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魏晋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魏晋,文学,自觉,文士,世说新语,建安,正始。
魏晋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高晓霞[1](2019)在《一流艺术家的标准——木心谈魏晋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回忆录》来源于1989年至1994年期间,木心先生在纽约为一群中国艺术家讲述"世界文学史"时留有的完整笔记。书中,木心先生以"文学局外人"的身份谈论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本论文在木心先生谈论魏晋文学的基础上,浅论木心先生心中一流艺术家标准,及其观点带给我们的在文学艺术研究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5期)
傅守祥,郑露娜[2](2018)在《魏晋文学自觉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文学自觉说"始于日本学者并因鲁迅的肯定而广传,中经李泽厚、袁行霈等人的大力推举,进而引发中国学界对"文学自觉"议题的反复讨论。但是,文学自觉议题论证的不严密、定义的不统一、理论的不契合等问题使得这一议题的存在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甚至走向虚妄。从"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发源到春秋、汉、宋齐诸代"文学自觉说"的出现,各朝各代文学自觉说的泛滥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文学自觉的意义。其实,各种"文学自觉说"始终是在用近现代西方的眼光去重构与想象中国古典文学(诗文等)的成长历史,是以近现代西方的文学观念为基础,将西方理论强制套用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上。"文学自觉"的讨论应以"人的觉醒"为根本,只有回到"人的精神"本位来看待文学的生成与发展,文学研究的人文意义才算坚实。(本文来源于《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船津富彦,董炳月,范子烨[3](2018)在《关于魏晋文学中的“啸傲”》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简"还是"傲",都含有简慢、骄傲的意思,即轻侮他人、妄自尊大,面对任何权威都不屈服。这被看作一种生存方式,是置身封建社会时的自我精神解放。所谓"啸",就是在心怀不平的情况下,用声音来抒发不平之情。所谓"啸傲",就终极含义而言,表达的是获得解放的精神自由,即发出声音、将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情发泄出去的所谓能量消解方法。借助这种行为,心中长期郁积的不平之情被驱散,获得新生命的充实之感。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现实之中,这是最为廉价的生存方法。正因为如此,心中充满不平或者意识到这种不平的诗人们,才经常将这种不平之情"啸"出来,获得精神层面的优越感,欣喜于新生命的充实感。(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阎然[4](2018)在《从魏晋风流看魏晋文学接受的意蕴期待》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风流是对魏晋时期文人群体风貌的概括,同时也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包罗着魏晋士人对生死、礼教、政治、人生的思考和体会。士人群体不但是当时文学创造的主体同时也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魏晋风流作为名士风度的概括,其包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反映到文学中就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学接受观念。(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8期)
王聪[5](2018)在《《文心雕龙》中的魏晋文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魏晋文学的审美性日益增强,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独具魅力。刘勰的《文心雕龙》对魏晋文学的批评既从整体上展现了魏晋文学的时代特色,又具体入微地从文体、作品、作家等角度对魏晋文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批评。《文心雕龙》中的魏晋文学批评充分展现了刘勰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实践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论文力图深入挖掘《文心雕龙》中魏晋文学批评的特征,并据此探寻刘勰批评方法的运用及其现代意义。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文心雕龙》中的建安文学批评。首先,评述了刘勰对曹氏父子以及建安七子的批评,其中包括关于曹丕、曹植文学水平优劣问题的考辩以及建安七子的共性及个性特点。其次,分析刘勰以“气”论建安文学的原因。建安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战乱频仍的年代,建安文人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另外,进入了“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士们在文学中的主体意识亦开始觉醒。最后,追溯其“气”论的理论源头。“气”之内涵的丰富,经历了从“宇宙之气”到“养气说”、“天人合一之气”再到“文气说”的漫长发展过程。其中,曹丕的“文气说”对刘勰的“气”论影响最大。第二章探讨了《文心雕龙》中的正始文学批评。对于正始时期的文学,刘勰尤为重视嵇康与阮籍。他对正始时期其他作家的批评着墨较少,原因有叁。第一,正始时期政权争夺激烈,许多作家归隐避祸,创作较少。