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堵塞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无堵塞,双流,水力,湍流,扬程,叶轮,工况。
无堵塞泵论文文献综述
高雄发[1](2017)在《旋流式无堵塞泵优化设计与内流场PIV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流泵结构特殊,内部流动十分复杂,由于其抗缠绕、无堵塞性能好,因此广泛应用于工业浆料输送、城市排污、农业生产养殖等领域,特别适合于浆料、泥浆的输送。然而,目前旋流泵的效率普遍偏低,能耗较大,在输送纸浆时,低效不仅浪费了水资源,带来了环境污染,同时增加了纸浆输送能耗。旋流泵叶轮为半开式,叶轮安装在后泵腔,前泵腔为一个宽广的无叶腔区,由于无堵塞性要求高,叶轮出口离蜗壳进口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旋流泵运行时,叶轮前盖板端面有直接流入流出的现象,无叶腔内同时包含着多种复杂的流动,导致旋流泵的水力损失较大,叶轮对介质做功并没有全部转化为压能,而是部分能量传递到无叶腔的贯通流和循环流中,这是导致旋流泵的效率和扬程低下的主要原因。本文以型号为SCP200-400的原型泵为例,分析比转数ns=166型旋流泵结构参数,基于正交优化设计法、PCAD优化设计软件、CPF数值预测软件、PIV粒子成像测速技术以及压力脉动试验等手段,通过多种方法剖析旋流泵内部的流动特性,从而研究旋流泵的内部流动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如下:(1)以型号为SCP200-400的原型泵为例,结合其外特性,分析该型号旋流泵的结构特点,并基于CFD数值计算软件,通过网格无关性分析与湍流模型分析,找出该泵的网格数和较好的湍流模型,为接下来的原型泵优化设计提供基础。(2)分析原型泵试验结果和结构参数,找出影响旋流泵性能的主要结构参数,初步确定叶轮外径D2、叶片数Z、叶片宽度6、叶片出口安放角β2、叶片进口安放角β1为主要结构参数。然后利用正交试验法,对每个因素选取四个水平,选用L16(45)正交表,配置出十六种方案,采用PCAD水力设计软件,设计出十六副叶轮水力模型图,通过前述的CFD数值模拟方法,对十六种方案进行额定工况下的数值计算,应用正交分析法得出各因素对效率和扬程的影响规律,并分析单因素分别对效率和扬程的影响主次。为了更准确地找出影响旋流泵性能的主要结构参数,再次选取小范围内的因素和水平数,进行二次正交试验,最终得出性能较优的方案。(3)旋流泵在输送纸浆、泥沙等介质时,固相对主要过流部件产生磨蚀,特别是叶片表面的磨蚀比较严重,导致泵不稳定性增加。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固相的存在,加上污水的透明度不高,很难通过实验拍摄手段研究内部流场的固相流动和分布情况。因此,通过数值计算预测软件,在额定流量工况下,分别对叁种不同粒径即0.1 mm、0.5 mm及1.0mm,和叁种不同的固相体积分数即1%、5%及10%的固液两相流动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其对旋流泵内部流动的影响规律,研究固相对叶轮壁面的磨损情况。(4)为了能更深层次地研究旋流泵的内部流动机理,设计出叁种不同叶轮参数的模型,加工成模型泵,进行外特性试验,并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基于PIV粒子成像测速技术,从内部流场流动特性出发,探索性研究旋流泵内部流动机理,分析无叶腔中复杂的流动模型。研究发现,叶片安放角较大时,叶片内部更容易产生多种不同的漩涡;当叶片安放角减小后,流道变得较狭窄,叶片对液体的束缚力增强,在流量不变的情况下,狭窄的流道贯流速度较大,叶片从工作面流入到背面的液体流速被抵消减弱,不容易形成漩涡流动。无叶腔中的相对流动速度是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的,反过来,我们发现无叶腔中的绝对流动,即循环流速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减小。无叶腔内环面的循环流速明显强于外环面的循环流速,且内环面的贯通流为其主要的流动方式。(5)为了从不同角度研究旋流泵内部的流动状态,在模型泵的蜗壳上进行钻孔定位,分别通过试验研究与数值预测两种方式,研究流场非对称性流动造成的蜗壳内流场的压力脉动特性,以及蜗壳内瞬态静压波动情况,分析旋流泵不稳定运行的特性。研究发现,蜗壳内监测点的压力脉动主频并非在一倍叶频区,而是在一倍转频区附近,说明造成蜗壳内压力波动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泵的转频,而非叶频。(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6-01)
朱荣生,邢树兵,龙云,王秀礼,贺博[2](2015)在《离心式无堵塞泵不等扬程的优化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离心式无堵塞泵满足多工况运行的要求,采用不等扬程水力设计方法对模型泵100QW110-16-7.5的叶轮进行优化设计,并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分析由原始方案和新方案所得叶轮的内部流场分布,同时,在模拟的基础上对模型样机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案所得叶轮对流体做功更充分,其流线在不同工况下的分布更均匀、流畅,能够改善泵内流体的流动状况;由新方案所得模型泵在额定流量下的扬程为16.89m,效率为83.11%,已达到节能级离心式清水泵的产品性能要求,在小流量工况下无马鞍区、振动较小,大流量下高效率区的范围较宽,处于0.8q~1.3q且其无堵塞性能优于原始方案;由新方案所得模型泵性能的预测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最大误差为7.56%.(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滕国荣,严建华,欧鸣雄,盛绛[3](2010)在《无堵塞泵理论与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堵塞泵主要用于输送含有固体颗粒悬浮物或纤维状悬浮物的液体,广泛应用于钢铁、电力、市政、环保、造纸、煤化工等领域和农村沼气池废料排送、池塘污泥清理等。文中对无堵塞泵的应用、叶轮形式、泵体形式以及一体多轮的设计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0年10期)
