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质燃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燃油,生物,活塞环,特性,浓度,吸附性,粒径。
生物质燃油论文文献综述
孙立明,李萌萌,马昌峰,李文乐,李建忠[1](2018)在《生物质燃油润滑改性剂的开发与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柴油加氢精制程度的深入,其润滑性不足的问题日显突出。文中阐述了低硫柴油润滑改进剂的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分析了低硫柴油润滑性能差的原因;进行了非均相催化剂制备与表征,建立了非均相催化剂制备润滑改进剂的技术方案,通过高频往复磨损试验方法对抗磨剂的润滑性能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国内外常用的醇醚类、羧酸类、脂肪酸酯类、酰胺类和芳烃类等化合物作为柴油润滑改进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炼油与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申逸骋,李法社,申加旭,王华各,张森[2](2018)在《生物质燃油真密度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0#柴油以及多种生物质燃油为研究对象,采用PYC1200e型全自动真密度分析仪测定不同燃油的真密度,与传统测量液体密度的比重瓶法、密度计法进行比较,研究了温度、压力、粘度以及界面张力对生物质燃油真密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比重瓶法、密度计法,采用PYC1200e型全自动真密度分析仪测定燃油密度数值上更为精确;生物质燃油真密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压力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真密度越大的生物质燃油,其运动粘度和界面张力越大.(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高进,梁志松,李法社,王承志[3](2017)在《生物质燃油燃烧CO和NO排放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桐子油、地沟油、小桐子生物柴油、地沟油生物柴油和0号柴油为燃油,研究了其在炉窑内的燃烧排放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油压的增大,燃烧生物质燃油和柴油时,烟气中CO浓度逐渐降低,NO浓度逐渐升高;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大,烟气中CO浓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NO浓度变化趋势则相反;在最佳过量空气系数下,烟气中CO浓度最低、NO浓度最高,生物柴油能明显降低CO的浓度,从最高970 mg/m~3 降低到181 mg/m~3 ,但提高了NO的浓度;随着生物柴油混合比例的增大,烟气中CO的浓度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7年10期)
李豹,DEARN,D,Karl,刘一鸣,胡恩柱,徐玉福[4](2016)在《生物质燃油对柴油机润滑油成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燃油作为化石能源燃料的替代品之一,应用过程中的燃油稀释问题不可避免,研究生物质燃油对发动机润滑油成膜性能的影响极为重要。利用活塞环-缸套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发动机新型代用燃料——生物质燃油对发动机润滑油(CH-4 20W-50)成膜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附带的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分析手段对摩擦后的缸套表面形貌、摩擦反应膜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燃油(其质量分数为10%)稀释致使润滑油黏度从24.55mm~2/s下降到14.55mm~2/s,进而引起油膜厚度降低;此外,摩擦诱导缸套表面形成含有ZnO、Fe的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和含氮有机物类物质的摩擦反应膜,其中ZnO、FeS、含氮有机物和磷酸盐起着主要的抗磨减摩功效。燃油的稀释作用及引起摩擦反应膜的组成的变化是生物质燃油对润滑油成膜性能影响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6年06期)
