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原甲藻微生物多样性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利玛原甲藻微生物多样性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论文摘要

原甲藻是典型的赤潮甲藻,对海洋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它的代谢产物种类多样且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其代表产物冈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1,DTX-1)是导致腹泻性贝毒(diarrhe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的主要组分,通过在海产品中的积累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并且可能会导致癌症的发生,然而它又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因此原甲藻代谢产物成为了海洋天然产物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后续研究微藻产毒与其共附生微生物间的关系,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PL11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样品中共附生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度信息。测序共获得42065条序列,68个OTU;稀释曲线表明测序深度足够;多样性指数Simpson值为0.097,Shannon值为2.807。PL11来源共附生菌包括5门,14纲,26目,38科及54属。其中优势门(>5%)为3个,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5.5%)、拟杆菌门(Bacteriodetes,11.5%)以及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x,8.5%)。优势纲(>5%)为4个,包括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51.7%)、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31.8%)、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9.9%)以及OM190纲(8.9%);优势属(>5%)为6个,侏囊菌科下未分类属(norank Nannocystaceae,21.8%)、Pyruvatibacte属(11.6%)、Phaeodactylibacter属(9.4%)、生丝单胞菌科下未分类属(norank Hyphomonadaceae,8.5%)、OM190纲下未知属(8.1%)以及Roseovarius属(7.9%)。从PL11培养物中分离获得可培养细菌9株,分属于8个属,包括Ochrobactrum sp.(2株)及Microbacterium sp.、Algoriphagus sp.、Ponticoccus sp.、Hoeflea sp.、Labrenzia sp.、Sphingopyxis sp.、Erythrobacter sp.各1株。其中菌株PL11-1为潜在新种。菌株PL11-1与fan3-1可能与藻细胞产毒密切相关。对P.lima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运用薄层层析、正相硅胶柱、反相硅胶柱、MCI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HPLC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7个单体化合物;结合现代波谱学手段(LC-TOF MS、1H-和13C-NMR)和物理化学方法鉴定了其中15个结构(1–15)。从P.lima PL11、PL-L的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单体化合物(1–4,8,1012,14,15);从P.lima PL01的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5个单体化合物(5–7,9,13)。其中毒素OA(1)及其衍生物OA甲酯(2)和环亚胺毒素prorocentrolide(3)分别是原甲藻特征性的腹泻性贝毒、环亚胺毒素类代谢产物,而化合物4-9、13、15等均为首次从该属微藻中报道。其中化合物(Z)-1,6,6-trimethyl-7-oxabicyclo[2,2,1]heax-2(9)-en-10-oic acid(4)、apo-9’-fucoxanthinone(5)和3,5-Dihydroxy-6,7-megastigmadien-9-one(6)具有独特的多取代六元环系及不饱和官能团,从生源上应该是来源于类胡萝素。化合物7–15分别为苯甲酸,3-吲哚甲酸,3-吲哚甲醛,胸腺嘧啶,胸腺嘧啶核苷,胞嘧啶,5-Hydroxy-3,4-di-methyl-5-pentyl-2(5h)-furanone,二十二碳六烯酸乙酯,5-氨基戊酸。为了研究毒素在贝类体内的代谢转化,选取华贵枳孔扇贝和贻贝为对象,使用LC-MS对原甲藻提取物以及贝肉组织提取物进行检测;实验前后,藻细胞的密度大幅增加。P.lima提取物含有环亚胺毒素prorocentrolide;暴露于密度分别为104、103cells/L的原甲藻中48h后,贻贝和扇贝组均没有检测到prorocentrolide;在扇贝组S1,S2中检测到OA衍生物3-Hydroxy-2-methylenepropyl ester。除了毒素产物,原甲藻提取物中还有三种主要成分,分子质量分别为678.89(v%为24.95),791.57(v%为21.80)以及904.67(v%为7.31)。主成分1、2在贻贝中的积累量大于扇贝,不同浓度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主成分3在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lima是典型的产毒赤潮甲藻,充分研究其次级代谢产物,发现其中可能含有的活性良好的毒素以及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对其在贝类中的代谢转化进行进一步探索,对我国海产品的食用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原甲藻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   1.1 聚酮类
  •   1.2 甾醇
  •   1.3 OA及其衍生物的产生机制
  •   1.4 影响原甲藻产毒的因素
  •     1.4.1 营养因素
  •     1.4.2 物理因素
  •   1.5 生物活性
  •     1.5.1 对PP1和2A的特异性抑制
  •     1.5.2 细胞毒作用
  •     1.5.3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1.5.4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1.5.5 肿瘤促进和致癌性
  •   1.6 结论和展望
  • 第二章 利玛原甲藻共附生菌多样性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藻培养
  •     2.2.2 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
  •     2.2.3 可培养共附生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样品信息统计
  •     2.3.2 利玛原甲藻的共附生菌多样性分析
  •     2.3.3 利玛原甲藻可培养共附生菌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玛原甲藻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
  •     3.1.2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收集藻细胞
  •     3.2.2 浸提
  •     3.2.3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纯化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结构鉴定
  •     3.3.2 化合物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玛原甲藻代谢产物在贝类中的代谢转化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
  •     4.1.2 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原甲藻的培养
  •     4.2.2 原甲藻代谢产物的提取
  •     4.2.3贝类暴露实验
  •     4.2.4 贝肉样品中化合物提取
  •     4.2.5 化合物检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扇贝和贻贝对藻的摄食情况
  •     4.3.2 代谢产物在贝类体内的积累转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   5.1 结果讨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
  •   附录二 化合物谱图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李月月

