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饥饿论文_余萍,董超,姚春馨,丁玉梅,周晓罡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饥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饥饿,转录,蛋白,硝酸,甘油,小麦,晚疫病。

氮饥饿论文文献综述

余萍,董超,姚春馨,丁玉梅,周晓罡[1](2019)在《基于Label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氮饥饿条件下分泌蛋白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氮源是否影响马铃薯晚疫病菌分泌蛋白的致病性。【方法】应用蛋白质组学Label-free技术,对受氮饥饿处理24 h和未处理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分泌蛋白进行鉴定,并对其鉴定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发现61个蛋白质的表达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41个蛋白质表达量上调,20个蛋白质表达量下调。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它们95%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和分泌型,主要参与碳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核糖体代谢,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和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起源。【结论】氮源提高致病性蛋白的分泌,影响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致病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雪[2](2018)在《氮饥饿条件下小球藻(Chlorella sp.)油脂代谢研究及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对环境不友好等弊端,人们一直亟待寻求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替代能源。由于微藻生产生物柴油具有极大的优势,逐渐引起国内外关注。而传统筛选富油微藻的成本过高且收效甚慢,但是利用微藻便于基因工程改造的特点,就可以更快的获得目标藻株。可是目前对微藻细胞中合成油脂的代谢途径及其相关途径的调控机制尚不全面了解,所以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其中的代谢机制,本文以小球藻作为研究对象,该藻能以葡萄糖为有机碳源进行快速生长而且在氮饥饿条件下能够明显增加油脂含量。本文将小球藻在不同氮浓度条件下进行培养,从中选出与氮充足条件(100%氮浓度)下小球藻的生长状态和油脂积累情况区别都比较大的氮浓度条件(10%氮浓度),发现氮饥饿条件下的小球藻油脂含量可达细胞干重的(31.41±1.02)%,而氮充足条件的油脂含量为细胞干重的(14.71±1.44)%。此外,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成分也发生变化,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上升。与此同时,氮饥饿条件下细胞中的淀粉含量为(510.01±14.04)mg/L,而氮充足条件下的淀粉含量仅为(162.32±10.12)mg/L。但是由于氮饥饿条件下的营养不足,导致藻细胞在生长过程的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减弱。本文之后将原本生长在氮饥饿和氮充足培养条件下的小球藻进行培养条件的互换,获得对氮饥饿条件有不同响应程度的四种生长状态藻株,并对其进行转录组水平测序及分析。本文分别重建了该小球藻中叁酰甘油和淀粉的合成途径以及相关的碳源来源途径,发现在氮饥饿条件下,该小球藻中有关叁酰甘油合成的关键酶的表达量会上调,而淀粉合成途径的有关酶开始出现下调趋势,但是淀粉水解方向的酶开始出现上调,同时脂肪酸合成途径的多数关键酶都呈现下调,说明该小球藻在氮饥饿并且兼养条件下,细胞中叁酰甘油的合成可能更多依赖于淀粉来作为合成碳源而不是选择从头合成途径。综上本研究中通过对小球藻转录组的分析,重建了油脂代谢合成途径并分析其中具有关键作用的酶,对丰富微藻中油脂代谢合成相关途径的基因表达分析以及基因工程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中的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01)

欧阳珑玲,李晓蕾,周志刚[3](2016)在《缺刻缘绿藻的光合膜脂与中性脂及其脂肪酸组成在氮饥饿/氮恢复培养过程中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进行氮饥饿(4 d)/氮恢复(4 d和8 d)培养,研究其细胞中叁酰甘油(TAG)和光合膜脂,主要是单半乳糖二酰甘油(MGDG)和二半乳糖二酰甘油(DGDG)的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TAG含量在氮饥饿胁迫下显着上升,而在氮恢复培养下逐渐下降;DGDG含量的变化趋势与TAG相反;MGDG的含量则始终呈现上升趋势。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发现花生四烯酸(ArA)主要存在于TAG中,且TAG中ArA的含量在氮饥饿胁迫下显着上升,并在氮恢复培养下逐渐下降。DGDG中ArA含量在氮饥饿/氮恢复过程中的变化与TAG中的相反;MGDG中ArA的含量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始终增加。该结果表明在氮饥饿胁迫下DGDG可能向TAG合成提供ArA,而TAG在氮恢复后可向光合膜脂提供脂肪酸以供其合成。(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16年06期)

