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李国庆[1]2015年在《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脱媒化是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金融行业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金融脱媒最早出现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颁布了Q条例,该条例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对活期存款公开支付利息,并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设置限制。在大萧条时期,Q条例的实施有利于将融资成本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有助于恢复和重建美国的金融秩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十几年的恢复与发展,美国经济逐渐走上繁荣,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也开始居高不下,甚至曾一度突破20%,而Q条例对银行存款利率上限进行严格的限制,导致投资者饱受财产流失的折磨,公众对银行存款的信心逐渐丧失。在这种环境下,投资者急于寻找其他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大批资金开始流出银行,这也是促使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后,以葡萄牙、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也相继出现金融脱媒现象。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整个社会资源均由国家统一分配,社会融资方式非常单一,中国金融业缺乏发展的土壤,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金融体制上,也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积极推进由高度单一的金融结构向多元化的金融结构转变,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开始逐步趋于多样化,金融业务种类不断丰富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逐步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商业银行开始在社会融资中占据绝对主体地位。此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蓬勃发展,中国金融业也开始呈现脱媒化趋势。金融脱媒化的出现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宏观角度的影响,包括对国家的金融体制和相关制度、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影响;又有中观的影响,包括对区域、行业和产业等的影响;也有微观的影响,包括对居民、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影响。论文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和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分析中国金融脱媒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借鉴发达国家金融脱媒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金融脱媒化对中国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的经济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金融脱媒化产生的原因。金融脱媒化可以分为资金供给端脱媒和资金需求端脱媒。从资金供给端来看,导致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资本的逐利性;技术进步;居民为了实现资产稳值、增值;投资理论的发展促使居民转变投资观念;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信用制度逐渐完善,资金借贷双方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大大拓宽了投资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垄断金融市场的局面,进一步刺激金融脱媒化的发展。从资金的需求方来看,导致金融脱媒化原因主要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企业融资可选空间大幅增加;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在企业发展初期融资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互联网融金融迅速崛起,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募集所需资金。中国金融脱媒化发展迅速。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的金融脱媒化也被赋予了中国特色。金融脱媒化的出现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发展至新的高度,预示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国金融脱媒化出现的时间较晚,与国外金融脱媒化不同的是,中国金融脱媒最早是从资金需求端开始的,这也是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紧密相连的。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金融脱媒逐渐从资金需求端蔓延至资金供给端。由于国内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金融脱媒化产生的原因也有自身的特点。资金供给端脱媒的原因主要是:银行存款利率低,导致大量存款资金流失;居民投资观念的转变;金融市场持续发展,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大大拓宽了投资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资金需求端脱媒的原因主要是:直接融资成本较低,且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银行借款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规模要求较高,中小微型企业被迫转向其他融资渠道;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和完善,市场融资能力大大增强,直接融资渠道逐渐打开;PE/VC机构迅速崛起,创投快速发展;互联网融资渠道的拓宽,企业能够以众筹、P2P平台等方式获取资金。中国金融脱媒化主要表现在: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加,直接融资占比逐渐提升;银行存贷款余额增速有所放缓;以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规模大幅增加;银行存贷款利差空间逐渐缩小;以互联网理财产品和P2P网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从居民的角度来看,组合投资理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参与证券投资和互联网金融投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融资方式更趋多元化,银行、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互联网金融等都已成为企业融资的可选渠道;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增速下降,而中间业务增速不断加快,银行的非利差收入在银行收入总额中的占比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金融脱媒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对策。金融脱媒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影响,即金融脱媒程度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反过来,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制约着金融脱媒化程度。金融脱媒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金融脱媒化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渠道更加畅通,有利于刺激投资需求,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随着金融脱媒化的发展,直接融资重要性逐渐增强,有利于改善和优化社会融资结构,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金融脱媒化对银行业主导下的金融体系造成冲击,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应影响。金融脱媒化也对政府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产生影响,通过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论文通过金融脱媒化对利率渠道的影响、金融脱媒对信贷渠道的影响、金融脱媒对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的影响具体研究了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面对金融脱媒化,中央政府的应对策略是:在处理金融脱媒化的问题上,既要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又要准确把握节奏、稳步推进;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监管,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鼓励金融企业更加重视培养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意识,提升金融业的服务能力;通过政策倾斜缩小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格局,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选融资方式;采取政策措施,鼓励非银行金融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非银行金融在社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各地方政府应当适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发挥金融脱媒化的优势,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应对金融脱媒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以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金融脱媒化的产生和发展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一定的扭曲效应,从而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因此,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到金融脱媒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和政策效果,以便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金融脱媒化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与对策。论文对金融脱媒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是:第一,金融脱媒化程度对东部地区的积极作用显着大于中西部地区。除个别省份外,金融脱媒化对东部地区省份的经济增长的总效应都在2%以上;对中西部省份的总效应较低,大多在1%以下的水平。平均来看,对于东部地区,金融脱媒化程度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将会拉动经济增长0.28个百分点;对于中西部地区,金融脱媒每提升1个百分点,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1个百分点和0.06个百分点。第二,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金融脱媒化的程度,进而又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金融市场尚不成熟,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对传统的银行信贷渠道依赖较大,金融脱媒化的积极促进作用尚不明显。而对于东部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市场的成熟度较高,企业和居民不断接受新的投融资观念,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逐渐下降;随着金融脱媒化程度的加深,社会融资成本不断下降,企业和居民的财务负担有所减轻,极大的刺激了社会投资和最终消费,进而对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金融脱媒化的出现对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金融脱媒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促进各行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新兴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金融脱媒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金融脱媒化环境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机遇主要是:金融脱媒化倒逼商业银行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竞争力,大力推进经营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强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所面临的挑战是:商业银行在市场融资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金融脱媒化的出现意味着市场融资方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的地位和功能;随着金融脱媒化的产生与发展,金融市场上的投资产品更趋多元化,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债券、信托产品、基金等产品逐渐成为人们可接受的投资方式,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严重威胁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在金融脱媒化的压力下,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也受到威胁;金融脱媒化会加剧银行存贷款期限不匹配,从而可能引发银行流动性风险。应对策略是:金融脱媒化环境下盈利模式的创新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出路;转变银行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培养产品和服务创新意识,积极推进产品创新;深化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金融脱媒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金融脱媒化更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意味着企业融资渠道更加丰富、融资成本更低,有利于企业改善资本结构,特别是有利于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企业应对策略是:充分把握良好的融资机遇,合理调整发展战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注重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佳融资方式;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争取实现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到优的跨越式发展。金融脱媒化对企业和居民的影响与对策。金融脱媒化促进了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了居民的投资渠道;冲击居民的投资理念,组合投资理念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为居民融资提供便利,极大的刺激了居民消费。居民应对策略是:选择合乎自身需求的投资产品并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通过分散化投资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树立科学的组合投资观念;比较多种融资方式优劣,选择最佳融资方式。

