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喷雾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雾滴,特性,乙醇,直喷,柴油,侧壁,喷油器。
喷雾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坚,陈泓,杜家坤,李钰怀,占文锋[1](2019)在《直喷汽油机多孔喷油器喷雾闪急沸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速成像方法及激光光学诊断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边界条件下多孔直喷喷油器喷雾闪急沸腾特性,分析了环境压力、燃油温度、燃料成分及油束靶点布置等对汽油闪急沸腾的影响程度及范围,进一步明晰了喷雾发生闪急沸腾后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降低环境压力和提高燃油温度可促进喷雾闪急沸腾的发生,对于试验用汽油燃料,环境压力每降低0.04 MPa与燃油温度升高10℃对喷雾的闪急沸腾影响效果相当.冷态射流喷雾与剧烈闪急沸腾喷雾在空间形态上存在显着差异,剧烈闪急沸腾喷雾在初始阶段时油束便出现整体塌缩,空间形态由空心锥状逐渐演变为实心锥状结构.少量乙醇组分的掺入对冷态射流模式喷雾形态的影响不大,但在过热条件下会使混合燃料喷雾的整体形态向闪急沸腾程度更大的方向发展.通过提高喷油压力,可降低喷雾闪急沸腾贯穿距离对燃油温度的敏感度.(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杰,赵纯清,李善军,陈红,丁淑芳[2](2019)在《基于CFD果园风送式喷雾机雾滴沉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制应用于柑橘园施药的风送式喷雾机,并基于CFD建立喷雾机雾滴运动轨迹及沉积模型,考察该喷雾机雾滴沉积特性及送风方向对雾滴沉积的影响。根据喷雾机尺寸参数,建立喷雾流场二维模型,并确定DPM模型参数,模拟获得距喷头不同距离的垂直截面上雾滴沉积量。试验结果显示:在距喷头1.0 m的范围内,雾滴沉积特性与试验结果相符,且在1.0 m范围内,送风角度的增加对雾滴飘移影响较小,随着与喷头距离的增大,送风角度对底部雾滴飘移损失的影响逐渐加剧;在距喷头1.0 m范围以外,雾滴沉积特性与实际试验结果偏差较大,但雾滴沉积量随与喷头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的规律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樊佳荣,冯亚楠,李毅轩[3](2020)在《四旋翼轴距对喷雾雾滴沉积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旋翼轴距变化对喷施雾滴沉积的影响,以四旋翼无人机为对象,建立了四旋翼喷雾沉降仿真模型,并进行风速试验验证计算模型正确性。通过改变四旋翼的轴距,分别研究了不同旋翼距径比下旋翼气流的聚合流动变化;通过引入离散相喷雾模型,对不同距径比的四旋翼风场中的雾滴沉积及其粒径分布进行分析,以探究四旋翼轴距对雾滴沉积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旋翼气流对雾滴产生下压作用,从而促进了雾滴的沉降,提高了雾滴的抗漂移能力;当旋翼轴距变小时,旋翼间下洗气流会发生聚合流动,轴距越小,气流聚合程度越高,带动雾滴沉积且增大了雾滴对前飞来流的抵抗能力;下洗气流聚合现象对小粒径雾滴的沉积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20年07期)
蔡维一,袁银男,梅德清,赵晓东[4](2019)在《纳米异质粒子对燃油射流喷雾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平均粒径为20 nm的CeO2纳米粒子,以油酸为表面活性剂,采用两步法配制质量浓度分别为50与100 mg/L的纳米燃油,分别称为Ce50和Ce100燃油;测量柴油和纳米燃油的密度、黏度和表面张力等基础物性参数;在高压共轨喷雾试验台上拍摄燃油射流喷雾发展过程的影像,应用Matlab软件处理影像,得到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锥角等特性参数.结果表明:与柴油相比,Ce50和Ce100纳米燃油的黏度分别增加了2.1%与4.7%,密度和表面张力的增加量较小.在相同喷射压力下的不同喷雾发展时刻,纳米燃油的油束贯穿距大于柴油,喷雾锥角略小于柴油.在背压为2 MPa、喷射压力分别为80、120和160 MPa时,与柴油相比,Ce50纳米燃油的喷雾贯穿距分别增加了1.4、1.9和2.4 mm,Ce100纳米燃油的贯穿距分别增加了2.9、2.9和3.7 mm.随着喷射压力的提高,纳米燃油与柴油在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锥角上的差异增大.当燃油喷射背压增加时,油束的贯穿距缩短而喷雾锥角增大,不同质量浓度纳米燃油和柴油的贯穿距和喷雾锥角的差异有所减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12期)
