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景颇语在藏缅语中的地位

论景颇语在藏缅语中的地位

一、论景颇语在藏缅语中的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戴庆厦[1](2022)在《汉藏语类型比较方法论》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论述语言类型学方法是汉藏语研究的有效方法,认为它对于深入揭示汉藏语的深层特点和历史演变规律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特别强调汉语和非汉语的类型比较研究是汉藏语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还认为,在进行类型比较的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法论问题:1)要区分亲属语言和非亲属语言,把握各自类型的特点;2)要重视发掘分析型语言强弱不同的类型特点,从中发现不同类型的特点;3)要发挥词源比较在语言类型研究中的作用,从词源异同中发现新的语言特点。

普忠良,杨翠英[2](2019)在《中国藏缅语描写语言学研究70年述略》文中研究说明藏缅语族语言的描写语言学在汉藏语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倍受人们的普遍重视。藏缅语族语言的差异很大,对藏缅语族语言进行共时描写与分析研究及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无论对汉藏语的历史比较研究,还是对语言的理论建设都有其特殊的价值。70年来的藏缅语描写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们对藏缅语的现状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认识在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对各语言的系属归类的研究也逐渐变得明朗,对一些语支,如藏语支语言,羌语支语言的研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在今后的研究中,藏缅语研究领域该如何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如何改变各语言研究的不均衡状况及个语言要素研究不均衡状况,乃至如何进行深层次的语言田野调查,加强语言描写研究,我们期待更多的藏缅语研究的思考与创新。

孙晓雪[3](2019)在《量词与复数表达的类型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讨论中国境内语言的量词与复数表达,以量词型语言的复数表达为切入点,对数量结构、复数表达及相关语序进行类型学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对已有研究作文献综述,并介绍研究对象、语言样本、讨论参项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按语言谱系概述了中国境内140种语言的量词与复数表达情况。第三章对比《世界语言结构地图集》(WALS)的400种语言(Gil 2013),对中国语言的复数表达特点做了归纳与分析,讨论了复数表达与名词生命度、名词的复数表达手段、代词的复数表达手段、名词与复数标志的相对语序以及复数标志使用的限制条件等五个方面。第四章从三种特殊量词类别对复数表达手段、(指)数量语序对复数标志位置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得出中国语言量词与复数表达的关联情况。第五章对同一语句中复数标志与量词同现的现象进行了描写与讨论。第六章总结全文。本文的基本结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区分量词发达型、量词较发达型和量词不发达型三种类型语言的基础上,对中国语言复数表达规律的总结:1.中国语言复数表达的名词范围与世界语言一致,遵循“亲属称谓>其他称人名词>动物名词(>植物名词)>无生名词(>抽象名词)”生命度由高至低的序列。2.量词的发达程度与名词数范畴手段的语法化程度呈负相关。量词发达型语言的复数表达手段以语缀、量词等手段为主,量词不发达型语言以后缀、重叠等手段为主。3.量词的发达程度仅对名词、指示代词的复数表达产生影响,对人称代词影响不大。人称代词多用词缀、语音屈折等形态手段来表达复数。量词发达型语言中指示代词往往与集合量词组合表达复数,量词不发达型语言则以后缀、语缀来表达复数。量词不发达型语言多通过重叠来表达问人或问物的疑问代词复数,而量词发达型语言中代人、代物的疑问代词往往没有数范畴,由不定量词来修饰个别疑问代词表达复数。4.除侗台语外,中国语言代词的复数标志多后置于词根。量词不发达型语言的名词复数标志均后置于名词(词根),而量词发达型语言复数标志的前置语序要多于后置语序,结合其复数表达手段来看,量词作复数标志的往往前置,以泛指代词等其他词汇手段来标记复数的往往后置。5.中国语言复数标志的使用存在“数词(?)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量化限定词”这一蕴含关系,即复数标志最不易与数词同现,而最易与量化限定词同现。另一方面,是对量词类别、数量语序与复数表达手段、位置之间的关联的讨论。主要结论如下:1.反响型量词、通用量词不能绝对地反映一种语言量词的发达程度和语言复数标记的情况。不定量词往往出现于量词发达型语言中,且常成为量词型语言中“语法化程度不高”的复数标志,不定量词比典型集合量词更有可能成为指示代词的复数标志。2.如果一种语言的复数标志前置于名词,那么该语言也有“数-名”语序;但若复数标志后置于名词,该语言不一定有“名-数”语序。在数词前置于名词且集合量词作复数标志的语言中,复数标志前置是无标记形式,而后置是有标记的。

韩海琼[4](2019)在《彝语清化鼻、边音声母的来源及演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彝语清化边音和清化鼻音的相关语料进行收集,通过语料的整理发现,彝语清化音目前存在于彝语北部方言中,在彝语各方言里与其他声母对应。通过与藏缅语的比较,认为彝语清化声母和藏语、阿昌语一样,是由原始藏缅语复辅音“前置擦音+基本辅音”演变而来。同时,通过彝语方言内部的比较发现,与清化边音对应的辅音声母多为浊边音1,和清鼻音m对应的多为浊鼻音声母m,和清鼻音n对应的多为浊鼻音声母n。此外还存在特殊的塞音、擦音声母和复辅音tl/?l/?n的对应情况。按照辅音的发音原理和辅音声母的分布特征拟测了清化声母在彝语方言内部的发展演变路径。论文主要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选题来源、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内容及方法,以及对彝语清化声母的分布和语料来源作了说明。第二章通过与藏缅语的比较,对彝语清化声母的来源进行探讨,认为其来自原始藏缅语“前置擦音+鼻音/边音”的复辅音声母。第三章对三类清化声母在彝语各方言里的对应情况进行分析,找到每一类声母的对应分布规律。第四章对彝语清化声母和元音松紧对应情况进行讨论,彝语清化声母与载瓦语紧元音对应,在彝语方言内部清化声母与松元音和紧元音存在对应。第五章对彝语清化鼻边音声母的演变轨迹进行分析,拟测了其相应的的演变路径。第六章结语部分指出本文的研究价值、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展望。

