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通信中OFDM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金超越[1](2020)在《索引调制OFDM系统中的子载波间干扰抑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OFDM)系统的改进,子载波索引正交频分复用调制系统(OFDM with Index Modulation,OFDM-IM)通过激活的子载波索引序列和激活的子载波上的星座符号进行信息传输。由于传统的OFDM系统存在对子载波频偏敏感的缺点,导致其在高速场景应用中受到限制,而OFDM-IM系统具有一定抵抗载波间干扰(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ICI)的潜力。为了进一步提高OFDM-IM系统的抗载波间干扰能力,本文开展如下研究工作:1、通过技术原理与系统模型分析比较,阐明OFDM-IM系统较OFDM系统具有较好的抗ICI能力,但在OFDM-IM系统中激活的相邻子载波仍需要保持正交性,所以对于频率偏移依然较为敏感。本文提出利用OFDM-IM系统子载波选择性激活的特点来提高抗ICI能力。2、针对OFDM-IM系统将所有的子载波划分成多个子块及子块内部分的子载波被激活特点,本文提出以子块为单位,分别从块内和块外解决子载波间干扰问题的思路。针对块外泄露导致干扰,本文提出运用广义滤波抑制块外能量泄露,从而减少块外泄露导致的ICI。相比OFDM-IM系统,本文提出的广义滤波OFDM-IM系统具有更好的抗ICI能力。3、为了提高OFDM-IM系统的抗ICI能力,本文还提出使用分数阶傅里叶变换代替傅里叶变换来提高OFDM-IM系统的ICI抑制性能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调整分数阶傅里叶变换阶次来提高OFDM-IM系统的抗ICI能力。仿真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案能够提升OFDM-IM系统抗ICI能力。
田丁[2](2020)在《基于5GNR的LEO卫星通信大尺度时变频偏估计算法研究》文中提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卫星通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构建具有广覆盖、高传输速率的星地融合网络势在必行,地面5G移动通信系统与低轨(Low Earth Orbit,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融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以其频谱利用率高、资源分配方式灵活、便于与其他技术融合以及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兼容等优势成为LEO卫星移动通信物理层传输体制研究的重点。但是OFDM技术要求各子载波相互正交,对载波频率偏移十分敏感。而LEO卫星运行轨道低、移动速度快,并且与地面接收端之间存在非匀速的相对运动,所以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大范围的多普勒频偏和多普勒频偏变化率,这对OFDM系统的解调性能会产生严重影响。为了进行快速的载波同步,本文考虑利用5G帧结构中周期发送的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PSS)进行多普勒频偏估计。算法将多普勒频偏分为整数倍频偏和小数倍频偏两部分,利用OFDM信号的特点以较低的运算复杂度完成多普勒频偏的估计。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都表明该算法估计范围取决于PSS序列长度和系统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具有很大的估计范围且易于扩展。为了应对多普勒频偏变化率所造成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两个连续PSS的多普勒频偏变化率的估计算法,通过提取两个连续PSS的累积相位差,对多普勒频偏变化率进行了估计。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基于循环前缀(Cycic Prefix,CP)的估计方式,该算法在牺牲了估计范围的条件下成功提高了估计精度,对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除此之外,LEO卫星与地面终端通信距离远,路径损耗严重,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信噪比很低,这对估计算法的稳定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载波同步策略,利用卡尔曼滤波对多普勒频偏和多普勒频偏变化率估计算法进行稳定性增强,并且总结了载波同步流程。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MSE性能条件下通过这种方式算法性能提升了约13dB,大大提高了在低信噪比条件下载波同步的稳定性。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载波同步策略的可行性,本文利用DSP硬件处理平台开发了基于5G传输体制基带信号处理系统,介绍了系统发送端与接收端的具体流程。