和参考平面。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患者下颌体长度(Xi-Pm)增加2.50 mm(P<0.05),SNB角增加2.58°(P<0.05),ANB角平均减少2.71°(P<0.01);磨牙关系距平均减小2.81mm(P<0.01),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68mm(P<0.01),下中切牙垂距(L1-OP)减小1.89mm(P<0.01),下中切牙突度距(distance of L1-APog)增加1.84mm(P<0.01),上中切牙倾斜角(U1-APog)减小7.35°(P<0.01);下唇突度(Ls-TVL)增加1.85 mm(P<0.05),颏沟深度(Sm-TVL)增加2.12 mm(P<0.05),颏突度(Pos-TVL)增加2.89mm(P<0.05)。结论:应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能有效促进其下颌骨生长发育,内收上前牙,改善上前牙唇倾度,改善侧貌。(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陈慧霞,何展飞,秦燕军,李媛[2](2018)在《替牙期伴功能性旋转前牙反牙合矫治方法的回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评价替牙期伴有下颌功能性旋转前牙反牙合常用矫治方法的有效性及效率。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9月在常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诊疗的患者47名:替牙期、牙性或功能性前牙反牙合伴下颌功能性旋转、上牙弓轻度拥挤、非拔牙矫治、可后退至切对切、无系统性疾病史、无明显上下颌骨异常、无口颌面肌功能异常、无口腔不良习惯、知情同意。由同一名高年资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活动/固定或功能矫治器进行治疗:活动组1采用带双曲舌簧的牙合垫式矫治器配合前方牵引,活动组2仅采用带双曲舌簧的牙合垫式矫治器,固定组采用2*4矫治技术配合下颌牙合垫去除咬合干扰,功能组采用FRIII配合肌功能训练,记录治疗成功率、矫治周期、复诊次数、矫治费用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了自行终止治疗者,所有前牙反牙合均得到了纠正。活动组2复诊间隔时间短,矫治周期也最短(P<0.01);而复诊次数各组间无差别(P>0.05);矫治费用活动组2低于活动组1和固定组(P<0.05)。固定组在纠正反牙合的过程中排齐并关闭前牙散在间隙,患者及家长对治疗结果更加满意,这是活动及功能矫治无法比拟的;而固定矫治过程中对口腔卫生要求更高,牙面常发生脱钙,且矫治结束后需制作仅包裹四颗上切牙的压膜保持器,这又是固定矫治不利的一面。结论:伴有下颌功能性旋转的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在患者良好的配合下通过一个较短时间的矫治均可以得到纠正。(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石勰,张端强[3](2016)在《成人功能性反牙合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改变的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成人功能性反病例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髁突位置、关节盘位置的结构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体征的相互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MRI成像分析12例成人反病例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和关节盘位置变化并通过Helkimo指数评价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功能。结果成人Ⅲ类功能性反病例治疗前髁突位于关节窝的前位,治疗后髁突位于关节窝的中位,关节盘位置治疗前后变化无显着差异。关节盘位置正常的病例关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关节盘前移位的病例治疗后主诉症状和临床体征有加重趋势。结论:成人功能性反病例通过正畸治疗髁突位于关节窝中位,有利于行使关节的正常功能。(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0-10)

鲍萍萍[4](2014)在《功能性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治疗前牙反(牙合)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在前牙反(牙合)治疗中采用功能性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观察。方法:从我院的前牙反(牙合)患者中选取94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的方法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功能性矫治器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常用测量项目指标和硬软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的前牙反(牙合)在牙性有所改善的同时,骨骼也有明显的好转;而对照组患者的前牙反(牙合)只有牙性有明显改善,而骨骼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功能性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在前牙反(牙合)的治疗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只是两者的治疗范围和针对对象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美容》期刊2014年05期)

闫利辉,曲幸辉,赖道峰,张晓敏,张月兰[5](2014)在《伴功能性因素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下颌位置的头影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伴功能因素前牙反患者矫治前牙尖交错位、下颌后退至切牙对刃位与矫治结束后牙尖交错位3种不同位置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8例前牙反伴下颌能后退至切对切的患者,采用固定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拍摄矫治之前牙尖交错位(T1)、下颌后退至切牙对刃位(T2)及矫治结束牙尖交错位(T3)X线头颅侧位片。采用方差分析对相关X线头影测量项目结果 3组数据间进行相互比较,进行检验分析。结果:经平均25个月的治疗,前牙的反得以矫治,磨牙关系为I类,SNB、ANB、MP-FH、MP-SN、U1-SN、L1-MP、Y轴角、ANS-Me这几项测量项目的 3组数据之间的F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伴功能性因素前牙反经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上下颌骨位置处于治疗前牙尖交错位与后退至切牙对刃位之间,且更接近于后退位。(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丁范富[6](2013)在《成人功能性反(牙合)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变化的影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成人功能性Ⅲ类错正畸矫治前后对颞下颌关节变化的影像学影响。方法选择2007~2010年就诊的成人功能性Ⅲ类错患者11例,用Helkimo指数检查及头颅侧位片测量矫治前后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例成人功能性Ⅲ类错患者经单纯正畸后头颅侧位片检查显示Co-x距减少、Co-y距增大、N-S-Ar角增大(P<0.05),髁突由矫正前的前位往后移至矫正后的关节窝正中关系位。结论运用单纯正畸治疗的方法能使成人功能性Ⅲ类错的髁状突位置后移,对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功能改善有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霍艳丽,张晓芹,梅玉新[7](2012)在《前方牵引加推磨牙远移治疗伴牙列拥挤的功能性前牙反牙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价前方牵引加推磨牙远移延长牙弓长度,治疗牙列拥挤纠正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前方牵引加推磨牙远移矫治器装置对60例生长发育期以上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前牙反牙合患者进行临床矫治,分别于戴矫治器(T1),拆除矫治器后(T2),矫治器拆除后1年(T3)取模型以及拍摄头颅侧面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在治疗前上牙弓长度严重不足,牙列拥挤,而治疗后牙弓长度明显加长,解除拥挤,治疗前后牙弓长度差异显着(P<0.01),面型改善明显。治疗完成时和矫治器拆除后1年牙弓长度无显着差异,未出现磨牙区牙列拥挤。前方牵引加推磨牙远移可明显延长牙弓长度,解除牙列拥挤,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满意。(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2年02期)