葛佳琦[5](2019)在《藏缅语同源语素比较研究 ——基于语素及语音对应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藏缅语同源语素为研究对象。但已有的藏缅语材料,基本上以词为最小单位,历史比较必须以语素为基本单位,对于非母语人来说,切分语素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这也是汉藏历史比较长期落后于印欧历史比较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根据大数据思路,通过计算机帮助对大量的藏缅语材料进行语素切分,从而使历史比较有了一个坚实的材料基础。第一章是综述藏缅语的研究现状,藏缅语语料来源与收集原则,以及处理语素的基本方法。第二章是对藏缅语各语支、语组的一些语言及方言的概述,包括对藏缅语的分类、各语支的概况等,主要是侧重于与语素研究有关的介绍,并着重于羌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及彝语支的具体情况。第三章以几种有构词前缀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前缀在这些语言中的功能及作用,为后续章节研究藏缅语的语素提供重要的方法,特别是如何剥离前缀获得基本语素的方法。第四章是本论文的关于语素的核心讨论部分,并根据收集到的藏缅语词汇分成9个大类,分别进行语素整理。第五章是结论,是在前两章的研究基础上,确立藏缅语的同源语素,从而为理清几个语支之间的亲疏关系,是对藏缅语历史比较法的改进,也为藏缅语的历史比较提供基础研究。

芦珺,谭晓平[6](2018)在《藏缅语鼻音的类型与共性》文中研究说明鼻音在汉藏语系中有重要的音系价值,虽然在在汉藏语各个语族中的表现不尽相同,但从调音部位以及方式上都存在着一些蕴含规则或者共性特征。文章考察了48种藏缅语鼻音的调音方式、部位以及鼻音所处位置,发现藏缅语中4鼻音、3鼻音以及8鼻音系统最为常见,清鼻音的出现蕴含常态鼻音的出现,并且在地理分布上呈现一条清鼻音长廊;在鼻音调音部位上,小舌/卷舌/硬腭?龈腭?双唇/齿龈/软腭。

沙娜[7](2018)在《彝语诺苏话量词研究》文中指出量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类。自汉语的量词单独立类以来,量词就受到了比较广泛的关注,甚至被看作是区别于印欧语系或其他语系语言的一大特点。尤其是在语言类型学理论视角下,量词次类中的个体量词和部分集合量词因其所具有的典型类型学特征而被概以“分类词”、“类别词”之名,并备受关注。除了类型学理论之外,也有不少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语法化理论视角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彝语语法研究的词类划分是在汉语词类划分的理论背景下展开的,所以彝语量词的立类并没有经历如汉语量词单独立类时那般的曲折历程。不过,这种立类上的便利并没有给彝语量词的研究带来必然的繁荣。时至今日,以汉语为代表的量词研究已成为热点研究的今天,彝语的量词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纯粹讨论彝语量词的学术论文都没几篇,专题性讨论彝语量词的着作更是闻所未闻。而实际上,彝语的量词也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个别的古谚语等比较固定的结构形式之外,量词在句法中的搭配运用具有强制性,语篇出现率极高,句法功能非常发达,语法功能的扩展形式丰富,具有其独有的类型学特征,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描写和研究。本文以彝语北部方言诺苏话的量词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类型学、语法化等理论的视角,参照量词类型学提出的分类词描写框架,比较全面详尽地描写彝语诺苏话的量词系统,分析其在语法、语义、语用等层面的各种表现特征。本文加上绪论和结语部分共八章,具体的章节内容为: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这个章节主要对选题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包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难点与创新点,论文章节的安排等情况。第二章是对选题的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及选题的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进行阐述。选题的理论背景主要是对类型学理论及语法化理论等进行简要的阐述,以说明选题研究是在这些理论框架下进行的。研究的方法有文献检索法,分析归纳法、比较分析法、结构主义描写分析法、转换分析法等;本选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北部方言的诺苏话,其中以圣乍话为主,所地话为辅;材料的来源有多本彝语权威字典、彝族传统经典文献、彝族经典口传故事、当代母语小说文本以及对母语自省获得的材料数据。第三章是在类型学视野下对彝语量词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探讨。首先,我们对彝语量词产生的历史层次、彝语量词产生的大概年代及其彝语量词产生的类型学动因等问题进行了探索与讨论;其次,我们对彝语量词的次范畴的分类情况、个体量词的丰富性、个体量词计量对象的扩展、通用量词的产生等情况进行了讨论和阐述。第四章的内容我们首先介绍一下国内外对量词的分类情况,并在此基础之上讨论哪一种分类法比较符合彝语量词的分类,并对彝语量词进行比较全面的统计分类和解释描写。其中,彝语亲属关系集体量词是最具彝语量词类型学特征的量词词类。我们第一次将其单独立类。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彝语量词的共时特征进行了总貌性的阐述。第五章主要是讨论彝语量词的形态及句法分布情况。在讨论彝语量词句法分布情况时,我们运用结构主义描写法、转换分析法、替换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等方法对彝族的量词的各类别进行描写和分析,以考察研究彝语名量词、动量词等量词类别的句法分布与句法功能。第六章是从语法化理论视角下对彝语量词的语法功能扩展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一个章节里,我们主要从彝语数量结构的扩展功能、彝语量词的构词功能、彝语量词的数标记功能、彝语量词的“助化”功能、彝语量词的强调凸显功能、彝语量词的修辞功能等六个方面来讨论彝语量词的语法化扩展功能。第七章专门探讨彝语量词定指和泛指的指涉功能。彝语量词的指涉功能实际上也是彝语量词语法功能得到扩展的一种情况,但由于这种语法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将其单列一章来讨论。在这个章节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对诺苏话北部次方言和南部次方言的量词的指涉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比较,并对彝语量词的定指结构的历史层次进行了梳理。第八章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进行简要的总结,指出论文的创新点、难点,并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王艳[8](2017)在《东亚语言结果式的类型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果”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功能范畴,但不同语言在表达这一功能范畴时可能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由于结果常由动作、过程所引起,因此,反映到语言形式上,表原因的形式主要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为主,但也有一些语言(如汉语)可以由表状态的形容词表达原因。综合各语言事实,表达行为与结果范畴的语言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类:动词及其形态、动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动词+附加词短语、动词+名词及其以上几类的镜像序列,少数语言中存在形容词+形容词的情况。