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欲求论文-席格

精神欲求论文-席格

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欲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子,《老子》第十二章,美学思想

精神欲求论文文献综述

席格[1](2012)在《感官欲求与精神审美——《老子》第十二章之美学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为目"与"为腹"理解的差异,《老子》第十二章主要出现了叁类不同解读:一是以任继愈、叶朗为代表的艺术、审美否定论;二是以高亨为代表的轻审美、重实用的人生态度论;叁是以徐复观、李泽厚与刘纲纪为代表的感官审美批判论。而如果以老子美学思想的整体性和《老子》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为理论依据,感官审美批判论解读相较而言更接近本义。并且,老子对过分满足感官欲求而轻视精神审美追求风尚的批判,对当下文化创意的审美提升具有重大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朱颖[2](2012)在《唤醒内在感官的真实欲求——寻找艺术“精神”之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家早就告诉我们,"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由感官之经验获得的,如果人类没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便不能产生智识"。相信艺术的奥妙也在于此。最好的创造,不过是艺术家将自己最真实的感官欲求,最大化的转移到所创造的载体当中;对于观者而言,一件艺术品是否具有感染力,也同样在于,其作品当中所散发的信息,是否能得到其自身各部分感官的认同。所以美学的"真谛"就深藏在我们最自然,也是最神奇的身体当中;它的规律,也建立在我们朴素的生理规律之上。那些神奇的智能或美感是完全"物质"的,它们在于生理的愉快和满足。(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2年05期)

黄学里[3](2011)在《商人精神与商人欲求的多维反思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植于不同经济维度下的经济实体导致群体价值的转变,伴随着农耕文明下的商业形态日趋衰退,一种衍生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新型商业形态变革着商人群体的价值主张。法律作为群体价值理性的一种反映,必须不断的反映着群体的价值需求。分析商人精神的内在要素,尊重商人的本质欲求,重构商人精神体系,保障商人权利欲求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财经政法资讯》期刊2011年04期)

王元辅[4](2011)在《刘平楷烈士的未了心愿》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想写篇文章缅怀那无数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牺牲的先烈。好几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翻阅那些纪录先烈英雄事迹的书籍,一次次忍不住掩卷长思,感慨万千:他们,那些前赴后继倒在连接今天我们走的这条道路上的先烈,生不谋一己之利,死不图(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1-05-06)

杨建锋[5](2010)在《权力欲求下的自我挣扎与精神迷失——浅谈《羊的门》中呼天成的权力经营》一文中研究指出《羊的门》中呼天成洞察现实权力的深层属性,对权力进行精心的经营与追求,实现自身的政治诉求。这是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一个缩影。但他终究难以挣脱权力的藩篱,并被权力所异化,步入自我挣扎与精神迷失的泥淖。(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7期)

唐春兰[6](2010)在《分裂的女性“精神”:人格面具和本能欲求——评徐小斌笔下女性人格分裂的现实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徐小斌的小说文本中,女性"精神"存在着人格面具和本能欲求之间的分裂。这种分裂的现实状态表现为女性自由意识与现实规则的分裂、女性自然爱欲与文化人格的分裂、女性"阴影"原型与人伦亲情的分裂几个不同的层面。(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0年01期)

张建平,任丽[7](2008)在《生的激情 死的欲求——精神分析学说对马丁·伊登的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马丁是伦敦塑造的超人形象。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深层次上分析马丁.伊登的生的本能、死的本能、俄底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施虐狂倾向、受虐狂倾向,探讨评论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马丁.伊登的死因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正是马丁.伊登身上存在的死亡本能、施虐狂倾向、受虐狂倾向导致了他最终的自毁。(本文来源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高毅[8](2007)在《生理的欲求与精神的苦闷——《沉沦》主题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郁达夫是位教有争议的作家,他早期的创作,爱与性的问题是它表现和被受关注的焦点,生理的欲求和精神的苦闷是他表现的主题,他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教育》期刊2007年04期)

张莹[9](2004)在《反思精神:中国欲求法治之核》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法治,已经成为中国目前的紧要任务。首先需要理清的是法治的含义,接下来才是研究如何实现法治的问题,也就是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来寻找具体的实现法治的路径。通过对西方法治形成过程进行梳理之后可得出结论,反思精神乃是实现法治的内核,除了注重移植国外的先进制度外,更要注重学习这一反思精神,以促使中国的法治建设更加快速、稳健和理性地发展,并永葆生机。(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张莹[10](2003)在《理性精神:中国欲求法治之魂》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西方发展的历史,理性精神这一条红线一直贯穿始终,正是在这种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西方法治才得以形成。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历史乃是一个经验的人情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法治难以形成。因此,中国要想实现法治,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则成为必要之举。(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03年11期)

精神欲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哲学家早就告诉我们,"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由感官之经验获得的,如果人类没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便不能产生智识"。相信艺术的奥妙也在于此。最好的创造,不过是艺术家将自己最真实的感官欲求,最大化的转移到所创造的载体当中;对于观者而言,一件艺术品是否具有感染力,也同样在于,其作品当中所散发的信息,是否能得到其自身各部分感官的认同。所以美学的"真谛"就深藏在我们最自然,也是最神奇的身体当中;它的规律,也建立在我们朴素的生理规律之上。那些神奇的智能或美感是完全"物质"的,它们在于生理的愉快和满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神欲求论文参考文献

[1].席格.感官欲求与精神审美——《老子》第十二章之美学再解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朱颖.唤醒内在感官的真实欲求——寻找艺术“精神”之源[J].大众文艺.2012

[3].黄学里.商人精神与商人欲求的多维反思与重构[J].财经政法资讯.2011

[4].王元辅.刘平楷烈士的未了心愿[N].云南日报.2011

[5].杨建锋.权力欲求下的自我挣扎与精神迷失——浅谈《羊的门》中呼天成的权力经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6].唐春兰.分裂的女性“精神”:人格面具和本能欲求——评徐小斌笔下女性人格分裂的现实状态[J].当代文坛.2010

[7].张建平,任丽.生的激情死的欲求——精神分析学说对马丁·伊登的心理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

[8].高毅.生理的欲求与精神的苦闷——《沉沦》主题探微[J].现代企业教育.2007

[9].张莹.反思精神:中国欲求法治之核[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10].张莹.理性精神:中国欲求法治之魂[J].学术交流.2003

标签:;  ;  ;  

精神欲求论文-席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