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本研究从多种地质灾害对地质灾害评估进行了研究回顾,加深了作者对地质灾害相关研究的理解,以便今后开展实际工作。
关键词:地质灾害;分析;研究;简介
1引言
以往研究已对地质灾害评估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主要包括加强地质灾害评估定位和区域特色、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信息处理模式、改变最终评估模式等,使地质灾害评估方法能够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2地质灾害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但通常对当地地质灾害进行常规监测,监测结果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仍知之甚少。以往研究利用三峡地区26个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和8个重力站的数据,建立了区域负荷变形场模型。通过比较三峡地区2011年至2015年初的地质灾害与全区域及全过程总负荷变化的影响,得出负荷变化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当有一个或多个雷达站时,地质灾害更容易发生,特别是同时出现异常的动力环境,如固体高潮和暴雨。地面大地测量高度变化率增大,地面重力变化率减小,地面垂直偏差发散,地面大地测量高度梯度增大,地面重力梯度增大。同时,利用2013年5月至7月的全部18个地质灾害对RCS进行验证,发现CORS站和重力站的综合观测能够有效监测荷载引起的变化的RCS。研究结果为地质灾害监测和分析方法提供了更多的见解。
3地质灾害数据平台及相关软件
相关研究还用于东亚和东南亚地质灾害信息的高效和经济有效的共享,自由开放源码软件也用于其他重要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共享操作。WMS和WPS是为了访问和查看系统数据库中的地质灾害数据而制定的。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是为了通过向这些网络服务发送请求来访问和共享系统的地理空间内容。该应用还通过将移动设备的全球定位系统位置信息与地质灾害数据相结合,使地质灾害缓解措施更加有效。使用该应用程序可以轻松确定距离最近的活断层、活火山和地震震源的距离等信息。移动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界面,方便用户访问地质灾害信息,如活断层、活火山、海啸淹没的海岸线以及历史和实时地震事件。具有互联网连接的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地质灾害信息传播利用该应用非常有效。
4地质灾害救援
地理信息在灾害应对各个阶段的应用得到了促进。以往研究根据我国地理地形的特点,介绍了地理信息在灾害收集、评估和趋势中的应用,并以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地震发生后的次生灾害趋势(即滑坡和堰塞湖)。具体来说,将舆情信息的定位和提取技术以及灾害因子叠加技术的专业信息整合到信息系统的数据层中,结合数学模型对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对未来地质灾害的应对和救援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的人口脆弱性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其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途径。有研究根据人口暴露、人口容量和周围环境条件三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构建了中国人口易受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标准间相关性(批评家)和灰色关联分析(GRA)方法评价了我国地质灾害的人口脆弱性。得到了中国人口地质灾害脆弱性区划图和评价结果排序。结果表明,以黄河为界的中国,地质灾害的人口脆弱性差异很大。黄河以北基本上是一个低人口脆弱区,而黄河以南则覆盖中度、高度和非常高度脆弱的区域。该研究可作为重建区域人口抵御地质灾害和灾后恢复能力的基础。
5地质灾害预测
还有研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提出了省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三阶段实施体系。该研究不仅对修订现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对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关领域还分析了龙胜县滑坡崩塌次数与降雨量的相关性。在地质灾害数量与降雨量的相关图中发现有两个拐点。与拐点相对应的降雨量是临界降雨量,表明降雨诱发的滑坡和崩塌的数量急剧变化。根据这些临界降雨量,划分了该县地质灾害的高、中、低风险等级对应的降雨时段。为了预测地质灾害的风险,根据灾害频率将县城划分为不同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灾害预测时,首先收集预测的日降雨量或3天累积降雨量,并检查其属于哪个降雨期,然后采用相应的地质灾害预测图对全县地质灾害风险进行预测。
更有研究选择降雨量、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和地形数据的一年数据记录作为实验数据集。与IUAR相比,倒排索引树更新关联挖掘算法在内存消耗和效率上有所提高。在实验过程中,获取关联规则并判断相关性。利用强关联规则设置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报警阈值。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灾后救援系统支持是积极提高应对地质灾害能力的重要手段。相关文献从构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和灾后救援系统的主要关键技术入手,总结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基于物联网(IOT)、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海量数据等技术解决监测数据采集、远程无线传输、架构优化与集成、关键数据快速挖掘、灾后救援系统和救援物资系统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并探讨了射频识别技术和传感器网络技术集成、专家决策模型等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案。实践证明,该技术可行,系统可靠先进,能够为减灾防灾决策提供相当大的技术支持。
6地质灾害其他类
光学图像地质灾害识别是灾害控制和救灾的关键技术之一。与光学图像相比,遥感图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直观的内容。以往研究提出了一个滑坡识别框架,该框架在压缩域内训练一个深度自动编码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或SVM被用作决策的分类器。此外,为了满足一些实时应用的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CUDA的高性能图形处理器训练网络。
沿海和近海地区被视为地球科学的关键区域,由于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容易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变了地球的地质环境,一系列地质灾害严重加剧,特别是在沿海和近海地区。以往的研究表明,海岸和海洋工程建设或资源开发往往不同程度地加剧地质环境危害。这些地质灾害可能包括海岸侵蚀、海岸下沉、海水入侵和海底不稳定。有研究综述了人类活动加剧的典型海岸和海洋地质环境灾害的特点和进展,以及相关影响。总结了加剧沿海和海洋地质灾害的主要人为因素,并详细分析和讨论了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此外,为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简要提出并讨论了与此类地质环境灾害有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也有硕士论文利用秦皇岛市1953-2017年53例地质灾害和灾害发生前3-7天24小时期间的日降雨量数据,分析了地质灾害与降雨量的时空分布、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以及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象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泥石流。秦皇岛北部的地质灾害比南部和山区多,集中发生在7月和8月,尤其是7月下旬和8月初。日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短期暴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气象影响因素。根据地质灾害与降雨的关系,建立灾害气象风险区划,建立地质灾害降雨模型,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作者简介:夏晨(1998—),浙江宁波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Email:4780098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