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不再开设升学补习班

普通中学不再开设升学补习班

一、普通中学不应该再办升学补习班(论文文献综述)

吴斯琪[1](2021)在《基于教师课堂反馈的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文中指出

董柏林[2](2021)在《组织与使命:民国大学学生自治会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指出

程多宝[3](2020)在《醉芙蓉》文中认为1一个临时指派的采访任务,跑粮食系统的记者"救火"去了。其他同事临下班前头件事,喜欢翻看翌日采访表,削尖了脑袋想跑油水足的线路,特别想跟广告部跑房产、车市,粮食局类似"第三世界"无人问津。进入报社半年多,军转干部刘畅系"新手上路",半道接到部室电话,立马拐了过去。夏粮收购创史上新高。此类采访,网上一搜多个"范本","史上新高"属于流行语,时不时就来骚扰媒体一下,稍稍更改导语中的几个"W"就可以了。

刘心武[4](2020)在《邮轮碎片》文中研究表明1最近手机"今日头条"上连篇累牍展现许多的肌肉男,特别是腹肌男,但她在生活中却几乎没有见到过一位。在邮轮上她注意观察,甲板躺椅上、泳池中,裸露出身体的男子没有一个近似网络上呈现的,而且,许多臃肿颟顸的肉体总是要跃入她的视野,无从规避。

余云露[5](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张新昕[6](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杨思怡[7](2020)在《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慈善公益事业研究(1919-1949)》文中研究表明晚清以来,上海慈善事业持续发展,其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团体——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1908年,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成立,起初它利用宗教的力量逐渐凝聚成为一个妇女团体,开展相应的宗教活动和妇女解放运动。从20世纪10年代末开始,随着时代变为社会公益团体,主张为社会提供服务。1919年,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始从事儿童福利工作,走上转型道路。自转型以来至新中国成立这30年间,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展了多项重要事工,如儿童福利工作、妇女救济和学生救济。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慈善公益事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奠基与扩张、兴盛与停滞、复兴与结束,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展慈善公益活动之时,除了开展临时紧急性的救济,还特别注意教养兼施,主张通过各类训练使被救济者掌握一定生活技能,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其自立自强的品格。由于救济效果良好,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树立了良好的慈善公益形象,为其募捐义卖行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在经费的制约下,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各项慈善公益活动受其影响无法深入发展。通过对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历年的慈善公益活动进行简要梳理,一方面启示我们对民国时期众多基督教性质的团体应有全面而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整理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脉络,或许能给当今慈善公益团体一定的借鉴与启迪。

张蕾[8](2020)在《质的研究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交际语境写作范式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曾多次出现相应的写作任务设计。交际语境写作范式注重创设一种具有明确作者、读者、目的与话题的真实或拟真情境,让学生在交际语境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更是一种真实写作。基于该写作范式下的教学实施将是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本研究选取质的研究取向,结合江西省J高中,深入探索当前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实施现状。研究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论述“质的研究取向下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探析部分。主要介绍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要素与理论基础。第三章,“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研究设计部分。以质的研究取向与个案研究法为研究依据,选取J高中15位语文教师,围绕“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主题进行半开放型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及Nvivo12对访谈转录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及质性分析,整合构建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的研究框架。第四章,“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现实样态部分。依据前章研究框架,结合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文本分析方法与原始访谈文本资料对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的意识取向、影响因素、理想愿景展开具体论述,包括“三促进、三培养”的意识取向,“高考、外界、教师”三大机制来源的实施影响因素以及J高中语文教师的切实理想愿景。第五章,“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结论与启示部分。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总结构建“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总体框架,从制约实施的影响因素出发提出如下建议:(1)强化高考写作命题,充分发挥指挥棒的引领作用;(2)回归高考教育本体功能,唤起外界对写作教学的重视;(3)打造终身学习者角色,树立以生为本的职业信念。而后,从历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选取三则写作任务进行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探索。借助质的研究取向与扎根理论的文本分析方法,研究以客观的态度尝试探究当前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真实实施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与教学案例设计,以期为基础教育写作教学建设提供一定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刘景文[9](2020)在《夹缝中的生存 ——战时大同大学办学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指明大同大学是三十年代在上海知名的私立高校之一,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胡敦复等人创立的大同学院。作为一所二十世纪初兴办的知名的私立大学,大同的诞生、发展以及消亡史也是近代私立大学变迁史的见证。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教育界首当其冲。“八一三”事变后,上海许多高校转入大后方办学,大同大学也曾考虑内迁办学。在政策、经费以及现实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同最终转入租界办学。大同大学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持学人治校的理念,其经营发展大多取决于立达学社社员。作为一所沪上知名的私立大学,大同大学在艰难维持办学的同时,也为抗战做出自己的贡献。“八一三”事变后,上海许多学校为求继续办学选择内迁,其时租界相对安定,留下来的学校大多数迁至租界。在租界的大同大学也在为抗战艰难维持。“孤岛”时期,重庆国民政府遥领主权,以驻沪观察员等制度管理孤岛私立大学,但留守学校更要应对日伪侵略者的压力。在环境动乱、经费短缺、教学场地、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大同仍然坚持办学,力求维持正常的教学运转。这一阶段大同增设工学院,学生人数大规模增加,所授之课大多为理工相关。太平洋战争之后,为在夹缝中求生存,大同被迫向伪政府注册。但是师生并未向日伪屈服,这一时期大同的学生活跃在课堂生活与政治参与中,展现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抗争。战争结束之后,国民政府颁布沦陷区私立高等学校处置办法,大同也着力归正,以求获得新生。战时大学办学有内迁和留守两种形式,两类办学方式都在为抗战作贡献。从抗战时期大同大学办学的过程中,可以窥见战时实力较弱被迫留守的私立大学的生存困境,也能彰显战时我国高校为保存民族文化火种,苦撑待变的艰难与坚持。