第二,刘勰认为真正的正始知音是嵇康、阮籍、应璩、缪袭之类作家的作品,而当时其他作家的创作大多“篇体清淡”。第叁,正始时期是盛“玄”的开端时期,是向辞采繁缛的晋代文学的过渡时期。第叁章阐述了《文心雕龙》中的两晋文学批评。首先,分析刘勰评西晋文学的特点,即既关注到了西晋文人对文学形式的追求,又强调了内容和情感的重要性。其次,论文探讨了刘勰对陆机《文赋》和挚虞《文章流别论》的批评,并考察了刘勰对二人理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陆机的《文赋》在艺术想象与构思、艺术创作、文体风格及对文学形式的追求等方面均对刘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次,评析刘勰对东晋文风及重点作家作品的批评。刘勰认为东晋文学推崇老庄之道,尚理贵玄,除郭璞外,文学水平不高。最后,得出刘勰评价两晋文学的标准为“情采兼具”,并探寻刘勰“情采论”的理论来源。其源头“诗言志”说,孔子的“文质说”及陆机所言的“诗缘情而绮靡”等,均可从“志足”“情信”“辞巧”叁个方面来把握。优秀作品的形成并非这几个要素的简单迭加,而是将情志与辞采有机融合。第四章主要通过《文心雕龙》中的魏晋文学批评考察刘勰批评方法的运用及其现代意义。宏观来看,刘勰认为批评文章首先应“披文以入情”,再将社会历史状况与文学自身的发展情况作为基础来进行批评;微观来看,刘勰大量使用了合论、对举的方法来进行作家作品批评。刘勰批评思想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他能够将情辞并重的观念完美地融会贯通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之中。他的批评方式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全面的批评范式。(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顾农[6](2018)在《魏晋文学中的生与死》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前后时代,魏晋文学的一大特色是高度重视生和死的问题,这是因为这一阶段除了西晋平吴后约有20年的太平以外,战争和动乱始终没有停息,死亡枕藉,人口锐减,即使用行政手段鼓励生育,仍然人丁不旺,形成很大的隐忧。唯其如此,人们也就高度重视爱情、婚姻和家庭,关(本文来源于《辽宁日报》期刊2018-04-03)
蔡华燕[7](2018)在《陈子龙对两汉魏晋文学的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子龙作为复古派文人,其文学成就与前朝文学关系密切,尤其是他对两汉魏晋文学的接受,对其文学思想形成和文学创作实践影响颇大。《明史》评价:“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①本文立足于陈子龙的文学作品,探究其“取法魏晋”的具体方式,从文学接受角度对陈子龙的文学创作与两汉魏晋文学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全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简略介绍本选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学术界近年来关于陈子龙及其作品研究的大体情况进行梳理,进而明确目前尚未有从文学接受角度研究陈子龙与两汉魏晋文学关系的阐述。第一章,论述陈子龙的复古文学思想。主要探究其“风雅之旨”的诗学思想和“经世致用”的散文思想,以及在复古思想影响下陈子龙对前代和当代文人文学作品的批评情况。第二章,论述陈子龙对“魏晋风度”的接受。陈子龙作为晚明名士,被他的老师石斋先生称赞为“有规简之叔夜,无锋棱之文举”,本章将从陈子龙的个人性格、思想认同、人生经历等方面研究他的名士风度与“魏晋风度”的关系。第叁章,论述陈子龙的文学创作对两汉魏晋文学的接受。陈子龙认为“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喜好两汉文章及汉魏古诗,本章以陈子龙的文学作品为基础,从诗歌、骈赋、古文叁个方面具体探讨陈子龙的文学创作对两汉魏晋文学的接受。第四章,论述陈子龙接受并推崇两汉魏晋文学的原因。对于陈子龙为什么会走上文学复古的道路,成为复古文学的坚定实践者和推动者,本章将从当时的文坛背景、时代背景、陈子龙自身的审美追求,以及他“以风雅自任”的文章济世观上去具体分析他接受两汉魏晋文学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3-01)
杨群[8](2017)在《论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俳谐话语的盛行》一文中研究指出俳谐话语是魏晋文学发展中一个极具特色而又易被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俳谐话语突破了两汉以来文学观念的教化藩篱,充分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是魏晋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7年34期)
杨华[9](2017)在《论《世说新语》与魏晋文学自觉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及刘孝标的注所涉内容广泛,既有作家逸闻轶事,也有作家、作品品评,还有文学审美观念等许多方面的材料,更有不少反映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状况的材料。深入研究这些材料对于考察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学的自觉究竟起于何时?学界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汉代文学自觉说”、“建安文学自觉说”、“魏晋文学自觉说”、“宋齐文学自觉说”,其中“魏晋文学自觉说”接受者较多。其实,判断文学是否自觉,其根本标准有二,即文学本体的独立和文学主体的觉醒;其具体标志有“五化”,即主体化、个体化、内在化、抒情化、审美化,这五个具体标志都是有一个自觉地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创作主体贯穿其中。基于此,以鲁迅为代表的“魏晋文学自觉说”比较符合实际。从《世说新语》亦可窥这一结论。首先,《世说新语》彰显了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主体的觉醒,表现在文学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文学审美、抒情意识的觉醒,他们不拘礼法、崇尚个性、品藻尚美且一往情深;其次,《世说新语》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本体的独立趋向,其中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活动,都能体现出魏晋文学摆脱经学附庸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总而言之,作为魏晋士人玄学清谈产物的《世说新语》,若从文学角度来看,某种程度上它同时也是魏晋时期“人的觉醒”、“文学走向自觉”的必然产物。(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6-01)