刘世强[2]2004年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历史上,由于规模有限,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未引起经济学家的重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在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不断深化,并对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促使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进行新的研究,也促使中央银行在实践中积极应对。 1991年以后,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迅猛,并对货币政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系统。较多的研究是从理论上进行引进,实证分析较少,更鲜有将理论和实证较好结合的。在实践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有时也考虑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但并不全面,也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 本论文紧紧抓住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主线,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角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叁个主要部分:最终目标、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的影响,从中得出的结论以及相关政策建议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铭[3]2007年在《中国虚拟经济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简单比较与计量经济相配合的研究方法,分析虚拟经济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试图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以求为我国虚拟经济与货币政策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论文首先在综述国内学者对虚拟经济含义的基础上界定虚拟经济范畴,并阐明研究虚拟经济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构建虚拟经济发展环境下中国货币需求函数模型;其次,运用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等方法分析虚拟经济发展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第叁,运用OLS、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等现代计量经济方法,从财富效应、投资效应和信贷传导渠道有效性叁个方面分析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应。第四,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虚拟经济环境下的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未来取向。第五,实证分析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通过建立虚拟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发现虚拟经济发展对M_1、M_2层次货币需求均有显着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经济与M_0、M_1、M_2层次供给量呈正相关,但弹性系数不同;目前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相关性、可控性仍较好,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可坚持货币供给量这一中介目标,同时中央银行可将汇率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参考指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看,在长期内虚拟经济发展有正的财富效应,且相对来说并不微弱,同时也具有比较稳定的正向投资效应,并且虚拟经济发展可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另一渠道。研究结果还显示,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与物价水平存在稳定的反方向关系,虚拟经济总量的增加将促进经济增长。