郭晓梅[4](2009)在《无堵塞泵全流场流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SIMPLE-C算法,对无堵塞泵的内部叁维不可压湍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在计算过程中采用雷诺时均N-S方程和修正了的k-ε湍流模型,计算在贴体坐标系和交错网格中进行,从而揭示出无堵塞内湍流流动的速度分布、压力分布规律,及其湍动能分布规律,并对无堵塞泵进行了性能预测,根据实验结果对其结构进行了优化.(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施卫东,沈永娟,王准,李伟,张德胜[5](2007)在《高效无堵塞泵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无堵塞泵形状特殊,流动复杂,广泛应用于市政、环保、污水处理、水利、轻工、造纸及化工等行业,已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泵种。尤其是江苏大学率先进行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我国无堵塞泵发展的基础。为此,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高效无堵塞泵的发展概况,分析了高效无堵塞泵的主要研究现状,深入展望了高效无堵塞泵的发展趋势,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施卫东,桑一萌,王准,刘厚林,张启华[6](2006)在《高效无堵塞泵的研究开发与发展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系统归纳、总结了作为高效无堵塞泵叶轮的主要结构型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双流道叶轮及压水室的设计方法,介绍了高效无堵塞泵水力设计CAD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开发的高效无堵塞泵系列产品综合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已被江苏亚太泵业集团公司等几十家企业生产,并在国内外重点工程上广泛应用,取得了十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高效无堵塞泵发展的深入展望,给今后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期刊2006年06期)
卢述林[7](2005)在《特种双流道无堵塞泵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主要用于吸泥的双流道无堵塞泵的水力、结构设计。泵的设计参数为:流量300m3/h,扬程25m,比转速106,工作转速1450r/min,功率45kW,最大输送固形物颗粒直径达60mm。该泵耐磨性好、效率高、通过能力强、平衡性及可靠性好。经过测试和工程应用证明综合性能好且实用。(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期刊2005年06期)
沙毅,施卫东,王助良,吉恒松[8](2005)在《无堵塞泵水力设计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式无堵塞泵主要有离心式与旋流式两种泵型。利用泵能量方程和相似律推导出无堵塞泵叶轮水力设计统一计算公式,在分析、归纳14种离心式渣浆泵和12种旋流泵优秀水力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应用最小二乘法数值拟合出经验系数方程式。通过设计实例和样机型式试验与真浆试验,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并揭示了离心式渣浆泵和旋流泵性能上的一些特点。(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05年08期)
杨小林,杨开明[9](2005)在《新型旋流式无堵塞泵的结构与水力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旋流式无堵塞泵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并提供了该泵的水力设计方法及性能曲线。此泵优点突出,较有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机械》期刊2005年03期)
李太富,谭光仪,龙驹[10](2004)在《SLB300-25型特种双流道无堵塞泵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介绍了主要用于吸泥的双流道无堵塞泵的水力、结构设计;该泵具有耐磨性好、效率高、通过能力强、平衡性及可靠性好的特点,经过测试和工程应用证明综合性能好且实用,可广泛用于工农业环保业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期刊2004年04期)
无堵塞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使离心式无堵塞泵满足多工况运行的要求,采用不等扬程水力设计方法对模型泵100QW110-16-7.5的叶轮进行优化设计,并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分析由原始方案和新方案所得叶轮的内部流场分布,同时,在模拟的基础上对模型样机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案所得叶轮对流体做功更充分,其流线在不同工况下的分布更均匀、流畅,能够改善泵内流体的流动状况;由新方案所得模型泵在额定流量下的扬程为16.89m,效率为83.11%,已达到节能级离心式清水泵的产品性能要求,在小流量工况下无马鞍区、振动较小,大流量下高效率区的范围较宽,处于0.8q~1.3q且其无堵塞性能优于原始方案;由新方案所得模型泵性能的预测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最大误差为7.5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堵塞泵论文参考文献
[1].高雄发.旋流式无堵塞泵优化设计与内流场PIV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7
[2].朱荣生,邢树兵,龙云,王秀礼,贺博.离心式无堵塞泵不等扬程的优化设计与试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5
[3].滕国荣,严建华,欧鸣雄,盛绛.无堵塞泵理论与设计探讨[J].机械工程师.2010
[4].郭晓梅.无堵塞泵全流场流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
[5].施卫东,沈永娟,王准,李伟,张德胜.高效无堵塞泵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7
[6].施卫东,桑一萌,王准,刘厚林,张启华.高效无堵塞泵的研究开发与发展展望[J].排灌机械.2006
[7].卢述林.特种双流道无堵塞泵设计与应用[J].排灌机械.2005
[8].沙毅,施卫东,王助良,吉恒松.无堵塞泵水力设计及试验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5
[9].杨小林,杨开明.新型旋流式无堵塞泵的结构与水力设计[J].机械.2005
[10].李太富,谭光仪,龙驹.SLB300-25型特种双流道无堵塞泵的研制[J].中国农机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