在此基础上对本文提出的载波同步策略进行了半实物仿真验证,给出了实际运行的结果,验证了所开发系统的正确性。并且从函数优化和内存规划等方面分析了在硬件实现过程中的DSP处理优化及配置,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本文开发的系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为未来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于正威[3](2020)在《基于OFDM的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与软件无线电实现》文中提出为了实现在任何场景下都能拥有高质量的通信服务,建立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其中卫星通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卫星信道具有频率选择性衰落和频带资源紧张等问题,而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OFDM)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传输技术,拥有抗频率选择性衰落能力,并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因此在卫星通信中使用OFDM传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传统的通信设备都是针对固定通信功能设计的,其结构相似但是互通性、灵活性相对较差,无法满足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针对此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使用可重构性强和灵活度高的软件无线电平台。本文主要工作是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OFDM技术的卫星通信系统。首先分析了OFDM技术的调制与解调原理,并阐述了各种类型的信道衰落,简要梳理了C.Loo、Corazza和Lutz卫星信道模型。接着对卫星OFDM物理层进行规划,同时研究了最小二乘(Least Squares,LS)信道估计算法,并在MATLAB中对系统进行建模,分析了其在AWGN信道下的性能;并根据卫星信道特性,使用软件对C.Loo、Corazza和Lutz等卫星信道模型进行仿真,对Lutz信道模型中的Markov状态转移过程进行分析。之后对基于Zed Board和AD9361构成的软件无线电平台进行评估,综合考虑三种软件无线电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使用Simulink模块化方案实现此系统。最后在Zed Board和AD9361构成的软件无线电平台上对基于OFDM的卫星通信系统和其关键技术进行实现。通过对不同大气环境下的综合信道传输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此OFDM技术的卫星通信系统设计成功,该硬件平台功能正常。此系统对研究基于OFDM系统的卫星通信和软件无线电产品开发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赵洪毅[4](2020)在《基于OFDM的数字跳频通信技术研究及其硬件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Ad Hoc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MANET)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由于MANET网络拓扑结构变化复杂且迅速,导致其多径效应和节点之间的互相干扰较为显着。跳频技术可有效提高通信系统抗干扰能力、减小信道之间的干扰。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是将输入的串行时域数据变换为并行频域数据,因而可考虑将时域数据映射到频率成分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上,从而实现基于OFDM的数字跳频。基于OFDM的数字跳频系统具有跳速快、易于数字集成、功耗较小等优点。在基于OFDM的跳频通信中,子载波映射方式和跳频序列对跳频OFDM(Frequency Hopping OFDM,FH-OFDM)系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对基于OFDM的跳频通信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对基于OFDM的时间连续跳频和时间间隔跳频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对m序列、RS序列、Latin Square序列、Costas序列对跳频性能的影响进行理论研究。(2)针对基于OFDM的时间连续跳频通信系统,研究采用单子载波映射、随机多子载波映射、分组分散式子载波映射、分组集中式子载波映射及分组随机式子载波映射五种子载波映射方式的系统性能。