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波, 单佳靖, 鲍淑红, 金娜[1]2018年在《针刺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针刺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比较2组疗效、症状积分、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段、颅内段血流动力学收缩期峰值流速(SPV)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各段SPV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可调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状态,缓解椎动脉痉挛,增加大脑供血,改善临床症状。
雷慧敏[2]2008年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眩晕”、“痹证”、“痿证”、“项强”等范畴,其病机或为风寒湿邪为患,或为劳倦内伤,而导致太阳经脉不利、营卫不和、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经脉失养。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pathy of Vertebral Artery,CSA)是以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为主,退变的组织和结构对颈部脊髓、神经、血管和软组织构成压迫或刺激,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而出现眩晕、耳鸣、呕吐、头痛、视力障碍、猝倒等一系列症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CSA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发病年龄提前,其已成为威胁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加强对CSA的研究,探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导师多年临床经验,在系统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制定治疗方案,采用针灸治疗为主,随证加减,同时采用TCD等现代诊断方法,研究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生理机制,为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判定探索量化指标。方法:100例研究对象均为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按随机表法分成两组,其中针灸治疗组50例,以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穴、太阳穴和艾灸颈夹脊和百会穴为主,并随证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取0.30×50mm毫针用指切法进针,针刺各穴,得气后,每10分钟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1次,留针30分钟,针刺同时艾灸颈夹脊和百会穴,以温热为度。每日针灸1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一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针刺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针刺取穴与操作方法同针灸治疗组,每日针刺1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一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分别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各证型疗效、TCD的变化,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0.0%和96.0%,对照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2.0%和80.0%,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证型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痰湿中阻型和瘀血阻络型疗效最明显。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在V_m方面都有显着性改善(P<0.05)。两组在治疗结束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在Vm数值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很好的疗效,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TCD的各项指标,且避免了西药的毒副作用和潜在并发症的危险,此法经济、简便,患者容易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沙丽丽, 高利权[3]2017年在《针刺颈叁针、颈夹脊穴及电动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针刺颈叁针、颈夹脊穴及电动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4例,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叁针、颈夹脊穴及电动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取穴结合电动牵引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两组治疗后ESCV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椎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提高,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针刺颈叁针、颈夹脊穴及电动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赵宇捷[4]2008年在《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以颈夹脊穴、风池、风府、外关、四神聪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相应节段颈夹脊穴、风池、风府、外关、四神聪的方法治疗。每周治疗3次,周末休息,治疗10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应用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价量表[2]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3]评价治疗后的疗效。结果:45例患者,治愈22例占48.89%,好转19例占42.22%无效4例占8.89%总有效率为91.11%。结论:1.针刺颈夹脊穴、风池、风府、外关、四神聪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2.疗效与年龄、病程呈负相关,与证型有明显关系。3.治疗前后以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价量表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价,治疗后疗效显着。
殷寅春[5]2015年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近几年国内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分别从针刺、电针、耳针、腹针、穴位注射及埋线、灸法及综合疗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认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着。
贾红玲[6]2006年在《项七针与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对比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旨在比较项七针与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差异,总结导师项七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价值。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项七针组和颈夹脊组进行观察,并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项七针组有效率为89.47%,颈夹脊组为76.47%,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见效时间、眩晕消失时间比较有显着性意义(P<0.05),以项七针组为短;项七针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血流量(Q)、椎动脉内径(D)、椎基底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改变与颈夹脊组比较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项七针和颈夹脊穴为治疗CSA的两种有效方法,但项七针组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见效快、治疗所需时间短,颈夹脊组能显着改善患者的颈肩痛症状,在改善脑供血方面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组。
简季芸[7]2011年在《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颅外段血流障碍所致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目前西药治疗方法多是着重在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方面,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祖国医学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为“眩晕”、“头痛”范畴。夹脊穴位于脊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属经外奇穴,与督脉、膀胱经伴行。可以疏通经络气血之阻滞,从而使经气流畅。现代研究认为针刺颈夹脊穴可以缓解颈部肌肉和关节韧带的紧张,有效地改善紧张挛缩的肌纤维对椎动脉的牵拉。其次,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其组织代谢旺盛,促进组织水肿吸收,消除无菌性炎症。再者,根据现代解剖学,夹脊穴正是脊神经出口部位,可以使脊神经和交感神经释放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物质,从而调整血流速和血流量,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以缓解,临床症状减轻。依据于上述理论,本研究于病变局部选取颈夹脊穴,并与常规选穴法相对照,观察针刺颈夹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来源于2010年1月-2011年3月台湾明师中医医院门诊病人。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5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观察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以颈夹脊为主穴,选穴原则以X线定位病变节段夹脊穴位,对照组依据石学敏主编《针灸学》,选取百会、头维(双)风池(双)为主穴。拟数字眩晕分级法,用于记录患者眩晕的轻重程度;使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所有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在眩晕分级方面,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疗效比较无差别。平均椎动脉血流速度方面,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P值均<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提示平均椎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提高。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椎动脉血流方面效果更佳。研究结论: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2.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眩晕分级方面,两组治疗后的差异无显着性差异(P>0.05),可能与患者的主观感受有关。经过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处理后,其临床症状均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P<0.01),会对选择眩晕分级数字产生一定的影响。两组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正常平均值偏低,经过治疗后均得到了改善,治疗组尤为明显(P<0.05),基本达到了正常平均值水平。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郑永然[8]2014年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有常规针刺法、特殊针刺法、单穴为主针刺法、腹针疗法、电针疗法、针罐疗法、针推疗法、针药疗法、穴位注射疗法、针灸配合耳穴疗法、温针灸疗法、针刺配合牵引疗法等,临床疗效显着。
曾正仁[9]2010年在《针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针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以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在台北惠众中医诊所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夹脊针刺治疗组30例和西药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夹脊针刺疗法,取颈部夹脊穴。常规针刺,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西药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吲哚美辛和VitB6,吲哚美辛每次25mg,每日3次,饭后服用;VitB6每次20mg,每日3次,连续治疗10天为1疗程。以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功能改善、疼痛综以及患者生存质量评估综合评定为指标,进行组间与组内,疗前与疗后的对比观察,来研究夹脊针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积分值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治疗后两组血浆粘度值(mPas)、红细胞压积(L/L)、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治疗后,治疗组痊愈7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5.8%,两组的总体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MOS SF-36量表各维度(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积分均增加显着,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后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夹脊针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疼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优于西药疗法。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陆姝帆, 张明波[10]2009年在《针刺风池穴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以针刺风池穴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设针刺风池穴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为治疗组与单针刺风池穴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针刺风池穴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 针刺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唐波, 单佳靖, 鲍淑红, 金娜.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8
[2].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雷慧敏. 湖北中医学院. 2008
[3]. 针刺颈叁针、颈夹脊穴及电动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 沙丽丽, 高利权. 针灸临床杂志. 2017
[4]. 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赵宇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5].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殷寅春. 中医药导报. 2015
[6]. 项七针与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对比观察[D]. 贾红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
[7]. 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简季芸.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8].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J]. 郑永然. 河南中医. 2014
[9]. 针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曾正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10]. 针刺风池穴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 陆姝帆, 张明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