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辽宁省开原市中心医院内科112300)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239-02
【关键词】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广义上脑血管病包括由于栓塞和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腔闭塞。血管破裂,血管壁损伤或通透性发生改变,及血液粘度增高或血液成分异常变化引起的疾病。
脑血管疾病多的发病率、病史率及致残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致死病因。近年来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面,脑血管疾病在人口死因顺序中居1~2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心血管病。该病极高的致残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下面就我们科室2009-11-01~2009-12-30及2011-11-01~2011-12-30收治的脑血管病例(脑梗塞、脑出血)。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表1患者一般情况
病名总人数性别发病人数平均年龄
脑梗塞118男6068.2
女5871.4
脑出血45男2867.1
女1766.1
表2不同年份病历情况
2.临床分析
2.1准确的诊断及及时治疗是关键
目前针对脑卒中患者治疗指南强调,快速评估和治疗同时进行,突然的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是卒中最常见表现。对于最初怀疑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要进行影像学的检查。通常行头CT检查、这项检可以与脑出血相鉴别,因为单纯从临床症状上,脑缺血与脑出血有时是难以区别的,以上的病例在门诊均行头CT检查及心电图、血常规、血糖检查。
脑梗死发病后24小时内一般无影像学改变,在24小时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灶,脑梗死超早期阶段(发病<6h)CT可出现一些轻微的改变,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皮层边缘尤其是岛叶外侧缘以及豆状核区灰白质分解不清楚,脑沟效应等。这些改变的出现提示病灶较大,预后较差。头CT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对于发病早期、脑梗死与脑出血的识别很重要,缺点是对小脑及脑干病变及小灶梗死显示不佳。
CT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早期血肿在CT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CT可准确显示出血部位、大小、脑水肿情况及破入脑室等,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后的判定。
MRI对脑梗死、发病数小时后即可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变区域,与CT相比,MRI可以发现脑干、小脑梗死及小灶梗死。MRI最大的确定是诊断急性脑出血不如CT灵敏。
来我科救治的例患者来诊后均在门诊首先行头CT检查,其中阳性者109例(脑梗死64例、脑出血45例)其中54例头CT未见明显异常,于入院第24小时后行头CT检查者43例,提示脑梗塞,于第24小时后行MRI者11例,提示脑梗塞。
大面积脑梗塞及脑干梗塞在临床表现上与脑出血及其相似,起病均很急、病情进展快、有明显的脑血管病的表现:头痛、呕吐、意识改变、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急性脑管病是内科急症,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及愈后极为重要。
2.2脑水肿及心脏损伤的处理
严重的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是脑出血及急性重症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颅内压升高的典型临床表现有头疼、呕吐、视乳头水肿,可合并外展神经麻痹、复视生命体征的改变。如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减慢、严重高颅压者可引起抽搐、去脑强直、瞳孔缩小,这时要密切注意脑疝的发生。
脑血管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很普遍,如合并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也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2.3随着临床医生对诊治脑血管病技术成熟,一些新技术及新药的应用,及CT技术的广泛应用,急性脑血管病的误诊率明显下降。从以上抽取的临床资料来看,发病年龄从A组的63.1岁上升到B组的65.7岁,病死率由A组的25%下降到B组的19%,致残率由A组的56%上升到B组的62%。随着脑血管病病死率的下降,致残率的升高,这就为我们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我们在重视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同样重视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在刚发病的急性期就应重视,急性期应保持患者的功能位置,一般认为脑出血发病后2周急性期已过,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一般认为脑血栓发病后1周无脑水肿征象者,第一天就应开始。脑血管病后的肢体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对于作为临床医生的我们,对于不同病情制定切实有效的整体治疗方案,并采取正规系统综合治疗措施,达到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降低致残率、提高致残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4脑血管病的预防
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使人们意识到脑血管病的危害,即通过早期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的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要防治高血压、防治心脏病、防治糖尿病、防治高血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当体育活动、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