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永红, 孟凌新, 崔健君[1]2005年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损伤后痛阈和血清IL-6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CC I)神经性疼痛模型的热敏变化及血清中IL-6含量的变化,探讨血清IL-6在神经性疼痛形成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6只250~300 g的健康雄性W istar大鼠,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于大腿中部暴露坐骨神经并作结扎,取对侧大腿坐骨神经暴露作为模拟对照(B组)。术后1,3,5,7,9,11,13,15 d测定大鼠(n=12)两侧后爪对热敏阈值的变化。于术后第15 d处死大鼠,取血清,ELISA法测定IL-6浓度。结果:大鼠双侧后爪(CC I和B)的收缩潜伏期在术后第3,5,7,9,11,13,15 d有显着差异;CC I组血清IL-6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结论:IL-6与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损伤后出现的神经源性疼痛过敏有关。
谭永红[2]2003年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损伤后痛阈和血清IL-6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 神经源性疼痛是由于原发于神经系统中神经损伤或功能异常引起的疼痛。有很多疾病可引起疼痛:如创伤、缺血性损伤、感染/炎症、肿瘤、药物、挤压等。其临床上的表现多种多样,但多数表现为剧痛或持续性烧灼痛,同时伴有感觉方面的异常,如触觉过敏或痛觉过敏。但目前对于神经源性疼痛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IL-6是一种致炎细胞因子,血清中IL-6的增加可诱导环氧化酶-2表达,使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大量合成PGE_2,从而产生广泛而持久的血管扩张和致痛作用,这些作用在痛觉过敏的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 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损伤后,血清IL-6的变化与神经源性疼痛的关系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损伤后痛阈变化及血清IL-6的浓度变化,初步探讨改良CCI模型的可行性及血清IL-6在神经源性疼痛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实验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热刺激仪的制作:观察台由3mm厚的透明玻璃做成,面积为300×300mm~2,置于支架上。用有机玻璃做成一个大小为200mm×150mm×200mm的五面透明箱,并在有机玻璃箱的四周打 4 x 4个中到 的小孔用于空气流通。由 50瓦的投射灯产生热源。当大鼠后足贴在玻璃板上时,热源经直径为15rum的小孔聚辐射大鼠后足皮肤。计时器记录的光照时间即为鼠的收缩潜伏时间,应用收缩潜伏期作为痛阈变化指标。 2.动物模型的建立: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 45mg/kg麻醉后,沿大鼠股骨后外侧切开皮肤,分离坐骨神经,用4-0的丝线将患侧(左侧)坐骨神经和直径为 lmm的硬膜外导管一起结扎,分别作四个结扎。抽去细硬膜外导管后检查结扎线圈与坐骨神经之间的松紧度,使神经与线圈之间有约lrnm的间隙,然后将神经复位。健侧(右侧)做同样操作,但不做神经结扎。术后将大鼠置人铺有3-6cm厚的新木屑的保温鼠笼中观察,保证呼吸道通畅。苏醒后给予自由进食和饮水。 3.模型制作成功的标准:①、步态和体位:大鼠患侧出现内收,无力。患侧着地时间明显短于健侧。②、患侧与健侧收缩潜伏期之比(PW*阮)<60阮。 二\实验方法: 1.实验动物与分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重250-3009,由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动物实验室提供。12八2 /J’时的白/黑周期喂养,随机分为叁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中组为假手术*ham)组人组为实验组。分别在手术后第 33*JJ、13* 日用热刺激仪测定C组大鼠健侧和患侧的收缩潜伏期。 2.术后第 15天,腹腔注射成巴比妥钠45mg/kg麻醉后,分别将B组人组大鼠经心脏取血srnl。将取得的血液标本注人离心管中,静置30min后以2000rpm的速度离心 10ndn,取上清注人ZInl的Ependoff导管中,置于液氮中冷冻后,转人一70℃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测。空白对照组为A组健康大鼠的血清。 3.检测血清见一6。 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用均数士标准差(5。S)表示,采用 ·2·肥田*.0专业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NOVA)和 t检验,P<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 结 果 1.大鼠收缩潜伏期的基础值为18.25。2.025。实验组健侧与患侧收缩潜伏期测试两组术前无差异,术后患侧明显低于健侧,双侧比较有显着差异河<0.05人 2.实验组 PWLWL%在术后分别在第 33、7J\11上、15日与术前*WL%比较有显着差异河<o.05人 3.实验组血清见一6在手术后第 15天明显高于北am组和空白对照组瞩<O*门。 4.大鼠患侧足出现内收且皮肤出现肿胀,且接触地的时间少于健侧。 讨 论 大鼠的坐骨神经的解剖结构清晰,行走路线变异少,且大鼠后足皮肤面积的 85%是由坐骨神经支配的。大鼠的神经系统发达,与人类相似,可以用来模拟人类的神经源性疼痛。对疼痛研究的动物模型有多种,Bennett和Xie首先建立了大鼠的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即CCI模型,即在鼠的坐骨神经周围进行结扎,术后第二天可出现对非伤害性热辐射刺激出现收缩反射,并可持续2个月。本实验应用Bennett和Xie制作的动物模型并作一定改进,观察发现改进后的CCI模型制作成功率高,且易成活,简单易行,是进行神经源性疼痛研究的较好的动物模型。 在本研究中观察到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损伤后出现了患侧足皮肤肿胀,提示局部血运不良。Raja等人用酚妥拉明对CCI ·3·大鼠进行治疗发现,其可减轻大鼠的痛觉过敏,且治疗效果与剂量成正比。在 Alien等人对选择性 a;和 a。受体激动剂的研究中发现”。在减轻痛觉过敏中占主要作用,其通过激动突触前膜受体来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后膜的a。受体调控动静脉血流。本研究中大鼠患侧足出现的皮肤肿胀可能与局部神经调控功能失调有关。 有学者报道在大鼠的动物实验中应用选择性环氧化酶一2*OX
参考文献:
[1]. 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损伤后痛阈和血清IL-6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 谭永红, 孟凌新, 崔健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 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性损伤后痛阈和血清IL-6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D]. 谭永红. 中国医科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