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复合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薄膜,纳米,纤维素,石墨,碳纳米管,氨基甲酸酯,微结构。
纳米复合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陈浩禹,张亦文,吴忠,秦真波,吴姗姗[1](2019)在《金属含量对Co-TiO_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微观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Co-TiO_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同时具备高的磁化强度及电阻率,从而实现更好的高频软磁特性。方法通过磁控共溅射的方法,在不同金属靶功率下制备了Co-TiO_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并探究金属含量对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电学和静态磁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薄膜中的金属颗粒被非晶态的TiO_2分散。金属含量的增加可以显着提高纳米颗粒薄膜中金属颗粒的结晶性,降低薄膜电阻率,并且通过改变金属含量,可使薄膜逐渐从超顺磁态向铁磁态转变,达到精确调控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磁学和电学性能的目的。结论在金属含量达到54%时,实现了高电阻率和高饱和磁化强度共存,有望得到具有高频软磁特性的纳米颗粒复合薄膜。(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余超,张少杰,刘娜,尹翠玉[2](2019)在《改性纳米TiO_2/纤维素氨基甲酸酯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向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溶液中掺杂不同含量的改性纳米TiO_2,采用流延法制得具有光催化功能的改性纳米TiO_2/纤维素氨基甲酸酯复合薄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透光性能测试、热分析仪(TG)、拉伸性能测试及光催化降解性能测试等方法对复合薄膜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纳米TiO_2成功负载到复合薄膜上,并且对复合薄膜的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随着TiO_2含量的增加,复合薄膜透光性变差,抗紫外光能力明显增强,热稳定性能降低,拉伸强度减小;当改性纳米TiO_2含量为2%时,复合薄膜对甲基橙溶液的光降解率最高,达到100%,薄膜光催化降解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人造纤维》期刊2019年05期)
胡冬玲,王兵[3](2019)在《电化学阳极氧化处理对超纳米金刚石/多层石墨烯复合薄膜电容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表面疏水导致的超纳米金刚石/多层石墨烯复合薄膜(UNCD/MLG)电容性能差的问题,通过电化学阳极氧化工艺对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的UNCD/MLG薄膜进行表面处理以改善其相应性能。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处理前后薄膜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对照分析,并用拉曼光谱(Raman)、光电子能谱(XPS)和静态接触角(Contact angle)表征其表面微观状态,用循环伏安法(CV)和恒流充放电法(GCD)比较分析处理前后薄膜的电容性能。结果表明,与原始薄膜相比,处理后的薄膜由超疏水性变为亲水性,且其电容值最大提高约115倍,表明电化学阳极氧化处理可以有效地对UNCD/MLG薄膜进行表面改性,大幅提升其电容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胜都,孙鑫,李毅,薛白,谢兰[4](2019)在《石墨烯/碳纳米管协同增强再生纤维素复合薄膜的导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低温碱/尿素水溶液制备纤维素溶液,通过混合石墨烯纳米片(GNP)/多壁碳纳米管(MWCNT),制备一种具有水平方向(In-plane)高热导率的复合薄膜热界面材料。GNP/MWCNT纳米填料在纤维素基体中能稳定分散,并且多维形貌结构的导热填料之间形成协同效应,降低了填料-基体之间的界面热阻。结果表明,GNP与MWCNT质量比为5∶5时,填料质量分数为10%的再生纤维素(RC)复合膜显示出优异的导热性能,其中水平方向热导率为15.7 W/(m·K)和垂直方向(Through-plane)热导率为0.25 W/(m·K),同时表现出良好的拉伸强度65.8 MPa。此外,MWCNT对RC复合膜导热性能的协同效率(f)在MWCNT质量分数为5%时达到最大值0.68。该项工作中在纤维素基体构筑有效协同导热路径,为增强型热界面材料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张萌,冀嘉钰,樊丽,刘鹏涛[5](2019)在《聚乳酸-纳米纤维素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乳酸(PLA)是一种绿色高分子材料,原料来源充足、无污染且可被生物降解。同时,PLA还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易被加工制作成膜。纳米纤维素(NC)也是一种天然的可再生资源,来源广泛、机械强度好且刚度高。