刘冉冉,时伟伟,张晓东,宋杰[4](2017)在《不同生境盐地碱蓬对氮饥饿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不同生境盐地碱蓬对低氮生境的适应机制,测定了盐渍环境下(200 mmol/L Na Cl)不同浓度硝态氮(0.3、5 mmol/L NO~-_3-N)预处理两种生境盐地碱蓬经氮饥饿后的NO~-_3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光合特性及生长状况。结果表明,0.3和5 mmol/L NO~-_3-N处理以及进行氮饥饿时,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叶片NO~-_3含量均高于内陆生境盐地碱蓬。与内陆生境盐地碱蓬相比,氮饥饿后,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叶绿素含量、NR活性和光合放氧速率下降幅度均小于内陆生境盐地碱蓬,在0.3mmol/L NO~-_3-N预处理进行氮饥饿时趋势更加明显。0.3 mmol/L NO~-_3-N预处理后氮饥饿对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根冠比没有影响,却降低内陆生境盐地碱蓬根冠比。上述结果表明,低氮条件下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具有较高的NO~-_3储存能力,在环境持续氮素缺乏时具有较高的NO~-_3-N再利用能力,能更好地维持氮代谢以及光合性能。说明潮间带生境盐地碱蓬能更好地适应低氮生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杨洋[5](2016)在《氮饥饿胁迫下细菌对微藻收获的影响及胞间通讯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紧缺的制约。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微藻生物质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微藻培养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C、N、P)占据其培养总费用很大比重,增加培养成本。因此,污水处理与微藻培养耦合技术引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耦合技术中,自养微藻易被生长速率较高的异养细菌淘汰。随着微藻异养生长特性被发现,微藻与细菌共培养成为耦合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共生体污水处理能力,与处理效果上。微藻是否能在共生体系保持优势生长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并且关于共生体中微藻絮凝和油脂积累的研究还鲜为报道。研究通过设置C、N、P比例实现Chlorophyta sp.与细菌的氮饥饿胁迫培养,两种氮饥饿胁迫培养基C/N/P分别为14/1.4/1(MB2.5),44/1.4/1(MB4.0)。研究结果表明:氮饥饿培养条件下,共生菌的存在是微藻实现颗粒化的关键因素。共生菌存在的条件下,Chlorophyta sp.逐渐形成颗粒,尺寸约为500-600μm;然而纯化后培养的Chlorophyta sp.并没有实现颗粒化,藻细胞悬浮在介质中。胞外聚合物(EPS)分析表明,多糖组分占据主导地位,而蛋白质含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外层。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结果显示sphingobacteriales细菌和Sphingobacterium sp.在促进Chlorophyta sp.絮凝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硝化细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可和异养细菌、微藻共存于颗粒内部。EPS和DGGE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细菌在微藻颗粒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培养过程中由于氮的匮乏,Chlorophyta sp.始终占主导地位而共生菌的生长受到了限制。氮饥饿策略同样有助于增强脂质积累,氮更为匮乏的MB4.0培养基中(培养3天),油脂产率最大达到0.057 g/(L·d)。碳和氮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了92%、96%。综上所述,在高C/N的环境下共培养微藻和细菌可同时实现促进微藻聚集、限制细菌生长,增强脂质积累以及废水净化的目的。在证实细菌的存在可强化微藻絮凝后,研究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通过氮饥饿胁迫培养活性污泥并提取其信号分子(AHLs),探求细菌AHLs对微藻生长絮凝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的氮饥饿条件下培养3种活性污泥(AS I、AS II、AS III),培养时间为3天。氮饥饿程度分为4类,C/N分别为0.0/100(Medium I)、4.5/100(Medium II)、12.3/100(Medium III)、18.5/100(Medium IV)。研究结果表明氮饥饿胁迫可有效限制活性污泥生长,活性污泥生物量随着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活性污泥AHLs对Chlorophyta sp.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同时只有ASI的AHLs促进Chlorophyta sp.絮凝,其中Medium I与III培养条件下的AHLs促进效果最好,絮凝效率约为0.4 g/g。投加AHLs后微藻EPS依然以多糖为主,蛋白质浓度较少。结合叁维荧光光谱(EEM)与凝胶色谱(GPC)分析可知,投加AHLs后Chlorophyta sp.芳香烃类蛋白和色氨酸类蛋白增加,强化Chlorophyta sp.悬浮细胞絮凝从而形成絮体。研究结果证明细菌AHLs可刺激微藻分泌大分子物质(芳香族蛋白质)从而促进微藻絮凝。(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轩红梅,王永华,魏利婷,杨莹莹,王利娜[6](2014)在《小麦幼苗叶片中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和NRT2家族基因对氮饥饿响应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Nitrate transporter 1)和NRT2(Nitrate transporter 2)家族基因在高等植物氮转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NRT1和NRT2家族基因在小麦幼苗响应氮饥饿中的作用,本研究测定了氮饥饿处理过程中小麦幼苗的生长参数和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蛋白、硝酸盐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并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了叶片中NRT1(7个)和NRT2(5个)家族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氮饥饿明显抑制小麦幼苗生长,其株高、干鲜重显着下降,叶片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硝酸盐含量均显着降低,而MDA含量却显着升高。在氮饥饿处理后所有测定时间点(2d、4d、6d和8d),小麦幼苗叶片中TaNRT1.1、TaNRT1.2、TaNRT1.7、TaNRT2.3和TaNRT2.4的表达均受到显着抑制;然而,氮饥饿2d时,TaNRT1.4、TaNRT1.8和TaNRT2.1的表达量显着升高;氮饥饿4d时,TaNRT1.3、TaNRT1.5和TaNRT2.5的表达量也显着升高,推测TaNRT1.3、TaNRT1.4、TaNRT1.5、TaNRT1.8、TaNRT2.1和TaNRT2.5可能在小麦幼苗响应氮饥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曾泉,史国英,岑贞陆,胡春锦[7](2014)在《氮饥饿胁迫对水稻纹枯病菌侵染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 AG1-IA)是一种具有广泛寄主范围(广谱致病性)的重要植物病原菌,由于客观上缺乏对纹枯病产生系统抗性和免疫的种质,关于该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及适应性遗传变异机制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目前尚未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该病原菌的广谱致病性以及品种抗性的不稳定性是否与该病原菌的适应性变异有关,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解释作物以及环境条件如何导致该病原菌的遗传分化。作者将经单菌丝纯化培养后的稻纹枯菌菌株分别在无氮和含氮全营养查氏培养基上培养24~30h,取未成熟菌丝块接种水稻叶片,以水稻分蘖末期倒数第2张完全展开叶片为接种对象,将菌丝块面朝下放在叶片中部,放置于大棚温室中保温保湿并定期观察叶片发病情况。结果显示,接种16h后,无氮条件下培养菌株的接种点周围产生大量菌丝并形成侵染垫,叶片上已产生明显的病斑,而有氮条件下培养菌株接种的叶片上仅可见少量菌丝,未见明显的病斑。该研究结果显示氮饥饿条件下培养的稻纹枯菌菌株对水稻的初侵染力明显强于在完全营养条件下培养的菌株。至于缺氮培养是否诱导该病原菌产生与其侵染植物时相类似的物质及其有关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07-30)