本文使用“结果式”代指以上各种可能的语言形式。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结果式的某些蕴含共性与语族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本文主要从语言系属和句法语义两个维度对东亚区域范围内的语言的结果式进行研究。语言系属上,依次对汉藏语系(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和侗台语族)、南亚语系、阿尔泰语系进行介绍。句法语义上,从结果式的句法表征、语义解释以及句法-语义界面进行研究。最后从语言系属和句法语义两个维度所形成的交点间的规律及其蕴含共性,探求东亚地区语言结果式的区域性特征及其相应规则的动因。本文主要结论如下:(一)形态句法的特点从人类对“动作-结果”不同的认知策略来看,编码形式可以有“先因后果”(V-R)与“先果后因”(R-V)两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的大多数语言都是“先因后果”型,结果性成分R置于动作行为V之后,“V-R”的组合序列是各语言的优势序列。但这两大语系中也有少数语言存在“先果后因”的编码方式。但在阿尔泰语系语言与日语中,“先果后因”型与“先因后果”型都是重要的编码策略。东亚地区结果式大致可以分为词汇型、形态型与分析型三类。词汇型、形态型的出现频率与形态变化的丰富程度呈正相关,而形态丰富的语言与VR凝固程度呈反相关。阿尔泰语系结果式以词汇型、形态型为主,藏缅语族的藏语、羌语次之,景颇语与缅语支仍有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化。古代汉语与藏缅语编码形式非常相似。现代汉语以固定句法的VR为主,词汇型、形态型较少;越南语与汉语相近,苗瑶、侗台语族次之,彝语支也已经产生固定且能产的VR结果式。东亚地区结果式VR的发达程度,与语言形态丰富程度或者分析性特征显着程度有关,同时语序类型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依据是否有固定的句法形式及其能产性高低对其进行分类,VR结果式在东亚地区的分布有如下梯度:“汉语>越南语>苗瑶语族、侗台语族(泰语)>彝语支>日语>藏语>羌语>维吾尔语、韩语”。在藏缅语内部表现为“彝语支>缅语支>景颇语>藏语>羌语”。在彝语支内部也呈现一定层次,相较于彝语、傈僳语、纳西语,拉祜语有更为固定的句法形式与更强的类推力。东亚地区语言中进入结果式V的位置上的词类主要是活动动词,有些语言允许状态谓词进入V的位置,但大多数语言中成就动词与完成动词不会出现在V的位置上。少数语言如汉语允许性质形容词出现在V的位置上。能进入结果式R的位置上的词类,主要是形容词、状态谓词、成就动词以及语义发生虚化的动词。东亚地区V、R、O、NEG语序倾向性符合WALS的统计结果,其中SVO语序的语言,“SNegVO”语序为优势语序,VR入句后的语序有三种:(i)“S-NegV-R-O”、(ii)“S-Neg-V-O-R”(iii)“S-V-O-Neg-R”。SOV语序类型的藏缅语中,否定副词进入结果式的语序倾向是“S-O-Neg-V-R”。(二)语义特点如果一种语言中没有弱结果式,那么它也没有强结果式。换言之,如果一种语言中有强结果式,那么它必有弱结果式(Washio1999、2002)。弱结果式无标志,而强结果式有标志(Li Chao2007)。动作行为最自然的结果、规约性结果,容易与动词融合为VR,往往也具有较高使用频率,类推力越强,在越多的语言中使用。句法上有固定VR形式的语言,间接致使、强结果式更为多产。尽管其他语族的语言中也存在强结果式,但结果式的能产性并没有汉语的那么强。从跨语言来看,VR具有极强的类推力,语言中VR产生后,将会推动把更多的原因事件与结果事件压缩进VR内。从语义上看,语义相关度越高、使用频率越高,越容易融合为VR结果式。使用连词的情况,多是语义相关度不高,V与R的语义指向不同。指向宾语的结果式蕴含了指向主语的结果式。若一种语言有例外格标记结果式,那么它一定有指向宾语的结果式。(三)结果式事件结构模板东亚地区语言结果式有四类图式:[ACT]CAUSE[BECOME]、[ACT]CAUSE[ACT]、[BECOME]CAUSE[BECOME]、[BECOME]CAUSE[ACT]。其中,事件结构最为典型的是[[x ACT]CAUSE[BECOME[y]]]。先果后因结果式的事件结构模板主要是“[[BECOME[x]]BY[x ACTy]]”。东亚地区语言连动式比较发达,因此,表示高使动性动作的动词(“[x ACTy]”)可以出现在R的位置上。由于有的语言状态谓词不能出现在原因性成分位置(即V)上,因此,不会出现[[BECOME[x<STATE1>]]CAUSE[BECOME[x<STATE2>]]]。但汉语中有[[x]CAUSE[x ACTy]]类表示低使动性的性状形容词引发高使动性的动作。东亚语言结果式的出现与发展,既有语言内部因素也有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汉语结果式具有形式固定、组合灵活、能产性强的特点,以强大的生命力推动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结果式的发展,不仅影响了相同语序类型的苗瑶、侗台语族,也影响到SOV语序类型的藏缅语族。许多少数民族语的结果式的句法形式越来越趋于固定,更具有类推力。总之,语言接触推动VR结果式在东亚地区的发展。本文研究为结果式跨语言研究提供类型差异与共性的证据,有助于突破各单语研究的局限,重新认识这一个范畴,也有助于促进结果式在机器翻译与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赵志靖[9](2017)在《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历史语言学成功地解决了大部分欧洲语言的系属关系问题,从而其扩大研究范围,对世界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阐述语言间的渊源关系。亚洲语言最早从研究印度支那语言的历史关系开始,逐步建立汉藏语系。汉藏语言的系属分类研究已有近200年历史,近百年来,学界对汉藏语系分类存在较大分歧,导致一系列语言谱系分类的争议,涉及东亚大陆、东南亚半岛以及南太平洋区域整个东南半球的语言,包括侗台语、苗瑶语、藏缅语、汉语、南亚语、南岛语等。迄今为止,学界提出了台卡岱语系、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以及澳泰语系和华澳语系等诸多观点,观点的争论从具体语言的归属到语族之间关系等都有涉及,学者们为如何分类争论不休,很难取得共识。传统的语言分类方法,凭经验做定性分析,无法做语言之间关系程度的量化描述。词源统计法虽然能够对语言间关系做量化描述,但其本质是同源词的选取问题,而这就依赖于专家经验,因此该方法并不客观,容易引起争议。针对前人围绕汉藏语言分类研究出现的争议和分歧,本文的目标是依据计算语言学的原则,利用计算机手段,建立客观的、不依赖人主观判断的、可重复的语言分类系统。本文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方法,依据一定的数学模型,编制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来研究语言之间的相似关系,使得语言相似关系的研究形式化、算法化、自动化。客观的语言距离的测量方法是基于语言本身的差异。最近这些年,编辑距离被证明测量语言或方言间距离是有效的。编辑距离可应用于不同的语言学领域,如计算语言学和方言学等。Kessler于1995年第一次利用编辑距离测量爱尔兰盖尔语方言间的语言距离。从那以后,有很多的研究用这种方法来测量语言或方言间的距离,例如将编辑距离应用于测量荷兰方言、撒丁语、挪威语、斯堪的纳维亚语和德语等。以上大部分研究的是欧洲语言。除此之外,编辑距离还被应用于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突厥语、印度伊朗语系、玛雅语系、米塞-索克语系、奥托-曼格安语系、Huitotoan-Ocaina、Tacanan、Chocoan、穆斯科格语系、南亚语系等。编辑距离在德国马普所已有实践,获得较好成果,被证明是研究西方语言之间的语言距离的有效方法。编辑距离指的是字符串A转化为字符串B所需的最少编辑数。