    导师: 樊成奇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纯化,贝类代谢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

    分类号: Q945

    DOI: 10.27314/d.cnki.gsscu.2019.000125

    总页数: 82

    文件大小: 3956K

    下载量: 36

    相关论文文献

    • [1].慢原甲藻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15)
    • [2].慢原甲藻——南海热带附生甲藻新记录[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1(01)
    • [3].北黄海慢原甲藻形态结构与腹泻性贝类毒素组成[J].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03)
    • [4].南海慢原甲藻的培养和毒性初探[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05)
    • [5].环境因子对慢原甲藻(Prorocentrum rhathymum)生长的影响[J]. 热带海洋学报 2013(03)
    • [6].北部湾三角棘原甲藻(甲藻门原甲藻目)的形态观察和18S rDNA序列分析[J]. 热带海洋学报 2014(02)
    • [7].利玛原甲藻形态特征及生活史的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11)
    • [8].温度、盐度和光照对一株有毒利玛原甲藻生长的影响研究[J]. 海洋科学 2012(12)
    • [9].基于18S rDNA序列鉴定北部湾养殖区引发藻华的一株原甲藻[J].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9(03)
    • [10].缘管浒苔对利玛原甲藻生长的克生作用[J]. 海洋环境科学 2012(04)
    • [11].利玛原甲藻中聚酮合酶基因克隆与分析[J]. 生态学报 2009(05)
    • [12].不同磷源及浓度对利玛原甲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研究[J]. 环境科学 2008(10)
    • [13].实验条件下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种间相互作用研究[J]. 江西科学 2011(05)
    • [14].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产毒特征的研究[J]. 生态毒理学报 2009(05)
    • [15].环境因子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产毒影响的初步研究[J]. 中国海洋药物 2010(06)
    • [16].应用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技术对微小原甲藻的检测[J]. 环境科学 2012(02)
    • [17].光照周期、温度和起始密度对利玛原甲藻(三亚株)生长的影响[J]. 热带海洋学报 2010(06)
    • [18].营养盐限制对利玛原甲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8(02)
    • [19].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对三种赤潮藻的化感作用[J]. 环境科学学报 2008(08)
    • [20].中国东海和韩国马山湾海域2株原甲藻的形态结构和分子序列比较[J]. 海洋学研究 2011(01)
    • [21].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利玛原甲藻的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12)
    • [22].不同氮源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生长和产毒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08(06)
    • [23].石油烃类污染物对中肋骨条藻和微型原甲藻的毒性效应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7(06)
    • [24].利玛原甲藻对湛江港多种鱼虾贝的毒性研究[J]. 水产科学 2011(09)
    • [25].河北省2个赤潮藻新记录种——微小原甲藻和反曲原甲藻[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7)
    • [26].光照对中肋骨条藻和利玛原甲藻生长的影响[J]. 光电子.激光 2011(05)
    • [27].东海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的形态特征及其ITS序列分析[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2(04)
    • [28].腹泻性贝毒在翡翠贻贝中的积累、排出及其对HSP70表达的影响[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9(05)
    • [29].南麂列岛海域原甲藻种群动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 2009(02)
    • [30].光照强度对利玛原甲藻生长的影响[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07)

    标签:;  ;  ;  ;  ;  

    利玛原甲藻微生物多样性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