李婕,宋建桐,朱春红,吴晗[5](2019)在《丁醇同分异构体-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比研究丁醇同分异构体与柴油混合燃料的喷雾燃烧特性,评估各同分异构体作为柴油替代燃料的潜力,在定容燃烧弹可视化光学试验研究平台上,利用高速摄像机和缸压传感器,分别研究了不同环境温度和氧浓度下,丁醇同分异构体-柴油混合燃料的喷雾与燃烧火焰的发展过程以及燃烧放热过程。丁醇同分异构体-柴油混合燃料的放热规律几乎相同,仅当温度降低至800 K时,正丁醇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与其他混合燃料相比,当氧浓度较高时,其燃烧相位明显提前,放热速率峰值升高;在氧浓度较低时,变化规律相反。燃烧火焰形状和发展过程相似,但在发展时刻上略有不同。当环境温度和氧浓度较高时,火焰举升高度接近,当温度较低时,正丁醇混合燃料的火焰举升高度明显升高,表现出较低的火焰强度,这有利于炭烟的降低。丁醇同分异构体-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放热和火焰发光特性相近,但低温环境下,正丁醇的炭烟降低潜力更大。(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9年05期)
吴永洪,赵文伯,胡宗杰,王宇锋,吴志军[6](2019)在《振荡式喷嘴结构参数对喷雾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主设计流量收集装置及高速纹影试验获得某振荡式喷嘴的流量分布、喷雾锥角和振荡频率,并建立了其内外流动特性的数值仿真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模型研究了振荡式喷嘴的外流场特性及内流道侧壁张角对喷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嘴入口压力为0.2 MPa时,侧壁张角在25°~29°范围内,流量分布均呈现双峰形式,随着侧壁张角增大,射流振荡频率减小,低流量区流量占比增加且流量分布更不均匀;侧壁张角对流量大小和喷雾锥角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期刊2019-10-22)
郭金晶,钱勇,陶文操,吕兴才[7](2019)在《煤油掺混乙醇燃料的喷雾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料的喷雾特性对其燃烧及排放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定容弹中利用多孔喷油器试验研究了纯煤油及煤油掺混30%和50%乙醇混合燃料在环境温度为289.15 K,环境压力为0.1 MPa下,喷射压力分别为6 MPa、8 MPa和10 MPa时的喷雾特性.结果表明:随乙醇比例增加,混合燃料的贯穿距变化不明显,喷雾锥角和喷雾面积均先增加后下降;随喷油压力升高,乙醇/煤油混合燃料的贯穿距和喷雾面积均增加,但喷雾锥角几乎不变.此外,喷射压力的增加对纯煤油喷雾特性的影响逐渐减小,却对乙醇/煤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的影响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杜巍,张乾坤,侯金赤,李萌[8](2019)在《不同喷油压力RP-3航空煤油、柴油碰壁喷雾着火和燃烧特性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直径0.22mm的单孔喷嘴高压共轨喷油器,以喷油器油量标定数据及控制参数为基础,采用高速相机成像技术在定容燃烧室内在等喷油量变喷油压力的前提下测量了着火点、着火滞燃期、燃烧持续期、火焰面积(AF)和火焰自然发光强度(SINL)的变化规律,对比研究了RP-3航空煤油、柴油碰壁喷雾的着火和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在低喷油压力下着火点分布在离壁面较远的区域,在较高喷油压力下着火点位于壁面上,距喷油器中心线的距离随喷油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且RP-3航空煤油着火点距喷油器的距离比柴油更远。随着喷油压力的增加,RP-3航空煤油碰壁喷雾火焰的着火滞燃期先降低后增加,柴油碰壁喷雾火焰的着火滞燃期不断降低,且RP-3航空煤油具有更短的着火滞燃期。燃烧持续期随喷油压力的增加而降低,RP-3航空煤油的燃烧持续期比柴油短。喷油压力越高,火焰面积(AF)和自然发光强度(SINL)的变化速率越高,而AF和SINL的最大值及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越小。与柴油相比,RP-3航空煤油的AF、SINL具有更高的变化速率,且AF、SINL的峰值更高,达到峰值的时间更短。(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陈慧源,李清廉,成鹏,林文浩,李晨阳[9](2019)在《动量比及其调节方式对针栓喷注器喷雾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动量比下针栓喷注器的喷雾特性开展了试验研究.