那么相应地应用到语言学中,一个语言变体的一串语音表达可以相应地对应到另一个语言变体的一串语音表达。编辑距离可以发现一个语音变换为另一个语音所需的最少编辑操作数。我们假设这反映了语音差异的感知方式和语言演化过程中的变化现象。那么基于任何一个关系词的不同语言的语音表达间的编辑距离,不同语言间的语言距离就可以被计算出来了。但是,Greenhill对基于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方法提出了质疑。Greenhill(2011)通过对南岛语族的语言数据进行二次抽样,选取其中的三个语言子集来测试基于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编辑距离法的分类结果与历史比较法相比,其正确率只有40%;通过使用统一的标音法对语言进行标音后,其正确率提高到最高65%。他认为编辑距离法不能精确地辨识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且,导致该方法性能低的主要原因是编辑距离在语言学方面的幼稚性。基于Greenhill的研究结论,本文利用Almeida&Braun调音系统对传统的编辑距离算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编辑距离语言分类方法的性能。然后,利用印欧语6种语言和汉藏语藏语支7种方言对改进的编辑距离算法进行了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编辑距离算法的分类结果与已有的传统语言学的研究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进而说明本文的改进编辑距离算法是可行的,其分类结果是可信的、客观的,可用于语言相似关系的计算并对其进行自动分类。以上系统化的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实现了算法化、自动化,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判断。最后,本文将上述建立好的分类系统应用于汉藏语系的语言相似关系的研究中,对东亚大陆以及东南亚—太平洋区域77种语言/方言(汉语、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南岛语、南亚语)做了一下分类,得到本文自己的语言分类结果,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汉语族、藏缅语族、南岛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南亚语族中的77种语言/方言做计量分类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编辑距离语言分类方法可以应用于东亚语言的研究中,完全可以拓展至中国境内所有语言或方言,从而对中国的语言或方言做出全面而准确的比较科学的分类。

何勒腊[10](2016)在《载瓦语语音研究》文中提出载瓦语是景颇族载瓦支系使用的一种语言,它与缅甸、阿昌、浪速、勒期、波拉、仙岛等语言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载瓦语主要分为龙准、迸瓦两种方言。载瓦人跨境而居,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盈江、陇川、瑞丽等县市,人口占境内景颇族总人口的六成之多,约八万余人;境外主要分布于缅甸克钦邦境内,其中恩迈卡、迈立卡两江以东的下游地带为聚居区,人口不详。本论文《载瓦语语音研究》所用到的载瓦语语料均来自德宏州境内,其中,芒市志丹村语料贯穿全篇,盈江鲁洛、陇川龙门、瑞丽户瓦等三个语言点的语料主要出现在第1章“载瓦语方言系属”及附录1“载瓦语方音词表及方音简介”两部分,用于说明载瓦语方音差异及各自语言点的音系描写。本论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载瓦语语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和分析。共时层面的研究主要描写芒市五岔路乡志丹村载瓦语的声韵调系统,并对其声母、韵母、声调等部分作较深入地分析。历时研究则重在运用历史层次分析法,分析载瓦语词汇的本体层和外借层,比较的范围主要限于载瓦语同汉语、缅甸语之间,研究旨在揭示语言演变的一些规律。此外,本文历时层面的研究还包括载瓦语形态分析、缅语支形态等相关问题。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1章绪论: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族属及民族流变”对景颇族和载瓦支系进行概述,主要从文献记载、口传历史、民族认定、民族分布等几个方面对景颇族的总体情况作了简要概述。并基于此,从支系概况、源流争议、方言系属及其文字使用情况等不同角度对载瓦支系作比较全面的介绍,为后面的语音描写和分析作铺垫,提供理据;第二部分“载瓦语研究回顾”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对载瓦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第三部分“研究设计”对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以及所用到的田野调查法、描写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语素分析法、历史层次分析法、历史比较语言学等现代前沿理论和方法作简要说明,并对本论文语料来源作适当介绍和说明。第2章载瓦语语音系统:对载瓦语语音系统进行系统描写,并对其声母、韵母、声调等部分中亟待解决的专题作描写和分析。同时,尝试运用韵律、区别特征矩阵等音系学理论对载瓦语语音现象进行描写。这一部分由以下几个版块组成:(1)载瓦语的声韵调;(2)载瓦语的音节结构;(3)载瓦语元音、辅音和声调的区别特征矩阵;(4)载瓦语声韵配合关系。第3章语言接触视域中的载瓦语:本章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对载瓦语同周边语言之间的关系作简要分析,试图在同一民族内部诸语言以及载瓦语同周边几种民族语言等多语种框架下探讨各语言之间的关系。这部分主要由以下几个版块组成:(1)同一民族内部的诸语言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载瓦语同勒期、浪速、波拉以及景颇等语言之间的关系);(2)载瓦语同周边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析与傣、德昂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第4章载瓦语的历时研究:本章与第二、第三章在内容上互为补充,联系紧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第二、第三章侧重于载瓦语语音的共时描写,本章则重在作历时比较与分析。共时描写可以为历时分析作铺垫,历时分析的成果又反过来促使共时描写做得更加深入。本章分作以下几个部分:(1)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有关载瓦语的调查材料之语音辨析;(2)载瓦语与汉语、缅甸语的关系词比较及其历史层次分析;(3)载瓦语的形态。第5章余论:对前述的观点及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作些补充说明,并提出笔者的一些困惑与展望。附录:附录1“载瓦语方音词表及方音简介”,包括载瓦语方音词表及载瓦语方言点简介两个部分;附录2“载瓦语声韵配合表”,简要给出了载瓦语声韵配合表,说明载瓦语声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本研究的创新处:1、本研究首次以近万条词汇的规模,对载瓦语进行语素切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共时音系分析,历史比较与历史层次分析。2、本研究首次提供近万条词语的载瓦语有声数据库。3、本研究首次把载瓦语的使动范畴放在汉藏语的大框架下作历史来源分析,指出载瓦语使动屈折手段都来自s-前缀,并且作出语音上的解释。4、本研究在藏缅语近音与浊擦音的大框架下,把前人的声母描写系统中的浊擦音v、?改为近音?、?。使载瓦语的声母系统更加系统化,更加可解释。5、本研究吸取近人的音节理论,对载瓦语的音节作音节音系学的分析。6、本研究首次对载瓦语的汉语关系词作历史层次分析,特别是上古/同源层的分析,很多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二、论景颇语在藏缅语中的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景颇语在藏缅语中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藏缅语描写语言学研究70年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启中国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先河的20世纪初期
