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通过选择性分离培养,研究了不同农作物用地的磷细菌特征,观察菌落形态特征,选择高效无机磷细菌和有机磷细菌;并利用透明圈法深入探讨了其解磷能力。结果显示:不同的农作物用地各理化参数有明显差异。无机磷含量:豌豆>生菜>番薯>茼蒿>笋>木耳菜;有机磷含量:生菜>木耳菜>番薯>笋>茼蒿>豌豆。从无机磷培养基分离的细菌总量看:笋>豌豆>茼蒿>木耳菜>番薯>生菜。其中番薯地中无机磷细菌数量最多(22×10~4ind./g),而木耳菜、生菜、茼蒿土壤中含少量磷细菌。选择6种优势菌种C1、D1、G1、H1、I1和J1进行解磷能力研究,发现其解磷能力:H1>G1>I1>J1>D1>C1。从有机磷细菌看:番薯>茼蒿>笋>生菜,豌豆和木耳菜未检出。选择3中优势菌种进行解磷能力分析,得出:F2>C2>B2。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谢霞,吴少林,常人杰,王启沛,王时佩,李明明
关键词: 农作物用地,磷代谢,溶磷圈,磷细菌
来源: 江西化工 2019年0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基础科学,农业科技
专业: 生物学,农业基础科学,农艺学
单位: 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分类号: S154.3
DOI: 10.14127/j.cnki.jiangxihuagong.2019.02.024
页码: 85-88
总页数: 4
文件大小: 66K
下载量: 110
相关论文文献
- [1].磷细菌剂与化肥配施对小豆生育性状及产品品质的影响[J].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16(01)
- [2].配施磷细菌肥对复垦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磷有效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9)
- [3].磷细菌在复垦土壤上生长规律及对磷解析特性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8)
- [4].无机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J]. 环境科学导刊 2008(04)
- [5].磷细菌剂对紫花苜蓿的接种效果[J]. 草业科学 2012(05)
- [6].石灰性土壤中高效磷细菌群解磷动力学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 2013(07)
- [7].磷细菌对复垦土壤磷素流失风险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10)
- [8].不同磷细菌肥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2(06)
- [9].一株寒地高效解无机磷细菌发酵条件优化[J]. 北方园艺 2020(10)
- [10].有机磷细菌的鉴定与离子束诱变改良[J].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09(04)
- [11].磷细菌剂对红小豆根际结瘤数 生育性状及籽粒品质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 2014(02)
- [12].溶磷细菌对复垦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磷解析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2)
- [13].脱氮性磷细菌群排水处理技术探析[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0(08)
- [14].南方红豆杉根际溶无机磷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促生效果[J]. 微生物学报 2012(03)
- [15].杨树根际解无机磷细菌Mp1-Ha4的鉴定及其解磷机理[J]. 生物技术通报 2020(03)
- [16].一株寒地高效解无机磷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拮抗作用[J]. 微生物学报 2020(08)
- [17].1株高效解无机磷细菌JP-7的分离、鉴定及溶磷能力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12)
- [18].贵州施秉云台山土壤中无机磷细菌的生长及解磷能力评价[J]. 贵州农业科学 2013(10)
- [19].一株无机磷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磷能力分析[J]. 河南科学 2011(03)
- [20].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沉积物中磷细菌的生态调查[J]. 生态科学 2011(05)
- [21].养殖不同海水鱼的同种循环水系统中除磷细菌组成及特性[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12)
- [22].磷细菌的分离培养与筛选[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0(05)
- [23].麦田土壤解无机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解磷效果[J]. 生物学杂志 2010(05)
- [24].吡虫啉对伯克霍尔德氏菌生长和溶磷作用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20(01)
- [25].磷细菌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08(09)
- [26].黄连须根浸提液对无机磷细菌的负化感效应[J]. 土壤学报 2018(04)
- [27].塿土中葡萄根际高效磷细菌的筛选[J]. 陕西农业科学 2010(04)
- [28].不同磷酸盐条件和PEG模拟干旱胁迫下桉树根际解无机磷细菌的溶磷能力[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9)
- [29].沾化冬枣根际解无机磷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土壤中溶磷效果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3(03)
- [30].磁效应对溶磷细菌数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