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明村镇闫庄小学26672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行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一次次的“互动”才会真正掌握知识、技能与思维的方法,才会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此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创设学生自主、探究、互动的学习氛围
1.摆正教师的角色。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说明进行数学活动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组织中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和谐的态度面对学生。
2.尽量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学习材料。
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就要在教学中为学生选择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有密切联系,他们感兴趣的材料。
二、提高“自主、互动“的教学效率
1.力求提供一定开放度的探索材料。
封闭与单一的学习材料很难激起学生自主参与的欲望,相反,开放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愿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异分母、异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比较5/12和3/8的大小,由于这对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不易直接比较大小,通常要先通分,再比较他们的大小。为了让本节的学习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和探索性,我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各自写出三个连续自然数,再从所写自然数中,任取两个数组成真分数,并让学生思考:能组成几个真分数。接着要学生把所写的三个真分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学生经独立思考和探索后,很快从这三个真分数中找出两个“同分母”两个“同分子”的分数,并比较出了它们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我再继续引导学生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对分数想办法比较出大小。这样在教学中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学习材料来源于他们自己,又便于教师指导和点拨,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力求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分析问题的思考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如前面所说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课的教学,针对“2/3和3/4”每位同学在独立探索后都各自有独特的比较方法,有的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有的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子分数比较;有的则转化为小数进行比较,还有的通过图形进行比较,这样,我就先引导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在评议中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又要关注部分学生认识不到或解决问题方法的不简捷等情况。正如《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学习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在新知的探索中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般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看不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新知的探索中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课上的知识活起来,让学生看到数学建造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的“现成品”。如“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教材仅用两句话作了简单的提示,接着就给出比的基本性质的结论。这样,就隐去了关于结论的生动的形成过程和有益的探索过程。教学时,我把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展开,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
(1)复习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2)分析除法、分数、比三者的关系。
(3)启发学生联想,提出假设: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既然联系如此紧密,而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会不会存在类似的性质?假设有的话,该怎么叙述?
(4)学生分组互相举例,尝试验证。
(5)全班汇报,交流验证结果,抽象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四、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材料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的欲望,提供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的材料,如在教两位数退位减法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练习:教师出示分别写有92、49、73、68、25、54的六张卡片,让学生找出相减的差是24的两张卡片,当学生找出后,再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说:有一只粗心的小白兔又拿来一张卡片,而且说,原来的六张卡片中有一张卡片上的数与它拿来的这张卡片上的数相减结果也是“24”。可它把卡片的背面朝上放着,那么猜一猜小白兔卡片上的数应是多少?这一下很快激起了学生的想象,他们非常投入地猜想着。有许多学生马上认为这张卡片上数是“30”。理由是刚才54这张卡片还没用过。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他们又认为这张卡片可能是“68、49、44、30、25、1”。理由是这些数分别与原来每张卡片上的数相减都有可能是“24”。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节所学的知识,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由此可见,设计的训练题不在多,而在于巧。
几年来的实践探索,使我深深体会到“回归主体,发展主体”已刻不容缓,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