(3)提出了基于OFDM的时间间隔跳频通信系统,研究采用固定时间间隔分组分散式子载波映射、固定时间间隔分组集中式子载波映射、固定时间间隔分组随机式子载波映射及随机时间间隔分组随机式子载波映射四种子载波映射方式的系统性能。(4)针对不同的跳频通信系统,构造了非连续抽头m序列、RS序列、Latin Square序列、Costas序列。对九种子载波映射方式下的基于OFDM的跳频通信系统与四种跳频序列的组合在高斯信道、瑞利信道、单频干扰、多频干扰及部分频带干扰下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FH-OFDM系统比OFDM系统具有更优异的抗多径和抗干扰性能,同时发现采用RS序列的随机时间间隔分组随机式子载波映射FH-OFDM与其余子载波映射方式的FH-OFDM相比,在相同的通信条件下,都具有较为优异的性能。(5)完成RS序列随机时间间隔分组随机式子载波映射FH-OFDM系统的硬件模块设计,应用硬件描述语言对主要模块进行硬件设计和功能验证。硬件验证平台采用XILINX公司Virtex-7 VC707 Evaluation Platform FPGA开发板,完成了硬件设计部分的逻辑综合,Vivado综合结果表明:跳频跳时(Frequency Hopping Timing Hopping,FHTH)模块时钟达333 MHz,总功耗达0.619 W,共占用Slice LUTs资源1503个,Slice Registers资源1627个,发送模块占用IO资源523个,接收模块占用IO资源522个。
杨阳[5](2020)在《卫星GFDM系统传输性能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广义频分复用(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GFDM)技术是一种基于数据块调制的非正交多载波技术,相比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OFDM)技术具有带外辐射低、频谱利用率高、多业务兼容性好等优点。GFDM能够灵活兼容地面5G移动通信系统上下行波形以及其它新型多载波波形。将GFDM技术应用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提高频谱效率,增加系统容量,促进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实现通信网络的天地一体化。虽然GFDM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固有的自干扰、高峰均比、定时同步敏感等问题影响了卫星通信传输与接收性能,需要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针对GFDM自干扰影响接收性能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卫星GFDM系统自干扰模型,提出了三种GFDM自干扰性能优化算法,分别是基于数据辅助的接收端频域单边干扰消除算法、基于优化匹配滤波器的接收端双边干扰消除算法和基于主动干扰对消的发射端并行干扰消除算法。仿真分析表明三种算法自干扰抑制效果明显,有效提升了GFDM波形在卫星信道下的接收误符号率(Symbol error ratio,SER)性能。针对GFDM和GFDM多址接入(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GFDMA)波形峰均功率比过高影响卫星链路传输性能的问题,本文推导了GFDM/GFDMA统一架构峰均功率比的互补累积分布函数理论表达式,然后在理论推导基础上,结合星地链路低信噪比特性,提出两种全新的GFDM低峰均比波形,分别是基于恒模零自相关序列扩展的GFDM-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波形以及基于子符号扩展和优化预编码的GFDMA波形。仿真分析表明两种新波形相比原有GFDM/GFDMA波形峰均比性能提升10dB左右,同时波形抗噪性能得到增强。针对传统GFDM定时同步算法在卫星通信高动态、大频偏信道下无法使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时偏和频偏对GFDM系统的影响,推导了接收信号信干噪比随时偏和频偏变化的闭合表达式,阐明了GFDM对定时偏差的敏感性。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互相关的抗频偏GFDM定时同步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证实了该算法定时性能基本不受频偏影响。针对GFDM-CDMA低峰均比波形抗频偏性能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伪随机噪声(Pseudo-Noise,PN)码加权ZadoffChu(ZC)序列的抗频偏GFDM-CDMA波形。综合仿真实验和复杂度分析结果表明,在保持原有波形低峰均比优点的同时,新波形优化了原波形在大频偏环境下的同步接收性能,由于不需要频偏估计和补偿,接收复杂度相比于传统GFDM接收机大幅降低,能够满足卫星通信系统对复杂度以及频偏鲁棒性的需求。