赵弘,杨小君,顾晓明,马妍,刘克礼[8](2009)在《改良型FRⅢ功能性矫治器矫治替牙期安氏Ⅲ错(牙合)的临床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改良型FRⅢ功能性矫治器对替牙期功能性前牙反的矫治作用,以及矫治前后牙及骨骼变化。方法应用改良型FRⅢ功能性矫治器矫治替牙期前牙反18例,平均疗程为11个月,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评价其矫治效果。结果改良型FRⅢ功能性矫治器主要引起下颌骨的向下、向后旋转及下切牙的舌倾。结论改良型FRⅢ功能性矫治器通过改变下颌骨的生长方向,有效地矫治了替牙期功能性前牙反。(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09年04期)

席光伟[9](2009)在《前方牵引、FRⅢ和“2×4”技术矫治功能性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以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前的功能性前牙反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分别使用前方牵引、FRⅢ矫治器和“2×4”矫治技术进行矫治,采用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研究,从矢状向、垂直向和角度叁个方面测量其治疗前后的牙性和骨性的变化,探讨其各自的治疗机制,为临床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前来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治疗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标准的功能性前牙反牙合患者60例,平均分为叁组,每组20例,分别使用前方牵引、FRⅢ和“2×4”技术进行矫治。叁组病人在矫治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对X线片进行常规头影测量分析和Pancherz头影测量分析,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经过矫治,叁组病人前牙反牙合关系均得到纠正,分析头影测量数值显示:1前方牵引组前牙覆盖关系改善了5.04mm(p<0.001),其中骨性变化占28%,牙性变化占72%。磨牙关系改善了3.32mm(p<0.001),其中骨性变化占43%,牙性变化占57%。A点前移2.89mm(p<0.001),P点前移1.47 mm(p<0.001),腭平面逆时针旋转1.51°(p<0.01),下颌平面顺时针旋转0.76°(p<0.05),前下面高增长3.45mm(p<0.001)。2 FRⅢ组前牙覆盖关系改善了6.26mm(p<0.001),其中骨性变化占18% ,牙性变化占82%。磨牙关系改善了1.88mm(p<0.001),其中骨性变化占60%,牙性变化占40%。A点前移1.53mm(p<0.001),P点前移0.28mm(p>0.05),,腭平面变化不大,下颌平面顺时针旋转0.57°(p>0.05),前下面高增长2.59mm(p<0.001)。3“2×4”组前牙覆盖关系改善了5.35mm(p<0.001),其中骨性变化占14%,牙性变化占86%。磨牙关系改善了1.23mm(p<0.05),其中骨性变化占63%,牙性变化占37%。A点前移1.96mm(p<0.001), P点前移1.19mm(p<0.001),前下面高增长2.27mm(p<0.001)。4叁组头影测量数值做方差分析4.1常规测量项目前方牵引组SNA增大最多(P<0.001),其他两组变化比较接近,SNB的变化叁组间比较也没有统计学意义,“2×4”组ANB增大最少(P<0.001),其他两组间比较没有差异。下颌平面角、牙合平面角的变化叁组间比较也没有统计学意义。前方牵引组上切牙唇倾最少(P<0.05),其他两组的变化比较接近。4.2 Pancherz测量项目4.2.1前牙覆盖方面OJ改善方面组间比较(P<0.01),FRⅢ组变化大于前方牵引组,“2×4”组和其他两组间比较没有差异。前方牵引组A点前移最多(P<0.001),其他两组间比较没有差异。FRⅢ组P点后移最少(P<0.01),其他两组间比较没有差异。前方牵引组上切牙前移最多(P<0.05),其他两组间比较没有差异。4.2.2磨牙关系方面磨牙关系改善方面组间比较(P<0.001),变化大小排序为前方牵引组> FRⅢ组>“2×4”组。上磨牙前移量组间比较(P<0.001),前移量排序也是前方牵引组> FRⅢ组>“2×4”组。下磨牙前移量组间比较(P<0.001),前方牵引组前移量最大,其他两组比较没有差别。4.2.3垂直向方面叁组间比较均没有显着差异。结论:1叁种方法均能有效地改善了磨牙关系和前牙覆盖关系。2在前牙覆盖改善方面骨性变化所占比例排序为前方牵引组> FRⅢ组>“2×4”技术组。在磨牙关系改善方面,FRⅢ组和“2×4”技术组骨性变化所占比例接近,且都大于前方牵引组。3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矫治功能性前牙反牙合。(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9-03-01)

