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量,人工林,杨树,性状,土壤,碳水,卡尔。
水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刘克俭,闫敏,冯琦[1](2019)在《多层土壤观测数据同化的森林碳、水通量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充分考虑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及改善碳、水通量的模拟精度,利用BiomeBGC MuSo模型模拟了长白山森林通量站点的碳、水通量,该模型包含了多层土壤模块、物候模块以及管理模块;其次,利用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将站点观测的多层土壤参数同化到Biome-BGC MuSo模型中,并用站点涡动通量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Biome-BGC模型模拟结果相比,Biome-BGC MuSo改善了站点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量(Ecosystem respiration,ER)和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模拟精度,站点观测的时序土壤温度和水分数据同化到Biome-BGC MuSo后,碳、水通量模拟结果有了进一步的提升(NEE:R2=0.70,RMSE=1.16 gC·m~(–2)·d~(–1);ER:R2=0.85,RMSE=1.97 gC·m~(–2)·d~(–1);ET:R2=0.81,RMSE=0.70 mm·d~(–1))。数据-模型同化策略为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同量的模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遥感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赵梓年,孙旭东[2](2019)在《超高水通量聚醚型聚氨酯微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于传统制模方法(湿法成膜)的快速冷却结晶法制备了聚醚型聚氨酯(PU)微孔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PU微孔膜在低压下的水通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膜的结构,再通过孔隙率、吸湿率及截留率对膜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快速冷冻结晶法的膜结构不同于传统的膜结构,孔呈现梯形分布。虽然快速冷冻结晶法制得的PU微孔膜孔隙率略微降低,对鸡蛋清蛋白的截留能力降低明显,但吸湿率和水通量均大大提高,特别是微孔膜的耐污染能力,能多次使用而不大幅降低微孔膜性能。(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段玲玲,王兵,牛香[3](2019)在《植物功能性状与碳水通量的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研究碳水循环机制、变化趋势和生态系统调控管理是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保护淡水资源、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只有深入探讨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理过程机制和环境控制原理,才能进而探明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和蒸发散过程,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奠定理论基础。植物功能性状是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影响碳水循环、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根本因素,进而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因此通过对植物功能性状与碳水通量的关系研究,探讨由物种层次拓展到群落层次再延伸至生态系统层次的研究方法,进而解决植物性状观测数据与宏观生态监测数据空间尺度不匹配的问题,以推动宏观生态学的发展,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文献报道,首先综述国内外碳水通量研究进展,并阐明植物功能性状的定义及分类方式;其次按照植物个体器官分别讨论各功能性状与碳水通量的关系研究,分析植物功能性状如何影响碳水输入和输出过程;再次探讨不同功能性状间的协同作用,进而探讨植物性状与碳水通量的关系从物种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水平的尺度拓展的研究。目前由物种功能性状进行尺度推绎的研究有多种方法,如基于过程的碳水通量耦合模型,可由单叶尺度拓展至区域甚至全球尺度;单叶尺度气孔导度-光合作用-能量平衡耦合模型采用多层模拟的方法进行尺度上推,得到林冠层尺度的碳水通量模型;植物群落生物量加权法,将单叶尺度的植物性状指标拓展到群落尺度,在相同尺度水平构建生态系统内土壤-植被-大气间的功能参数的定量关系等。今后应加强如何实现由点的性状到面性状拓展,如何定量评估天然群落性状功能,如何将群落性状与生态系统性状观测技术相联等研究。以群落性状为核心连接个体性状与生态系统性状,推动微观性状指标研究与宏观性状指标研究相结合。(本文来源于《温带林业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悦,冯会丽,王维枫,薛建辉,吴永波[4](2019)在《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昼夜和季节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评估该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揭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对外部气象环境因子的响应,同时为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微气象观测系统进行长期且连续的通量以及气象环境观测。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的原始观测数据,对异常数据进行剔除和插补处理,同时,利用EddyPro软件中的Express Mode模块对通量数据进行二次坐标旋转、频率损失订正以及WPL密度效应修正,最终转化为30 min数据。分析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潜热(latent heat, LE)通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及其与外部气象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均有显着的昼夜和季节变化,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白天为较强的碳汇,夜晚为较弱的碳源,整年表现为固碳作用,年通量为-506.9 g/(m~2·a)。其日变化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U"形曲线,生长季的碳吸收明显大于非生长季;在生长季白天,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呈显着的对数关系;而在非生长季,NEE与夜间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T_s)呈显着的指数关系。