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模现状调查及思考

兰州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模现状调查及思考

张笑春[1]2004年在《兰州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模现状调查及思考》文中指出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的不断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迅速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兰州市通过挖潜、扩建、新建、初高中分离等措施,不断扩大普通高中的容量,提高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取得了显着成绩。截至2003年,兰州市普通高中的入学率由2000年的44.45%上升到2003年的51.86%。 研究发现,兰州市普通高中入学率51.86%的现实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兰州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经济落后,教育投资少,劳动者素质低;二是初中升学率和高考录取率明显倒挂;叁是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四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紧缺,学位不足;五是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力度不大,进展较慢。 影响兰州市普通高中发展规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学校建设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2)经费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匮乏,严重制约学校发展;(3)办学质量不高,生源不均衡,导致部分学校“吃不饱”,弱者恒弱,形成恶性循环;(4)教育结构失衡,职业教育发展迟滞,反过来又增加了普通高中的压力。 针对影响兰州市普通高中发展规模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快发展步伐的如下思考:(1)普通高中教育具有选择性功能,但还是属于社会公共投资范畴,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应主要通过政府来配置和统筹;(2)准确把握兰州市初中毕业生的数量变化趋势,合理调整普通高中的结构与布局,提高规模效益;(3)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积极发展民办普通高中教育,优化企业办学,拓宽办学渠道;(4)改革高中招生和会考制度,逐步缩小普通高中校际差距,以生源的均衡化来促进学校质量的提高;(5)积极推进示范性高中建设,以点带面,大面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共享;(7)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增强社会适应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模,满足社会需求。

李成宏[2]2007年在《兰州市民办普通高中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市的民办普通高中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历经多次政策调整,饱受市场经济洗礼,发展到现在,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关键期。本论文从一个民办教育管理者的角度,以教育发展理论为指导,拟对兰州市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进行一些战略研究。论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论,主要对一些基本概念作了界定:第二部分主要侧重于兰州市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第叁部分利用产业经济学当中的SWOT分析方法,对兰州市民办普通高中所面临的问题和优势作了系统深入的比较分析;第四部分集中体现了一名民办教育管理者对兰州市民办普通高中发展问题的长期思考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和具体的发展措施。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用SW0T分析的方法对兰州市民办普通高中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此进行比较,得出兰州市民办普通高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论文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对分析对象缺乏与外部发达城市的比较,因而使分析显得不够深入。

