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适宜性论文_刘红樱,姜月华,杨辉,许乃政,杨国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适宜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适宜,评价,土地,湿度,富阳,元素。

土壤适宜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樱,姜月华,杨辉,许乃政,杨国强[1](2019)在《长江经济带土壤质量评价及产地适宜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土壤质量评价对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及统筹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分级法、累积频率法和综合判定法,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2013),对长江经济带土壤重金属污染、酸碱度、有益元素丰缺和绿色农产品产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区土壤质量总体良好,清洁土壤面积34.84万km~2,其重金属含量继承了自然背景特征;叁级及以下土壤面积6.94万km~2,呈斑块及星点状分布于赣东北、赣南、湖南长沙—郴州一带、沿江及贵阳、昆明等地,其重金属为自然富集或受矿业开发、煤炭和石油的燃烧及工业"叁废"排放的影响。酸性土壤面积33.56万km~2,分布于江西、湖南、宁波—台州沿海和金华衢州盆地,碱性土壤面积15.69万km~2,分布于苏北平原、环洞庭湖、成都平原以及沿长江一线,其土壤酸碱度与土壤类型有关。土壤有益元素丰缺与第四系沉积物成土母质有关,土壤有益元素适量及以上区域面积34.44万km~2,分布于四川阿坝、成都盆地、环洞庭湖、环鄱阳湖、安徽沿江、苏北沿海和杭嘉湖平原;土壤有益元素缺乏区面积13.89万km~2,分布于赣南、江淮、鄂东北以及云南玉溪等地。绿色农产品产地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22.49万km~2、18.78万km~2和18.28万km~2。依据区内绿色农产品产地适宜性、土壤环境质量和立地条件划分出7片永久农田保护建议区。(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期刊2019年05期)