将NC加入到PLA中制备复合薄膜可大幅提高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但两者的界面相容性差,从而影响PLA-NC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根据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本文综述了PLA-NC复合薄膜的制备工艺、界面相容性的改善方法及其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承喆,刘美丽,唐晓宁[6](2019)在《石墨烯/聚苯胺纳米片复合薄膜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为取向模板,采用模板辅助化学氧化聚合技术制备了聚苯胺。通过聚苯胺与氧化石墨烯混合分散液的自组装得到石墨烯/聚苯胺复合薄膜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氮气吸附-脱附测试和电化学测试,分别表征聚苯胺和石墨烯/聚苯胺复合薄膜的形貌、结构、组分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CTAB作用下,合成了无规则纳米片状聚苯胺;当电流密度为0.5 A/g时,其比电容为470.8 F/g。石墨烯/聚苯胺复合薄膜的比表面积为43.2 m~2/g且表现为多级层状孔结构;将复合薄膜以叁明治结构组装成全固态超级电容器测试其电化学性能。该复合薄膜表现出优异的面积比电容(在0.1 mA/cm~2的电流密度下达到292 mF/cm~2)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朱朋辉,陈港,欧华杰,蒋晨颖,车明阳[7](2019)在《纳米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湿敏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采用TEMPO氧化法制备纳米纤维素(NFC),并将NFC作为碳纳米管(CNT)的分散剂,通过超声和离心处理制备出稳定分散的NFC/CNT分散液;然后通过朗伯-比尔定律测定离心处理后的NFC/CNT分散液的质量浓度,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Zeta电位对NFC/CNT的分散效果做进一步表征;最后将制得的NFC/CNT分散液,通过真空抽滤法制备出柔性NFC/CNT复合薄膜.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所制备的薄膜具有多层有序结构,并且NFC与CNT之间相互交织,形成网络结构.拉曼光谱分析进一步表明,薄膜中的NFC与CNT之间存在氢键作用.NFC/CNT复合薄膜的湿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含量的CNT对复合薄膜的湿敏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当CNT含量为5%时,复合薄膜在95%相对湿度条件下的灵敏度高达64%,线性度拟合系数为0.982,表现出优异的湿敏性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吴迪,肖柱,龚深[8](2019)在《碳纳米管/聚二甲基硅氧烷柔性导电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制备了碳纳米管/聚二甲基硅氧烷(CNT/PDMS)柔性导电复合薄膜,并研究了CNT含量及固化温度对CNT/PDMS复合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CNT/PDMS复合薄膜在应变20%内为弹性变形,增加CNT含量以及提高固化温度可以增加复合薄膜的弹性模量及抗拉强度,但断裂延长率有所下降。因此,选择合理的固化温度是优化材料综合性能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21期)
支马楠,杨晓翔,何旭川[9](2019)在《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氧化石墨烯(GO)和COOH官能基多壁碳纳米管MWCNT-COOH在去离子水中混合。用超声探针对GO/MWCNT-COOH水溶液进行超音波处理。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能使GO和MWCNT-COOH在水中更好地分散。使用真空泵,使悬浮液通过PTFE膜过滤,GO和MWCNT-COOH混合水溶液沉积在PTFE过滤膜上形成复合薄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薄膜进行表征。用纳米压痕仪检测薄膜的力学性能,通过霍尔效应检测薄膜的导电性能。结果表明,复合薄膜随着GO含量的增加杨氏模量和硬度不断提高,还原前复合薄膜随着GO含量的增加导电率不断降低,热处理还原后复合薄膜随着GO含量的增加导电率迅速增大。(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9年03期)
夏旭[10](2019)在《零维二维纳米材料协同改性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微结构与电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亚胺因其优异的绝缘性能、机械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变频电机、集成电路、燃料电池、航空航天等领域。本文利用零维纳米SiO_2、Al_2O_3和二维纳米BN的独特结构与性能,对聚酰亚胺进行单独以及协同改性:采用原位聚合法设计制备了组分为5%、10%、15%、20%的PI/SiO_2、PI/Al_2O_3、PI/BN和PI/BN+Al_2O_3复合薄膜,对比研究其微结构、电学性能、热学性能及耐电晕老化机理。零维纳米SiO_2、Al_2O_3平均粒径分别约为7.5 nm和13.0 nm,SiO_2表面带负电、Al_2O_3表面带正电,在聚酰亚胺基体中均匀分散,颗粒表面吸附聚酰亚胺分子链,形成有机无机界面层,小角X射线散射与透射电镜测试证实了界面层的存在,测试的界面层厚度基本一致,约为2 nm左右。实验结果表明,随SiO_2、Al_2O_3组分增加,PI/SiO_2、PI/Al_2O_3复合薄膜的相对介电常数增加,电导率、介电损耗增幅较小。