王瑞豪[10](2019)在《开封市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教学现状与发展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我国的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美术教育在学生的综合发展中也日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且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美术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处于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面对巨大人口带来的教育需求,河南省内大大小小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数不胜数,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发展十分迅速,且周围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参差不齐,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等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足,这些问题需要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而对于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的管理者而言,身处在蓬勃发展又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如何保证自己不被市场所淘汰,一路发展并壮大下去?都是现阶段的普通家长、机构管理者和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问题。开封市作为八朝古都,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是河南省内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另一方面由于临近省会郑州,凭借其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条件的优越性,越来越多地资深教育机构和新兴教育理念融入开封教育市场。所以,开封市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未来的发展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古城特色的校外儿童美术教学机构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开封市的校外儿童儿童美术教育机构进行研究和分析,从机构的形式、办学的力量、学校的师资以及学生家长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可以了解到目前开封市校外儿童美术机构具有课程创新性、内容多样性,学生学习的连续性较强,教学的空间不断向外拓展等特点。但是其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些许的不足,突出表现在课程结构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过分看重家长评价等,其存在不足的原因主要为市场、教师和家长三种因素互相作用导致。因此,通过对开封市校外美术机构的现状调研,结合其目前的发展状态,尝试给出以下发展建议:首先,依托开封古城文化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与校内美术教育的优势互补。其次,对机构未来发展进行理性定位,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合作教研氛围。最后,家长需树立正确的美术观念,培养自身的美术素养。希望针对目前开封市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研究和所并提出的改进策略,是具有前瞻性与代表意义的,可以为美术教育参与者和艺术教育的相关人员作为参考,让正在教育市场努力的工作者可以思考未来方向和反省身在其中的意义,同时让未来进入社会的新鲜人可以学习前人的经验与智慧,同时供有关教育决策部门和各类学校及美术辅导机构参考,希望可以为未来我国校外儿童美术的发展建设添砖增瓦。

二、普通中学不应该再办升学补习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中学不应该再办升学补习班(论文提纲范文)

