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现代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散文,中国,英译,策略,理论,散文诗,现代性。
中国现代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郭雯旭[1](2019)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文学体裁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往往简短精炼,形散而神聚,富含强烈的"中国美"。作为译者,我们在翻译时不仅要实现原作语言信息忠实地表达,更不能忽视散文"风格"的体现。笔者以张培基先生《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选材范围,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试析中国散文的英译。(本文来源于《国际公关》期刊2019年12期)
任佳丽,李二涛[2](2019)在《浅析汉语四字格的英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的四字格是极具鲜明特色的中国语言的表达形式,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和强大的感染力。四字格极具特色,结构对称,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很是受到人们的喜爱,四字格的翻译策略会影响到译入语国家的读者对其意思的准确理解以及对中国语言的了解和中国文化的认知。因此,对于汉语中四字格的翻译策略值得探究。(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20期)
潘红胜,杨小波[3](2019)在《迟到的理解 深沉的爱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选修教材之《合欢树》解读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直到母亲猝然离世,直到自己的小说获奖,直到因母亲离世生命出现无法填补的空白时,史铁生才惊觉"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才明白母亲"心里太苦了";才知道"一切都来不及了"。此时回首近30年来母子相依为命的岁月,才看清母亲的苦,懂得母亲的痛。在散文的(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王崇[4](2019)在《评价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其通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理论作为分析研究的工具,对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作一初步的分析,旨在探讨评价理论对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6期)
汪梦婷,张顺生[5](2019)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译策略——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许渊冲的"叁美论",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从音美、形美、意美叁个维度探讨散文英译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诠释"美"的策略,旨在呼吁更多的译者及读者意识到散文的重要性并能够身体力行,为散文的英译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9年14期)
吴荧丽[6](2019)在《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散文。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宝库中,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在这些文学体裁中,散文因其短小精炼,语言朴素而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散文的翻译对于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散文翻译方面作出最突出贡献的人当属张培基先生,其译着《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收录并翻译了鲁迅、胡适、朱自清、巴金、冰心等78位现当代文学大家的代表作179篇,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极佳的学习范例,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更为西方英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提供了途径。国内翻译界对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翻译研究始于本世纪初,以朱曼华于2000年在《中国翻译》上发表《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朱曼华,2000:61)为标志,而后基本每一年都有研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期刊论文发表。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各有不同,包括对张培基的翻译思想,翻译风格,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成语的翻译等的研究,但是几乎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CNKI上只有一篇孙俪津的《汉语修辞格的英译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孙俪津,2014:34-35),该论文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摘出了《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几例修辞手法的翻译作为例证,并没有做系统的分析,也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对于《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研究可以说是缺失的。而修辞手法作为各类文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大语言特色,对于其翻译的研究理应受到重视。根据目的论,翻译目的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的最直接的因素,具体来说,翻译目的直接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方法。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呈现出来的译文则是风格迥异。因此,目的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译者的翻译行为,为我们揭示译者翻译时的心路历程。目的论适用于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本文将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选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高频率出现的修辞手法,具体分析张培基在翻译这些修辞手法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从而验证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否与其翻译的目的相符。首先,本文会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论文目标、论文结构、写作方法等做一个大致地介绍,然后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研究做出综述,包括国内对于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研究,国内外对于修辞手法的研究,国内外对于翻译策略的研究以及国内外对于目的论的研究。在回顾完前人的研究后,论文就进入正题,开始具体分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由于篇幅有限,本论文只选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最高频出现的8种修辞手法,并根据余立叁的分类将其划分为叁类。具体到每一种修辞手法时,首先对这些修辞手法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定义,功能,分类进行详细地介绍和对比,让读者对于这些修辞手法有一个总体的印象.通过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选取具体的例证加以细致地分析,笔者发现对于像明喻、暗喻、引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张培基倾向于使用异化的策略并尽量在英文翻译中保存原有的中文修辞手法的形式。而对于拟人、反语、拟声词等修辞手法,张培基会优先选择归化的策略因为异化可能会让英语读者产生误解或疑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张培基对于不同的修辞手法采取的翻译策略既取决于修辞手法本身的特点和特定的语境,更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更好地帮助其实现翻译目的。