马力[3]2016年在《兰州市中职学校音乐课现状调查》文中指出2015年,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在此基础下,笔者以一名中职音乐教师和在读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角度出发,对甘肃省兰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现状做了初步的调研和发展可行性探讨。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不再是片面的、单一的为用人企业及单位提供现成可用劳动力储备的生产线,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关于在十叁五规划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有人文素养和先进技术的职业人才教育之路的思想已经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音乐、美术、舞蹈等人文课程的重要性越发的凸显出来。一带一路,西部开发的机遇也让我们对西部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清醒的思考,文章从兰州市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出发,对课程设置、教材选定、学生学情以及课程的目前的教学现状做了抽样调查,对其中发现的弊端和问题进行反思和可行性发展论证,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在兰州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对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共由四大部分组成,一,以收集书面数据材料和对业内相关领导、教师、学生进行走访,概述兰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音乐课教育的现状;二,通过调查问卷和统计数据显示出兰州市中职学校音乐教学出现的几个问题;叁,对所调研学校的音乐教学特色和成绩以及政策层面文件精神进行调研,探讨中职音乐教学的发展优势;四,结合数据总结和思考兰州市中职学校音乐教育未来的教育目标和发展途径。本文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对所调研学校音乐教学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兰州市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若干问题和不足,以当前中职教育发展形势和现状为依据,探讨提高中职音乐课水平和重要性的意义,从而对我市中职音乐教育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并且对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陈玉华[4]2004年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后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资源配置是否到位,其正常活动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物质条件是否得到应有的保证,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之间的配备组合是否合理,不但影响到“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影响着一代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知识、身心素质。 本论文以甘肃省为整体,主要运用调查法,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对甘肃省13个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局)及21所具有代表性的普通高中学校进行了调查,重在了解甘肃省普通高中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探求其存在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最后从管理学、政策学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本选题研究的背景,提出了重视甘肃省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配置所面临的形势;呈现了甘肃省普通高中学校各项办学指标与全国及部分发达地区的差距;界定了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交待了研究的思路、样本与方法。 第二部分,现状呈现与分析。主要从教育资源的基本物质条件人力、物力、财力叁个层面整理调查数据,进行现状呈现,并对照我国及国际上有关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相关标准,提出了甘肃省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叁部分,针对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从普通高中学校发展、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四个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之原因:一是普通高中在发展上缺乏计划性;二是人力资源流失多、配置不合理、开发力度不够、重读现象普遍;叁是地方财政支持不力、经费筹措体制不健全、收费管理久规范、城乡配置不均衡;四是各学校在硬件设施配置与管理上重外观、轻内囊,重购置、轻使用,设施配置起点低。 第四部分,针对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之原因,从科学论证、有计划地发展普通高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深化改革、加强管理、走内涵发展之路;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促进办学效益的提高;实施薄弱学校再造工程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实现甘肃省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张翼[5]2017年在《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全阶段。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儿童最主要的安置方式之一,安置了除随班就读外的绝大部分适龄特殊儿童,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骨干。我国特殊教育起步于上世纪初,建国后纳入全国教育体系,校舍建设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更新完善,但特殊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并不高,使得特殊教育学校在规划整体布局上,教育资源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地区间学校分布不均衡,学校间差距大,建设水平不均衡;在校舍建设上针对儿童障碍特点的特殊性不明显,表现为基本沿用普通中小学建设模式,教学空间模式单一等。随着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的地位得到逐步提高。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与国际接轨,逐步引入全纳教育、医教结合等新的教育理念。在此形势下,传统的校园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特殊教育教学活动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设工作,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促进特殊教育资源的平衡。因此寻求符合现代特殊教育需求的,满足特殊儿童需要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特殊教育蓬勃发展势态不符的是,目前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的研究相对落后,国内缺乏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设计系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国家科研基金支持下,经过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工作,从特殊儿童的障碍特征入手,结合特殊教育学相关理论,对视力障碍学生、听力障碍学生及以智力障碍学生、自闭症谱系学生和脑性瘫痪学生为主的发展性障碍学生的障碍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特殊儿童障碍特征影响下行为对空间的需求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在普通中小学校园建设体系框架下,基于缺陷补偿、安全活动、个别化教育、生活化教育的校园功能空间设计原则的空间设计策略,也即——保证多种学习行为的空间策略、针对感觉能力不足的补偿化策略、减少环境干扰的分离化策略、补偿空间知觉能力的整合化策略及弥补身体发展不足的安全化策略等具体五个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空间设计策略是直接面向儿童多样、不同的障碍特征提出的,策略的应用范围也不仅限于特殊教育学校,而包括更广泛有特殊儿童学习安置的各类机构和单位。随后,在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指导下,本文系统的梳理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人性化细部设计。建构了完整、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设计研究体系。首先在规划设计层面提出了单独类型学校的校园规划布局与选址、用地建设规模、功能构成以及校园布局的设计要点。然后在建筑设计层面上,针对校园教学生活的需要,指出功能建筑的构成包括教学用房、康复用房、公共活动与生活服务用房、体育场馆四类,并逐一详细讨论了每个功能分类中不同功能用房的使用需求和设计要点,并给出相应的建设参考模式。最后,在人性化设计的层面上讨论了校园无障碍体系、室内物理环境等细节设计。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建立了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框架——即需要对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进行横向研究,着力于特殊儿童对空间的特殊需求,也必须对特殊教育学校从规划、建筑、细部设计叁个层面进行纵向梳理,建立完整独立的校园建筑研究体系,最终形成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框架。本文部分研究成果已经编入中国建工出版社《建筑设计资料集》第叁版的“特殊教育学校”章节中,期望能够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尽微薄之力。