刘天霞[5](2016)在《生物质燃油碳烟颗粒的分散与吸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燃油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有望作为发动机的化石替代燃料来使用。发动机燃油碳烟颗粒进入润滑油中后,会引起润滑油黏度的增长,磨损加剧,油泥增多和机油滤清器压降增大甚至堵塞,从而影响发动机系统的润滑和工作。而碳烟颗粒的表面特性与燃油的种类与组成相关。为此,本学位论文主要对生物质燃油碳烟(Biofuel Soot,简称BS)的表面结构、组成与形态特征加以表征,研究BS在润滑油中的分散和吸附性能及其对发动机的磨损性能的影响,以期促进和帮助生物质燃油在发动机上的应用。论文设计制作了一台碳烟颗粒捕集装置。通过该装置分别燃烧生物质燃油和0#柴油制备出BS和0#柴油碳烟(Diesel Soot,简称DS),并对它们的表面特性与理化性能进行了对比表征。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 BS对液体石蜡(Liquid Paraffin,简称LP,润滑油基础油的模拟物)摩擦学特性的影响。借助一系列分析手段研究了 BS和DS的表面形态、组成、结构及它们的摩擦磨损机理。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检测BS和DS中官能团,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BS和DS微粒的物相,用Zeta电位仪分析BS和DS分散在正庚烷中的粒度分布和平均粒径,用拉曼光谱分析BS和DS石墨化程度,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附带能谱仪(SEM/EDS)测试旋转上球磨痕、BS和DS的形貌及元素组成,用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BS颗粒内部结构及尺寸,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旋转上球磨痕、BS和DS的表面元素化学价态和组成。结果表明,BS和DS是由平均粒径约38-40 nm的球形或近球形颗粒组成链状或簇状团聚体,颗粒组成以无定型碳为主,颗粒内部呈细微石墨乱层结构,且BS石墨化程度高于DS。BS和DS主要成份是氧和碳元素,二者表面均带有一些极性含氧官能团,但BS氧含量高于DS。BS在正庚烷溶剂中颗粒团聚体的平均粒径和粒度范围均小于DS。随着LP中BS含量的增加,最大无卡咬负荷(PB值)先增大后减小,平均磨斑直径(AWSD)呈线性增大,平均摩擦系数先稍微减小后逐渐增大。磨损机理分析显示,BS中较多的含氧官能团使BS在摩擦过程中易于吸附到摩擦面上,影响边界润滑膜的作用。同时BS的磨粒作用和腐蚀磨损作用使摩擦表面的金属氧化膜在摩擦过程中易脱落成磨粒而加剧了磨损。通过四球摩擦磨损试验考察了纳米稀土化合物在主动控制碳烟颗粒摩擦磨损特性方面的效果,探讨表面修饰的纳米氟化镧(nano-LaF3)颗粒在BS表面吸附行为对其摩擦学特性的影响。借助XRD分析nano-LaF3微粒的物相,用SEM/EDS分析磨斑形貌和摩擦表面元素组成,用XPS分析摩擦实验后的碳烟、摩擦表面元素化学价态和组成,以及发动机缸套材料表面静态吸附后的元素组成。结果显示,不管LP中是否存在nano-LaF3,AWSD随BS含量增大而增大。对含2.0 wt% BS的LP而言,nano-LaF3的最适当的添加量为0.6 wt%。Nano-LaF3能显着增强含BS颗粒的LP抗磨减摩性能,对PB值也有贡献。其机理主要是在摩擦过程中形成了含铁氧化物、镧及碳的边界润滑膜。同时nano-LaF3优先吸附BS,从而弱化了 BS对摩擦表面的腐蚀磨损。借助XPS、FTIR、全自动微孔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分析仪、Zeta电位仪、光学法接触角/界面张力仪对比分析了 BS和DS的表面特性,探讨碳烟颗粒表面特性对LP/BS和LP/DS体系黏度的影响。发现40℃时随着碳烟添加量增加,LP/BS和LP/DS体系的相对黏度均呈指数函数增加,相同碳烟含量下LP/DS体系的相对黏度更大。含碳烟4.8 wt%的LP/BS和LP/DS体系有明显剪切稀化,LP/DS体系的黏度受剪切转速的影响更大。BS和DS表面特性分析表明,二者表面均带有一些含氧官能团,但BS表面氧含量高于DS,BS比表面积小于DS,表面能低于DS,亲油性强于DS。从而导致DS在LP中比BS更易团聚,DS对油品黏度的影响大于BS。采用黏度法、粒径分布法及斑点实验法研究BS和DS在LP中的分散特性,以及无灰分散剂T154 (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对其分散性能的影响,借助FTIR和XPS分析了 T154对BS的分散机理。结果发现,在LP中T154对BS和DS的分散性均有良好的效果,但对BS的分散作用更好。T154亦可用作BS的分散剂在润滑油中使用。这是因为BS表面含有更多的羧基、酚羟基等酸性官能团,可与T154中显碱性的丁二酰亚胺基团发生酸碱作用,亦可与N-H单元产生氢键而吸附T154;同时,T154中聚异丁烯基团在LP中形成空间位阻,阻碍BS颗粒的团聚,从而使BS稳定地分散在润滑油中。采用黏度法、斑点实验法、静态沉降法及粒径分布法来考察叁种钙盐清净剂(高碱值合成磺酸钙T106、高碱值硫化烷基酚钙T115B、烷基水杨酸钙T109)对BS在LP中分散性能的影响,并借助XPS和FTIR分析钙盐清净剂对BS的分散机理。结果发现,BS含量在4.8 wt%时,所有BS/钙盐清净剂/LP体系剪切稀化现象明显,呈非牛顿流体性质。同时,BS/T109/LP分散体系黏度最小,油泥斑点分散值最大,清液层高度下降率最大,在正庚烷中BS团聚体粒径范围和平均粒径最小,因此T109对BS在LP中分散作用最好。机理分析显示,BS颗粒表面含有羧基或羟基等含氧极性基团,可与清净剂的极性端通过氢键或酸碱作用吸附清净剂;同时,钙盐清净剂中亲油性好的烷烃链伸展在LP中形成空间位阻阻碍了 BS颗粒的团聚,从而起到分散BS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6-09-01)