轩红梅[8](2014)在《氮饥饿小麦幼苗根系NO_3~-转运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及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是植物体内大部分物质(如核酸、蛋白质、酶、叶绿素等)的重要组分,是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的首要营养限制因素。施用氮肥能显着增加作物产量,但由于氮素利用率较低,因此,大量施用氮肥不仅浪费了资源,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还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探究作物氮饥饿响应的分子机制对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测定氮饥饿小麦幼苗根系中硝酸盐(NO–3)转运蛋白相关基因(NRT家族基因)转录水平变化及蛋白质组学变化,探讨了小麦幼苗响应氮饥饿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氮饥饿显着抑制了小麦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但刺激了小麦幼苗根部的生长。定量分析显示,氮饥饿8d后,胁迫小麦幼苗的株高、叶片的干、鲜重均显着低于对照;而根长和根干、鲜重则显着高于对照。此外,氮饥饿小麦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和根的硝酸盐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且氮饥饿显着加剧了小麦幼苗叶片和根中丙二醛(MDA)的积累。2.通过比较分析,检测出小麦基因组中存在氮转运蛋白NRT17个成员(TaNRT1.1、TaNRT1.2、TaNRT1.3、TaNRT1.4、TaNRT1.5、TaNRT1.7和TaNRT1.8)和NRT25个成员(TaNRT2.1、TaNRT2.2、TaNRT2.3、TaNRT2.4和TaNRT2.5)。3.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qPCR),研究了氮饥饿情况下小麦幼苗根系中12个预测的硝酸盐转运蛋白相关基因NRT1和NRT2家族成员转录水平的变化。在所有的测定点(第2、4、6和8d),氮饥饿均抑制了TaNRT1.5和TaNRT2.4基因的表达,但却诱导了TaNRT1.2和TaNRT2.5的表达。此外,TaNTR1.1、TaNTR1.2、TaNRT2.1、TaNRT2.2和TaNRT2.3在氮饥饿的第2d和第4d, TaNRT1.3在氮饥饿的第2、4和第6d, TaNRT1.4、TaNRT1.7和TaNRT1.8在氮饥饿第2d的表达量均显着上升。3.在氮饥饿的第8d,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TRAQ)比较了对照幼苗和氮饥饿处理幼苗根系的蛋白质组学差异,辨析出3681个蛋白点,显着差异(ratio>1.5或ratio<0.67,且P≤0.05)的蛋白点有134个,其中66个蛋白涉及信号转导、氮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胁迫防御、物质转运和能量产生6个不同功能组,其余68个为未知蛋白。其中信号转导相关蛋白有1个;氮代谢相关蛋白有16个,表达上调的5个,下调的11个;碳水化合物代谢蛋白11个,表达上调的5个,下调的6个;胁迫防御相关蛋白30个,表达上调的10个,下调的20个;转运相关的蛋白5个,表达上调的1个,下调的4个;能量产生相关的蛋白3个,表达上调的1个,下调的2个。这些蛋白的辨认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小麦幼苗响应氮饥饿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卢景江[9](2014)在《胶质类芽孢杆菌KNP414抗逆比较基因组及氮饥饿的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胶质类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中,尤其在贫瘠土壤中分布较多。该菌可分解不溶性矿物,释放钾、磷等土壤元素,并具有絮凝、固氮等功能,使其广泛利用于农业生产、污水处理等领域。研究该菌适应贫瘠、废水等胁迫环境的机制对进一步拓展的应用领域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及氮饥饿条件下的转录组分析对KNP414菌株抗逆性相关基因进行初步研究,以阐明KNP414菌株在氮营养匮乏条件下的应激反应及其适应机制。