闪兰靖[6]2011年在《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回族既是我国第四大民族,也是西部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尤其甘、青、宁两省一区是回族最为集中的分布地区,将近占全国回族40%的人口布在这里。贫困即物质性贫困与文化贫困是制约回族基层社区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回族基层社区面凸显区域贫困与社区贫困、物质性贫困与精神文化贫困、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农村贫困与城镇贫困并存的多种特性。特别是值得关注的是文化贫困与经济贫困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回族社区依然面临着文化与经济贫困的发展困境。作为民族宗教和伊斯兰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民族认同感,使得回族在传统中国社会和现代中国社会中始终保持其民族的特殊性,在民族交往互动过程中,回族民族认同感依然在族际交往中伊斯兰教是回族的精神家园,也是其文化的根,回族基层社区宗教信仰问题具有群众性、民族性、敏感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因宗教问题引发的民族以及社会问题依然是回族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民族社区的和谐发展,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全面实现小康,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还将深刻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研究如何使回族基层社区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甘肃省临夏八坊、窑街上窑社区和青海省民和南庄子社区为视点,运用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叁个回族基层社区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现实的角度指出回族社区贫困即物质贫困和文化贫困是回族社区平衡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分别分析了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的成因,指出社区贫困最主要是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之间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的关系造成的,深刻分析了社区贫困对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的影响。民族认同在族际交往过程中持续发挥着效应,进而对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由于回族基层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其民族认同感受此影响,表现出传统性、开放性弱和敏感性的特征。通过对社区回族语言的参与观察与实地交流,揭示回族语言交流中言语代码所反映出的文化适应、宗教、禁忌和民族认同心理,分析了言语的民族认同性在回汉民族和谐沟通与交流过程中的障碍表现,指出言语调适是民族之间和谐交流促进彼此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基础。记忆与民族认同,指出记忆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过程,记忆是最重要的心理过程。通过对回族社区“社会记忆”内容的描述,指出社会记忆是民众结成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也是民族认同的首要条件。通过八坊回族历史遭遇的叙述记事,指出历史记忆对民族认同和对现实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存在着潜在的影响。仪式对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传统价值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对临夏八坊回族宗教仪式的记述,分析了宗教仪式对回族达成信仰共同体、传统价值观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作用。通过对回族民族情感认同具体表现形式的记述,分析了在回族基层社区,回汉民族、回族对社区、回族对国家情感的认同,以及由民族情感认同引发的影响社区平衡发展的不利表现,探寻促进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过程中回汉民族之间,以及回族与社区、国家之间情感融合、升华的路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回族民族文化的核心,对宗教的强调在回族民族认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宗教心理在其民族心理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宗教问题仍然是社区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回族宗教心理获得途径的阐释,分析其宗教心理正负功能在社区平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指出,只要充分理解,相互尊重,谨慎保护、正确引导,回族宗教心理特性完全可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精神动力,为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逐步消除贫困是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的核心和根本,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理性面对族际交往过程中的民族认同,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信任,强化民族、社区、国家的高度认同;充分发挥宗教心理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民族心理疏导、调控机制,构建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解决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邓艳红[7]2006年在《以新基础教育引领西部农村的和谐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加快西部开发、消除城乡差别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西部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又是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内源性、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因此,重新审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经济社会价值,并立足于此来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价值关系是主体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的关系。所谓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经济社会价值,是指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和促进。即,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经济社会价值必须以其主体——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尤其是农村中的农民的需要为尺度。“生活宽裕”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民最强烈的基本需要,“接受教育”也是当代西部农民强烈的基本需要,同时,对本族群认同是西部少数民族农民需要的重要表征。在西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既要注意了解、尊重西部民族地区农民们的内在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又必须认识到,他们长期在封闭、贫瘠环境下所生成的满足基本需要的方式会存在消极的一面,应予以正确引导。 教育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石。在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不仅是其他教育的“基础”,同时,因其在西部民族地区农

陈一川[8]2016年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0年秋季甘肃省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我省的高中教育有了巨大的变化。笔者身处基础教育的一线,既是新课程的受益者,也是新课程的实践者。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在日常的教学观察中,我发现,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日益受到师生们的重视。通过五六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高中历史课程探究式学习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认识到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配合课堂讲授,有效地开展高中历史探究式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仍然是需要高中历史教师认真实践和探索的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探究式学习与历史探究式学习这个概念,即探究式学习以“探究”为基本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就相关知识展开深入探讨;或围绕某一个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史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围绕一定的材料及相关问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历史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感受历史学科思想的认知过程。随后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围绕兰州市某中学高一年级历史课堂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实践探索,通过观察日常教学与收集、整理、分析典型案例,从实践和理论思考两个层面论述探究式学习的在历史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学习的效率。通过实践探索研究发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有利于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只注重“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的教学,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通过理论思考,认识到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学的重难点,以调动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阅读史料和鉴别史料的方法,正确认识历史过程(事件或人物活动)。同时,在探究式学习的开展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学生的不健康心态,构建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实践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历史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相信它们能够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用。

