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药物论文-陈总会,赵长臣,江小燕,孙承文,黄志斌

喹诺酮药物论文-陈总会,赵长臣,江小燕,孙承文,黄志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喹诺酮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喹诺酮药物,耐药基因,gyrA基因

喹诺酮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陈总会,赵长臣,江小燕,孙承文,黄志斌[1](2019)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养殖水体中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选择性分离,分析其对不同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对耐药株的耐药基因gyrA、qnrA和qnrS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药物的敏感性最强,这与喹诺酮药物的过度使用密切相关。通过对耐药性嗜水气单胞菌和敏感性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基因扩增结果对比,发现耐药基因gyrA的检出率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水产养殖过程中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柳爱春,何欣,刘超,白俊慧,张乐[2](2019)在《鸡肉中4种禁用喹诺酮药物的LC-MS/MS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鸡肉中禁用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存在时间长、成本高、回收率低的问题,通过对样品前处理过程中一次性提取、净化方法的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定量检测鸡肉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新方法。在1.0~5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达0.999;添标水平为20μg/kg和50μg/kg的回收率分别为78%~118%;样品前处理时间缩短了50%以上。本文研究的方法可应用于快速准确定量检测大批量样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本文来源于《杭州农业与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王瑞,徐军,张瑞良,王文静,王磊[3](2019)在《基于分子印迹技术检测鸡肉中16种喹诺酮药物残留》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同时测定鸡肉中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达氟沙星、恩诺沙星、沙拉沙星、二氟沙星、吡哌酸、麻保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奥比沙星、尤利沙星、加替沙星16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SPE)-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均质处理后,用磷酸盐缓冲溶液提取,经MISPE柱上样,依次用水、乙腈、2%乙酸乙腈、0.1%氨水淋洗,5%氨化甲醇洗脱,用BEHC18柱分离,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外标法定量。实验对上样液、淋洗与洗脱液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6种喹诺酮类药物检出限为0.08μg/kg,定量限为0.25μg/kg;药物浓度在0.25~200μg/L范围内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在0.25、2.5、5.0μg/kg叁个添加水平下,各药物回收率为88.6%~101.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10.5%。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快速。(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石庆新,杨阳,蔡莺莺,周铁丽[4](2019)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喹诺酮药物的耐药特性及分子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喹诺酮药物对临床分离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耐药分子机制,探索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MDRTB感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微量孔Alamar Blue显色法检测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对MDRTB的MIC;PCR方法扩增MDRTB的gyr基因并测序。结果 40株氧氟沙星敏感MDRTB对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均敏感;未检测到gyr基因发生突变。40株氧氟沙星耐药MDRTB对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敏感率分别为0%、30.0%、42.5%、40.0%;检测到33株(82.5%)gyrA基因和2株(5%)gyrB基因发生突变,突变类型为Ala90Val、Ser91Pro、Asp94Gly、Asp94His、Asp94Asn、Asp94Ala、Asn477Thr和Thr478Asn。结论 MDRTB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以gyrA基因Ala90Val、Ser91Pro、Asp94Gly突变类型为主;莫西沙星是治疗氧氟沙星低水平耐药MDRTB的首选方案(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时洁,耿晓康[5](2019)在《联合应用不同氟喹诺酮药物治疗老年耐药肺结核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不同氟喹诺酮药物在老年耐药肺结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左氧氟沙星组和莫西沙星组,左氧氟沙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和卷曲霉素为核心的化疗方案,莫西沙星组采用莫西沙星和阿米卡星为核心的化疗方案,记录并分析两组的临床有效率、病灶吸收率、痰阴转率及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个月莫西沙星组的临床有效率、病灶吸收率及痰阴转率均显着高于左氧氟沙星组(P<0.05);治疗后24个月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和阿米卡星的联合化疗方案对耐药肺结核的早期疗效更为显着,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国际老年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张智琪[6](2018)在《氟喹诺酮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所携带庞大的基因信息使其能在各种环境下存活。