以水为模拟介质,分别通过增大氧化剂流量与减小燃料流量,在0.16—0.99范围内增大局部动量比,其中前者对应的总动量更高.通过高速摄影结合激光相位多普勒技术(PDA)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的喷雾边界、粒径分布及速度场.结果表明,工况变化直接影响喷雾形态,并进一步影响其他喷雾特性.对于同一局部动量比,喷雾锥角一致,但高总动量对应的喷雾下游范围更大.随着外喷嘴流量增加,喷雾上游出现空心区,且其范围随局部动量比增大而增大. Sauter平均直径(SMD)随局部动量比增加而增大,变化范围则随总动量增高而扩大.有空心区的喷雾SMD沿径向呈N形变化趋势,喷雾外缘粒径最大;实心喷雾SMD沿径向略有下降.喷雾合速度取决于总动量,合速度、轴向速度、径向速度均沿径向呈倒V形变化,但轴向速度以下降趋势为主,径向速度增加后缓慢减小或直接趋平.局部动量比越高,径向速度越高,轴向速度越低.此外,空心区下方喷雾速度场由液膜主导.(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叶宏程,甘云华,江政纬,罗燕来[10](2019)在《乙醇荷电喷雾对冲燃烧的火焰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液体燃料雾化燃烧的火焰特性,有助于理解整个燃烧的变化过程。基于对冲火焰结构,以无水乙醇为燃料,设计了乙醇荷电喷雾对冲燃烧装置。通过对喷雾和火焰进行拍摄,并对火焰温度进行测量,得到了不同燃料流量下的喷雾形态、火焰形态和火焰温度变化,探讨了不同当量比、应变率对火焰形态和温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乙醇流量的增加,喷雾的雾化核心区域和卫星区域的分界逐渐消失,当乙醇流量增加到13ml/h时,喷雾出现液柱。当量比小于1时火焰保持稳定,当量比大于1时火焰出现振荡,火焰的无量纲直径随当量比的增加呈减小趋势。随着应变率的增大,火焰的无量纲直径减小,温度降低。(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喷雾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制应用于柑橘园施药的风送式喷雾机,并基于CFD建立喷雾机雾滴运动轨迹及沉积模型,考察该喷雾机雾滴沉积特性及送风方向对雾滴沉积的影响。根据喷雾机尺寸参数,建立喷雾流场二维模型,并确定DPM模型参数,模拟获得距喷头不同距离的垂直截面上雾滴沉积量。试验结果显示:在距喷头1.0 m的范围内,雾滴沉积特性与试验结果相符,且在1.0 m范围内,送风角度的增加对雾滴飘移影响较小,随着与喷头距离的增大,送风角度对底部雾滴飘移损失的影响逐渐加剧;在距喷头1.0 m范围以外,雾滴沉积特性与实际试验结果偏差较大,但雾滴沉积量随与喷头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的规律是一致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喷雾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坚,陈泓,杜家坤,李钰怀,占文锋.直喷汽油机多孔喷油器喷雾闪急沸腾特性[J].内燃机学报.2019
[2].李杰,赵纯清,李善军,陈红,丁淑芳.基于CFD果园风送式喷雾机雾滴沉积特性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9
[3].樊佳荣,冯亚楠,李毅轩.四旋翼轴距对喷雾雾滴沉积特性的影响[J].农机化研究.2020
[4].蔡维一,袁银男,梅德清,赵晓东.纳米异质粒子对燃油射流喷雾特性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5].李婕,宋建桐,朱春红,吴晗.丁醇同分异构体-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J].车用发动机.2019
[6].吴永洪,赵文伯,胡宗杰,王宇锋,吴志军.振荡式喷嘴结构参数对喷雾特性的影响研究[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2019
[7].郭金晶,钱勇,陶文操,吕兴才.煤油掺混乙醇燃料的喷雾特性试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9
[8].杜巍,张乾坤,侯金赤,李萌.不同喷油压力RP-3航空煤油、柴油碰壁喷雾着火和燃烧特性的对比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9
[9].陈慧源,李清廉,成鹏,林文浩,李晨阳.动量比及其调节方式对针栓喷注器喷雾特性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9
[10].叶宏程,甘云华,江政纬,罗燕来.乙醇荷电喷雾对冲燃烧的火焰特性[J].化工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