来志勤[4]2012年在《货币政策对中国股票价格与收益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40多年来,股票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股票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传统金融体系的变革,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股票市场的大幅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也对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带来了严峻挑战。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因此成为了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建立股票市场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股票市场之一。与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相比,中国股票市场各类投资者也经历了一个爆发式增长过程。对于如此众多的投资者而言,就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相关金融理论,货币政策是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这种推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之上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金融市场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实际状况未必会与理论推导相吻合。对投资者而言,上述问题的答案事关其是否可以根据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买卖股票,从而在股票市场上获取超额收益。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否应该将股票价格变动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以及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股票价格波动进行反应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实际上,上述两个问题的前提是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否显着,如果其影响是显着的,那么就上述两个问题进行学术讨论才会有意义。所以,对于中国央行而言,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检验货币政策是否会经由股票市场传导,也有助于回答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是否应该关注股票价格的变动以及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资产价格波动进行反应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研究了下列问题:首先,本文分别采用事件研究法、虚拟变量回归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央行叁大货币政策工具,即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其次,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即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最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表明,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会影响其它国家的产出与价格水平等。因此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推论,中国股票价格会受到其它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尤其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根据相关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具体实践,采用了施加短期约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对中国股票价格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无论是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还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对中国股票价格的影响在统计上都是不显着的,这表明在中国股票市场还不甚发达的情况下,投资者无法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来优化其资产配置;对于中国央行而言,这种结果似乎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很难对股市进行有预期的干预,另一方面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机制尚不畅通。因此,目前中国央行不宜将股票市场波动纳入货币政策目标。本文的创新之处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央行的叁大货币政策工具中,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存在种种弊端,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少使用,这一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国外学术界无法就存款准备金率宣告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行研究,而国内学术界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也是寥寥无几。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分别就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下调对基于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的13个门类行业股票收益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二,本文在国内学术界首次研究了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对中国股票价格的影响。第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股票价格的变动不仅受自身货币政策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其它国家尤其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对中国股票价格的影响。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同时这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问题:第一,由于作为央行叁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公开市场操作比较难以度量,本文用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的货币净投放量度量公开市场操作,这种度量方法是否正确,还有待进一步检验。第二,根据金融学理论,货币政策对不同个股的影响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如大企业和小企业股票、现金流充足和现金流短缺的股票等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由于种种原因,本文未进行这样的尝试,因此这类研究将是该领域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而对于投资者而言也将会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第叁,虽然自2006年以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比较频繁,但是从统计学角度而言,这些样本还不够大,本文就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研究结论可能会随着样本规模的扩大而发生变化,这同样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王俊达[5]2010年在《货币政策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股票市场在经历了2001年至2005年的四年熊市之后,随后两年出现空前的大牛市,股票市值增加近六倍。然而2008年半年间股票市值又跌去大半。面对这跌宕起伏的股票市场,人们无所适从。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各有差异。然而作者在这几年中,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变化的调整也是非常频繁的,因此从货币政策角度来分析货币政策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货币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为理论依据,采用VAR模型对货币政策变化影响股票市场的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货币政策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得出了从2005年至2009年这段时期股票价格与货币供给量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货币供给量对股票市场存在一定得影响,从货币政策角度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进行解释。但是从影响力度上可以看到货币政策效果比较明显。说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货币政策效果趋强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这些结论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尤其对股票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崔津梓[6]2017年在《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股票市场不仅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居民的财富配置。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股票价格经历过几次大的波动。以美国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范围内股票价格波动最为严重。我国的股票市场在新世纪也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波动,分别是2005年—2008年与2014年—2015年的波动。这两次波动都是短期内股价急剧上升然后急剧下降。股票市场的波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确定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经济增速放缓的阶段,股票市场的波动使得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在2015年股票下降阶段,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用以救市,但效果不明显,没有能够阻止股市下跌的势头。因此,我国货币政策能否影响股票价格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我国股票市场的非市场化,利率的非市场化,货币政策不够灵活等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本文首先搜集已有的国内外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发现无论国内文献还是国外文献,都没有对货币政策是否会影响股票价格这一问题达成一致,就目前来说,货币政策是否会影响股票价格还无法确定。国内外学者用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来研究这一问题,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简单的回归法,事件研究法,向量自回归模型,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行研究,说明了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主要有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式,现代货币数量论等。然后研究了货币政策的股票价格传导机制,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财富效应理论,资产负债表效应理论,托宾q理论等。理论分析为下一步的实证检验奠定了基础。本文在实证方面的创新之处在于分别建立了沪深300指数与货币政策的VAR模型和中小板指数p与货币政策的VAR模型,分别验证了货币政策对沪深300指数与中小板指数p的影响。沪深300指数能够代表我国整体股票市场的情况,中小板指数p能够代表我国中小企业板股票市场的情况,通过对这两个指数的分析,既可以了解货币政策对我国整体股价的影响,也可以了解货币政策对中小板块的影响,可以对货币政策如何引导资金流向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选用的货币政策变量为货币供应量M2的月增速,7天同业拆借利率,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对这些货币变量的分析,以了解不同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所产生的效用。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货币政策无论是对我国整体股票市场还是对特定的股票市场的影响都不显着,这与传统的经济理论相背离,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传导渠道不畅通。具体结论为:(1)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场化水平低,股票的发行制度不合理,垃圾股频出而有实力的企业上市困难,使股票价格与企业真实价值背离,货币政策无法影响股票价格。(2)我国的货币政策机制形成较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不完善。首先利率刚刚实现市场化,但是市场化机制还不完善,因此利率不能代表货币的真实价格,中国人民银行不能正确了解真实的货币供求情况,对基准利率的调整不及时,不准确。其次,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缺乏短期国债,使公开市场业务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不能完全发挥效用。(3)我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被人为的割裂,使得资金不能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自由流动。当国家施行货币政策时,货币政策产生的效应不能向资本市场传递,从而使货币政策无法影响股票价格。(4)我国个人投资者数量远远超过机构投资者数量,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个人投资者具有盲目性,非理性,对货币政策不敏感等特点,往往会抵消货币政策效用。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本文提出一些建议,具体如下:(1)应该加快股票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尽快施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使股票价格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2)应该尽快完善利率市场化机制,使利率能够真实反映货币价格,为中国人民银行施行货币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3)加快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使货币资金能够在两个市场之间自由流动。(4)加快并规范投资理财市场,普及金融知识。