毛兴[6](2020)在《卫星OFDM系统的同步与接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频谱利用率高,可有效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适合非对称数据传输。OFDM技术应用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提高频谱效率,增加系统容量。由于低轨卫星高速的移动特性,为了保持OFDM的正交性,卫星通信系统中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抵抗频率与定时偏差影响,OFDM同步技术目前主要关注频偏估计与定时偏差估计的研究,而基于位置信息补偿、基于帧结构子载波间隔调整目前也是研究热点。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联网接入需求、降低大量地面终端的接入时延,卫星通信系统中稀缺的时频资源需要充分利用。因此,本文针对高多普勒频偏下的同步技术和接入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较为经典的OFDM同步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抗频偏的加权序列同步方法,通过PN(Pseudo-Noise)序列与同步序列的加权,采用差分互相关与一系列频偏估计算法,能够得到更好的同步性能。参考基于位置信息估计上行定时提前量和多普勒频偏的算法,考虑残余频偏、卫星波束位置和终端运动速度影响,分析出Ka波段下卫星通信子载波间隔的最优化配置。在低轨卫星随机接入过程,研究了能实现快速接入的前导序列与控制信息联合发送算法,通过分析传统的联合发送、叠加训练序列传输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加权序列的隐含数据发送方法,该方法利用恒包络零自相关CAZAC(Const Amplitude Zero Auto-Corelation)序列的循环移位值表示信息数据,能够保证隐含数据与同步序列间的正交性,相比传统方法能够同时满足同步与数据传输需要。
王孟婕[7](2020)在《基于索引调制的F-OFDM系统设计及同步算法研究》文中提出5G应用场景与业务需求的多样化对物理层的波形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车联网通信场景下,要求通信波形的选择能够实现超高可靠低延时与大连接,以满足未来车联网的丰富业务需求。滤波器正交频分复用(Filter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OFDM)作为5G候选波形之一,很好的满足了这些需求。然而,F-OFDM虽然保留了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的所有优势,同时在系统灵活性以及对抗系统延时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但它作为一种新型多载波技术,仍存在对样本定时偏移(Sample Timing Offset,STO)与载波频率偏移(Carrier Frequency Offset,CFO)敏感的问题。因此,本文以F-OFDM波形为研究基础,对其定时频率同步问题作以下研究:1.针对F-OFDM系统对CFO敏感问题,本文提出索引调制F-OFDM(F-OFDM with Index Modulate,F-OFDM-IM)系统。该系统通过在子带子载波调制中引入索引调制,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由CFO产生的载波间干扰,从而降低CFO对系统通信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理论推导与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新系统在对抗CFO过程中的优势。2.本文所提F-OFDM-IM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FO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但同步估计仍然有必要。在研究分析现有OFDM与F-OFDM同步算法直接用于FOFDM-IM系统存在STO估计不准确、频谱利用率低、CFO估计范围太小等缺点后,本文提出一种基于F-OFDM-IM系统的定时频率同步算法。对于STO估计而言,本文选择利用两个符号完成STO估计,旨在解决现有OFDM同步算法的STO估计精度低,FOFDM同步算法频谱利用率低的问题,具有一定优势。对于CFO估计而言,本文主要针对现有基于循环前缀的算法在多径信道中估计性能较差,且估计范围仅为一个子载波间隔,而盲估计算法成本函数构造与估计计算复杂度较高问题,提出一种改进CFO估计算法,通过分析与仿真发现新提出CFO估计算法能够降低由于多径效应产生的符号间干扰对算法估计精度的影响,同时增大了估计范围。本文通过搭建系统及算法性能仿真平台验证了所提F-OFDM-IM系统以及同步算法的有效性,为5G车联网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黄明敏[8](2020)在《基于索引调制OFDM系统的自适应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通信系统对数据传输速率,系统的频谱效率,能量效率,以及对传输稳定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基于OFDM技术的通信系统赋有诸多优点包括:频谱利用率高、能有效应对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环境、传输速率较快等,但OFDM系统也存在它固有的缺陷如:对频率偏移敏感,信号的峰均功率比(PAPR)较大等。