(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晴[7](2019)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的韩国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久以来,中韩两国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有着密切的交流,尤其是20世纪前半期,中韩两国共同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害与茶毒,拥有着特殊命运体悟和文化情感的中韩两国,在文学领域亦涌现了不少反映两国人民悲苦命运和奋起反抗的作品。涵盖随笔、感想文、游记等多样形式的散文,能够相对自由且容易地表达思想情感,故其言及的内容范围更为广泛,亦更易于读者的理解。以韩国形象为题材的中国现代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韩国形象为题材的中国现代散文,是作家通过与朝鲜人共同生活的体验或直接、间接的交流,并基于作家本人对朝鲜人亡国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与认同意识而进行的创作。散文的空间维度上涉及朝鲜半岛本土,同时扩展到中国、日本、欧美等第叁国,其中涉及中国、日本的文本最多,多维度的书写更全面地展现了该特殊时代各阶层各领域中朝鲜半岛人民的生活现状与思想动态。本文以韩国题材的中国现代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不涉及政论式散文以及东北作家群所创作的散文作品,通过笔者的分析与研究,发现韩国题材的中国现代散文中所呈现的韩国形象主要有自然景物形象、城市形象、韩人形象,其中韩人形象又分为韩国女性形象、抗日义烈形象、青年学子形象、亡国奴形象以及流浪者形象。可以说中国现代散文中对韩国形象的描摹是非常精彩的,并不亚于小说、诗歌等其他文学体裁的书写,其不仅把关注的视角投向了革命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以及苦难的市井平民阶层等方面,同时也把关注的视野拓宽到了自然景物与城市建筑以及风土民情等层面,更有助于全方面立体化得了解该时代下的韩国,其涉及的作家群之广泛,决定了其能更丰富地呈现中国社会对于韩国的观想。韩国题材的中国现代散文所涉及的作家群相比较小说、诗歌、戏剧等文本的创作者来说,其包括的群体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因此散文世界中的“社会集体想象”更能较为全面地概括中国社会对于异国的韩国的“社会集体想象”。以韩国为题材的中国现代散文中,有不少叙写生动的散文文本,亦有一部分散文文本的文学色彩并不浓厚,其创作技巧和手法也并不高超,但其所言及的韩国形象确实是很全面丰富的。考察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现代散文文本中所展现的韩国社会、人民的样态和心理变迁,更有利于加深当代人们对中韩两国命运共同体认识。通过中国现代散文文本,亦能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对韩国民族国家的关注和认知,中韩两国之间自20世纪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开始便拥有着特殊的文化情感和命运体悟。(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1)
廖娴[8](2019)在《《晨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散文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晨报》副刊自1919年2月改革起,便以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的实绩为现代散文的生成贡献力量。尤其在1920——1924年间,《晨报》副刊成为继《新青年》后,在《语丝》前对现代散文生成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份刊物。但《晨报》副刊的散文数量繁多、内容庞杂、质量良莠不齐,导致相关研究较少。由此,本文以1919年初至1924年底的《晨报》副刊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与现代散文生成的关系。论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主体部分主要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考察现代散文生成语境中的《晨报》副刊。首先界定现代散文的概念。现代散文作为一个文类概念,定型于“五四”时期。它是一种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文类,主要包含杂感和纯文学散文两种形态。其次从当时整个媒介语境和《晨报》副刊自身去考察散文发表情况,凸显《晨报》副刊在现代散文创作上的优势。第二章主要探究《晨报》副刊与杂感的生成关系。在主题建构方面,《晨报》副刊继承了《新青年》“随感录”的批评品格,承续并发展了“随感录”注重“文化批评”的一面,又深入拓展了“社会批评”的主题。在文体形式方面,《晨报》副刊的杂感一方面以理论和创作实践探索杂感这一体式以及杂感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探索《晨报》副刊对杂感新样式的开辟,凸显对杂感形式多样化做的贡献。第叁章主要论述《晨报》副刊与美文的生成关系。作为“美文”理论发表的重要阵地,《晨报》副刊发表了《美文》《纯散文》两篇文章,为现代散文格局的建构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晨报》副刊还呈现了周作人、冰心、徐志摩等人的美文创作,探索了美文多样性的语言风格,显示出纯文学散文创作的实绩。(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培浩[9](2019)在《“动物化”与中国散文诗的现代性——以骆英《小兔子》《第九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物化"作为一种中国古典诗歌极为常用的修辞,在大量咏物诗中俯拾皆是。在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中,"物化"修辞也分裂出新的现代性方式,它越来越以"动物化"的形式来表达一种现代性批判立场。在骆英的散文诗作品《小兔子》《第九夜》中,"动物化"修辞得到相当精彩并且愈来愈自觉的运用。考察《小兔子》《第九夜》,不能不跟它们的文体——散文诗相联系,它们的成功提醒我们思考:中国当代散文诗如何接续散文诗的象征性传统和现代性批判传统,充分发挥散文诗的文体可能性。(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蓓[10](2019)在《中国现代散文英译中的风格再现——以周领顺的《散文自译与自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散文的风格堪称散文的精髓,如何能将散文的风格在译文中得到完美再现一直是众多翻译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以当代着名翻译学家周领顺所着的《散文自译与自评》一书中的散文英译为例探讨对应、重构和淡化叁种风格再现翻译策略在散文英译中的具体应用。(本文来源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中国现代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语的四字格是极具鲜明特色的中国语言的表达形式,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和强大的感染力。四字格极具特色,结构对称,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很是受到人们的喜爱,四字格的翻译策略会影响到译入语国家的读者对其意思的准确理解以及对中国语言的了解和中国文化的认知。因此,对于汉语中四字格的翻译策略值得探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现代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1].郭雯旭.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J].国际公关.2019
[2].任佳丽,李二涛.浅析汉语四字格的英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J].海外英语.2019
[3].潘红胜,杨小波.迟到的理解深沉的爱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选修教材之《合欢树》解读赏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
[4].王崇.评价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J].北方文学.2019
[5].汪梦婷,张顺生.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译策略——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J].英语教师.2019
[6].吴荧丽.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9
[7].王晴.中国现代散文中的韩国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廖娴.《晨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散文的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19
[9].陈培浩.“动物化”与中国散文诗的现代性——以骆英《小兔子》《第九夜》为例[J].福建文学.2019
[10].刘蓓.中国现代散文英译中的风格再现——以周领顺的《散文自译与自评》为例[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