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LE的昼夜和季节变化显着,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单峰型"曲线,且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LE与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CH_4通量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无显着的昼夜变化,在生长季为较弱的CH_4吸收,非生长季为中性至微弱的CH_4排放,全年可能表现为较微弱的CH_4汇。【结论】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整体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CO_2和LE通量具有显着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而CH_4通量季节和昼夜变化并不显着,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显着,可以为今后提升杨树人工林的固碳能力提供参考。因此,营造杨树人工林将是短期内吸收大气中的CO_2和CH_4并缓解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赵国珂,胡蕊蕊,李晶,朱宏伟[5](2019)在《氧化石墨烯量子点改性聚砜超滤膜及其亲水性、水通量和抗污染性能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石墨烯(GO)是一种有效的对高分子膜进行添加改性的亲水性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量子点(GO QDs)在保持GO结构的同时,其小尺寸所致的边缘效应,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本文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GO QDs改性的聚砜超滤膜,合适添加量的GO QDs提高了复合膜的孔隙率和亲水性.当GO QDs添加量为0.3 wt.%时,复合膜的水通量提高了60%(130.54 vs. 82.52 LMH bar~(-1)),并实现了对牛血清白蛋白分子的完全截留.在抗污染测试中, GO QDs添加量为0.5 wt.%的复合膜具有最高的通量回复率(89.7%)和最低的不可逆污染率(10.3%).该研究表明GO QDs作为添加改性材料,可有效提高聚砜超滤膜的亲水性、水通量和抗污染性能.(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08期)
李金群,葛继稳,彭凤姣,李艳元,周颖[6](2019)在《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特征,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采用涡度相关观测系统对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H_2O通量和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①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各季节的CO_2通量和H_2O通量整体均呈现单峰型曲线,其中夏季碳水通量的变化幅度最大,冬季碳水通量的变化幅度最小;②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与H_2O通量在0.01的检验水平上显着相关,且两者的比值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其中叁次拟合效果最优,拟合优度R~2为0.38;③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WUE的变化范围为0.06~13.95g C/kg H_2O,其日均值为3.26g C/kg H_2O,各季节湿地生态系统WUE的变化幅度表现为夏季>冬天>秋季>春季;④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WUE与蒸散量(ET)的拟合关系中,夏季和冬季的拟合效果较好,随着ET的增加,湿地生态系统WUE不断减小;⑤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WUE与气温(T_a)的拟合关系中,夏季拟合效果较好,随着T_a的升高,湿地生态系统WUE不断减小;⑥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WUE与土壤温度(T_s)的拟合关系中,秋季拟合效果较好,随着T_s的升高,湿地生态系统WUE增加。该研究结果可为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趋势的预测及功能调控提供理论支持,也可为正确评价湿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康满春,朱丽平,许行,查同刚,张志强[7](2019)在《基于Biome-BGC模型的北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中国北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制定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以应对区域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的连续监测数据和对Biome-BGC模型参数的校准,模拟分析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对气候变化(气温上升、降水变化和大气CO_2浓度上升)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Biome-BGC模型校准后显着提升了其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的模拟精度,对GPP、ET模拟结果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NS)分别为0.69和0.63,各自提高了64.3%和80%,均方根误差(RMSE)则分别降低至1.94 g C m~(-2) d~(-1)和0.88 mm/d,分别下降了26.5%和25.4%。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中,单独的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和大气CO_2浓度上升分别造成GPP的降低、升高和升高,其中GPP对大气CO_2浓度上升的响应程度(28%—44%)远高于对气温上升(1%—5%)和降水变化(3%—10%)的,ET则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响应程度在5%—14%之间。GPP和ET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则受不同水平的气温上升、降水变化和大气CO_2浓度上升叁者综合作用的影响。基于GPP和ET对气候变化的响应,WUE随气温上升、降水增加表现为降低趋势,随降水减少和大气CO_2浓度升高则呈升高趋势;其对未来气候中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程度为27.7%—43.6%,远高于对气温上升(1.2%—5.8%)和降水变化(1.2%—3.5%)的,说明未来气候变化中大气CO_2浓度上升是促进杨树生长的主要因素;其中相对于当前WUE(2.8 g C/kg H_2O),C2T2P1和C0T3P0情景下WUE的升高和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45.4%和5.8%。(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旭华,孙建新[8](2018)在《Biome-BGC模型模拟阔叶红松林碳水通量的参数敏感性检验和不确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过程模型的发展为研究者在长时间序列和区域尺度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但模型模拟的准确性受到模型自身结构、模型参数估计合理性的影响。