二、建国70年以来的中国藏缅语族描写语言学研究
    (一)20世纪50、60年代大规模的语言调查、描写和研究取得显着成就
    (二)70年代末至今的藏缅语描写与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声调研究
        2.松紧元音研究
        3.量词研究
        4.复辅音声母等研究
        5.语法范畴研究
        6.语法形式研究
        7.语序及类型研究
        8.语法结构研究
        9.词汇研究
        1 0.新发现语言研究
三、藏缅语描写语言学研究的经验及展望

(3)量词与复数表达的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综述
        1.2.1 量词研究
        1.2.1.1 量词的词类属性
        1.2.1.2 量词的分类
        1.2.1.3 量词的性质与功能
        1.2.1.4 量词的类型学研究
        1.2.2 复数研究
        1.2.2.1 复数与复数义
        1.2.2.2 汉语的复数研究
        1.2.2.3 复数的类型学研究
        1.2.3 复数表达与量词
        1.2.4 小结
    1.3 样本、参项和语料
2 中国境内140种语言量词与复数表达
    2.1 汉藏语系
        2.1.1 量词
        2.1.1.1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
        2.1.1.2 藏缅语族
        2.1.1.3 苗瑶语族
        2.1.1.4 侗台语族
        2.1.2 复数表达
        2.1.2.1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
        2.1.2.2 藏缅语族
        2.1.2.3 苗瑶语族
        2.1.2.4 侗台语族
    2.2 南岛语系
        2.2.1 量词
        2.2.2 复数表达
    2.3 南亚语系
        2.3.1 量词
        2.3.2 复数表达
    2.4 阿尔泰语系
        2.4.1 量词
        2.4.2 复数表达
    2.5 混合语
        2.5.1 量词
        2.5.2 复数表达
    2.6 小结
3 中国境内语言的复数表达特点
    3.1 复数表达与名词生命度
    3.2 名词的复数表达手段
    3.3 代词的复数表达手段
        3.3.1 人称代词
        3.3.2 指示代词
        3.3.3 疑问代词
    3.4 名词与复数标志的相对语序
    3.5 复数标志使用的限制条件
    3.6 小结
4 量词与复数表达的关联
    4.1 量词类型与复数表达
        4.1.1 特殊的个体量词与复数表达
        4.1.2 不定量集合量词与复数表达
    4.2 (指)数量语序与复数表达语序
        4.2.1 数量语序与复数标志位置
        4.2.2 “指-名”语序与复数标志位置
    4.3 小结
5 量词与复数标志的同现
    5.1 量词发达型语言
    5.2 量词不发达型语言
    5.3 小结
6 绪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境内语言的量词、名词复数表达及语序
个人简介

(4)彝语清化鼻、边音声母的来源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现状
        (一) 彝语语音研究
        (二) 藏缅语清化音声母研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五、语料来源
        (一) 彝语支
        (二) 藏缅语
第二章 彝语清化鼻边音声母的来源
    一、彝语清边音声母l的来源
l'>(一) sl/zl/rl/hl>l
l'>(二) s(?)/r(?)>l
    二、彝语清鼻音声母m的来源
(?)m>m'>(一) sm>(?)m>m
m'>(二) rn>m
    三、彝语清鼻音声母n的来源
n'>(一) sn/s(?)/s(?)/(?)n/hn>n
n'>(二) rn/rn>n
    四、总结
第三章 彝语方言清化鼻边音声母的对应
    一、清化边音l的声母对应
        (一) l→(?)l/tl(复辅音声母)
        (二) l→t(塞音声母)
        (三) l→l(浊边音)
        (四) l→l/x/h(擦音声母)
        (五) l→m/n/(?)/(?)(鼻音声母)
        (六) 小结
    二、清化鼻音m的声母对应
        (一) m→h(擦音声母)
        (二) m→m/n/(?)/(?)(鼻音声母)
        (三) 小结
    三、清化鼻音n的声母对应
        (一) n→(?)n(复辅音声母)
        (二) n→x/h(擦音声母)
        (三) n→n/(?)/(?)/(?)(浊鼻音声母)
        (四) n→l(浊边音)
        (五) 小结
    四、总结
第四章 彝语清化鼻边音声母与元音的松紧对应
    一、缅彝语鼻边音声母清浊与元音松紧对应情况
        (一) l→l
        (二) m→m/n→n
    二、彝语方言鼻边音声母清浊与元音松紧对应情况
        (一) l→l
        (二) m→m
        (三) n→n
    三、总结
第五章 彝语清化鼻边音声母的语音演变轨迹
    一、彝语清化边音l的语音演变路径
    二、彝语清化鼻音m的语音演变路径
    三、彝语清化鼻音n的语音演变路径
第六章 结语
    一、结论
    二、不足
    三、研究展望
附录一 (彝语)
附录二 (藏缅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藏缅语同源语素比较研究 ——基于语素及语音对应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1.2 藏缅语研究现状与回顾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语料收集与语料来源
    1.5 语素分析基本方法
第2章 藏缅语语言、方言及谱系
    2.1 藏缅语概况
    2.2 藏缅语划分方法及几种分类
    2.3 藏缅语主要特征
    2.4 藏-喜马拉雅语群
    2.5 那嘎-博多-钦语群
    2.6 羌-景颇语支
    2.7 缅-彝语群
    2.8 克伦语群
    2.9 藏缅语的早期文字材料
第3章 藏缅语语素的前缀分析
    3.1 古藏文前缀种类及分布条件
    3.2 古藏文前缀?-与s-功能分析
    3.3 嘉戎语前缀种类及功能