首先,将KNP414菌株的基因组与另外4株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Y412MC10、Paenibacillus sp. JDR-2、Paenibacillus polymyxa E681、Paenibacilluspolymyxa SC2)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该菌的基因组具有胞外多糖合成、芽孢形成、氮代谢应激等多种抗逆性相关基因。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菌株KNP414的基因组中存在胞外多糖合成所需的成套基因:单糖合成及其活化、糖基转移酶和多糖转运蛋白基因等。这些基因所涉及的单糖包括甘露糖、半乳糖、鼠李糖、果糖;活化的核苷酸单糖包括GDP--D-甘露糖、GDP-β-L-半乳糖、dTDP-L-鼠李糖、ADP-葡萄糖、dTDP-D-葡萄糖、GDP-果糖;编码糖基转移酶的基因有44个,这些基因大部分处于3个基因簇中,其中基因簇I所含基因最多,包括10个编码糖基转移酶的基因、4个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和5个编码核苷酸糖合成酶的基因;编码多糖转运蛋白的基因有178个,这些转运蛋白参与麦芽糖、麦芽叁糖、半乳糖寡糖、棉子糖、阿拉伯糖、乳糖、蔗糖、甲基葡萄糖醛低聚木糖等寡糖的转运。另外,KNP414菌株的基因组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和木糖合成基因,但存在甲基葡萄糖醛低聚木糖转运和水解蛋白基因簇,这些基因可能为多糖合成过中木糖单元的供应提供条件。芽孢是芽孢杆菌适应逆境胁迫的常用方式。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KNP414菌株的基因组中拥有典型的芽孢形成调控与结构基因,其中5个主要的调控基因为spo0A、sigE、sigF、sigK、sigG。氮代谢应激相关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KNP414菌株拥有两条氨同化途径,一条为谷氨酰胺合酶途径,该途径将氨同化为谷氨酰胺;另一条为谷氨酸脱氢酶途径,该途径将氨同化为谷氨酸。与其它4个类芽孢杆菌菌株相比,KNP414菌株拥有两个独特的氨基酸代谢途径:其一为组氨酸降解途径,将组氨酸降解为谷氨酸;其二为天冬酰胺合成途径,将天冬氨酸转化为天冬酰胺。另外,在KNP414菌株的基因组内没有发现典型的固氮酶基因,但发现与固氮相关的基因nifU,该基因位于一个Fe-S簇转移相关的基因簇中。其次,研究了KNP414菌株在氮饥饿状态下的表型及转录组学分析。表型分析表明,氮饥饿条件下,KNP414菌株在培养3h后即开始形成荚膜,11h后即形成芽孢并且荚膜形成相对稳定,并有较多的芽孢形成,为此进一步分析11h的转录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KNP414菌株的基因组中有多个与多糖合成、芽孢形成、氮代谢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着变化。对19个显着变化的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转录组数据准确可靠。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氮饥饿条件下,果糖-6-磷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上调,果糖-6-磷酸可转化为多种核苷酸单糖;但其它单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未见显着提高。同时,多种核苷酸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上调,包括dTDP-L-鼠李糖、ADP-葡萄糖、dTDP-D-葡萄糖、GDP-β-L-半乳糖、GDP--D-甘露糖等。另外,糖基转移酶基因簇I中大部分基因显着上调,该基因簇主要编码多糖转运蛋白基因和核苷酸糖合成酶基因。芽孢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氮饥饿条件下,与芽孢合成相关的调控基因显着上调表达,这些基因编码控蛋白Spo0A、 E、 F、 K、 G,进而调控大量芽孢结构基因的表达,最终形成芽孢。氮代谢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氮饥饿条件下,多肽ABC转运系统相关基因、尿素分解代谢途径相关基因(ureABC)、组氨酸分解代谢途径相关基因(hut)及精氨酸分解代谢途径相关基因(rocABCDEF)显着上调表达;另外,发现11个氨同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其中基因glnA2的表达量下调了2.7倍,基因rocG、rocG3也显着上调表达,表明氮饥饿条件下KNP414菌株大量分解多种氨基酸,并通过氨同化——主要是氨酸脱氢酶途径将分解的氨基酸转化为谷氨酸储存起来。