敏感性分析能够定量或定性筛选出对模型模拟结果影响较大的敏感参数,是模型参数校准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也是建模和应用的先决条件。该文以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傅里叶幅度灵敏度检验扩展法(EFAST)对Biome-BGC模型的生理生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分别分析了红松(Pinuskoraiensis)和阔叶树的净初级生产力(NPP)、蒸散(ET)对参数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模拟红松NPP的不确定性高于阔叶树,但二者的模拟ET的不确定性均较小。阔叶树的NPP和ET对生理生态参数的敏感性总体上都小于红松。(2)无论是红松、阔叶或其他植被类型,模拟NPP均表现出对叶片碳氮比、细根碳氮比、比叶面积(SLA)和冠层截留系数的敏感性,这4个参数的高敏感性主要是由模型自身结构所决定的,与植被类型和研究地区的关系较小。对模拟ET而言,细根与叶片碳分配比、新茎与新叶碳分配比和SLA均是影响红松和阔叶树ET的敏感参数,但红松ET主要受参数与参数间的二阶或多阶交互作用的间接影响,而阔叶树ET则主要是受到敏感参数直接效应的影响。(3)除了上述影响红松和阔叶树碳水通量的共性参数外,诸如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中叶氮含量、叶片与细根周转率、所有叶面积与投影叶面积之比等也是对模拟结果有影响的重要参数,但是其敏感程度随物种不同和研究区不同而不同,所以这类参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参数本地化,对于其他不敏感参数则可以采用模型缺省值。(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王梦竹,赵越,童银栋,续衍雪,李佳祺[9](2018)在《2006—2016年间我国畜禽养殖业氮元素入水通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同时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畜禽养殖产生的不经有效处理的排泄物也给陆地水环境带来了严重负担,为了评估近十年来我国畜禽养殖氮元素排放通量的变化以及养殖模式转变带来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污染物排放因子法,估算了在2006—2016年期间,我国规模化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向陆地水环境中排放的氮元素通量,重点分析了不同地区(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和不同畜禽养殖类型(包括羊、猪、肉牛、奶牛、蛋鸡和肉鸡)氮元素入水通量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在2006—2016年期间,全国由畜禽养殖排入水体中的氮元素平均通量为4384 Gg,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4832 Gg(2006年)和4010 Gg(2008年),中南和华北地区是我国的畜禽养殖氮元素排放的主要地区,华东和西南次之,西北地区最少,2016年华北、中南、华东、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畜禽养殖氮元素水体流失通量比例分别为27%、26%、20%、17%、10%。2016年由规模化养殖所带来的氮元素入水通量占该年畜禽养殖业氮元素入水总通量的53%。在所有畜禽中,猪和肉牛是我国畜禽养殖氮元素进入水体的主要排放单元,2016年猪和肉牛养殖的氮元素入水通量占总量的68%。同时,不同畜禽养殖类型之间氮元素排放通量差异显着,在所有畜禽中,羊、肉牛和蛋鸡经散养排放的氮元素通量较大,而猪和肉鸡的氮元素排放则主要来源于规模化养殖。(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Cai,C,Wiens,D,A,Shen,W,Eimer,M,张宝华[10](2018)在《利用洋底地震资料估算进入马里亚纳俯冲带的水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俯冲带水迁移是地表水进入地球深部的主要方式。但是,通过板块俯冲到底能够带入深部地幔多少水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俯冲带板片年龄、俯冲带几何性质、俯冲带热结构、板块汇聚速率等。目前关于俯冲带的水循环仍知之甚少。最近,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的Cai C博士等人收集和分析了马里亚纳海沟中心周围宽频洋底瑞利面波地震数据,估算了通过板块俯冲输入地球深部的水通量。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板块俯冲带入深部地幔的水通量是以前估算的4.3倍,而且远大于(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水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不同于传统制模方法(湿法成膜)的快速冷却结晶法制备了聚醚型聚氨酯(PU)微孔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PU微孔膜在低压下的水通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膜的结构,再通过孔隙率、吸湿率及截留率对膜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快速冷冻结晶法的膜结构不同于传统的膜结构,孔呈现梯形分布。虽然快速冷冻结晶法制得的PU微孔膜孔隙率略微降低,对鸡蛋清蛋白的截留能力降低明显,但吸湿率和水通量均大大提高,特别是微孔膜的耐污染能力,能多次使用而不大幅降低微孔膜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克俭,闫敏,冯琦.多层土壤观测数据同化的森林碳、水通量模拟[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9
[2].赵梓年,孙旭东.超高水通量聚醚型聚氨酯微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塑料科技.2019
[3].段玲玲,王兵,牛香.植物功能性状与碳水通量的关系研究进展[J].温带林业研究.2019
[4].张悦,冯会丽,王维枫,薛建辉,吴永波.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昼夜和季节变化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赵国珂,胡蕊蕊,李晶,朱宏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改性聚砜超滤膜及其亲水性、水通量和抗污染性能研究(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6].李金群,葛继稳,彭凤姣,李艳元,周颖.大九湖泥炭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7].康满春,朱丽平,许行,查同刚,张志强.基于Biome-BGC模型的北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J].生态学报.2019
[8].李旭华,孙建新.Biome-BGC模型模拟阔叶红松林碳水通量的参数敏感性检验和不确定性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18
[9].王梦竹,赵越,童银栋,续衍雪,李佳祺.2006—2016年间我国畜禽养殖业氮元素入水通量估算[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
[10].Cai,C,Wiens,D,A,Shen,W,Eimer,M,张宝华.利用洋底地震资料估算进入马里亚纳俯冲带的水通量[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