    3.4 羌语支趋向前缀
第4章 藏缅语语素的语音分析
    4.1 语素的义项范围
    4.2 语素的对应关系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正文引用语料的简称及来源
附录2 国内的藏缅语语言及方言丛书系列的主要着录
附录3 语法标记缩略语
附录4 藏缅语常用英文资料中的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藏缅语鼻音的类型与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藏缅语鼻音的出现频数
二、藏缅语鼻音的调音部位
三、藏缅语不同音节位置的鼻音
四、藏缅语鼻音的类型与共性
结语

(7)彝语诺苏话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彝语研究现状
        1.2.1 国外彝语研究
        1.2.2 国内彝语研究
    1.3 彝语量词研究现状
        1.3.1 彝语量词的分类流派
        1.3.2 彝语量词的研究
    1.4 选题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选题的难点
        1.4.2 选题的创新点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理论方法及材料来源
    2.1 研究理论背景
        2.1.1 语言类型学理论
        2.1.2 语法化理论
    2.2 研究的方法及目标
    2.3 研究材料来源
第3章:彝语量词的产生和发展
    3.1 彝语量词的产生
        3.1.1 彝语量词产生的历史层次
        3.1.2 彝语量词产生的层次年代
        3.1.3 彝语量词产生的类型学动因
    3.2 彝语量词的发展
        3.2.1 彝语量词次范畴及个体量词的发展
        3.2.2 彝语个体量词计量对象的扩展
        3.2.3 彝语通用量词的产生
第4章:彝语量词的分类与共时特点
    4.1 彝语量词的分类
    4.2 彝语量词的分项解释与统计
        4.2.1 个体量词
        4.2.2 集合量词
        4.2.3 亲属关系量词
        4.2.4 度量衡量词
        4.2.5 时间量词
        4.2.6 临时量词
        4.2.7 动量词
    4.3 彝语量词的共时特点
        4.3.1 彝语量词的系统趋于稳定
        4.3.2 彝语量词的组合能力强
        4.3.3 彝语量词的单音节性
        4.3.4 彝语名量词相对发达
        4.3.5 彝语量词存在音变的特点
        4.3.6 彝语量词实词性强
        4.3.7 彝语量词名物化功能强
        4.3.8 彝语量词广泛的通用性
        4.3.9 彝语量词“ABAB”式重叠
        4.3.10 彝语量词的色彩义
第5章:彝语量词的形态与句法分布
    5.1 彝语量词的形态
    5.2 彝语量词的句法分布
        5.2.1 名量词的句法分布
        5.2.2 动量词的句法分布
    5.3 小结
第6章:彝语量词语法功能的扩展
    6.1 数量结构的功能扩展
        6.1.1 序指结构
        6.1.2 遍指结构
        6.1.3 逐指结构
        6.1.4 约指结构
        6.1.5 分指结构
        6.1.6 倍指结构
        6.1.7 比较级的结构
    6.2 量词的构词功能
        6.2.1 词根化构词
        6.2.2 词根重叠化构词
        6.2.3 词缀化构词
        6.2.4 名物化构词
        6.2.5 四音格化构词
    6.3 数标记的功能
    6.4 个体量词助化功能
    6.5 修辞的功能
    6.6 强调凸显的功能
第7章 彝语量词指涉功能与历史层次
    7.1 所地话量词的泛指与定指功能
        7.1.1 所地话量词的泛指结构与意义
        7.1.2 所地话量词的定指结构与意义
    7.2 圣乍话量词的定指与泛指
        7.2.1 圣乍话量词的泛指结构与意义
        7.2.2 圣乍话量词的定指结构与意义
    7.3 彝语量词定指结构的历史层次
        7.3.1 所地话定指结构的历史层次
        7.3.2 圣乍话定指结构的历史层次
第8章: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8.2 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量词的分类语句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东亚语言结果式的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本文研究框架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1.5 语料来源及标注说明
第二章 结果式研究综述
    2.1 VR结果式的界定
        2.1.1 关于真假结果式VR的讨论
        2.1.2 关于VR结果式的名称
        2.1.3 结果式的特点
        2.1.4 结果式VR的判定
        2.1.5 跨语言研究中结果式的定义
    2.2 结果式形态与句法
        2.2.1 V与R的类型
        2.2.2 V、R、O排序
    2.3 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2.3.1 结果式的语义类型
        2.3.2 结果式的语义指向
    2.4 结果式论元实现
        2.4.1 有关句法映射的观点
        2.4.2 结果式的论元配置
        2.4.3 结果式的事件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结果式
    3.1 汉语概况
    3.2 汉语结果式句法表现
        3.2.1 现代汉语结果式的编码形式
        3.2.2 进入结果式VR的词类及结果式类型
        3.2.3 VR特殊用法及其相关句式
        3.2.4 汉语结果式句法在历时上的演变
    3.3 汉语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3.3.1 结果式的语义类型
        3.3.2 结果式的语义指向
    3.4 汉语结果式论元实现
        3.4.1 结果式的论元配置
        3.4.2 结果式的事件结构模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结果式
    4.1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概况
        4.1.1 藏缅语族语言概况
        4.1.2 藏缅语族结果式研究现状
    4.2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结果式的形态与句法
        4.2.1 藏语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4.2.2 羌语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4.2.3 景颇语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4.2.4 缅语支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4.2.5 彝语支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4.2.6 藏缅语结果式句法表现的特点