PA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第二大致病菌,由其引起的感染比如肺炎、伤口感染、血流感染和尿路感染等,有显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PA耐药的机制有生物膜的形成、主动外排系统高度表达等,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突变是耐氟喹诺酮类药物PA的主要机制。氟喹诺酮类药物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常用药物,特别是在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或其他原因不能使用时常被采用,或者作为联合治疗用药,其中环丙沙星(CIP)和左氧氟沙星(LEV)使用最为广泛。本课题以CIP和LEV为诱导药物,构建体外诱导PA模型,涵盖亚抑菌浓度到高浓度的一系列诱导浓度模拟临床抗菌药物不同的剂量,旨在从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两个维度,表型和基因型两个层次,以实验菌株为对象,系统分析随着系列诱导浓度的增加和诱导时间的延长,CIP和LEV诱导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生物膜形成能力以及耐药基因的影响。1、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性的影响目的:探究临床分离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经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体外诱导后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影响。方法:(1)制备实验菌株:收集临床分离的对CIP和LEV均敏感的PA,以CIP和LEV为诱导药物,分别以0.5×MIC、1×MIC、2×MIC和4×MIC共4个不同诱导浓度体外诱导5天,保存诱导后的第1天、第3天和第5天的菌株,经CIP诱导保存的PA菌株定义为CIP组,经LEV诱导保存的PA菌株定义为LEV组。(2)药物诱导对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以原始菌株及CIP组和LEV组诱导后PA为实验对象,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MIC值。(3)采用SPSS22.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诱导药物、诱导药物浓度和诱导时间对MIC值的影响。结果:(1)选择11株对CIP和LEV均敏感PA,样本来源无菌体液和伤口分泌物,与12号(PAO1,ATCC15692)构成实验原始菌。经CIP诱导后共保存135株菌株,经LEV诱导后共保存114株菌株。(2)不考虑诱导浓度的影响,诱导时间对CIP组和LEV组菌株MIC值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两组MIC值均呈现增长的趋势,p均<0.001。不考虑诱导时间的影响,诱导浓度对其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诱导浓度的增加,两组MIC值也均呈现增长的趋势,p均<0.001。(3)CIP和LEV诱导药物随着诱导时间增加对MIC值影响结果显示:诱导药物与诱导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两组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MIC值变化趋势不同。在诱导后的第1天、第3天和第5天两两比较,p均<0.05,在第1天LEV组MIC值高于CIP组,在第3、5天CIP组的MIC值高于LEV组。(4)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4个诱导浓度对MIC值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CIP还是LEV诱导诱导浓度与诱导时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均<0.001,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4个诱导浓度MIC值的趋势不同,且MIC值随着诱导浓度的递增而增加。2、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目的:探讨临床分离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经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体外诱导后对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1)以原始菌株及CIP组和LEV组诱导后PA为实验对象,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细菌生物膜(BF)形成能力,每株细菌做3个复孔,连续培养3天,使用SM-Mk3酶标仪测定570nm单波长下的吸光值(OD570),计算菌株OD570的均值。(2)采用SPSS22.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诱导药物、诱导药物浓度和诱导时间对BF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1)不考虑诱导浓度的影响,诱导时间对CIP组和LEV组菌株BF形成能力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两组BF值均呈现出折线变化,p均<0.05。不考虑诱导时间的影响,诱导浓度对两组BF形成能力影响结果显示:两组BF值随诱导浓度的增加,BF均值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CIP和LEV诱导药物随着诱导时间增加对BF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诱导药物与诱导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4,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CIP组和LEV组OD570均值变化的趋势不同。CIP组的生物膜在研究期间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过程,而LEV组整体上是抑制过程。