谷氨酸在氮代谢中占据着轴心的位置,可作为细胞内大约85%氮化合物的供体,KNP414菌株通过这些途径实现氮饥饿条件下氮营养的高度节约化利用。综上所述,KNP414菌株在氮饥饿条件下,可通过胞外多糖合成、芽孢形成、氮代谢调整等多种方式实现应激性保护反应,从而适应氮饥饿等多种胁迫环境。(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徐红卫,王亦菲,刘成洪,陈志伟,杜志钊[10](2013)在《大麦氮敏感基因型苗期对氮饥饿的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田试验获得的大麦氮敏感基因型BI-45为材料,利用溶液培养方法,测定了苗期株高、根长、叶绿素含量、含氮量、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与氮代谢相关的基因(GS1_1、GS1_2、GS1_3、GS2、Nar1、NRT2.1、NRT2.2、NRT2.3和NRT2.4)的表达。结果表明:相对于正常供氮,氮饥饿胁迫下,BI-45根和叶中的氮素利用率提高,含氮量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少,根冠比增加;叶片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高于根,但是,与叶中的相比,根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升高及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的差异性更显着;与正常供氮相比,氮饥饿处理下,根中基因GS家族,基因Nar1和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NRT2家族的相对表达量皆达到显着性差异,其中GS1_1、GS1_2和NRT2.2在苗期大麦氮饥饿处理下表现尤为突出,并且在6 h都有上调表达。(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氮饥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对环境不友好等弊端,人们一直亟待寻求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替代能源。由于微藻生产生物柴油具有极大的优势,逐渐引起国内外关注。而传统筛选富油微藻的成本过高且收效甚慢,但是利用微藻便于基因工程改造的特点,就可以更快的获得目标藻株。可是目前对微藻细胞中合成油脂的代谢途径及其相关途径的调控机制尚不全面了解,所以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其中的代谢机制,本文以小球藻作为研究对象,该藻能以葡萄糖为有机碳源进行快速生长而且在氮饥饿条件下能够明显增加油脂含量。本文将小球藻在不同氮浓度条件下进行培养,从中选出与氮充足条件(100%氮浓度)下小球藻的生长状态和油脂积累情况区别都比较大的氮浓度条件(10%氮浓度),发现氮饥饿条件下的小球藻油脂含量可达细胞干重的(31.41±1.02)%,而氮充足条件的油脂含量为细胞干重的(14.71±1.44)%。此外,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成分也发生变化,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上升。与此同时,氮饥饿条件下细胞中的淀粉含量为(510.01±14.04)mg/L,而氮充足条件下的淀粉含量仅为(162.32±10.12)mg/L。但是由于氮饥饿条件下的营养不足,导致藻细胞在生长过程的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减弱。本文之后将原本生长在氮饥饿和氮充足培养条件下的小球藻进行培养条件的互换,获得对氮饥饿条件有不同响应程度的四种生长状态藻株,并对其进行转录组水平测序及分析。本文分别重建了该小球藻中叁酰甘油和淀粉的合成途径以及相关的碳源来源途径,发现在氮饥饿条件下,该小球藻中有关叁酰甘油合成的关键酶的表达量会上调,而淀粉合成途径的有关酶开始出现下调趋势,但是淀粉水解方向的酶开始出现上调,同时脂肪酸合成途径的多数关键酶都呈现下调,说明该小球藻在氮饥饿并且兼养条件下,细胞中叁酰甘油的合成可能更多依赖于淀粉来作为合成碳源而不是选择从头合成途径。综上本研究中通过对小球藻转录组的分析,重建了油脂代谢合成途径并分析其中具有关键作用的酶,对丰富微藻中油脂代谢合成相关途径的基因表达分析以及基因工程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中的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饥饿论文参考文献

