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退接触位论文_杨一鸣,陈林玲,张哲谌,廖骞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退接触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下颌,切点,关节,叶片,测量,关系,功能。

后退接触位论文文献综述

杨一鸣,陈林玲,张哲谌,廖骞[1](2015)在《骨性Ⅲ类错患者后退接触位的头影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骨性Ⅲ类错患者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的头影测量数据差异。方法:选择16例伴下颌有功能性移位的骨性Ⅲ类患者,(RCP位ANB<0°),测量分析治疗前ICP位与RCP位的头颅侧位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ICP位与RCP位,骨性指标SNB角、颌突角、FMA角、MP-SN角、Y轴角及N-per to Pog距离、ANB角、Wits值、APDI值、反覆盖、ODI值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01)。牙性指标U1-L1角(P<0.01),FMIA角(P<0.001)有统计学差异。软组织指标颏前点至零子午线距离(P<0.001),Z角(P<0.01)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存在功能性移位的骨性Ⅲ类患者,术前RCP位头颅侧位片分析对诊断错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5年12期)

张磊,李云霞,康艳凤,杨广聚,谢秋菲[2](2014)在《自主后退法和双手引导法确定下颌后退接触位切点位移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双手引导法和自主后退法确定的下颌后退接触位切点位移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择12名年轻健康志愿者,分别以自主后退法和双手引导法确定正中关系位,通过下颌运动轨迹记录仪记录切点运动轨迹,观察从牙尖交错位到后退接触位切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投影的特点,测量两种方法获取的后退接触位(RCP)切点与牙尖交错位(ICP)切点之间的距离。结果除1例受试者通过两种方法获取的切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的投影有轻度偏斜,其余11名受试者的切点运动轨迹均为直线向后。自主后退法、双手引导法切点总位移量为1.15+0.64mm、0.98±0.29mm,两种方法获得的RCP切点前后向位移量(平行于牙平面)、垂直向位移量(垂直于牙平面)及总位移量的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差异分析图法显示,除一个自主后退法和双手引导法切点总位移量的对比点位于95%的一致性界限(-1.96Sd,+1.96Sd)之外,其余比对点都在一致性区间内,表明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CP与ICP之间切点的前后向位移量0.77+0.40mm大于垂直向位移量0.60±0.47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主后退法与双手引导法确定的后退接触位切点与牙尖交错位切点之间的位移基本一致,RCP与ICP之间切点的前后向位移量大于垂直向位移量。(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四届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3-04)

张磊,李云霞,康艳凤,杨广聚,谢秋菲[3](2014)在《自主后退法和双手引导法确定下颌后退接触位切点位移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双手引导法和自主后退法确定的下颌后退接触位切点位移的关系。方法:选择12名年轻健康受试者,分别以自主后退法和双手引导法确定正中关系位,通过下颌运动轨迹记录仪记录切点运动轨迹,观察从牙尖交错位到后退接触位切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投影的特点,测量两种方法获取的后退接触位切点与牙尖交错位切点之间的距离。结果:除1例受试者通过两种方法获取的切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的投影有轻度偏斜,其余11名受试者的切点运动轨迹均为直线向后。自主后退法、双手引导法切点总位移量分别为(1.15±0.64)mm和(0.98±0.29)mm,两种方法获得的后退接触位切点与牙尖交错位切点之间的位移量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主后退法与双手引导法确定的后退接触位切点与牙尖交错位切点之间的位移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牛茜楠,冯雪[4](2013)在《功能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头影测量数据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正畸治疗前牙尖交错位(ICP)、后退接触位(RCP)时头影测量数据的差异及其对治疗前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5位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拍摄ICP、RCP位头颅定位侧位片各一张,对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结果: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时∠ANB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同时∠SNB、∠SND、∠SNPog、∠U1-L1、Wits、面角、颌凸角、上下齿槽座角、下颌平面角、Y轴角、Z角和TWEED分析法中FMA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正畸治疗前对功能性安氏Ⅲ类患者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差异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陈一怀,王惠芸,马轩祥,马辰春,曾晨光[5](2000)在《正常牙合肌接触位、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基本规律。方法 :采集 35名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的硅橡胶牙合记录 ,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肌接触位 33人前牙无接触 ,单颌后牙区接触数为 16 .6± 7.2 ,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肌接触位咬合接触均在牙尖交错位重复出现。接触频率超过 5 0 %的部位位于上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远中斜面 ,下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近中斜面。下颌后退接触位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 ,有接触的牙齿数目单颌单侧 2 .7± 0 .8,接触点数目单颌 8.0± 2 .3,前牙无接触 ,接触数目及比率从第二磨牙到第一前磨牙依次减少。接触频率超过 40 %以上的斜面上颌为前磨牙舌尖、磨牙远中舌尖及第二磨牙近舌尖的近中颊斜面 ,下颌为前磨牙及第二磨牙颊尖的远中舌斜面。结论 :以硅橡胶为记录材料准确采集到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牙合记录 ,经计算机图像分析 ,得出其咬合接触的基本特征。(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0年06期)

