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位孢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永昌,二迭纪,植物化石,原位孢子
原位孢子论文文献综述
孙凡凯[1](2019)在《甘肃永昌二迭纪楔叶类和真蕨类化石及其原位孢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是地球历史上陆生维管植物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植物化石以有节类、石松类、真蕨、种子蕨等为主,这一时期对植物系统演化及古地理分布的研究尤为重要。植物化石是植物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产物,在研究植物的起源、演化以及与环境之间联系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甘肃永昌地区二迭系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这些材料不仅为日后晚古生代植物化石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对比材料,同时对研究区的楔叶属及Cyathocarpus的物种多样性、植物古地理学、晚古生代永昌地区植物群样貌、华北,阿拉善与华南地区植物群组成因子之间的交流以及古板块的相对位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化石材料采自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二迭系乌拉尔统太原组及山西组,通过对化石的形态结构对比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楔叶类和真蕨类植物大化石(营养叶、生殖叶和孢子穗)进行了系统分类与鉴定。利用原位孢子分析法获得Cyathocarpus的原位孢子团,使用光学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微细结构进行了研究。另外,通过统计全球晚古生代的化石记录,探讨了Cyathocarpus及楔叶属的植物古地理学(起源、演化及地史变迁等)等问题。鉴定出甘肃永昌地区乌拉尔统太原组楔叶类2属5种化石:Sphenophyllum spathulatum、S.thonii、S.kawasakii、S.oblongifolium以及Bowmanites yongchangensis sp.nov.。其中包括营养叶和繁殖器官。基于这些楔叶属的新材料,对椭圆楔叶以及马齿楔叶的茎轴表面纵纹、叶片分裂次数等特征进行了修订。同时报道了楔叶穗属1新种Bowmanites yongchangensis sp.nov.,对其孢子囊及孢子叶的形态特征做了详细的描述。此外,本文对研究区乌拉尔统山西组地层中保存完好的真蕨类营养叶与生殖叶进行了深入研究,共鉴定1属1新种:Cyathocarpus yongchangensis sp.nov.。标本的聚合囊由4–5个孢子囊组成,辐射状排列,并以囊柄着生于叶片上。原位孢子较小,直径在21μm和30μm之间,为单缝粒面孢,没有保存环带结构。其中,Cyathocarpus的聚合囊及原位孢子的微细结构为华夏植物群中首次获得,补充了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真蕨类化石繁殖器官的微细结构特征。结合全球大量化石记录,对甘肃永昌地区中的楔叶属以及Cyathocarpus的物种多样性、起源与地理变迁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研究区晚古生代楔叶属及Cyathocarpus呈现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且上述植物均为晚古生代欧美植物群与华夏植物群的共有分子,表明晚古生代欧美与华夏植物群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交流。而通过对真蕨类化石不同属的出现时间、聚合囊特征、孢粉学及叶形特征进行对比与讨论,可以推测Cyathocarpus、Zhutheca、Danae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推测它们的演化顺序为Cyathocarpus-Zhutheca-Danaea。(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辛存林,王露菡,季健健,张亚梅[2](2017)在《甘肃窑街中侏罗世Coniopteris spectabilis的原位孢子及锥叶蕨属的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在甘肃窑街中侏罗统窑街组发现的真蕨类化石进行系统描述,通过与相似种的蕨叶、叶脉、羽片、小羽片分裂的程度及裂片形状等特征的对比,明确该化石植物为Coniopteris spectabilis Brick。通过实验分析揭示出C.spectabilis的原位孢子基本特征:极面观为叁角形、圆叁角形,顶角钝圆,叁边线平直或微凸;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椭圆形,近极微突出;极面观直径38~54μm,平均46μm;叁射线平直或微弯,部分隆起为脊线状。同时,将其与窑街地层中相似分散孢子的形态、直径、叁射线等特征对比后认为,Deltoidospora irregularis是C.spectabilis的孢子,后者为前者的母体植物。基于中国已发现的44种锥叶蕨的时空分布记录发现,从早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中国锥叶蕨属分布总体呈向北推移的趋势,分布范围逐渐缩小,也反映出适宜锥叶蕨生长的温带气候区的总体分布也相应地有向北推移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王永栋,李丽琴,G.Guignard,D.Dilcher,谢小平[3](2015)在《华南叁迭纪一种双扇蕨科植物的繁殖器官构造及原位孢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Clathropteris was a typical dipterid fern with well documented fossil record and was widely dispersed during the Mesozoic;however,our knowledge of fertile structures including in situ spores for this genus is still very limited.Here we report well-preserved compression specimens of Clathropteris obovata Oishi from the(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0)
