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福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时空利用行为的研究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福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时空利用行为的研究

论文摘要

自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23日,在福建武夷山不同海拔段放置102台次红外相机,有效相机工作日达11446个,共拍摄白鹇觸(Lophuranycthemera)独立有效照片888组,鉴定个体1108只;共拍摄到黄腹角雉(Tragopancaboti)独立有效照片76组,鉴定个体77只,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探究该两种同域分布的雉科鸟类对时间和空间资源的利用情况,研究结果如下:1.白鹇在不同海拔段的拍摄率均大于黄腹角雉,在中海拔段(900~1400m)的拍摄率最高,在高海拔段(1500 m以上)的拍摄率最低。黄腹角雉在高海拔段(1500m以上)的拍摄率最高,在低海拔段(300~899m)未见。2.两种鸟类都存在冬季在低海拔段活动频次增加而夏季在高海拔段活动频次增加的现象。显示武夷山保护区内的白鹇与黄腹角雉存在季节垂直迁移行为。3.不同海拔段白鹇与黄腹角雉24 h的活动节律有差异。白鹇的活动高峰值出现的时间随海拔的升高而推后。黄腹角雉的活动高峰值出现季节性的差异,冬季高峰值出现在下午,其它季节高峰值与白鹇一样都出现在上午,但其时间段提前。白鹇的最适活动温度为20℃,黄腹角雉的最适活动温度为13℃。4.白鹇与黄腹角雉在所选定的海拔、植被等5种生态因子的利用上既有重叠,又有分化。白鹇的综合生态位大于黄腹角雉,反应出白鹇的竞争力较强。5.本次研究共拍摄到所有动物的有效独立照片组数4296组,结合红外相机调查法、样线法及访问调查法共鉴定出动物共计47种,其中兽类19种,隶属于10科5目,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Ursus thibetanus)、黄喉貂(Marte sflavigul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等 6 种。鸟类 28 种,隶属于8科4目,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以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鹇。相对丰富度前3位的兽类依次是赤麂(Muntiacus muntjac)、野猪(Sus scrofa)、毛冠鹿(Elaphodus cehalophus);相对丰富度前3位的鸟类依次是白鹇、黄腹角雉、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gingica)和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红外相机陷阱技术简介
  •     1.1.1 红外相机简要发展历史
  •     1.1.2 红外相机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
  •     1.1.3 红外相机陷阱技术的局限性及应用趋势
  •   1.2 白鹇简介
  •     1.2.1 白鹇概况
  •     1.2.2 白鹇研究进展
  •   1.3 黄腹角雉简介
  •     1.3.1 黄腹角雉概况
  •     1.3.2 黄腹角雉研究进展
  •   1.4 鸟类行为学
  •     1.4.1 鸟类行为学的研究历史与进展
  •     1.4.2 雉科鸟类行为研究
  •   1.5 同域分布物种的竞争机制
  •   1.6 生态位理论
  •   1.7 研究构想
  • 第2章 研究地点与方法
  •   2.1 研究地点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概况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土壤及植被类型
  •     2.1.4 珍稀动植物资源
  •   2.2 研究时间
  •   2.3 研究方法
  •     2.3.1 红外相机布设方法
  •     2.3.2 调查样点选定
  •     2.3.3 白鹇个体鉴别
  •     2.3.4 黄腹角雉个体鉴别
  •     2.3.5 统计方法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海拔段的拍摄率
  •     3.1.1 白鹇的拍摄率
  •     3.1.2 黄腹角雉的拍摄率
  •   3.2 不同海拔段拍摄率的季节变化
  •     3.2.1 白鹇拍摄率的季节变化
  •     3.2.2 黄腹角雉拍摄率的季节变化
  •   3.3 不同海拔段的日活动模式及差异性
  •     3.3.1 白鹇的日活动模式
  •     3.3.2 黄腹角雉的日活动模式
  •   3.4 最适活动温度
  •     3.4.1 白鹇最适活动温度
  •     3.4.2 黄腹角雉最适活动温度
  •   3.5 白鹇与黄腹角雉的资源利用及生态位重叠
  •     3.5.1 海拔资源利用与生态位
  •     3.5.2 生境类型资源与生态位
  •     3.5.3 植被盖度资源与生态位
  •   3.6 武夷山保护区内兽类及鸟类监测结果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给保护区的建议
  •   4.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吕盛寒

    导师: 方文珍

    关键词: 白鹇,黄腹角雉,红外相机,活动节律,生态位

    来源: 厦门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厦门大学

    基金: 科技部的福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调査项目

    分类号: Q958

    DOI: 10.27424/d.cnki.gxmdu.2019.000370

    总页数: 55

    文件大小: 3056k

    下载量: 6

    相关论文文献

    • [1].石迹村何以“定居”500多只白鹇?[J]. 环境教育 2020(05)
    • [2].白鹇的养殖前景[J]. 农家之友 2017(01)
    • [3].山涧白鹇[J]. 艺术品 2017(05)
    • [4].白鹇[J]. 福建林业 2017(03)
    • [5].白鹇[J]. 当代电力文化 2015(05)
    • [6].白鹇[J]. 花卉 2015(04)
    • [7].小白鹇[J]. 校园歌声 2009(02)
    • [8].白鹇野放记[J]. 大自然 2008(02)
    • [9].白鹇人工繁殖及饲养管理[J]. 安徽林业 2010(02)
    • [10].白鹇的繁殖规律及饲养要点[J]. 畜牧与兽医 2008(05)
    • [11].白鹇禽流感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J].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5(05)
    • [12].白鹇的繁殖规律及饲养要点[J]. 中国家禽 2008(12)
    • [13].《柳禽白鹇图》[J].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09(05)
    • [14].贵州白鹇湖沉积物中孢粉记录的5.5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J]. 生态学报 2013(12)
    • [15].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色型异常的白鹇[J]. 四川动物 2016(03)
    • [16].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17].埋枪[J]. 民族文学 2011(08)
    • [18].情钟此物非关癖,猿鹤年来一壑情——徐渭诗中的白鹇意象研究[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3)
    • [19].一例白鹇疑似支原体病的诊治体会[J]. 福建畜牧兽医 2010(05)
    • [20].白鹇舞教学训练探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05)
    • [21].17周龄白鹇体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 中国家禽 2011(11)
    • [22].贵州白鹇湖沉积物记录的4~2kaB.P.干旱气候事件及其生态环境影响[J]. 第四纪研究 2010(06)
    • [23].基于红外触发相机技术的白鹇栖息地选择研究[J]. 四川动物 2019(05)
    • [24].白鹇肱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J]. 中国禽业导刊 2010(06)
    • [25].戴云山山系野生白鹇活动节律研究[J]. 福建林业 2019(02)
    • [26].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鹇日活动节律研究[J]. 动物学杂志 2017(06)
    • [27].白鹇禽痘的诊断与防治[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20)
    • [28].往事(二)[J]. 今日中学生 2018(26)
    • [29].佤山之远[J]. 太湖 2015(02)
    • [30].12~16周龄笼养白鹇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J]. 经济动物学报 2009(01)

    标签:;  ;  ;  ;  ;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福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时空利用行为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