    4.3 藏缅语族结果式语义特点
        4.3.1 藏语支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4.3.2 羌语支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4.3.3 景颇语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4.3.4 缅语支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4.3.5 彝语支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4.4 藏缅语族结果式论元实现
        4.4.1 藏语与羌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4.4.2 景颇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4.4.3 载瓦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4.4.4 拉祜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藏语系苗瑶、侗台语族结果式
    5.1 汉藏语系苗瑶、侗台语族概况
        5.1.1 苗瑶语族情况及语料来源
        5.1.2 侗台语族情况及语料来源
    5.2 苗瑶、侗台语族结果式的句法表现
        5.2.1 结果式的判定标准
        5.2.2 苗瑶语族结果式句法表现
        5.2.3 侗台语族结果式的句法表现
    5.3 苗瑶、侗台语族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5.3.1 苗瑶语族结果式语义特点
        5.3.2 侗台语族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5.4 苗瑶、侗台语族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5.4.1 苗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5.4.2 壮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5.4.3 傣语与泰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亚语系结果式
    6.1 南亚语系概况
        6.1.1 南亚语系语言概况
        6.1.2 南亚语系结果式研究现状
    6.2 南亚语系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6.2.1 V-R类型
        6.2.2 使动范畴
        6.2.3 “先果后因”的编码形式
    6.3 结果式的其他句法表现
        6.3.1 关于V、R、O的语序
        6.3.2 处置式、被动句
        6.3.3 可能式、否定形式
    6.4 南亚语系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6.4.1 南亚语系结果式的语义类型
        6.4.2 南亚语系结果式的语义指向
    6.5 南亚语系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6.5.1 佤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6.5.2 越南语结果式的论元实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阿尔泰语系结果式
    7.1 阿尔泰语系结果式研究概况
    7.2 维吾尔语结果式
        7.2.1 维吾尔语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7.2.2 维吾尔语结果式的语义与事件结构模板
    7.3 韩语结果式
        7.3.1 韩语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7.3.2 韩语结果式语义特点
        7.3.3 韩语结果式的事件结构模板
    7.4 日语结果式
        7.4.1 日语结果式的研究概况
        7.4.2 日语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7.4.3 日语结果式的语义特点
        7.4.4 日语结果式的事件结构模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跨语言的规则与类型学解释
    8.1 关于形态句法的倾向性与蕴含规则
        8.1.1 各语言结果范畴的编码形式
        8.1.2 各语言进入V、R的词类
        8.1.3 语序类型(SOV\SVO)与V、R、O组合的倾向性
        8.1.4 结果式与处置句、被动句的关系
        8.1.5 结果式的否定形式
    8.2 关于语义的倾向性与蕴含规律
        8.2.1 强弱结果式在各语系、语族间的分布
        8.2.2 指向宾语与主语在各语系、语族间的分布
        8.2.3 歧义句
    8.3 关于事件结构的倾向性与蕴含规律
    8.4 结果式VR在东亚地区语言中普遍使用的条件
        8.4.1 语言内部因素
        8.4.2 语言外部因素
第九章 结语
    9.1 本文研究主要发现与创新点
    9.2 本文研究局限性及研究前景
附录
参考文献

(9)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提出
    1.1 研究分歧
        1.1.1 李方桂的中国语言关系观
        1.1.2 本尼迪克特的东亚语言关系观
        1.1.3 沙加尔的东亚超级语系观
    1.2 研究目标
    1.3 章节安排
第2章 语言关系研究方法论
    2.1 历史比较法
        2.1.1 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
        2.1.2 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
    2.2 计量法
        2.2.1 特征统计法
        2.2.2 词源统计法
        2.2.3 对历史比较法和计量统计法的评论
    2.3 自动相似关系判断法
        2.3.1 方法阐述
        2.3.2 结果举例
        2.3.3 ASJP的进一步发展
    2.4 本文采用的方法
第3章 编辑距离算法与改进
    3.1 序列比对
    3.2 编辑距离算法简介
        3.2.1 编辑距离定义
        3.2.2 编辑距离算法的计算步骤
        3.2.3 编辑距离原理
        3.2.4 回溯路径
        3.2.5 路径选择
        3.2.6 归一化
        3.2.7 最长对齐序列长度的计算
        3.2.8 语言学应用案例
    3.3 元音及辅音间距离的计算
        3.3.1 Almeida&Braun调音系统简介
        3.3.2 元音及辅音间的距离
    3.4 基于ALMEIDA&BRAUN调音系统的编辑距离算法改进
    3.5 语言距离计算
        3.5.1 比较词表的选择
        3.5.2 计算过程
    3.6 语言距离分析
        3.6.1 聚类分析
        3.6.2 多维尺度分析
第4章 改进编辑距离算法的验证
    4.1 印欧语
        4.1.1 印欧语的分类
        4.1.2 印欧语的谱系图