而索引调制技术可以加大子载波的稀疏度,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减弱系统对频偏的敏感度,所以本文将索引调制技术引入OFDM系统,之后改进了系统的信道估计技术和传输结构,进而提出改进的自适应传输算法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1)本文分析了无线信道的基本特征和OFDM系统的传输模型和基本原理,在OFDM系统的基础上引入索引调制技术,通过仿真验证了基于索引调制的OFDM系统的误码率性能优于原OFDM系统;2)在接收端采用一种基于DFT寻径的信道估计算法,利用此算法求得的信道响应函数,对适用于多载波通信中的自适应调制算法Chow算法和Fisher算法进行了优化,并应用于OFDM-IM系统中,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优化后的Chow算法相比以往的Chow算法在误码率为10-3时,可以获得3.5dB的信噪比增益。优化后的Fisher算法相比以往的Fisher算法在误码率为10-3时,可以获得5dB的信噪比增益;3)通过找出使最小欧式距离最大的子载波块调制方式组合,来优化系统的误码率性能,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此算法在误码率为10-3时,相比优化后的Chow算法有3dB的信噪比增益,相比原Chow算法有5dB的信噪比增益;4)采用了双模的星座调制方式,并更新了新的索引方式查找表和星座点的双模映射方式,此方式相比原索引调制系统可以提高频谱效率,然后仿真发现系统可以通过使用区间为[20,30]dB的信噪比阈值区间的自适应调制来获得最佳的误码率性能,然后使双模系统采用了基于固定信噪比阈值区间的自适应调制算法,通过仿真可以看出在误码率为10-4时,相比未使用自适应调制的双模索引调制系统可提升5dB的信噪比增益。与采用QPSK的OFDM和OFDM-IM系统相比,当信噪比区间超过4dB后仍提供了更好的BER性能;5)最后改进了固定信噪比阈值区间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提出基于动态SNR阈值区间的自适应调制算法,从仿真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误比特率为10-3时,相比固定SNR阈值的自适应调制方式有3dB的信噪比增益,相比未采用自适应调制的双模索引调制系统有5dB的信噪比增益,相比原索引调制系统有7dB的信噪比增益,相比原未采用自适应传输技术的OFDM系统有接近10dB的信噪比增益。
刘冬青[9](2020)在《F-OFDM滤波器模块设计及PAPR改进算法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现有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由于存在参数配置固定、同步要求高、频谱泄漏严重及频谱利用率偏低等缺陷已经不适应未来通信的要求,因此需要探寻新的空口技术。基于子频带滤波的正交频分复用(Filtered-OFDM,F-OFDM)技术在具备OFDM技术优势的同时还能够动态的设置参数和支持异步传输,但为了削弱频谱带外泄露在每个子频带上都增设了滤波器,这将会增大系统的实现复杂度,同时也存在峰值平均功率比(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PAPR)偏高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低复杂度的滤波器模块、高频谱效率的F-OFDM系统和削弱F-OFDM系统PAPR的算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F-OFDM系统的原理,包括对F-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及F-OFDM系统的PAPR展开研究,并通过仿真表明,与OFDM系统相比,F-OFDM系统具有参数配置灵活和频谱带外泄露小的优势。其次,F-OFDM系统中的滤波器采用低复杂度的窗函数法进行设计,对不同的窗函数仿真分析选出合适的窗函数,生成基带滤波器系数,通过频谱搬移得到各个子频带的滤波器系数,在滤波方式上对比时域滤波和频域滤波后采用频域滤波操作来降低系统复杂度。给出F-OFDM系统资源网格设计,在保护子载波不同的设置方式下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了在低通滤波器的通带和过渡带内设置保护子载波的方案来提高频谱效率,并从保护子载波位置、保护带宽度和接收端移动速度三个方面对F-OFDM系统进行仿真,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研究了F-OFDM系统PAPR性能的改进方案,对常见的削弱系统PAPR的算法进行研究,并仿真分析了限幅算法、选择性映射(Selective Mapping,SLM)算法以及压缩扩展算法,发现这三种算法都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PAPR。根据压缩扩展算法提出了多段选择压缩扩展(Multi-segment Selection Companding Transform,MSCT)算法,仿真发现MSCT算法在有效削弱系统PAPR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系统误码率性能。基于MSCT算法提出了MSCT与SLM联合(MSCT-SLM)算法,仿真结果显示所提出的联合算法能更好地削弱系统PAPR,同时还能保持较好的系统误码率性能。