顾万帆,吴剑男,倪小明,章忠梅,周成云[2](2019)在《杭州市富阳区芦笋产业发展的土壤环境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富阳区芦笋主要产地土壤类型、土壤pH值、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等环境、肥力指标,与芦笋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条件进行比较,探讨富阳区芦笋种植区域的土壤环境适宜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杨江涛,赵红静,杨孝勇,谢竹茜,罗杰[3](2019)在《基于土壤地球化学解析揭阳市荔枝种植适宜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享有"中国荔枝之乡"之称的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近年来积极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本研究是对揭阳市的荔枝种植进行适宜性评价,采集了主要种植区的土壤样品及相关的荔枝样品.通过地球化学的实验方法,首先讨论了揭阳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对荔枝的影响以及在地质图上的分布状况,整体重金属超标区域较小,因地质背景、工农业、地质矿产等因素导致自北向南共有3块小面积超标区;其次分析土壤主要元素与荔枝品质的相关性和吸收系数,确定荔枝的特征元素为Ca,Fe,Se,P,Mo,并讨论它们的分布,结合地质背景图可知第四系的土壤更适合荔枝的种植;最后分析整个土壤的地质背景.根据上述3种因素,对荔枝种植进行综合适宜性评价,并采用权重计算法,得到最适合荔枝种植的区域位于揭阳市的东部.(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白子怡,薛亮,张翀[4](2019)在《基于土壤湿度与植被覆盖变化的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项目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1—2014年的MODIS数据和Landsat数据,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对黄土高原土壤湿度进行了反演,并应用Theil-Sen趋势和Hurst指数,通过分析土壤湿度与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得到了未来不同土壤湿度情境下植被覆盖的变化特征,经过筛选和分析划分出了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项目适宜性区域。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TVDI的Hurst指数均值为0.49,其中持续性和反持续性面积分别占42.54%,57.46%。根据TVDI未来变化特征来看,未来土壤湿度减小的区域面积占54.08%且遍布整个研究区。(2) NDVI的Hurst均值为0.52,其中持续性面积占55.01%,表明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持续性强于反持续性。根据NDVI未来变化特征,植被覆盖持续改善面积达46.95%,退化转为改善占6.08%,呈良好趋势。(3)生态恢复项目弱适宜区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59.90%,其次为不适宜区,面积占25.39%;适宜区面积仅占黄土高原的13.41%,较适宜区面积仅为1.30%。(4)未来的植被恢复工程主要针对坡度较大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需要考虑对土壤水分适宜的地区进行了退草还林,而且坡度较小的较适宜区应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了退耕还林和退草还林。(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何玉亭,李浩,谢丽红,钟文挺,孙娟[5](2019)在《成都市茶叶生产功能区土壤pH及碳氮含量现状与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成都市主要茶叶生产功能区土壤pH及碳氮含量现状,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对蒲江县和邛崃市2个茶区的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主要茶叶生产功能区土壤存在偏酸现象,偏酸茶园土壤比例为58.17%,符合优质高效高产茶园标准的占41.06%;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水平较高,90%以上的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属于适宜和丰富水平。因此,实际生产中可适当"调酸、控氮",改善茶树生长环境。(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聂超甲[6](2019)在《基于次序权重平均模型的土壤适宜性评价及其尺度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基于GIS的土壤适宜性评价不能将决策者的偏好或者决策态度体现出来,缺乏对多种决策风险的考虑,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全面分析多种决策策略。本论文将次序权重平均(Ordered Weighted Averaged,OWA)决策模型应用到土壤适宜性评价中,利用普通克里格(OK)法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空间预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选用模糊量化方法计算次序权重,构建了基于OWA的土壤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桃园地为对象建立不同尺度下的评价体系,探究基于OWA的土壤适宜性评价的尺度效应。该模型通过选择不同的风险系数,能够体现各评价指标不同重要性程度、决策风险的大小,规避补偿和折衷现象,拟出多种策略,使评价结果更加灵活全面,为区域土壤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支撑,为决策者提供不同风险系数的多样化评价结果,服务于区域土壤合理科学利用,优化作物种植的总体布局,使区域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OWA决策模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0到无穷大范围内的任意风险系数,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风险系数,得到不同决策态度下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可为决策者提供多样性化选择。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建立的模型评价方法是科学可行的,以期为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参考。与传统的GIS指数迭加法相比,能更好地体现了决策者的偏好信息,使决策者可以进行多种决策策略选择,较全面的解决了多准则决策支持问题。(2)以桃园地为对象,基于县域尺度下土壤适宜性评价方法对平谷区进行土壤适宜性评价,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准则权重和次序权重的计算,提出了四种偏好导向(环境条件偏好、养分偏好、立地条件偏好及无偏好),考虑了不同决策的风险策略(决策风险系数α分别取0.5、1、2和6),提出了4种决策方案。从4种决策方案来看,镇罗营镇、熊儿寨乡、黄松峪乡和南独乐河镇部分区域适宜性状况较差。随着风险系数的逐渐增加,全区高度适宜区的面积逐渐减少,比例由80%以上降低为10%左右,风险系数小,决策风险大,高度适宜的面积小。(3)基于S2、S3不同尺度下的桃园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对两种尺度范围的桃树种植开展适宜性评价,并结合S1尺度下的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可知,县域尺度下指标空间预测精度低于更小尺度,S2尺度下立地条件次序权重明显降低,S3尺度下环境因素次序权重明显降低,同一风险系数下不同尺度下的土壤适宜性评价结果差异不大,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评价模型适用于不同尺度下的土壤适宜性评价。图[36]表[21]参[75](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5)

