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小说论文_殷富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李渔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李渔,小说,话本,戏曲,如皋,俳优,副词。

李渔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殷富华[1](2019)在《机巧还是机械?——论李渔小说中的影子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中的"影子人物",是小说家有意设置的一对互相映衬的人物形象。李渔小说中的影子人物可分为"叁角模式"和"二元对立模式"两种。在一男二女的"叁角模式"中,李渔或突出描写原本不起眼的一方,或加倍使用影子手法,突破了旧有的才子佳人模式。这些尝试显示出精巧的构思,但也有过于机械穿凿的遗憾。(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沈新林[2](2019)在《论李渔小说、戏曲中的如皋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出生于如皋的文化巨人李渔,是一位各体兼擅的作家,他的小说、戏曲在故事题材、情节、方言、俗语等方面保留了诸多如皋元素。这些元素不仅是他出生、成长于如皋的有力证据,而且是检验其作品的试金石。合理利用这些如皋元素,有助于对其生平事迹、创作过程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创作时间的定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盼[3](2019)在《李渔拟话本小说语气副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的拟话本小说是清初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共计叁十篇,收录在《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这叁部书中。李渔拟话本小说常以市井人物为主人公,描绘俗人俗事,口语色彩强,真实地反映了清初的语言风貌,具有较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本文以李渔拟话本小说为基本语料,以其中的123项语气副词为考察对象,分类探究了全书的语气副词系统,同时选取了一些语气副词进行了个案研究。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李渔拟话本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版本;简要回顾了李渔拟话本小说和语气副词的研究状况;讨论了语气副词的范围、定义和分类,并确定了本文语气副词的分类;指明了李渔拟话本小说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最后对本文使用的语料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李渔拟话本小说语气副词系统的分类研究。本章参考前贤研究,将李渔拟话本小说的语气副词系统分为情感评价类、认知态度类和发话行为类叁大类。同时利用语料库以及方言材料,考察了语气副词的来源与发展,重点探究近代汉语出现的语气副词。第叁章,李渔拟话本小说语气副词个案研究。本章第一、二节选取了两个活跃在近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怪道”、“喜得”,探究了“怪道”、“喜得”的来源与演变;第叁节讨论了“总X”类语气副词的来源与演变,揭示语气副词来源的丰富性;第四节对“委实”及相关副词“追究”义的形成进行了探讨。第四章,结语。对李渔拟话本小说的语气副词特征进行总结。我们发现李渔拟话本小说语气副词具有以下特征:近代新兴为主,通语方言共存;语义类别丰富,高频副词多义;来源错综复杂,个性差异明显。(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华思颖[4](2019)在《浅析李渔的同性恋小说——以《萃雅楼》和《男孟母教合叁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在《与陈学山少宰》一文中道:"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世耳目为我一新。"这是他为文的倾向。不可否认的是李渔的同性恋小说是对明清小说固有题材的一种突破,确实让读者眼前一亮,但是这种突破并没有由表及里,在其同性恋小说的外壳下却仍旧是维护叁纲五常的真道学思想。(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0期)

傅佩佩[5](2019)在《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是明末清初着名作家,在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史上具有不可逾越的地位。他所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后将《无声戏》易名成《连城璧》)代表了清代拟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近年来,随着女性文学的发展,研究者以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这一崭新的研究视角开启了李渔拟话本小说<十二楼>、<无声戏>研究的新范畴。李渔《无声戏》、《十二楼》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耀眼夺目,千差万别的女性形象,她们占据了篇幅的叁分之一,其中有生长在高门大户的大家闺秀,也有平头百姓家的寻常女子,有婚姻生活幸福的家庭妇女,亦有不得善终的狠毒妇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女性角色,如丫环、媒婆、妓女等。李渔笔下的这些女性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身份地位,她们的生存状态和结局命运也不尽相同。作者在创作这些女性角色时,受到其所在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反映出在任情纵欲的社会风气、传统礼教束缚松动、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影响下,作者的创作观念和价值取向。作品中的这些女性身上体现出传统道德和进步思想杂糅并存的时代特征,也反映出李渔思想中女性观开明与进步、落后与保守共存的复杂性特点。同时,塑造如此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又离不开描写人物所采用的法,人物形象的对比衬托、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多样化的心理描写、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艺术方法的运用构成了小说在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李渔作品中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为其作品研究打开了一个新局面,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反映了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审美需求下,对李渔及其作品研究的与时俱进性。(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建华[6](2019)在《“空中楼阁”的势力场域——李渔《十二楼》与小说的近代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把代表其小说创作高峰的《十二楼》称为"空中楼阁",不光体现他对园林设计的嗜好,也凝聚着他的文学以虚构为核心的主张。小说中亭台楼阁成为规训身体和道德的空间装置,而李渔采用反讽和戏仿的解构策略,在政治与美学的协商中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同情,重申了晚明的浪漫精神。另一方面对园亭楼居的描绘渗透着当时兴盛的园林美学的符码,表现了李渔的天人合一的理想、人与自然的奇妙观赏,也给小说结构和风格带来美学上的突破。"空中楼阁"犹如各种文学与文化力量交涉、对冲或融合的势力场域,映现出明末清初急剧变动的时代精神,而李渔沿着"文人小说"的进路,以其多元开放的理论和实践使小说成为一种既能负载与更新文学传统、又能展示其独立身份的最富活力与时代性的文学样式。(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9年04期)