沈刚,陶列[6](1996)在《叶片诱导法取下颌后退接触位及其在正畸治疗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人们对下颌后退接触位(RCP)及正中关系 (CRO)的研究正进一步深入。RCP错 形成及治疗间的关系、RCP在颞下颌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精确认定并记录病人的RCP或CRO是把正畸治疗目标引向 学水平的关键,并为正畸手段介入颞下颌关节病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口腔医学》期刊1996年04期)

殷新民,王惠芸[7](1982)在《下颌后退接触位的调查研究(摘要)》一文中研究指出下颌从正中(牙合)位后退,不脱离上下牙的接触,至下颌的最后位,即为下颌后退接触位。 它是下颌终末铰链运动的起始点,是正中关系的最上位。它在口腔生理和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是(牙合)分析、咬合检查及修复治疗的重要参考位。随着(牙合)学的发展,国外学者对它进行了大量研究,一致认为多数人均能从其正中(牙合)位后退至后退接触位(以下简称二位),少数(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期刊1982年04期)

后退接触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双手引导法和自主后退法确定的下颌后退接触位切点位移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择12名年轻健康志愿者,分别以自主后退法和双手引导法确定正中关系位,通过下颌运动轨迹记录仪记录切点运动轨迹,观察从牙尖交错位到后退接触位切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投影的特点,测量两种方法获取的后退接触位(RCP)切点与牙尖交错位(ICP)切点之间的距离。结果除1例受试者通过两种方法获取的切点运动轨迹在水平面的投影有轻度偏斜,其余11名受试者的切点运动轨迹均为直线向后。自主后退法、双手引导法切点总位移量为1.15+0.64mm、0.98±0.29mm,两种方法获得的RCP切点前后向位移量(平行于牙平面)、垂直向位移量(垂直于牙平面)及总位移量的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差异分析图法显示,除一个自主后退法和双手引导法切点总位移量的对比点位于95%的一致性界限(-1.96Sd,+1.96Sd)之外,其余比对点都在一致性区间内,表明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CP与ICP之间切点的前后向位移量0.77+0.40mm大于垂直向位移量0.60±0.47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主后退法与双手引导法确定的后退接触位切点与牙尖交错位切点之间的位移基本一致,RCP与ICP之间切点的前后向位移量大于垂直向位移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退接触位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一鸣,陈林玲,张哲谌,廖骞.骨性Ⅲ类错患者后退接触位的头影测量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15

[2].张磊,李云霞,康艳凤,杨广聚,谢秋菲.自主后退法和双手引导法确定下颌后退接触位切点位移的比较研究[C].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四届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3].张磊,李云霞,康艳凤,杨广聚,谢秋菲.自主后退法和双手引导法确定下颌后退接触位切点位移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4].牛茜楠,冯雪.功能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头影测量数据差异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

[5].陈一怀,王惠芸,马轩祥,马辰春,曾晨光.正常牙合肌接触位、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0

[6].沈刚,陶列.叶片诱导法取下颌后退接触位及其在正畸治疗中的意义[J].上海口腔医学.1996

[7].殷新民,王惠芸.下颌后退接触位的调查研究(摘要)[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82

论文知识图

患者下领处于牙失文锗位时的口内哎合情...愚者下锢处于后姻接触位时的口内咬合情...患者侧面像息者头烦定位侧位片分级的Stage5a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示意图-矢状面图

标签:;  ;  ;  ;  ;  ;  ;  

后退接触位论文_杨一鸣,陈林玲,张哲谌,廖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