张紫昭[7](2019)在《新疆地区非金属矿山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及土壤物理性质演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地区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建设。为修复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对土地环境系统的影响,需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本文围绕在土地复垦工作中土地复垦的适宜性、重构土壤的物理性质演变及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等科学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以新疆地区非金属矿山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其次,围绕不同覆土方式重构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在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这一科学问题,采用静力载荷试验、室内土工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复垦机械对表部重构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原位试验与动态监测、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废石回填条件下重构土壤含水率、负压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相应的土壤水动力学模型。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提出了新疆地区非金属矿山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非金属矿山土地复垦单元进行了合理划分。以新疆地区21处非金属矿山的149个土地复垦单元作为学习样本,建立了相应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模型,经检验正确率达到98.7%,将该评价模型进行实际应用,评价结果理想。该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可确定新疆地区非金属矿山土地复垦方向,即是否需要进行覆土。(2)通过对重构土壤的物理性质变化的研究,获得了重构土壤在不同厚度和不同压实作用下及一年管护期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地复垦过程中,复垦机械对重构土壤的压实次数和重构土壤厚度都是影响重构土壤密实程度的显着性因素,同时,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的密实程度有显着性影响,复垦机械对重构土壤压实3次的压实效果与未压实效果差别显着,随着压实次数的增加,单次压实效果减弱,覆土越厚,压实效果越不明显;2)复垦机械压实作用对不同深度处的压实效果不同,对重构土壤浅部(深度10 cm)的压实效果最大;3)一年管护期因浇水的原因,重构土壤内存在孔隙水渗流现象,影响着重构土壤密实程度和颗粒分布;4)一年管护期后,覆土越厚,重构土壤与废石交界处细颗粒含量越高;5)细颗粒含量影响了重构土壤的不均匀程度、孔隙率、含水率等物理性质指标,整体的变化规律为颗粒越粗其土颗粒整体越均匀、含水率越高、孔隙率也越大。(3)通过对重构土壤水分运移的研究,获得了管护期不同厚度重构土壤在未压实和压实一次作用下的水分运移规律。结果表明:1)无论是压实土壤还是未压实土壤,10 cm深度处的土壤含水率皆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其含水率小于重构土壤其他深度处,重构土壤30 cm深度处的含水率大于其他深度处的含水率;2)受覆土厚度、土壤压实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含水率和负压对一次灌溉入渗的响应时间不同;3)土层越厚对应的入渗补给能力越弱,未压实土壤整体的入渗能力要大于压实一次的重构土壤,未压实的重构土壤的蒸发量大于压实的重构土壤;4)结合新疆地区植物根系生长特点,建议重构土壤的覆土厚度应不小于50 cm。(4)对重构土壤水分运移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重构土壤水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1)在覆土30 cm条件下,压实土壤的蒸发损失量、底部排泄通量以及土体内部含水量的消耗量都小于未压实土壤,压实作用凸现;2)在覆土50 cm和70 cm条件下,土壤蒸发损失量基本相同,土壤水分损失主要是向底部废石层下渗排泄;3)对比分析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发现50 cm压实土壤的土体含水量损失最小,可作为复垦中覆土厚度和复垦方式的推荐方案。4)基于20年长系列非冻期气象资料,以50 cm压实土壤数值模拟反演参数为基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与蒸发消耗基本持平,复垦后种植植被的消耗主要由灌溉补给提供,灌溉作用凸显。本论文有图116幅,表36个,参考文献190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杨思宇[8](2019)在《山东定陶山药种植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药作为一种具有高药用价值的药材,一般生长于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且需要水分充足,常年灌溉,所以对生长环境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山东菏泽定陶作为长期山药种植区,需要对该种植区的真实养分状况和供肥能力进行分析,进行特色农业地质调查,分析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为山药种植区规划提供依据。本文主要是在定陶山药种植区通过开展农业地质调查,查清该区域内农业环境地质背景条件,并且对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元素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及对元素的地球化学等级划分,并分析土壤对山药品质的影响,进行种植适宜性评价,并为山药种植土地规划和经济性分析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做了如下成果:1.对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条件、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查清了地层岩性、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重点调查研究了山药种植区地质背景条件。2.在研究区内,分别对于浅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各元素进行研究,土壤养分,植物样品等进行采样,并对此进行分析得出各个元素指标的含量,通过变异系数对比,显着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该区域内的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3.运用内特梅罗指数分析了土壤污染元素的含量,通过对采取的元素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相同深度同一元素计算算数平均值,分析了元素迁移转化规律,并对浅层土壤中各种元素进行了不同元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和差异显着性分析,得出土壤元素相互影响分析,将土壤中养分元素进行地球化学等级划分。4.最后通过揭示元素因子、土壤环境对山药种植品质的影响;将主要元素Sr对山药的生长环境进行相关性分析,确立山药生长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模型,并以此根据提出合理的土地规划性建议分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周洪奎,武建军,李小涵,刘雷震,杨建华[9](2019)在《基于同化数据的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监测农业干旱的适宜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干旱是导致作物减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及时、准确地监测农业干旱状况有助于制定区域减灾策略,降低灾害损失。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MI)是基于历史土壤湿度时间序列构建的一种农业干旱指数,目前分析该指数监测农业干旱的适宜性研究十分缺乏。本文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利用数据同化的根区土壤湿度数据构建SSMI,并通过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农业干旱灾害记录数据的对比以及与冬小麦产量的关系分析,综合评价SSMI监测农业干旱的适宜性。结果表明,SSMI与SPE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二者之间具有极显着相关关系(P<0.001);利用SSMI识别的农业干旱与农气站点干旱灾害记录是基本一致的,SSMI能够有效反映干旱发生、发展直至减轻的演变过程;冬小麦生长季SSMI与减产率显着相关,利用SSMI识别的农业干旱发生区域与基于统计数据计算的减产区域基本相符,SSMI能够对农业干旱引起的冬小麦减产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综上所述,基于同化数据构建的SSMI能够反映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干旱状况,利用SSMI监测区域农业干旱状况是适宜的。研究可为基于土壤湿度的农业干旱监测业务化运行提供依据,为黄淮海平原的抗旱减灾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付克兰[10](2018)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土壤适宜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构建的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该系统输入地块的相关特征参数,可预测出地块的土壤适宜性等级,研究表明预测结果是精确、可靠的。(本文来源于《福建电脑》期刊2018年12期)

