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和汇聚塑造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复杂地貌和构造活动,其中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和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外逃逸的区域一直是研究热点。复杂地貌的形成机制、地壳变形机制和下地壳流的分布特征是该地区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利用重力/GPS联合观测数据、重力模型和数字高程数据结合岩石圈挠曲分析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得到的主要认识如下:(1)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地貌形成机制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腹地是世界上最难到达的地区之一,2016年首次在该地区布设了密集流动重力观测网,该网包含107个重力/GPS联合观测点。在对观测数据进行重力归算后获取了观测点的自由空气和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并将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数据与EIGEN-6C4重力模型数据进行融合以提高该地区重力数据的分辨率。该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总体为负值,并且由南向北从-360 mGal逐渐减少为-480mGal。布格重力异常的分布特征表明在雅鲁藏布江峡谷周围莫霍面以12°倾角由南向北均匀地下沉。利用布格重力异常和高程数据计算了该地区的岩石圈的垂向构造应力,根据垂向构造应力的分布特征可得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流域上游地区基本处于均衡状态,但是在下游地区垂向构造应力达到约50 MPa,表明该地区曾流失大量的地表物质。该结果与Wang等(2014)推断的雅鲁藏布江峡谷抬升前的谷底位置不相符。本研究认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和相互汇聚造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地壳增厚,进而地表发生抬升。在此之后,河流的侵蚀作用导致了大量地表物质的快速流失,在大拐弯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形成了极不均衡的状态。(2)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地壳垂向运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地表的“塑形流”运动特征是由于青藏高原内部物质的向外扩张活动而产生的。在本研究中以带有正断分量的小金河断裂和红河断裂为分界线,将研究区域分为三个子区域。子区域中的GPS垂向速度场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地壳垂向运动呈现为阶梯状分布,并且南部相对于北部存在1–2 mm/yr的沉降。为了解释研究区域的地壳垂向运动,需要从GPS垂向观测数据中扣除水平向运动的影响。首先将水平速度场转换为应变率,其次将水平应变率转换为垂向应变率,最后计算得到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垂向速率,并从观测中扣除以获取研究区的实际垂向速率。本工作利用包含粘性地壳和上地幔的双层平板模型模拟了研究区域在垂向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垂向速率,并将其和观测结果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表明高原东南缘地区的上地幔粘滞性系数为2.8×1022Pa?s,地壳粘滞性系数的上限为1.0×1025Pa?s。同时,本研究推测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垂向构造应力是由于青藏高原内部物质的逃逸造成岩石圈偏离平衡状态而产生的。(3)重力与地形数据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下地壳流空间分布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下地壳流活动和分布特征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不同学者利用大地电磁、地震波层析成像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给出的下地壳流的活动范围不尽相同。本研究使用Fan小波方法计算重力和地形数据的相关性即导纳和一致性,并使用双层地壳模型和反卷积方法来反演该区下地壳流的活动和分布特征。利用模拟数据对自由空气重力异常与布格重力异常的导纳和一致性的不同组合进行了反演测试,结果表明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一致性的联合反演可获取最优的地壳内部加载比F2。对该联合反演方法的进一步测试表明,随着小波中心波数|6)0|值的减小,F2反演结果会逐渐偏离设定值。当|6)0|取5.336和3.773时,反演结果可以较好的还原设定值。利用以上方法结合数字地形与重力模型数据反演青藏原东南缘地区的F2分布,可用于推测该地区的下地壳流活动分布。结果表明,下地壳流自青藏高原内部流入其东南缘地区,并围绕喜马拉雅东构结做顺时针旋转运动,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地壳流受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阻碍向西南和东南方向分流。同时,本研究发现前人利用大地电磁数据和地震波层析成像方法给出的西部下地壳流是不连续的,并推测该结果是印度板块和缅甸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造成的。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现今的地貌、地壳垂向运动和下地壳流的分布特征是板块间相互挤压运动的结果,该地区的构造活动受板块持续碰撞的控制,是板块碰撞活动的延续。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佘雅文
导师: 高原,付广裕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重力均衡,岩石圈挠曲,下地壳流,地壳垂向运动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
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分类号: P542
总页数: 117
文件大小: 10857K
下载量: 125
相关论文文献
- [1].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幔力学耦合及其动力学意义[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10)
- [2].青藏高原东南缘第四纪工程地质概论[J]. 工程地质学报 2011(02)
- [3].青藏高原东南缘第四纪工程地质概论[J]. 工程地质学报 2011(03)
- [4].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应力场重构[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9(05)
- [5].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现今变形特征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12)
- [6].青藏高原东南缘第四纪工程地质概论[J]. 工程地质学报 2011(04)
- [7].青藏高原东南缘某古滑坡触发因素分析[J]. 交通科技 2016(03)
- [8].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幔结构探测研究新进展[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8(06)
- [9].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上地幔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12)
- [10].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变形特征及各向异性成因分析[J]. 国际地震动态 2019(07)
- [11].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应力野外综合观测和试验平台初步建成[J]. 西部资源 2014(06)
- [12].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地壳运动的转换[J]. 地球学报 2019(01)
- [13].金沙江何时开始向东流[J]. 地质科学 2009(04)
- [14].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对流与发震层应力场耦合关系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9(09)
- [15].基于点苍山-洱海剖面观测系统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气象要素垂直变化的研究[J]. 气象科技进展 2017(05)
- [16].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近年来地震b值特征[J]. 地质通报 2015(01)
- [17].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02)
- [18].按方位叠加接收函数分析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各向异性[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12)
- [19].青藏高原东南缘兰坪—思茅盆地反S型构造属性的古地磁约束[J]. 地质论评 2017(03)
- [20].主编语[J]. 气象科技进展 2017(05)
- [21].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及云南鲁甸、景谷地震深部孕震环境[J]. 地震地质 2014(04)
- [22].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早古生代早期造山事件[J]. 岩石学报 2013(06)
- [23].青藏高原东南缘玉龙雪山(5596m)晚新生代隆升的侵蚀与构造控制作用[J]. 第四纪研究 2008(02)
- [24].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海拔高度演化的氧同位素研究进展[J]. 地质学报 2015(S1)
- [25].青藏高原东南缘地热与地震活动:来自氦同位素的约束[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8(04)
- [26].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结构与动力学模式研究综述[J].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1)
- [27].滇西北裂陷带的构造地貌特征与第四纪构造活动性[J]. 地质通报 2014(04)
- [28].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速度结构[J]. 地震学报 2019(02)
- [29].川滇地块云南地区不同发育阶段边界断裂破裂特征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6(05)
- [30].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断层稳定性分析中的初步应用[J]. 地震地质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