韩碧洁[10](2005)在《电子髁突描记中功能性托盘与(牙合)覆盖型托盘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颌运动研究是口腔功能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检查下颌运动的实质是为发现在髁突引导下,下颌骨的运动情况。髁突作为下颌骨的一部分,其运动更能真实地反映下颌的运动形式。故描记仪描记作为下颌运动研究中一重要部分,可分别记录患者左右侧髁道,并作定性及定量分析,使下颌运动的研究更具体、更准确。 髁道是由患者的关节凹、关节盘、髁突顶面的形态,关节囊和韧带的紧张度及弹性,下颌运动肌群的收缩牵引,(牙合)的接触状况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决定的。 在描记仪描记中,口内固位装置—(牙合)盖型托盘可改变患者的牙合接触状况,而功能性托盘不会。 本研究的目的是:1.研究(牙合)盖型托盘髁突描记的重复性;2.比较功能性托盘与牙合覆盖型托盘髁突描记的异同,从而为髁突描记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同时浅探(牙合)因素对髁道的影响。 本研究选择恒牙列个别正常(牙合)10例,男性4名,女性6名,平均年龄25.4岁。采用奥地利GAMMA公司生产的髁突运动轨迹轴图描计仪(CADIAX,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对每(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5-05-01)

功能性错牙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回顾性评价替牙期伴有下颌功能性旋转前牙反牙合常用矫治方法的有效性及效率。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9月在常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诊疗的患者47名:替牙期、牙性或功能性前牙反牙合伴下颌功能性旋转、上牙弓轻度拥挤、非拔牙矫治、可后退至切对切、无系统性疾病史、无明显上下颌骨异常、无口颌面肌功能异常、无口腔不良习惯、知情同意。由同一名高年资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活动/固定或功能矫治器进行治疗:活动组1采用带双曲舌簧的牙合垫式矫治器配合前方牵引,活动组2仅采用带双曲舌簧的牙合垫式矫治器,固定组采用2*4矫治技术配合下颌牙合垫去除咬合干扰,功能组采用FRIII配合肌功能训练,记录治疗成功率、矫治周期、复诊次数、矫治费用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了自行终止治疗者,所有前牙反牙合均得到了纠正。活动组2复诊间隔时间短,矫治周期也最短(P<0.01);而复诊次数各组间无差别(P>0.05);矫治费用活动组2低于活动组1和固定组(P<0.05)。固定组在纠正反牙合的过程中排齐并关闭前牙散在间隙,患者及家长对治疗结果更加满意,这是活动及功能矫治无法比拟的;而固定矫治过程中对口腔卫生要求更高,牙面常发生脱钙,且矫治结束后需制作仅包裹四颗上切牙的压膜保持器,这又是固定矫治不利的一面。结论:伴有下颌功能性旋转的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在患者良好的配合下通过一个较短时间的矫治均可以得到纠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性错牙合论文参考文献

[1].于彦君,杨陆一,曹阳,朱宪春,徐春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功能性矫治的疗效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2].陈慧霞,何展飞,秦燕军,李媛.替牙期伴功能性旋转前牙反牙合矫治方法的回顾性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8

[3].石勰,张端强.成人功能性反牙合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改变的MRI研究[C].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4].鲍萍萍.功能性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治疗前牙反(牙合)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4

[5].闫利辉,曲幸辉,赖道峰,张晓敏,张月兰.伴功能性因素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下颌位置的头影测量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

[6].丁范富.成人功能性反(牙合)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变化的影像学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2013

[7].霍艳丽,张晓芹,梅玉新.前方牵引加推磨牙远移治疗伴牙列拥挤的功能性前牙反牙合[J].甘肃科技.2012

[8].赵弘,杨小君,顾晓明,马妍,刘克礼.改良型FRⅢ功能性矫治器矫治替牙期安氏Ⅲ错(牙合)的临床疗效研究[J].武警医学.2009

[9].席光伟.前方牵引、FRⅢ和“2×4”技术矫治功能性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

[10].韩碧洁.电子髁突描记中功能性托盘与(牙合)覆盖型托盘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

论文知识图

治疗前、中、后患儿口内像1 矫治器各部位名称上下矫治器侧面观矫治后正位位圈78矫治后侧位住圈BA矫治...矫治前正位位图18矫治前侧位住圈2A矫治...矫治前侧位住图2A矫治前左侧口内伯图Z...

标签:;  ;  ;  ;  ;  ;  ;  

功能性错牙合论文_于彦君,杨陆一,曹阳,朱宪春,徐春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