韩俊莹[7]2016年在《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后,全球大部分国家一直笼罩在次贷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下,世界经济似乎也因此而一蹶不振。为了扭转经济下行局面,各国央行纷纷采取如下调利率、提供常备借贷便利等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行动,其中隐含的货币政策冲击对全球经济的复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全球发展趋势相同,“新常态”时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小觑。为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促进“新常态”下经济健康平稳运行,中国人民银行不断进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可见,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货币政策冲击的宏观经济影响作用显着。因此,相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央行来说,是否真的通过货币政策冲击达到了调整信贷规模与结构的预期效果、效果怎样,需要更准确、更细致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搭建“理论架构→现状剖析→实证分析→策略选择”的逻辑框架,研究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影响,具有“完善货币政策”以及“强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双重作用。具体思路为:首先,在界定货币政策冲击内涵并介绍相关理论的前提下,从渠道和路径两个方面着手,深入剖析货币政策冲击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内在机理;其次,结合经济背景,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体现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变动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情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变动情况进行现实考察;再次,结合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发展,从识别指标、识别策略以及识别模型叁个层次,详细研究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问题;最后,在对我国货币政策冲击识别的基础上,研究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信贷资产总量及期限结构的影响,并最终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从货币当局角度出发,为完善货币政策的制定、传导与实施提供策略选择。理论准备方面:首先,将货币政策冲击定义为货币政策变动中,对宏观经济状况响应之外的部分政策变动。冲击可能来源于货币当局政策偏好的外生变动、货币当局的策略性考虑以及技术因素等方面。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冲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货币政策包含货币政策冲击,货币政策冲击不能独立于货币政策而存在。本文也是从货币政策出发,来研究货币政策冲击的。其次,在论证货币政策是外生且短期有效的同时,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调整配置行为入手,分别分析资产组合理论、不完全市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有限理性理论。最后,从渠道和路径两个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机理进行分析。现实考察方面:首先,自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开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发展主要经历了以直接信贷规模调控为目标的阶段、以存款准备金为主要工具的阶段、向资产负债表管理倾斜的阶段叁个主要阶段。其次,货币政策工具中,货币供应量的总体规模呈现出稳步快速上增长的趋势、增长速度经历了一个从平稳到快速上升又快速下降的过程。金融机构不同期限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银行间市场利率呈现出同步变化的趋势,均经历了稳步缓慢上升、快速上升、快速下降最后相对平稳的变动过程。最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总量稳步增长,期限结构长期化,且其增长率的变动与货币政策工具增长率的变动存在同步性特征。实证分析方面,通过结构向量自回归与随机波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结合使用,发现:第一,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总量以及短期贷款、长期贷款的影响均存在结构迁移效应;第二,我国货币政策的短期调整效果较好,而缺乏长期的持续性影响;第叁,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冲击对商业银行信贷总量的调整效果强于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特别是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调整效果在持续时间和强度上,都明显强于大型商业银行;第四:数量型货币政策冲击对长期贷款的影响程度大、持续时间长,价格型货币货币政策冲击对短期贷款的影响程度大、持续时间长;第五,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之间,信贷资产总量也会产生相互促进作用,且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型商业银行信贷的促进作用程度较强;第六,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冲击还不具备水平效应,也即需要通过政策中间变量,间接调节和刺激产出。最后,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模式,从“完善货币政策”的角度出发,对于货币当局,从差异化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改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注重与商业银行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研究成果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在理论上贡献是较为明确的从文字上界定了货币政策冲击,并对其如何识别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在实践上的贡献是创新性地从货币政策冲击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调控效果,丰富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货币当局更好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提供策略支持。