钱程[10](2019)在《OFDM/OQAM信号在光纤承载网中的传输》文中研究表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目前成为整个通信行业的热点。作为5G技术候选波形之一,OFDM/OQAM具有频谱效率高、旁瓣泄露少、可以通过成型滤波器的可重构特性来抵消ISI和ICI等众多优点。而光载无线通信技术融合了无线通信以及光纤通信等优点,为未来5G的商用提供了基础。本文主要工作是研究分析了OFDM/OQAM信号在光纤承载网中的传输,通过搭建仿真系统分析本技术的优势,为光纤承载网中传输OFDM/OQAM信号的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本文研究了5G物理层候选技术之一的OFDM/OQAM技术,分析了光载无线通信的三种传输方案,在Matlab环境中对OFDM/OQAM与OFDM两种多载波技术进行了性能对比。其次,本文通过VPI仿真系统与Matlab相结合搭建了基于OFDM/OQAM技术的光纤系统仿真平台,详细的阐述了搭建的每一个步骤及实现原理。仿真结果证明了5G信号采取OFDM/OQAM调制技术的优越性。同时本文还分析了系统不同参数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并通过仿真证明在未来的5G商业过程中,光纤承载网的应用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针对基于OFDM/OQAM技术的光纤系统中光纤色散以及信号峰均功率比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三种改进方案。为了降低光纤色散对系统的影响,光域上采取了色散补偿光纤来改进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系统有效传输距离提高了20km。然而色散补偿光纤造价昂贵,不适合推广。因此电域上针对系统提出了改进的信道估计相关算法,仿真结果表明,系统有效传输距离提高了10km。同时,针对于OFDM/OQAM系统中峰均比较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FT扩频OFDM/OQAM信号的方法来改进。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峰均比改善了将近2dB。仿真结果为未来5G承载网提供了参考意义。
二、移动通信中OFDM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通信中OFDM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索引调制OFDM系统中的子载波间干扰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高速移动通信的挑战及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索引调制技术原理及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OFDM系统基本原理 |
2.2.1 OFDM正交性分析 |
2.2.2 OFDM系统模型 |
2.2.3 OFDM系统ICI分析 |
2.2.4 高速场景OFDM面临的挑战 |
2.3 索引调制OFDM基本原理 |
2.3.1 索引调制技术 |
2.3.2 OFDM-IM系统模型 |
2.3.3 OFDM-IM系统误码率分析 |
2.4 索引调制OFDM系统子载波间干扰问题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CI抑制的广义滤波的OFDM-IM系统 |
3.1 引言 |
3.2 频偏对于OFDM-IM系统影响分析 |
3.3 广义滤波技术 |
3.3.1 系统模型 |
3.3.2 子块滤波的影响分析 |
3.4 广义滤波OFDM-IM系统 |
3.4.1 广义滤波OFDM-IM系统模型 |
3.4.2 广义滤波OFDM-IM抗子载波间干扰分析 |
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1 仿真参数设置 |
3.5.2 仿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CI抑制的分数阶傅里叶变换OFDM-IM系统 |
4.1 引言 |
4.2 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基本原理 |
4.3 分数阶傅里叶变换OFDM-IM |
4.3.1 分数阶傅里叶OFDM系统 |
4.3.2 分数阶傅里叶变换OFDM-IM系统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1 仿真参数设置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基于5GNR的LEO卫星通信大尺度时变频偏估计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现状 |
1.2.1 OFDM技术与特点 |
1.2.2 多普勒频偏估计研究现状 |