高电场条件下,SiO_2、Al_2O_3对聚酰亚胺分子链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其分解形成氨基、羟基等物质,PI/SiO_2、PI/Al_2O_3复合薄膜电晕老化寿命和交流击穿场强明显提高。相同组分下,PI/Al_2O_3的电晕老化寿命高于PI/SiO_2,PI/Al_2O_3 20%电晕老化寿命约为纯PI的25倍。随着SiO_2和Al_2O_3组分增加,PI/SiO_2、PI/Al_2O_3复合薄膜热稳定性和导热性能明显提升,相同组分下,PI/Al_2O_3的热分解温度和导热系数均高于PI/SiO_2。二维纳米BN为不规则片层结构,平面尺寸约为100-250 nm,厚度约为7 nm。在聚酰亚胺中通过多层铺膜、机械应力、电场诱导和加热固化,对BN进行诱导取向,低组分条件下,BN分散均匀并实现水平取向。随着BN组分增加,PI/BN相对介电常数先增加后减小,电导率、介电损耗增幅较小。高电场条件下,BN存在片层阻挡空穴载流子效应,PI/BN电晕老化寿命和交流击穿场强明显提升。随着BN组分进一步增加,BN分散性较差,电晕老化寿命和交流击穿场强迅速减小。PI/BN+Al_2O_3复合薄膜中,二维纳米BN水平取向,零维纳米Al_2O_3自主围绕在BN周围,有效填补在BN之间的聚酰亚胺中,形成Al_2O_3自主围绕BN和BN+Al_2O_3均匀分布的多分散体系。随着BN+Al_2O_3组分增加,PI/BN+Al_2O_3相对介电常数迅速增加,电导率、介电损耗增幅较小,热稳定性和导热性能明显提升。BN+Al_2O_3组分为15%时,电晕老化寿命和交流击穿场强分别增加为纯PI的28倍、1.5倍;BN+Al_2O_3组分为20%时,电晕老化寿命和交流击穿场强均有所下降。本文从微观角度进行表面电位、空间电荷,热激电流、电导电流分析测试,结合复合薄膜微结构和电学性能、热学性能测试结果,揭示复合薄膜耐电晕老化机理。结果表明,Al_2O_3、BN、BN+Al_2O_3相对介电常数较高,表面电位较低,其附近电场线较密集,载流子主要到达Al_2O_3、BN、BN+Al_2O_3及界面区域;BN阻挡空穴载流子向内部输运,Al_2O_3与聚酰亚胺形成界面层,产生更多较深陷阱能级,成为载流子输运和空间电荷复合通道;Al_2O_3、BN的引入限制聚酰亚胺取向极化,在保持绝缘性能和较低介电损耗的同时,提高了电导率和电场老化阈值,防止空间电荷大量积累,同时复合薄膜具有更好的导热性能以及热老化性能,耐电晕老化性能明显提升。在PI/BN+Al_2O_3中,BN、Al_2O_3发挥协同作用,其中BN阻挡空穴载流子,抵御高能载流子轰击聚酰亚胺;Al_2O_3有效防止BN团聚,与BN形成多分散体系,利于输运载流子、复合空间电荷,具备优异的热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聚酰亚胺电晕老化寿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纳米复合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向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溶液中掺杂不同含量的改性纳米TiO_2,采用流延法制得具有光催化功能的改性纳米TiO_2/纤维素氨基甲酸酯复合薄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透光性能测试、热分析仪(TG)、拉伸性能测试及光催化降解性能测试等方法对复合薄膜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纳米TiO_2成功负载到复合薄膜上,并且对复合薄膜的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随着TiO_2含量的增加,复合薄膜透光性变差,抗紫外光能力明显增强,热稳定性能降低,拉伸强度减小;当改性纳米TiO_2含量为2%时,复合薄膜对甲基橙溶液的光降解率最高,达到100%,薄膜光催化降解性能最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复合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浩禹,张亦文,吴忠,秦真波,吴姗姗.金属含量对Co-TiO_2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微观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9
[2].余超,张少杰,刘娜,尹翠玉.改性纳米TiO_2/纤维素氨基甲酸酯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人造纤维.2019
[3].胡冬玲,王兵.电化学阳极氧化处理对超纳米金刚石/多层石墨烯复合薄膜电容性能的影响[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9
[4].杨胜都,孙鑫,李毅,薛白,谢兰.石墨烯/碳纳米管协同增强再生纤维素复合薄膜的导热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19
[5].张萌,冀嘉钰,樊丽,刘鹏涛.聚乳酸-纳米纤维素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造纸学报.2019
[6].刘承喆,刘美丽,唐晓宁.石墨烯/聚苯胺纳米片复合薄膜性能的研究[J].塑料工业.2019
[7].朱朋辉,陈港,欧华杰,蒋晨颖,车明阳.纳米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湿敏性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吴迪,肖柱,龚深.碳纳米管/聚二甲基硅氧烷柔性导电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J].科技风.2019
[9].支马楠,杨晓翔,何旭川.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制备及表征[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9
[10].夏旭.零维二维纳米材料协同改性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微结构与电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