王承志,李法社,张晓辉,包桂蓉,梁志松[6](2016)在《生物质燃油雾化喷吹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速摄像机,研究了几种常见生物质燃油的雾化特性,分别对雾化锥角、索特平均直径(SMD)、液滴速度以及雾化液滴的尺寸数目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燃油的雾化锥角随压力增大而增大,叁种生物原油相比,地沟油的雾化锥角最大;生物柴油相比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的雾化锥角最大。索特平均直径(SMD)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且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雾化液滴在轴向上方的速度较大,而在轴向下方的液滴速度较小;地沟油中小液滴数目较多,使得其分布曲线峰值较高。叁种生物柴油的粒径尺寸分布趋势一致,小桐子油生物柴油小尺寸液滴数目更多一些。(本文来源于《工业加热》期刊2016年04期)
王承志,李法社,张帅,陈琼芬,李勤[7](2016)在《生物质燃油热重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沟油、小桐子油、橡胶籽油及其生物柴油等生物质燃油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生物质燃油在空气气氛、升温速率为10℃/min下的热重特性,并利用Coats-Redfern积分法进行了生物质燃油燃烧动力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沟油热解的初始失重温度和终止失重温度提前,其失重指数P值较高,易于雾化和燃烧;小桐子生物柴油P值更大,热解特性更好;地沟油、小桐子油及橡胶籽油等植物油脂挥发份析出段的化学反应是1.5级反应,燃烧段的化学反应为2级反应,其生物柴油化学反应均是0.5级反应.(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梁志松[8](2016)在《生物质燃油燃烧排放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化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使得替代能源的研究越来越迫切。生物质燃油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并且其理化性质与石化柴油相似,被认为是石化柴油的理想替代燃料。为了掌握不同种类生物质燃油和柴油在工业炉窑上的燃烧排放特性,优化生物质燃油的使用技术。本文在对生物质燃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全面检测的基础上,根据其参数指标和试验要求自行设计和搭建了一套雾化燃烧系统,尤其对燃烧室和燃烧器进行了优化。对燃油的蒸发和雾化性能指标(密度、运动粘度、闪点、馏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由于生物质燃油的密度、运动粘度、闪点和馏程均比柴油高,所以其蒸发和雾化性能较柴油差,通过预热生物质燃油或与柴油调和使用可以改善其蒸发和雾化性能。生物质燃油的热值比柴油低,但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比柴油高,因此与石化柴油相比具有更好的着火性能和较短的滞燃期,有利于减少燃烧过程中的NOx排放。对生物质燃油和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和清洁、腐蚀性能进行了测定,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可以满足-10#柴油的要求。除地沟油外,其他几种生物质燃油的硫含量均比柴油低,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本文以小桐子油和地沟油及其生物柴油、柴油为原料,在自行搭建的小型工业炉窑上对其燃烧排放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了在不同过量空气系数α、不同燃油压力P、不同油温和富氧条件下各种生物质燃油和柴油的CO、NO排放规律。随着油压和油温的升高,生物质燃油的CO排放量逐渐降低,NO逐渐升高,排烟温度逐渐降低。CO排放浓度随着α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NO则先升高后降低。并确定了生物质燃油最佳的燃烧工况,以及生物柴油-柴油调和燃料中生物柴油的最佳添加比例。生物柴油的CO排放低于柴油,但动植物油脂的高于柴油;生物质燃油的NO排放均高于柴油。预热生物质燃油、增大油压、调节合适的过量空气系数和富氧条件下都能改善燃烧效果。(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王承志[9](2016)在《生物质燃油燃烧火焰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储量有限,但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能源需求的速度剧增,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燃油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近年来受到世界关注,而对生物质燃油的研究主要是在内燃机上的应用,其在工业炉窑内的研究较少。