土壤适宜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富阳区芦笋主要产地土壤类型、土壤pH值、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等环境、肥力指标,与芦笋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条件进行比较,探讨富阳区芦笋种植区域的土壤环境适宜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适宜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红樱,姜月华,杨辉,许乃政,杨国强.长江经济带土壤质量评价及产地适宜性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调查.2019

[2].顾万帆,吴剑男,倪小明,章忠梅,周成云.杭州市富阳区芦笋产业发展的土壤环境适宜性评价[J].浙江农业科学.2019

[3].杨江涛,赵红静,杨孝勇,谢竹茜,罗杰.基于土壤地球化学解析揭阳市荔枝种植适宜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白子怡,薛亮,张翀.基于土壤湿度与植被覆盖变化的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项目适宜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9

[5].何玉亭,李浩,谢丽红,钟文挺,孙娟.成都市茶叶生产功能区土壤pH及碳氮含量现状与适宜性评价[J].四川农业科技.2019

[6].聂超甲.基于次序权重平均模型的土壤适宜性评价及其尺度效应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9

[7].张紫昭.新疆地区非金属矿山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及土壤物理性质演变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2019

[8].杨思宇.山东定陶山药种植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适宜性评价[D].吉林大学.2019

[9].周洪奎,武建军,李小涵,刘雷震,杨建华.基于同化数据的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监测农业干旱的适宜性研究[J].生态学报.2019

[10].付克兰.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土壤适宜性评价研究[J].福建电脑.2018

论文知识图

一21#和2#土壤不同砷处理的水稻生长高度...3-17土壤适宜性空间分布图...土壤适宜性评价预选指标集土壤适宜性评价中部分本体概念...2 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流程4 研究区域耕地土壤适宜性等级分...

标签:;  ;  ;  ;  ;  ;  ;  

土壤适宜性论文_刘红樱,姜月华,杨辉,许乃政,杨国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