        4.1.3 改进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结果
    4.2 藏语
        4.2.1 藏语方言的分布
        4.2.2 藏语方言的分类
        4.2.3 改进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结果
    4.3 总结
第5章 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分类
    5.1 诸家的分类
    5.2 本文的分类
        5.2.1 语言材料
        5.2.2 距离矩阵
        5.2.3 语言关系分类结果
        5.2.4 每个语族的内部分类
    5.3 本文方法与词源统计法的比较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文的重要观点
    6.3 本文研究的特色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载瓦语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族属及民族流变
        1.1.1 景颇族概况
        1.1.1.1 有文献记载的历史
        1.1.1.2 口传历史
        1.1.1.3 民族认定
        1.1.1.4 民族分布
        1.1.1.4.1 人口分布
        1.1.1.4.2 地理分布
        1.1.2 载瓦支系概况
        1.1.2.1 载瓦支系简介
        1.1.2.2 对载瓦支系的不同认识
        1.1.2.3 方言系属及文字创制使用情况
        1.1.2.3.1 方言系属
        1.1.2.3.2 载瓦文创制使用情况
    1.2 载瓦语研究回顾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1.1 上个世纪50年代有关载瓦语的调查研究
        1.2.1.2 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
        1.2.1.3 本世纪初至今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论文布局
        1.3.3 调查对象及语料来源
第2章 载瓦语语音系统
    2.1 载瓦语的声韵调
        2.1.1 声母
        2.1.1.1 声母概述
        2.1.1.2 腭化声母
        2.1.1.3 载瓦语声母?与?
        2.1.2 韵母
        2.1.2.1 韵母概述
        2.1.2.2 载瓦语松紧元音
        2.1.2.2.1 松紧元音
        2.1.2.2.2 载瓦语松紧元音
        2.1.2.3 载瓦语韵母系统的不对称性
        2.1.2.3.1 亲属语语言中带-i复合元音韵母配合情况
        2.1.2.3.2 音理上的考察
        2.1.3 声调
        2.1.3.1 载瓦语的声调
        2.1.3.1.1 声调小议
        2.1.3.1.2 载瓦语声调的一般概况
        2.1.3.1.3 载瓦语声调调值
        2.1.3.1.4 载瓦语声调现状
        2.1.3.1.5 载瓦语声调的演变
        2.1.3.1.6 载瓦语声调演变小结
        2.1.3.2 连读变调
        2.1.3.2.1 载瓦语连读变调
        2.1.3.2.2 载瓦语双音节连读变调的几条规则
        2.1.3.2.3 载瓦语连读变调的韵律分析
    2.2 载瓦语的音节结构
        2.2.1 音节概述
        2.2.2 汉藏语系语言视野下的音节研究
        2.2.3 载瓦语的音节结构
    2.3 载瓦语元音、辅音和声调的区别特征矩阵
        2.3.1 元音音位区别特征矩阵
        2.3.2 辅音音位区别性特征
        2.3.3 声调区别特征矩阵
    2.4 载瓦语声韵配合关系
第3章 语言接触视域中的载瓦语
    3.1 同一民族内部诸语言之间的关系
        3.1.1 载瓦语和浪速、勒期、波拉等同语支语言的关系
        3.1.2 载瓦语和景颇语的关系
    3.2 载瓦语同周边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
        3.2.1 载瓦语和傣语的关系
        3.2.2 载瓦语和德昂语的关系
        3.2.3 小结
第4章 载瓦语的历时研究
    4.1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有关载瓦语的调查材料之语音辨析
        4.1.1 例词与例句
        4.1.2 几点反思
    4.2 载瓦语与汉语、缅甸语的关系词比较及其历史层次*
        4.2.1 载瓦语语素分析
        4.2.2 载瓦语同缅甸语的关系词及历史层次
        4.2.3 载瓦语中汉语关系词的历史层次
        4.2.3.1 上古层次
        4.2.3.2 中古层次
        4.2.3.3 近古、现代层次
        4.2.3.4 小结
    4.3 载瓦语的形态
        4.3.1 载瓦语形态研究
        4.3.2 载瓦语使动范畴
第5章 余论
    5.1 载瓦语及缅语支语言的部分音变规律
    5.2 困惑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载瓦语方音词表及方音简介
    1.1 载瓦语方音词表
    1.2 载瓦语方言点简介
        1.2.1 志丹村景颇社
        1.2.2 盈江鲁洛
        1.2.3 陇川龙门
        1.2.4 瑞丽户瓦
附录2 载瓦语声韵配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景颇语在藏缅语中的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藏语类型比较方法论[J]. 戴庆厦. 汉语学报, 2022(01)
  • [2]中国藏缅语描写语言学研究70年述略[J]. 普忠良,杨翠英.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06)
  • [3]量词与复数表达的类型学研究[D]. 孙晓雪. 浙江大学, 2019(01)
  • [4]彝语清化鼻、边音声母的来源及演化[D]. 韩海琼. 云南大学, 2019(03)
  • [5]藏缅语同源语素比较研究 ——基于语素及语音对应的分析[D]. 葛佳琦.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藏缅语鼻音的类型与共性[J]. 芦珺,谭晓平.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8(02)
  • [7]彝语诺苏话量词研究[D]. 沙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东亚语言结果式的类型学研究[D]. 王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9]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D]. 赵志靖.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10]载瓦语语音研究[D]. 何勒腊.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论景颇语在藏缅语中的地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