白忠睿[10](2017)在《醉态思维与魏晋文学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酒与魏晋文人及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饶有意味又内蕴丰富的课题。在我国酒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酒与文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历史时期当属魏晋。大量饮酒成为了魏晋文人共同的喜好和身份的象征,酒在魏晋文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皆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魏晋文人在特殊的际遇下,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本论文第一部分首先结合魏晋时期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时代思潮以及酒的自身特性等因素,从全身避祸、及时行乐、服药与饮酒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叁个方面分析了魏晋文人饮酒成风的原因。酒在与魏晋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与他们的文学创作的关系也自然密切起来,特别是魏晋文人在饮酒之后,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论文第一部分其次从张扬个性、保护自我,以及魏晋时期文人在集会时常以诗助酒兴的风尚叁个方面,探讨了魏晋文人在酒后进行大量文学创作的原因。魏晋时期涌现了大量与酒相关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包含了魏晋文人借助着酒兴对现实悲苦的倾诉、历史的感慨、生命的体悟等内容;体裁多样,广泛分布于诗、赋、书、论、传、颂等各种文学体裁中。本论文第二部分分别梳理了曹魏、两晋时期的与酒相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总结。魏晋文人惯于在酒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诉之于文学作品,论文则特别关注了魏晋文人这种处于“醉态”下的创作,他们在这种奇妙的心理体验和状态下进行文学创作,灵感顿生,文思泉涌,才华得以尽情施展,情感得以尽情释放,产生了大量优秀传神的文学作品,也更深刻地彰显了魏晋时代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气息。本论文第叁部分以“醉态思维”为切入口来考察魏晋文学创作,先以杨义先生提出的“醉态诗学思维方式”为理论依据和概念基础对“醉态思维”进行了界定,并概括了醉态思维下的创作的基本特征,然后选取曹植、阮籍、陶渊明叁位代表作家予以探讨,以期尝试还原当时文人创作的真实心理和现实状态,并使魏晋文人与文学更加立体、清晰。(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魏晋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魏晋文学自觉说"始于日本学者并因鲁迅的肯定而广传,中经李泽厚、袁行霈等人的大力推举,进而引发中国学界对"文学自觉"议题的反复讨论。但是,文学自觉议题论证的不严密、定义的不统一、理论的不契合等问题使得这一议题的存在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甚至走向虚妄。从"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发源到春秋、汉、宋齐诸代"文学自觉说"的出现,各朝各代文学自觉说的泛滥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文学自觉的意义。其实,各种"文学自觉说"始终是在用近现代西方的眼光去重构与想象中国古典文学(诗文等)的成长历史,是以近现代西方的文学观念为基础,将西方理论强制套用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上。"文学自觉"的讨论应以"人的觉醒"为根本,只有回到"人的精神"本位来看待文学的生成与发展,文学研究的人文意义才算坚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魏晋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高晓霞.一流艺术家的标准——木心谈魏晋文学[J].北方文学.2019
[2].傅守祥,郑露娜.魏晋文学自觉再议[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船津富彦,董炳月,范子烨.关于魏晋文学中的“啸傲”[J].铜仁学院学报.2018
[4].阎然.从魏晋风流看魏晋文学接受的意蕴期待[J].长江丛刊.2018
[5].王聪.《文心雕龙》中的魏晋文学批评[D].辽宁大学.2018
[6].顾农.魏晋文学中的生与死[N].辽宁日报.2018
[7].蔡华燕.陈子龙对两汉魏晋文学的接受研究[D].安徽大学.2018
[8].杨群.论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俳谐话语的盛行[J].学园.2017
[9].杨华.论《世说新语》与魏晋文学自觉之关系[D].扬州大学.2017
[10].白忠睿.醉态思维与魏晋文学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