本文对生物质燃油在工业炉窑内的燃烧火焰特性进行了研究,为生物质燃油在工业炉窑内高效燃烧提供理论基础,并对工业炉窑的设计提供参考。以地沟油、小桐子油及其生物柴油为研究对象,并以0#柴油作为对比,分析5种燃油的理化性质,得出随着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燃油和柴油的运动粘度均减小,但地沟油和小桐子油运动粘度的变化趋势最大,柴油与生物柴油运动粘度相对较小且粘温特性曲线比较平缓,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地沟油的密度、粘度、表面张力、含水量、含硫量在所测的五种燃油中都是最大的,而其热值和十六烷值是最低的,可以推测地沟油不易点燃,且燃烧不稳定;生物柴油中的轻、中馏分低于柴油,即生物柴油的蒸发雾化及低温流动性不如柴油。而其重馏分高于0#柴油,且高温下重馏分易裂解产生结焦现象。在自行设计搭建的生物质燃油雾化燃烧试验平台上对生物质燃油燃烧的火焰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高速摄像机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MATLAB编程软件分析了火焰体积、长度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柴油更容易点燃且稳定性最好,火焰体积最大,上扬趋势最为明显且较为扩散,生物柴油在一定条件下燃烧稳定性较好,火焰体积居中;地沟油、小桐子油在开始燃烧时不易点燃,燃烧过程不稳定,且火焰体积较小。2)随着空气过剩系数α或雾化压力P的增大,生物质燃油和0#柴油在炉窑内燃烧火焰体积及火焰长度都逐渐减小。在相同工况下,0#柴油火焰长度最大,地沟油火焰长度最小,生物柴油居中。采用热电偶研究了火焰区域的温度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五种燃油的火焰温度在轴线方向整体的变化趋势由刚开始的缓慢上升进入快速增长,达到峰值后又迅速下降;燃油轴线位置处温度较低,轴线向外温度逐渐上升,到达火焰外缘后温度最高,继续向外温度又逐渐下降;轴线上面的高温区面积比下部的大。2)在五种燃油中,0#柴油的火焰温度最高,地沟油的温度最低,生物柴油的温度介于两者之间。3)空气过剩系数α在1~1.4范围内增加时,随着空气过剩系数的增大,火焰平均温度升高;当空气过剩系数α超过1.4时,随着空气过剩系数的增大平均火焰温度反而降低。(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李豹[10](2016)在《生物质燃油及其碳烟微粒对活塞环一缸套摩擦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燃油作为柴油发动机的较为理想的替代燃料之一,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发动机燃油对其润滑油会产生稀释作用,燃油燃烧所产生的碳烟微粒也会进入润滑油系统中,从而影响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性能,影响发动机的摩擦学特性。活塞环-缸套作为发动机典型摩擦副,其摩擦学特性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使用寿命。本学位论文利用活塞环-缸套摩擦磨损模拟试验机评判了生物质燃油稀释润滑油和生物质燃油碳烟污染润滑油后活塞环-缸套的摩擦学特性,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SEM/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表面分析手段对摩擦后缸套表面的形貌、成分及其元素价态进行分析,探讨生物质燃油稀释和生物质燃油碳烟污染润滑油对活塞环-缸套磨损机理的影响,为此开展下面的工作。(1)采取微乳化方法制备出发动机生物质燃油,研究了生物质燃油稀释润滑油后对活塞环-缸套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燃油会降低润滑油的黏度,削弱润滑油的减摩抗磨性能;摩擦副环境温度在25℃时,随着润滑油中生物质燃油含量增加,活塞环-缸套的摩擦系数逐渐增加,当生物质燃油添加量为6.0wt%,活塞环和缸套的磨损量最大;摩擦副环境温度在90℃时,随着润滑油中生物质燃油含量增加,活塞环-缸套的摩擦系数逐渐增加,当生物质燃油含量为8.0wt%时,活塞环和缸套的磨损量最大。当摩擦副环境温度分别在25℃和90℃时,缸套主要磨损方式均为疲劳磨损;摩擦过程中润滑油添加剂会在缸套表面形成摩擦反应膜,其中ZnO、FeS、含碳有机物和磷酸盐类物质起到主要的减摩抗磨作用。生物质燃油会与润滑油添加剂相互作用,进而影响摩擦反应膜成膜特性,润滑油膜和摩擦反应膜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活塞环-缸套的磨损结果。