程晨[4](2012)在《宁夏中卫下河沿两种晚石炭世有节类球果及其原位孢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中卫下河沿窑沟剖面的石炭-二迭系地层出露完整,自下而上发育靖远组、红土洼组、羊虎沟组、太原组、山西组等,其中靖远组与红土洼组代表纳缪尔期(Namurian)沉积。由于该剖面构造简单,动植物化石丰富,地质年代较为明确,为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针对采自剖面第8层(红土洼组中部)的有节类孢子囊穗进行了形态学和原位孢子研究。利用形态对比与原位孢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该类孢子囊穗的属种鉴定,尤其是形态保存较差的标本的鉴定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提高了属种鉴定的可靠程度。通过与相关大化石属种的系统对比,并结合原位孢子(Calamospora型)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本文建立了芦木类孢子囊穗两个新种,即:Calamostachys xiaheyanensis sp. nov.及Palaeostachya xiaheyanense sp. nov.的两个新种,及一个原位孢子新种,即Calamospora xiaheyanense sp. nov.。同时,本文还详细阐述了获得原位孢子处理的方法。通过详细的观察和分析作者发现Calamostachys xiaheyanensis sp. nov.(图版1,图1—13,图版2,图10—13)为圆柱形球果,上部逐渐收缩并形成一个尖顶,中段宽度均匀,基部急剧变窄,连接有一短柄。球果至少155mm长,连同孢子叶的宽度为8-15mm,柄长大于8mm。苞子叶约5-7mm长,在轴上呈轮状排列。实验分析得到的原位孢子Calamospora xiaheyanensis sp. nov.(图版3,图1—12,图版4,图1—12)具有以下特征:直径约55μm;赤道轮廓为近圆形-圆形;孢子叁射线清晰、简单,叁射线长度为半径的1/3至班;接触区痕不明显,外壁较薄,约1μm;表面大都具有穴状纹饰。这些特征可归入Calamospora属,但与该属内已知种区别明显,故单独列为一个新种。Palaeostachya xiaheyanense sp. nov.(图版2,图1—9)的特征为穗果长至少80mm,穗轴每节约4mcm长,压痕宽约18—20mm,苞片长约3倍于节长,从节处横伸出,再向上覆于孢子囊上,孢子囊卵圆形,直径约0.3mm,每轮约6个。因标本保存较差没有分析出原位孢子。(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2-05-01)
辛存林,魏明,陈世伟,孟健,都卫东[5](2012)在《甘肃窑街中侏罗世植物化石Coniopteris simplex的原位孢子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揭示了Coniopteris simplex的原位孢子特征,甘肃窑街盆地中侏罗世Coniopteris simplex原位孢子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孢子为四面体形,极面观为叁角形至圆叁角形,顶角钝圆,叁边线内凹;体积小,极面观直径为25~38μm,平均约30μm;叁射线平直或微弯,其长度为半径的2/3~3/4,宽度较窄,具唇状边缘。外壁近于光滑,但具多条不规则的褶皱;无周壁;孢子的颜色以黄褐色为主。明确了Cyathidites minor可能是Coniopterissimplex孢子,后者为前者的母体植物。(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辛存林,陈世伟,都卫东,魏明[6](2011)在《甘肃窑街中侏罗世Coniopteris margaretae的原位孢子与分散孢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分析,揭示了甘肃窑街盆地中侏罗世Coniopteris margaretae的原位孢子特征,可以概括为:孢子为四面体形,极面观为圆叁角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体积较大,极面观直径为50~70μm,平均约64μm;叁射线平直,其长度为半径的2/3~3/4;外壁光滑无纹饰;无周壁;孢子的颜色以黄褐色为主。明确了Cyathidites australis是Coniopteris margaretae的孢子,后者为前者的母体植物,从而为进一步研究Coniopteris margaretae的地理分布、生态特征提供了新的线索。我国侏罗纪的孢粉资料表明,阿连—巴柔期孢粉植物群中,在比较繁盛的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中,仍以亚热带、热带气候带的分子为主,而干旱气候带的掌鳞杉科植物极其稀少。因此,可推断窑街盆地中侏罗世阿连—巴柔期的古气候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型气候。(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1年05期)
杨小菊,张武,郑少林[7](2010)在《辽西侏罗纪一块有营养羽片、生殖羽片和原位孢子的紫萁根茎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报道辽宁北票长皋乡侏罗纪髫髻山组的一块保存有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解剖构造的真蕨类紫萁科植物化石.标本为一块高约50cm、直径35~41cm的柱状体,其中保存了根茎、营养羽片和生殖羽片及原位孢子等器官.通过对茎的切片观察发现该化石应为紫萁科的Ashicaulis.紫萁科的根茎化石在世界各地、尤其是辽西及周边地区的中生代地层中时有产出,但同时保存了根茎、营养羽片、生殖羽片及原位孢子的紫萁科化石迄今还未见报道.这样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化石对正确恢复地史时期紫萁科植物的整体面貌,全面研究这类植物的生物学性质、形态演化以及古环境和古气候的变迁都提供了重要和可靠的化石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0年32期)