国家[8]2016年在《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经济和监管制度层面探讨证券市场风险的成因、度量和对风险控制的对策。中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以转轨经济为背景的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特殊的新兴市场,导致2015年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异常波动。本文对此次行情的波动从宏观经济侧面、监管制度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实证分析。通过研究认为,发达国家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理论主要是防止机构投资的风险,而我国的风险防范则要高度重视散户的投资风险。本文共分为7章:第1章引出研究问题,并阐明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提出全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及对策。介绍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说明本文研究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第2章对前人已有的证券市场风险的识别、度量、风险防范、市场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金融危机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的文献回顾和评述。第3章从风险定义、风险分类、风险成因叁个方面探讨了证券市场风险的一般理论。从引起证券市场风险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对风险内涵进行了分析。运用凯恩斯、斯密斯、萨缪尔森的理论探讨了政府是否应该干预证券市场。最后运用道德风险理论、货币面纱理论及最后贷款人理论来分析政府救市的必要性。第4章探讨了证券市场风险指标体系,通过建立VAR模型实证检验宏观因素和经济环境的外部冲击对我国故事压力风险造成的影响。第二部分对政策因素做了四种分类,在原有CSSI压力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探讨政策因素对我国股市的影响。第5章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其自身特点进行详细论述。并对中国证券市场在2007年和2015年经历的两次异常波动进行分析。其发生波动的根本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金融创新及过度杠杆化、政策层面的过度推动、监管部门政策的失误、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及投资者风险意识不强等。最后对股灾暴露出来的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以及股灾给宏观经济层面带来的影响做了进一步探讨。第6章对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和体系进行了比较,对我国可以借鉴的地方进行了提炼。同时将国际上曾经发生的过得股灾按照杠杆驱动型、经济泡沫型、热钱、汇率引致型进行分类探讨。第7章我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的对策。本章阐述了当前环境下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总总问题。综合前面章节的研究结果,提出对防范系统性风险需采取的监管方式和对策做出的思考。首先在制度层面上需要优化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涨跌停板制度、发行及退市制度。同时需要解决“一行叁会”监管模式存在的监管真空,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及降低创业板高估值。最后在金融环境层面需要防止违规杠杠资金进入股市及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侯灿[9]2015年在《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在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方面是一个灵敏的场所。股票市场的波动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也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但对不同的金融态势下,股票市场价格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反应研究较少。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颁布的重要措施,本文致力于研究股权分置改后牛熊市下股票市场价格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反应差异。本文在深入考察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现实关系和系统回顾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建立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关系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以股权改革后波动较大的牛熊市为样本,采用VAR模型,以利率、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和通货膨胀为控制变量,运用ADF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后不同的金融态势下,股票市场价格对货币政策反应的差异化。在区分牛熊市前提下,对股票市场价格和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对牛熊市期股票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牛市期,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最大,利率与股票价格的同向变动,与传统理论相背离。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来影响股票价格是比较合适的,通过改变利率和信贷的货币政策效果不大。第二,熊市期,信贷在货币政策中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最大,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较强,超过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贡献度之和。通过改变信贷来影响股票价格是比较合适的。股票价格与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货币政策更有果效,且货币政策实施会有“托市”效应。第叁,牛熊市结果比较:股票价格对利率的反应存在非对称性,并且反应的敏感度比较持续稳定,持续期比较长。在熊市中,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会产生影响,利率手段在货币政策中具有可操作性。在牛市下,股票价格对利率的反应是同向变化,违背了传统利率,即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不稳定。采取调节利率影响股市这种手段不具有操作性。牛熊市期,股票价格对货币供应量的反应程度都是相近的,且持续期也相同。熊市背景下股票价格对信贷的反应高于牛市的反应情况。