(3)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4个诱导浓度对BF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CIP还是LEV诱导诱导浓度与时间均无交互作用,随着时间的增加,4个诱导浓度的BF均值变化趋势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IP组4个不同诱导浓度对BF的形成呈现先促进后抑制作用,LEV组呈现先抑制后促进作用。3、环丙沙星诱导耐氟喹诺酮药物铜绿假单胞菌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突变研究目的:探究环丙沙星诱导耐氟喹诺酮药物铜绿假单胞菌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随诱导药物浓度与诱导时间的突变情况。方法:(1)在CIP组中筛选3个诱导时间节点均诱导出的菌株号,进一步选择对四种氟喹诺酮药物均耐药的PA。设计gyrA、gyr B、parC和parE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产物片段大小,DNA产物直接测序。(2)采用Snapgene软件比较实验菌株和Gene Bank的PAO1的碱基和氨基酸突变情况,分析药物诱导浓度与诱导时间对基因突变的影响。结果:(1)共选择4株原始菌株以及相应CIP诱导保存的23株菌进行PCR扩增实验。(2)12号原始菌株(PAO1)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QRDR序列与GeneBank PAO1序列一致,无突变。(3)gyrA基因QRDR序列比对结果:1号原始菌株283位碱基C→T,诱导后PA中1号2×MIC、10号0.5×MIC、11号4×MIC、12号0.5×MIC诱导第5天以及12号4×MIC诱导第3天发生氨基酸突变,分别是54位氨基酸从谷氨酸突变为赖氨酸(Glu→Lys)、83位从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Thr→Ile)、128位由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Ala→Thr)、83位从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Thr→Ile)和139位从谷氨酸突变成组氨酸(Glu→His)。除PAO1菌株高浓度诱导提前在第3天发生氨基酸突变外,其余菌株无论亚抑菌浓度还是高浓度诱导均发生在第5天。诱导后菌株与原始菌株相比,随着诱导时间和诱导浓度的增加,无义碱基突变位点也随之增加。(4)gyrB基因QRDR序列比对结果:10号、11号原始菌株2个碱基突变(150位G→A,177位A→G),10号2×MIC诱导第5天、10号4×MIC诱导第1天和第3天、11号4×MIC诱导第3天、12号2×MIC诱导第5天的菌株与各自原始菌相比,不仅碱基突变位点增加而且每株菌均增加了4个氨基酸突变,372位氨基酸由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Ala→Leu),424位由异亮氨酸突变为亮氨酸(Ile→Leu),464位由亮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Leu→Ile),483位由谷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Glu→Asp)。(5)parC和parE基因QRDR序列比对结果:1号、10号、11号原始与诱导后菌株和12号(PAO1)诱导后菌株parC基因283位碱基T→G。1号原始与诱导后菌株parE基因474位上碱基C→T,12号(PAO1)诱导后菌株均发生5个碱基位点突变,分别是371位G→A、392位T→C、398位T→C、407位C→T、545位G→T,其余菌株未发生突变。诱导后PA与原始菌相比,parC和parE基因未增加新的碱基和氨基酸突变。4、环丙沙星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泵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目的:探究环丙沙星诱导铜绿假单胞菌MexA和Mex E外排泵基因表达水平随诱导浓度与时间的变化趋势。方法:(1)以第叁部分选取的1号,10号,11号以及12号(PAO1)共4株原始菌株以及CIP药物诱导后保存的48株菌株为实验对象。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美罗培南等抗PA感染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2)以PA的外排泵膜连接蛋白基因mexA和mex E为目标扩增基因,以保守管家基因GADPH为参比基因,提取PA的总RNA,逆转录制备cDNA,设计mexA和mexE引物,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扩增,绘制扩增曲线,根据C_T值计算诱导后菌株与原始菌株的相对表达量。(3)采用SPSS22.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对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仅10号菌株1×MIC、2×MIC和4×MIC诱导的第3天以及1×MIC诱导的第5天对美罗培南耐药,抑菌圈≤15mm,其余诱导后的菌株对上述6种药物均显示敏感。(2)不考虑诱导浓度的影响,诱导时间对MexA和MexE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两个基因相对表达量呈现折线变化的趋势,p均<0.05。Mex A基因在整个研究期间呈现降低趋势,Mex E先呈现降低趋势,在诱导第3天出现折点,之后在此基础上开始上升,但是两个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均值在研究期间均低于1。不考虑诱导时间的影响,诱导浓度对其影响结果显示:随诱导浓度的增加,两个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MexA和MexE基因随着诱导时间延长,4个诱导浓度对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增加,两个基因4个诱导浓度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一致,p均>0.05,无统计学差异。Mex A基因4个诱导浓度整体上是降低趋势,而Mex E基因4个诱导浓度整体上是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结论:1、在24h内,LEV诱导的PA菌株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的能力强于CIP,但是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CIP诱导PA对其耐药的增长程度逐渐强于LEV。2、CIP组对BF形成能力在诱导第1天起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强。LEV组中随着诱导浓度的增加,BF的抑制能力逐渐增强,呈现剂量依赖性。3、CIP诱导PA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作用靶位在gyr A和gyrB基因的QRDR区域,大多数菌株gyrA基因发生氨基酸突变时间在诱导的第5天,PAO1菌株经CIP药物高浓度诱导后gyrA基因发生氨基酸突变的时间提前。4、PA经CIP诱导后对Mex A和MexE外排泵基因相对表达量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6-22)