戴建兵[9]2015年在《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6月,民政部选取江苏昆山、浙江海宁、河南洛宁、广东深圳4地作为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第一批试点地区。2014年4月,民政部进一步选取北京市房山区等46个市(县、区)作为第二批试点地区。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工作的开展,拉开了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序幕。试点过程中,试点地区高度重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工作,努力加强制度创建,取得较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在理论上厘清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原则和思路,需要根据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蓝图。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制度分析理论、福利经济学、公平理论、需要理论等为理论分析框架,以软系统方法论(SSM)为方法上的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计量分析法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国际上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本文沿着叁个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问题逐次展开,分别是:(1)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由来和现状;(2)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3)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探索。论文分析了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由来和现状,考察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相关理论,构建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原则和思路,提出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叁阶段”模式,并在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从福利覆盖范围、福利内容体系、财政资金保障、法律法规建设、管理运行、绩效评价等方面探索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基本方案。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变迁而来,是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第二,我国正处于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初级阶段,儿童社会福利覆盖面有待扩大,福利项目有待增加,福利水平有待提高,专门立法有待制定,管理运行有待完善,绩效评价有待规范。影响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出状况。第叁,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精神为宗旨,以我国现实国情为蓝本,以国际经验为参照,以满足儿童需求为导向,充分考察儿童权利优先序列,科学合理构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逐步、适度、统一”的原则。第四,根据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和民主发展进程,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需要经历叁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2010-2020年)、中级阶段(2021-2030年)和高级阶段(2031-2050年)。初级阶段,儿童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从孤儿逐步扩大到困境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最终实现特殊儿童全覆盖;儿童社会福利内容以生存性福利为主,兼顾发展性福利,福利项目逐步增多;儿童社会福利水平从低水平向高水平逐步提高。中级阶段,儿童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从特殊儿童扩大到部分普通儿童;儿童社会福利内容实现生存性福利和发展性福利并重,城乡福利项目和内容多样化;儿童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实现较高的福利给付。高级阶段,儿童社会覆盖范围从全体特殊儿童扩大到全体普通儿童;儿童社会福利内容广泛,为全体儿童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福利项目;儿童社会福利水平高,实现高水平的福利供给。第五,我国应逐步增加儿童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规模,2020年时儿童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应达到0.50%,2030年时逐步提高到0.95%-1.03%,2050年时达到2.38%-2.66%。2050年时儿童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应接近OECD国家2009年的平均水平(2.61%)。第六,我国应加快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儿童福利法》为母法,包含儿童生活、教育、医疗、就业、司法保护等专项福利法律法规在内的相对完善的儿童社会福利法律法规体系。第七,我国应完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行政管理职能,在国家层面建立儿童福利局或“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局”。第八,我国应完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起以符合儿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有如下特色和创新:第一,深化和发展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概念的内涵。第二,比较系统地提出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原则和思路。第叁,相对完整地构建起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叁阶段”模式。第四,将软系统方法论(SSM)引入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具有创新性。第五,较早地将绩效评价引入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在评价手段上具有创新性。最后,本文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周曾娇[10]2018年在《高中专用教室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学习空间的建设是目前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前沿问题,本论文将属于正式学习空间、又是教育新趋势的专用教室作为研究切入点。以在上海高中专用教室建设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市S学校作为研究对象,以小见大,探索总结目前上海高中对于建设专用教室的现状,并试图从中发现一些教室建设的普遍问题,进一步分析问题原因,并给出一些解决对策。根据文献综述笔者发现目前教育界对专用教室的研究大多围绕前期设计以及新型智慧教室的探索展开,未曾有学者对专用教室从设计、使用、管理以及维护四大视角同时全面研究,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上海市S学校是一所受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全国唯一一所集小、初、高叁学段的十年一贯学制学校。其学制格局为四叁叁,同时兼容弹性学制,顾及每个学生个性化成长。高中部被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有着丰富的专用教室建设实践,在此方面具有代表性。笔者对该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研,运用了观察法、访谈法与问卷法,深入探访该校专用教室,与教职员工与学生深入接触,并得到了第一手资料,试图还原真实的教育现场。本文从设计、使用、管理、维护四大方面入手研究,凝练出专用教室的建设现状特点,并尝试提出现存的相应问题。其中主要有专用教室设计者非主要使用与管理者;教室使用人员较杂,内部物品容易损坏;管理人员待遇不统一;维护情况参差不齐等方面。笔者认为专用教室建设的制约因素有叁:相关研究有待丰富;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意识的局限;以及客观教育环境的制约。因此,开展相关方面的科研工作是优化专用教室建设前提,不仅思想理念上,而且实际行动中也要在设计、管理、使用和维护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专用教室的建设。做到以学生实际需求作为建设专用教室的出发点;鼓励更多学科教师参与到专用教室建设中;努力平衡教室使用频率与使用效果的关系;重新梳理布置专用教室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兰州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模现状调查及思考[D]. 张笑春.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兰州市民办普通高中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D]. 李成宏. 兰州大学. 2007

[3]. 兰州市中职学校音乐课现状调查[D]. 马力. 西北师范大学. 2016

[4]. 甘肃省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陈玉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5]. 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D]. 张翼. 华南理工大学. 2017

[6]. 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研究[D]. 闪兰靖. 兰州大学. 2011

[7]. 以新基础教育引领西部农村的和谐发展[D]. 邓艳红.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8].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D]. 陈一川. 西北师范大学. 2016

[9].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D]. 戴建兵.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10]. 高中专用教室建设研究[D]. 周曾娇.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兰州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模现状调查及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