辛存林,孟健,魏明,陈世伟,都卫东[8](2010)在《侏罗纪五种锥叶蕨植物原位孢子及其与分散孢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实验分析和镜下鉴定,研究了甘肃窑街盆地中侏罗世五种锥叶蕨的原位孢子,揭示其孢子囊群和原位孢子特征.通过对比发现:其原位孢子与地层中的五种分散孢子较为一致,而且大化石与分散孢子的地史、地理分布范围也相同,因而认为Cyathidites australis是Coniopterismargaretae的孢子,后者为前者的母体植物;Cyathidites medicus是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的孢子,后者为前者的母体植物;Cibotiumspora dicksoniaeformis是Coniopteris lanzhouensis的孢子,后者为前者的母体植物;Punctatisporites triassicus是Coniopteris bella的孢子,后者为前者的母体植物;Cyathidites minor是Coniopteris spectabilis的孢子,后者为前者的母体植物.(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辛存林,孙柏年[9](2009)在《甘肃窑街侏罗纪几种植物化石的原位孢子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窑街盆地中侏罗世蚌壳蕨科植物的大化石已经研究得很详细,但对其原位孢子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重点分析了其原位孢子的特征,并丰富、佐证了其大化石研究成果的可靠性。通过分析6种中侏罗世蚌壳蕨科植物的原位孢子特征,明确了原位孢子与母体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探讨了部分原位孢子与相应地层中的分散孢子的关系。1)简单锥叶蕨:二次羽状复叶,蕨叶为矛形或线状矛形。小羽片纤细,菱状卵形,全缘。实羽片与(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0-01)
Gaetan,Guignard,王永栋,倪庆,田宁,蒋子堃[10](2007)在《中国湖北西部早侏罗世一种双扇蕨科植物及其原位孢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生的双扇蕨科植物只有 Dipteris 一属,目前仅分布于印支—马来半岛以及中国南方地区。 Dictyophyllum(网叶蕨属)是真蕨植物双扇蕨科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化石属,在南北半球的中生代早期沉积中已经报道有20余种。在中生代,Dictyophyllum 只有4个种的原位孢子报道于英国和德国叁迭—侏罗系地层中。我们根据中国湖北早侏罗世的香溪植物群中采集的保存完好的压型植物化石标本,采用光学和扫描电镜仔细观察研究了 Dictyophyllum nilssonii(Brongniart) Nathorst 的孢子囊构造和原位孢子特征。D.nilssonii 孢子囊散布在实羽片上,直径为300—450 μm,每个孢子囊内含200—280个原位孢子。孢子为典型的叁缝孢类型,极面轮廓叁角形—亚叁角形,角部浑圆,近极面具弓形的射线加厚。这些原位孢子直径约38—45μm,可与分散孢子属 Dictyophyllidites(拟网叶蕨)相比较。当前发现于湖北西部的材料代表了 Dictyophyllum 原位孢子化石在亚洲中生代的首次详细记录,为研究双扇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演化提供了生殖器官方面的证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9-01)
原位孢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在甘肃窑街中侏罗统窑街组发现的真蕨类化石进行系统描述,通过与相似种的蕨叶、叶脉、羽片、小羽片分裂的程度及裂片形状等特征的对比,明确该化石植物为Coniopteris spectabilis Brick。通过实验分析揭示出C.spectabilis的原位孢子基本特征:极面观为叁角形、圆叁角形,顶角钝圆,叁边线平直或微凸;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椭圆形,近极微突出;极面观直径38~54μm,平均46μm;叁射线平直或微弯,部分隆起为脊线状。同时,将其与窑街地层中相似分散孢子的形态、直径、叁射线等特征对比后认为,Deltoidospora irregularis是C.spectabilis的孢子,后者为前者的母体植物。基于中国已发现的44种锥叶蕨的时空分布记录发现,从早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中国锥叶蕨属分布总体呈向北推移的趋势,分布范围逐渐缩小,也反映出适宜锥叶蕨生长的温带气候区的总体分布也相应地有向北推移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位孢子论文参考文献
[1].孙凡凯.甘肃永昌二迭纪楔叶类和真蕨类化石及其原位孢子[D].兰州大学.2019
[2].辛存林,王露菡,季健健,张亚梅.甘肃窑街中侏罗世Coniopterisspectabilis的原位孢子及锥叶蕨属的时空分布[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王永栋,李丽琴,G.Guignard,D.Dilcher,谢小平.华南叁迭纪一种双扇蕨科植物的繁殖器官构造及原位孢子(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4].程晨.宁夏中卫下河沿两种晚石炭世有节类球果及其原位孢子研究[D].云南大学.2012
[5].辛存林,魏明,陈世伟,孟健,都卫东.甘肃窑街中侏罗世植物化石Coniopterissimplex的原位孢子特征研究[J].地质科学.2012
[6].辛存林,陈世伟,都卫东,魏明.甘肃窑街中侏罗世Coniopterismargaretae的原位孢子与分散孢子的关系[J].地质科技情报.2011
[7].杨小菊,张武,郑少林.辽西侏罗纪一块有营养羽片、生殖羽片和原位孢子的紫萁根茎化石[J].科学通报.2010
[8].辛存林,孟健,魏明,陈世伟,都卫东.侏罗纪五种锥叶蕨植物原位孢子及其与分散孢子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9].辛存林,孙柏年.甘肃窑街侏罗纪几种植物化石的原位孢子特征研究[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2009
[10].Gaetan,Guignard,王永栋,倪庆,田宁,蒋子堃.中国湖北西部早侏罗世一种双扇蕨科植物及其原位孢子[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