田蕴,张苏珍,王益军,葛敏,贺燕[7](2018)在《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测定畜禽肉联质谱法测定畜禽肉、鸡蛋中八种喹诺酮药物残留量快速前处理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了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畜禽肉、鸡蛋中8种喹诺酮药物残留量的快速前处理方法。样品用80%的乙腈提取后,经过PRi ME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去除杂质,再通过氮吹浓缩,用10%甲醇溶液定容,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内标法定量,添加量为5、10、20μg/kg时,回收率为92.3%~109.3%,相对偏差为0.9%~6.2%。该方法操作快速、简便,且回收率稳定,适合批量样品的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8年10期)

陈志冉,崔鹏[8](2018)在《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工业废水中6种喹诺酮药物残留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正丙醇和聚乙二醇400为致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不锈钢管模具中制备聚合物整体柱(BMA-co-EDMA);以BMA-co-EDMA柱为萃取介质,利用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技术,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建立了同时测定工业废水中6种喹诺酮药物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2~10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各目标物定量离子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9 6~0.999 9之间,检出限在0.07~0.35 ng/L,定量限在0.2~1.0 ng/L,回收率在92.3%~98.6%,相对标准偏差在0.7%~3.7%。与其他方法相比,BMA-co-EDMA柱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可反复使用10次以上。(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陈凤先[9](2017)在《基于计算化学的氟喹诺酮药物的环境行为活性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氟喹诺酮药物是药物和个人护理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同系物,除表现出杀菌谱广、毒副作用小、价格适中等显着的药用性能外,作为一类“新型污染物”也对微生物、动植物及人类健康带来直接及潜在的危害,表现出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性。由于氟喹诺酮药物种类繁多,且新的药物仍在不断的合成及开发中,因此氟喹诺酮药物的理化性质实验测试值,尤其是环境危害性方面的实验值较为缺乏,不便对氟喹诺酮药物的环境行为规律进行系统性的统计、总结、分析与评价。本研究以氟喹诺酮药物为目标污染物,整合了文献查阅中已有数据、软件模拟计算数据、所建模型得到预测数据。在分别从基态活性、基因毒性、环境中的光降解性、分子振动光谱四方面进行数据补足和开展环境行为活性研究基础上,对所选各氟喹诺酮药物同系物的环境危害性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再分别从分子改性(合成环境友好型药物)、溶剂化促进光降解(促进环境中已有氟喹诺酮药物)、基于红外光谱信息的环境危害评价(快速检测评价便于开展适宜程度的管控)角度开展氟喹诺酮药物的环境行为控制研究:首先对氟喹诺酮药物的基态活性进行比较分析;再以基因毒性为切入点,分析氟喹诺酮药物的基因毒性机理,提出致力减弱基因毒性的分子改性方案,并结合氟喹诺酮药物的基态活性参数构建氟喹诺酮药物的环境危害性综合评价指标开展对氟喹诺酮药物对环境危害性的评价;探究氟喹诺酮药物在光照下的光解机理,评价和分析溶剂对氟喹诺酮药物光解较在大气环境下的促进效果和促进机理;对氟喹诺酮药物的分子振动光谱(红外光谱)的振动形式进行归属,并建立氟喹诺酮药物环境危害性综合评价指标与红外光谱信息间的相应关系。本研究在充分了解了氟喹诺酮的典型环境行为的前提下可为制定专项控制氟喹诺酮的政策方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支持。分别从基态反应活性、与水分子结合能力、生物富集性、环境持久性这4个角度分析氟喹诺酮药物的基态活性。研究发现:氟喹诺酮药物前线分子轨道上电荷密度的分布特性显着调节着基态反应活性;分子上的014最易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其电荷数值显着负相关于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在甲醇中停留时间为生物富集性评价指标,014与C7的电荷数值与停留时间显着相关;氟喹诺酮药物的第一激发态激发波长则显着负相关于氟喹诺酮药物在光照下的半衰期。通过构建的氟喹诺酮药物基因毒性定量构效关系模型、3D药效团模型、析因实验设计模型,得出R1、R5、R7、R8四个取代位置可显着调控氟喹诺酮药物的基因毒性(R5与R7主要为主效应,R1与R8主要为二阶交互效应)。根据所得取代特征对基因毒性的效应分析进行指导分子改性后药物M1的基因毒性减少10.1%,且3种不同药性评价指标分别为原药物的2.63、1.14、1.80倍。选取DNA-gyraseA为基因毒性受体蛋白,氟喹诺酮药物分子与DNA-gyrase A的结合主要是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尤其是氢键、静电、极性等强分子间作用力,改性后分子减弱了与DNA-gyraseA的结合能力从而减弱了基因毒性。氟喹诺酮药物存在两个分别分布在300~380 nm及240~300 nm紫外光谱范围内的电子跃迁,分别归属于n-→π*与π→π*电子跃迁。n→π*电子跃迁对溶剂的敏感性较π→π*强,但溶剂对π→π*电子跃迁的溶剂化效应比对n→π*跃迁的效应强,且溶剂化效应随着溶剂自身介电常数的增加而增加,较之大气环境下所选溶剂都促进了氟喹诺酮药物的光解特性即减弱了在自然界中的环境持久性。激发态FQsTI*分子与激发态SolventTI*分子间的光致反应对增强溶剂中氟喹诺酮药物n→π*电子跃迁起着决定性的调控效应,而基态FQsS0分子与激发态SolventTI*分子间的反应则可显着促进π→π*电子跃迁。21种氟喹喏酮药物分子间红外光谱相似性并不大,基于红外光谱谱峰信息的聚类分析可将所选21种氟喹诺酮药物分为4类,从而分类进行振动归属。筛选出苯环伸缩振动、羰基C4=O11伸缩振动、羧基C12=O13伸缩振动、羧基O14-H15伸缩振动4种显着振动形式,苯环伸缩振动受整体性调控,而其余叁种受局部取代特征调控。基于振动归属的振动形式信息所构建的预测方程满足对氟喹诺酮药物环境危害性评价指标的预测和评价要求,且该指标主要受到氟喹诺酮药物红外光谱中的9个主要红外谱区调控,可依据振动归属的振动形式开展氟喹诺酮药物的环境危害性评价。(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12-04)

