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复古运动论文-常新

文学复古运动论文-常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复古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关洛士人,交往

文学复古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常新[1](2015)在《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中河洛士人与关中士人的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洛地区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唐中期以后虽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沿着黄河自西向东、沿着大运河自北向南逐渐变迁,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得关洛地区在哲学和文学方面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明代文学复古运动是由一批奋发有为的关洛新晋进士所发起,它对振作明初以来萎靡不振的文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北方士人走向文坛中心。期间关洛士人的良好互动为这场运动提供了文化的土壤,推动了明代文学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15年06期)

张燕波[2](2013)在《明中叶金陵四家与文学复古运动关系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明弘治、正德年间,以前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古运动蔚为兴盛,影响深远,在南京便有金陵四家中的顾璘、朱应登为其接引。时顾璘、朱应登二人在北上进士及第后便加入复古阵营,此后数十年间更与七子保持了密切往来。在文学主张上,顾、朱二人受复古派影响颇深,他们强调诗歌情感与格调并重,认为诗文应该具备高尚的旨趣,这在顾批本《唐音》中得到较多体现。四家中的陈沂与王韦也受到影响。尤其是陈沂,由其《拘虚诗谈》可见他对诗歌的审美取向和七子颇有相似之处。然而,四人的文学主张及创作与七子并未完全保持一致,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六朝文学的研习上。正是这样一种分歧,使得他们与复古派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罗书华[3](2012)在《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叁重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生,包括了叁方面的原因:在权力地位上,不满于李东阳等馆阁文臣的压制,在文风上不满于叁杨以来流行的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台阁风格,在思想上不满于越来越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及其对文学的侵蚀。复古运动既包含对当代馆阁文臣的挑战,也包含对开国之初叁杨台阁文风的批判,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对明代以来更加强化的宋明理学的反思。它们与心学一道构成了当时"厌常喜新"的社会新思潮。(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2年11期)

吴琼[4](2012)在《浅析阳明心学与复古运动之异同——以黄省曾由心学转向文学复古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中期,王守仁开创的阳明心学与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倡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并行不悖。二者虽然分属不同的学术领域,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黄省曾的文学思想恰是阳明心学与复古思潮相交融的产物,本文以其早年服膺阳明心学,而后又转向文学复古这一转变为中心,探讨明中期阳明心学与复古运动之关联与异同。(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2年12期)

郑礼炬[5](2012)在《明代福建反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考——论王慎中之前的泉州府作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在王慎中之前反对前七子复古运动的福建作家嘉靖初,前七子复古文学运动方兴未艾。学术界一般把明代王慎中视为嘉靖间最早反思前七子复古弊端,起而提倡唐宋散文的第一人,他的主张进而得到唐顺之的追随,逐渐形成唐宋派。唐宋散文之于秦汉散文,本来在明初的文学家如刘基、宋濂那里并不构成对立的两极。刘基在《苏平仲文集序》中不单提到了后世所谓唐宋八大家之名,而且不偏废秦、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辑刊)》期刊2012年01期)

王晓暖[6](2011)在《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中衰深层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从活跃于弘治、正德年间的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复古流派开始,经过唐宋派的冲击后,其间出现了中衰,但终于又在嘉靖中期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文学复古流派中继续进行下去。从其中衰的现象来看,包括"前七子"文学复古流派的消歇、唐宋派的冲击以及"后七子"文学复古流派的兴起这几个现象。要分析明代复古运动中衰的原因就不得不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在探析过程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徐慧[7](2010)在《明中期文学复古运动中的“别支”——祝允明六朝论与六朝文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明中期前七子文复秦汉说风靡的背景下,祝允明从与经文的源流关系和经文文质对举、风格兼备的角度对六朝文予以了充分的辩护,提出"文之本体"的概念;其文统观对六朝论的阐述表现出对传统悬绝汉魏高古、指斥陈隋绮靡做法的反感,反之以平览十代和否定四家六家说的开放、多元精神,将备受质疑的六朝文纳入了复古的统绪之中;又以创作实践展示出对六朝文风的偏爱;在前七子派有限容纳六朝文、反"靡丽"说意义向度的对比下,其晚年对六朝文的极力推崇显得有别时流,并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付琼[8](2009)在《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与《文选》的再度盛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熙丰之际,宋人依据道学标准对《文选》的文学标准提出了否定,此后《文选》的流行曾长期处于低靡状态。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以鲜明的非载道指向重新确立了《文选》的样板地位,从而在道学语境笼罩下为《文选》的流行开辟了文学语境的有限空间。《文选》的盛行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相始终。明末清初,《文选》赖以流行的文学语境急剧收缩,《文选》在文学教育中的样板地位最终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及其衍生本所替代。(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王相宾[9](2006)在《一面文学复古运动的帅旗——评明代李攀龙《唐诗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攀龙的《唐诗选》,在明代多达二百多种的唐诗选本中是影响最大的。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嘉靖进士。他同王世贞都是明代“后七子”的首领。明代中叶,文坛上以“叁杨”(杨埼、杨荣、杨溥)为首的一些台阁重臣,所创作的(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周潇[10](2004)在《明中叶"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与阳明心学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中叶,在文坛和思想界,几乎同时出现了以前七子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和王守仁的"阳明心学",代表了当时"张扬主体、反理倡情"进步思潮的两种表现形态,他们在复兴古学的口号下,对文学和哲学进行了新变,成为明代最受学界瞩目的现象。在此后的一百年中,彼此发展几经起伏,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和衷共济、并驾齐驱、改弦易辙几个阶段,呈现为一种错综复杂的格局。(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文学复古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弘治、正德年间,以前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古运动蔚为兴盛,影响深远,在南京便有金陵四家中的顾璘、朱应登为其接引。时顾璘、朱应登二人在北上进士及第后便加入复古阵营,此后数十年间更与七子保持了密切往来。在文学主张上,顾、朱二人受复古派影响颇深,他们强调诗歌情感与格调并重,认为诗文应该具备高尚的旨趣,这在顾批本《唐音》中得到较多体现。四家中的陈沂与王韦也受到影响。尤其是陈沂,由其《拘虚诗谈》可见他对诗歌的审美取向和七子颇有相似之处。然而,四人的文学主张及创作与七子并未完全保持一致,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六朝文学的研习上。正是这样一种分歧,使得他们与复古派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复古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常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中河洛士人与关中士人的互动[J].南都学坛.2015

[2].张燕波.明中叶金陵四家与文学复古运动关系考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罗书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叁重动因[J].学术界.2012

[4].吴琼.浅析阳明心学与复古运动之异同——以黄省曾由心学转向文学复古为中心[J].语文学刊.2012

[5].郑礼炬.明代福建反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考——论王慎中之前的泉州府作家[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2

[6].王晓暖.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中衰深层原因探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1

[7].徐慧.明中期文学复古运动中的“别支”——祝允明六朝论与六朝文风[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8].付琼.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与《文选》的再度盛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9].王相宾.一面文学复古运动的帅旗——评明代李攀龙《唐诗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0].周潇.明中叶"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与阳明心学之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标签:;  ;  ;  ;  

文学复古运动论文-常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