[1].余萍,董超,姚春馨,丁玉梅,周晓罡.基于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氮饥饿条件下分泌蛋白组初步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9

[2].张雪.氮饥饿条件下小球藻(Chlorellasp.)油脂代谢研究及转录组分析[D].浙江大学.2018

[3].欧阳珑玲,李晓蕾,周志刚.缺刻缘绿藻的光合膜脂与中性脂及其脂肪酸组成在氮饥饿/氮恢复培养过程中的变化[J].海洋渔业.2016

[4].刘冉冉,时伟伟,张晓东,宋杰.不同生境盐地碱蓬对氮饥饿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7

[5].杨洋.氮饥饿胁迫下细菌对微藻收获的影响及胞间通讯作用[D].吉林大学.2016

[6].轩红梅,王永华,魏利婷,杨莹莹,王利娜.小麦幼苗叶片中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和NRT2家族基因对氮饥饿响应的表达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4

[7].曾泉,史国英,岑贞陆,胡春锦.氮饥饿胁迫对水稻纹枯病菌侵染力的影响[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8].轩红梅.氮饥饿小麦幼苗根系NO_3~-转运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

[9].卢景江.胶质类芽孢杆菌KNP414抗逆比较基因组及氮饥饿的转录组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4

[10].徐红卫,王亦菲,刘成洪,陈志伟,杜志钊.大麦氮敏感基因型苗期对氮饥饿的生理响应[J].植物生理学报.2013

论文知识图

及氮饥饿处理Atdfc和野生型...氮饥饿浒苔和条浒苔对NH4+吸收...及氮饥饿处理Atdfc和WT时主...在中等光照强度下,氮饥饿(左)与...缺刻缘绿藻在氮饥饿或磷饥饿过...4.10氮饥饿时涉及淀粉的合成代...

标签:;  ;  ;  ;  ;  ;  ;  

氮饥饿论文_余萍,董超,姚春馨,丁玉梅,周晓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