李伟,李慧敏[10](2017)在《采用定量参数校正因子法测定5种喹诺酮药物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建立定量参数校正因子用于五种喹诺酮药物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用Phenomenex C18(150mm×4.6mm,5μm)、DIKMA C18(150mm×4.6mm,5μm)和Alltima(150mm×4.6mm,5μm)叁根色谱柱,柱温25℃;流动相为0.2mol·L-1枸橼酸溶液-甲醇-乙腈(84:12:4);流速为1.0m L·min-1;检测波长为319nm。以氟罗沙星或洛美沙星为参比物的定量参数校正因子法计算样品含量。结果 :在叁根不同的C18柱上相邻峰间的分离度均大于2.9,五种药物在25~250μg·m L-1线性关系良好,定量参数校正因子计算含量与法定方法测定的含量结果比较,经t检验,无显着性差异。结论 :本方法快速、准确,只需采用氟罗沙星或洛美沙星为对照品即可同时测定五种喹诺酮药物的含量。(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喹诺酮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决鸡肉中禁用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存在时间长、成本高、回收率低的问题,通过对样品前处理过程中一次性提取、净化方法的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定量检测鸡肉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新方法。在1.0~5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达0.999;添标水平为20μg/kg和50μg/kg的回收率分别为78%~118%;样品前处理时间缩短了50%以上。本文研究的方法可应用于快速准确定量检测大批量样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喹诺酮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1].陈总会,赵长臣,江小燕,孙承文,黄志斌.水产养殖过程中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基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

[2].柳爱春,何欣,刘超,白俊慧,张乐.鸡肉中4种禁用喹诺酮药物的LC-MS/MS检测方法研究[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9

[3].王瑞,徐军,张瑞良,王文静,王磊.基于分子印迹技术检测鸡肉中16种喹诺酮药物残留[J].分析科学学报.2019

[4].石庆新,杨阳,蔡莺莺,周铁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喹诺酮药物的耐药特性及分子机制的研究[J].浙江医学.2019

[5].时洁,耿晓康.联合应用不同氟喹诺酮药物治疗老年耐药肺结核的效果[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9

[6].张智琪.氟喹诺酮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8

[7].田蕴,张苏珍,王益军,葛敏,贺燕.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测定畜禽肉联质谱法测定畜禽肉、鸡蛋中八种喹诺酮药物残留量快速前处理方法的研究[J].中国家禽.2018

[8].陈志冉,崔鹏.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工业废水中6种喹诺酮药物残留量[J].现代化工.2018

[9].陈凤先.基于计算化学的氟喹诺酮药物的环境行为活性分析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10].李伟,李慧敏.采用定量参数校正因子法测定5种喹诺酮药物的含量[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标签:;  ;  ;  ;  

喹诺酮药物论文-陈总会,赵长臣,江小燕,孙承文,黄志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