何健[10]2010年在《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常被认为是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即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而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这一机制在调控我国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利率的变动并不能完全反映经济的变化,所以采用利率中介目标,并不能很好的传导经济变化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我国主要通过银行向市场提供货币供给,但是银行发放贷款有一定的经营规则,容易导致大企业资金充裕而中小企业资金比较短缺,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股票市价总值与股票成交额逐年递增,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股票市场是否能够成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之一,对改善我国货币政策效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目标影响的相关文献,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并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当前实施的货币政策情况,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分析反映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指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的指标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同时利用协整分析法、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法从长期趋势和短期趋势上把握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最后得出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对经济增长起抑制作用,股票市场的规模性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股票价格不能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D]. 李国庆. 武汉大学. 2015

[2].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研究[D]. 刘世强. 广西大学. 2004

[3]. 中国虚拟经济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 周铭. 河海大学. 2007

[4]. 货币政策对中国股票价格与收益率的影响研究[D]. 来志勤.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5]. 货币政策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D]. 王俊达. 暨南大学. 2010

[6]. 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影响研究[D]. 崔津梓. 河南大学. 2017

[7]. 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影响研究[D]. 韩俊莹. 湖南大学. 2016

[8]. 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研究[D]. 国家. 辽宁大学. 2016

[9]. 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分析[D]. 侯灿. 宁波大学. 2015

[10]. 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研究[D]. 何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