(2)通过自制碳烟捕集器获取生物质燃油碳烟微粒,探究了生物质燃油碳烟对活塞环-缸套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副环境温度在25℃下,随着润滑油中生物质燃油碳烟含量增加,活塞环-缸套的摩擦系数和活塞环-缸套的磨损量均降低;生物质燃油碳烟会增加润滑油的黏度,导致摩擦界面之间润滑油膜变厚,当油膜厚度大于大部分碳烟颗粒尺寸,润滑油以碳烟为骨架建立起润滑油膜,并且随着碳烟增加,油膜变厚;缸套表面存在大量犁沟和裂纹,表明摩擦过程中碳烟会刮擦缸套表面,缸套表面的主要磨损方式为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同时,缸套表面的减摩抗磨元素P、S、Zn、N等元素含量降低,表明碳烟会抑制摩擦反应膜的形成。摩擦副环境温度在90℃下,随着润滑油中碳烟含量的增加,活塞换-缸套的摩擦系数和活塞环-缸套的磨损量均增加,温度升高致使油膜厚度变薄,当油膜厚度小于大多数团聚的碳烟颗粒尺寸时,碳烟在摩擦副之间充当磨粒,增加磨损;随着碳烟含量增加,出现贫油润滑状态,加剧磨损。相比25℃下,缸套表面存在的犁沟和裂纹进一步加深,90℃下缸套表面的磨损方式为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随着碳烟含量增加,缸套表面的减摩抗磨元素含量降低,元素种类减少,表明90℃下,碳烟对缸套的刮擦进一步加深,碳烟的磨粒磨损机制占据主导地位。(3)探究了生物质燃油及其碳烟微粒共存于润滑油中时对活塞环-缸套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副环境温度分别在25℃和90℃下,随着润滑油中生物质燃油及其碳烟含量的增加,活塞环-缸套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增加,且摩擦环境温度为90℃时,活塞环-缸套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大于摩擦环境温度为25℃时的值。摩擦副环境温度25℃和90℃下缸套表面的主要磨损方式为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摩擦过程中生物质燃油中的有机物更易吸附润滑油添加剂附着在缸套表面,从而促使润滑油添加剂形成摩擦反应膜;同时,高温(摩擦环境温度为90℃)下更有利于润滑油添加剂分解形成摩擦反应膜。但碳烟充当磨粒时刮擦摩擦副表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摩擦反应膜的功效。(4)以生物质燃油作为S195柴油发动机的燃料,运转10h,观察缸套表面的磨损情况。结果表明,缸套表面主要磨损形式为疲劳磨损、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缸套表面含有Fe、C、Si和P元素,相比台架试验机上缸套表面的元素较少,表明实际柴油机燃烧室内由于高温高压以及碳烟刮擦等原因,并不利于形成摩擦反应膜,润滑油膜对活塞环与缸套之间的润滑起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生物质燃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0#柴油以及多种生物质燃油为研究对象,采用PYC1200e型全自动真密度分析仪测定不同燃油的真密度,与传统测量液体密度的比重瓶法、密度计法进行比较,研究了温度、压力、粘度以及界面张力对生物质燃油真密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比重瓶法、密度计法,采用PYC1200e型全自动真密度分析仪测定燃油密度数值上更为精确;生物质燃油真密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压力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真密度越大的生物质燃油,其运动粘度和界面张力越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质燃油论文参考文献
[1].孙立明,李萌萌,马昌峰,李文乐,李建忠.生物质燃油润滑改性剂的开发与性能评价[J].炼油与化工.2018
[2].申逸骋,李法社,申加旭,王华各,张森.生物质燃油真密度影响因素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高进,梁志松,李法社,王承志.生物质燃油燃烧CO和NO排放特性试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7
[4].李豹,DEARN,D,Karl,刘一鸣,胡恩柱,徐玉福.生物质燃油对柴油机润滑油成膜性能的影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6
[5].刘天霞.生物质燃油碳烟颗粒的分散与吸附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6].王承志,李法社,张晓辉,包桂蓉,梁志松.生物质燃油雾化喷吹特性试验研究[J].工业加热.2016
[7].王承志,李法社,张帅,陈琼芬,李勤.生物质燃油热重特性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梁志松.生物质燃油燃烧排放特性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9].王承志.生物质燃油燃烧火焰特性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10].李豹.生物质燃油及其碳烟微粒对活塞环一缸套摩擦学特性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