(3)醉芙蓉(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二、研究问题域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母亲文化
        (二)家庭教育
        (三)家庭教育行动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行为决策理论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者的反思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五)家庭经济因素
反思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二、研究的局限性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7)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慈善公益事业研究(191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上海女青年会的成立及其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建立及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上海女青年会的建立与发展
        一、上海女青年会的建立
        二、上海女青年会的组织机构
    第三节 上海女青年会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历程
第二章 上海女青年会的儿童公益事业
    第一节 儿童健康事业——开展儿童健康运动
        一、举办婴孩卫生讲演会
        二、成立儿童健康社
    第二节 儿童教育事业——创办托儿所
        一、托儿所的缘起及发展
        二、托儿所的运营情况
第三章 上海女青年会的妇女救济工作
    第一节 办理妇孺难民收容所
        一、初办受挫
        二、再办革新
    第二节 开办女子寄宿舍
        一、成立缘由
        二、开办详情
    第三节 救济失业女工
        一、妇女卫生救护班
        二、保姆训练班
第四章 上海女青年会的学生救济事业
    第一节 上海女青年会发起成立上海学生救济委员会
        一、上海学生救济委员会的组织结构
        二、上海学生救济委员会的运作机制
    第二节 上海女青年会的学生救济活动
        一、复员扩大期的学生救济活动
        二、紧缩维持期的学生救济活动
第五章 上海女青年会的慈善公益事业评析
    第一节 上海女青年会团体性质的转变
    第二节 上海女青年会慈善公益事业的特点
    第三节 上海女青年会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贡献及局限
        一、上海女青年会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贡献
        二、上海女青年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质的研究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2 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探析
    2.1 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要素
        2.1.1 作者与作者意识
        2.1.2 读者与读者意识
        2.1.3 写作目的与目的意识
        2.1.4 写作话题与话题意识
    2.2 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基础
        2.2.1 功能语言学理论
        2.2.2 情境认知理论
        2.2.3 接受美学理论
        2.2.4 建构主义理论
3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研究设计
    3.1 研究策略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研究过程
        3.3.1 访谈对象的选取
        3.3.2 研究资料的收集
        3.3.3 研究资料的分析
    3.4 研究内容与框架
    3.5 研究伦理
        3.5.1 自愿原则
        3.5.2 保密原则
        3.5.3 公正合理原则
4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现实样态
    4.1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意识取向
        4.1.1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范式三促进
        4.1.2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育人三维度
    4.2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高考层面:根本指挥机制
        4.2.2 外界层面:外在推力机制
        4.2.3 教师层面:内驱动力机制
    4.3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的理想愿景
5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结论与启示
    5.1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总体框架
    5.2 基于研究结果的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建议
        5.2.1 强化高考写作命题,充分发挥指挥棒的引领作用
        5.2.2 回归高考教育本体功能,唤起外界对写作教学的重视
        5.2.3 打造终身学习者角色,树立以生为本的职业信念
    5.3 “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探索
        5.3.1“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1
        5.3.2“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2
        5.3.3“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案例设计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研究邀请同意书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节选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夹缝中的生存 ——战时大同大学办学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文章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第一章 战时上海高等教育概况与私立大同大学沿革
    第一节 抗战时期上海高校总体概况
    第二节 私立大同大学沿革
        一、大同创立和早期发展
        二、谋学术之自立:大同办学理念
    第三节 大同大学留沪原因
        一、立达学社教授群体的影响
        二、教育部政策的影响
        三、孤岛学生升学需求
第二章 “孤岛”时期大同大学的艰难维持
    第一节 “孤岛”时期与当局关系
        一、“孤岛”形势
        二、大同辗转迁入租界
    第二节 经费筹措与办学困境
        一、教育部拨款
        二、学费、杂费
    第三节 招生理念与学生管理
        一、招生理念
        二、学生管理
第三章 沦陷时期大同大学的生存困局
    第一节 沦陷时期上海的常态
    第二节 大同被迫注册
    第三节 沦陷时期大同应对
第四章 战时大同学生日常生活与社会互动
    第一节 学生生活
        一、实习参观
        二、课余生活
        三、毕业期望
    第二节 社会互动
        一、政治关怀
        二、中国共产党支部的成立以及学生运动
第五章 战后大同大学的归正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于沦陷区私立高等学校的规定
    第二节 战后大同命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开封市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教学现状与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动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第一章 开封市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教学现状
    一、开封市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与代表性意义
    二、开封市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调查
        (一)所选取的教育机构分类
        (二)不同教育机构办学规模的差距
    三、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中的师资现状
        (一)青年教师数量占主体
        (二)教师学历层次不齐,综合能力优于专业能力
        (三)教师身兼多职,工作量大且集中
    四、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主题的设计:美术主题与市场需求相互结合
        (二)课程种类的划分:一般课程与特殊课程交叉开设
    五、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中学生特点及家长的选择
        (一)小学生为主要生源,学习美术动机多样
        (二)动漫、手工类课程最受喜爱,学习收获各有不同
        (三)家长持支持态度,选择机构注重口碑与信誉
第二章 开封市校外儿童美术机构教育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儿童美术机构教育中的优势
        (一)小班式教学值得关注,教学空间利用意识强
        (二)教学时间灵活充足,学习上具有连续性
        (三)创新性课程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四)教学空间向外拓展,户外活动成为教学新阵地
    二、校外儿童美术机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不稳定,教师难以长期留教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编排松散,缺乏综合性课程
        (三)过分看重教学成果,忽视课程实施与学习过程
第三章 基于开封市校外儿童美术机构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队伍的层次水平影响机构课程的质量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校外教育机构过于追求教学结果
    三、较为重视效果评价影响机构的课程设置
第四章 开封市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发展建议与未来展望
    一、依托古城特色,构建开封独有的艺术课程体系
    二、校内外美术教育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发展
    三、机构层面:合理规划课程内容设置,对未来发展理性定位
        (一)明确未来发展定位,拓展特色发展道路
        (二)课程设置情趣兴趣为基,技能培养为辅
    四、教师层面:稳定师资,提高整体执教水平
        (一)重视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立足个人优势探索成长道路
        (二)营造良好教研氛围,帮助教师更快学习成长
    五、家长层面:正确认知儿童美术教育,培养自身的美术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家长调查问卷
    附录B: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C: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教师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普通中学不应该再办升学补习班(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教师课堂反馈的小学高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D]. 吴斯琪.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 [2]组织与使命:民国大学学生自治会的历史演进研究[D]. 董柏林.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醉芙蓉[J]. 程多宝. 广州文艺, 2020(10)
  • [4]邮轮碎片[J]. 刘心武. 当代, 2020(04)
  • [5]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6]“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慈善公益事业研究(1919-1949)[D]. 杨思怡.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质的研究 ——J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实施现状个案研究[D]. 张蕾.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9]夹缝中的生存 ——战时大同大学办学研究(1937-1945)[D]. 刘景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开封市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教学现状与发展探究[D]. 王瑞豪. 河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普通中学不再开设升学补习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