刘璟[7](2019)在《尚情为次 招隐为实——浅析李渔小说《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一文中研究指出《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是李渔《连城璧》中的一部,其作前半部分亮点不多,有模式化倾向,内容和思想上均处一般水平。后半部分情节设置更能体现作者的创作特点和思想感情,具有较高研究价值。一、内容和情节设置该作从内容上可分前后两部分。从内容上来说,前一部分主要讲男主人公谭楚玉、女主人公刘藐姑生前的经历,后一部分则叙述二人死而复生后发生的故事。为本文观点阐述之便,以恩人"莫渔翁"(即慕容石公)的出场为分界,将小说分为前(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军强[8](2018)在《戏曲理论在拟话本创作上的运用——李渔小说《无声戏》《十二楼》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发展无论是体裁还是思想内蕴都是一个源源不断地传承的过程,从明末清初开始,戏曲艺术进入了文人的研究视野。李渔的戏剧作品上承元代元明话本,下接清代的小说戏剧,兼具话本小说与戏剧的艺术特性,他在《闲情偶寄》中总结的一整套戏曲创作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两部拟话本小说《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和《十二楼》(又名《绝世名言》)就是这个历史发展潮流中的两颗璀璨之星。(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朱雯洁[9](2018)在《论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思想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作为明末清初着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其传世的拟话本小说以《无声戏》和《十二楼》最为闻名。两部着作中精妙奇特的情节和人物带给读者非同一般的阅读体验,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文中明说暗喻的思想观念。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解析李渔两部拟话本小说中的思想观念,以便能够对其小说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甘映红[10](2018)在《从社会身份看李渔的小说与戏曲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市井文化需求出发,再结合自身才情,李渔写出了一系列以"奇""巧"取胜的小说与戏曲作品。李渔之所以专注于此类作品的创作,是因为他通过"卖文"可以有效地解决生计问题,这也导致李渔的创作动因及作品效果不同于其他"着文章自娱"或"文以载道"的文人,所以当时就有人把他看是作行走江湖,靠卖艺谋生的"俳优",却不知这是文人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后的谋生策略。(本文来源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渔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末清初出生于如皋的文化巨人李渔,是一位各体兼擅的作家,他的小说、戏曲在故事题材、情节、方言、俗语等方面保留了诸多如皋元素。这些元素不仅是他出生、成长于如皋的有力证据,而且是检验其作品的试金石。合理利用这些如皋元素,有助于对其生平事迹、创作过程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创作时间的定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李渔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殷富华.机巧还是机械?——论李渔小说中的影子人物[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沈新林.论李渔小说、戏曲中的如皋元素[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

[3].杨盼.李渔拟话本小说语气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4].华思颖.浅析李渔的同性恋小说——以《萃雅楼》和《男孟母教合叁迁》为例[J].汉字文化.2019

[5].傅佩佩.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渤海大学.2019

[6].陈建华.“空中楼阁”的势力场域——李渔《十二楼》与小说的近代进路[J].东岳论丛.2019

[7].刘璟.尚情为次招隐为实——浅析李渔小说《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J].唐山文学.2019

[8].张军强.戏曲理论在拟话本创作上的运用——李渔小说《无声戏》《十二楼》初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9].朱雯洁.论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思想观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10].甘映红.从社会身份看李渔的小说与戏曲创作[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11)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1)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3)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9)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2)河南师范大学获奖成果(6)

标签:;  ;  ;  ;  ;  ;  ;  

李渔小说论文_殷富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