1.2.3 多普勒频偏变化率估计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 |
1.4 论文结构与安排 |
第二章 OFDM技术与LEO卫星多普勒效应 |
2.1 引言 |
2.2 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 |
2.2.1 OFDM的调制与解调 |
2.2.2 频偏对OFDM系统的影响 |
2.3 LEO卫星通信场景多普勒效应分析 |
2.4 大尺度时变频偏下的OFDM系统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载波同步方案 |
3.1 引言 |
3.2 多普勒频偏估计算法选取 |
3.2.1 5G系统中PSS序列介绍 |
3.2.2 基于PSS的频偏估计算法 |
3.3 基于PSS的改进多普勒频偏变化率估计算法 |
3.3.1 频偏变化率估计算法研究 |
3.3.2 基于PSS的改进频偏变化率估计算法 |
3.4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稳定性增强算法 |
3.4.1 卡尔曼滤波原理 |
3.4.2 基于卡尔曼滤波稳定性增强的频偏估计 |
3.4.3 基于卡尔曼滤波稳定性增强的频偏变化率估计 |
3.5 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载波同步流程 |
3.6 仿真环境介绍及仿真结果分析 |
3.6.1 仿真采用的物理层帧结构 |
3.6.2 仿真信道环境配置 |
3.6.3 仿真参数配置 |
3.6.4 仿真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EO卫星移动通信载波同步方案验证 |
4.1 引言 |
4.2 DSP芯片介绍 |
4.3 LEO卫星通信基带处理设计 |
4.3.1 参数配置 |
4.3.2 发送端系统流程 |
4.3.3 接收端系统流程 |
4.4 载波同步方案的DSP实现 |
4.4.1 载波同步流程 |
4.4.2 多普勒频偏变化率估计流程 |
4.4.3 多普勒频偏估计流程 |
4.5 DSP处理优化及配置 |
4.5.1 DSP函数优化 |
4.5.2 cmd文件配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3)基于OFDM的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与软件无线电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OFDM卫星通信系统理论 |
2.1 OFDM技术基础原理 |
2.1.1 OFDM发展概述 |
2.1.2 OFDM符号调制与解调 |
2.1.3 OFDM系统中的保护间隔与循环前缀 |
2.1.4 OFDM的峰均比 |
2.2 卫星通信的信道传输特性 |
2.2.1 卫星信道中衰落类型研究 |
2.2.2 通信卫星信道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卫星通信中OFDM帧结构设计与卫星信道建模 |
3.1 卫星OFDM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3.1.1 卫星OFDM系统参数及峰均比抑制 |
3.1.2 发送端模型及帧结构设计 |
3.1.3 接收端模型及LS信道估计算法 |
3.2 卫星信道模型设计 |
3.2.1 莱斯分布模块设计 |
3.2.2 对数正态分布模块设计 |
3.2.3 C.Loo信道建模 |
3.2.4 Corazza信道建模 |
3.2.5 Lutz信道模型及Markov转移过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用于OFDM卫星通信的SDR方案设计分析 |
4.1 卫星通信方案的射频端和主控 |
4.2 基于PL端的纯逻辑方案 |
4.3 基于PL与 PS协同设计的no-os方案 |
4.4 基于Simulink平台模块化设计方案 |
4.5 设计方案讨论与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卫星OFDM通信系统实现 |
5.1 基于软件无线电外设的卫星OFDM帧结构设计与实现 |
5.2 基于SDR的 OFDM卫星通信系统实现及性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基于OFDM的数字跳频通信技术研究及其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OFDM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跳频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基于OFDM的数字跳频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OFDM技术的跳频跳时系统 |
2.1 OFDM技术简介 |
2.1.1 OFDM原理 |
2.1.2 DFT/IDFT算法 |
2.2 跳频技术 |
2.3 基于OFDM的跳频通信原理 |
2.4 跳频序列 |
2.4.1 m序列跳频码构造 |
2.4.2 RS序列跳频码构造 |
2.4.3 Latin Square序列跳频码构造 |
2.4.4 Costas序列跳频码构造 |
2.5 跳频同步 |
2.6 小结 |
第三章 子载波映射方式 |
3.1 时间连续子载波映射 |
3.1.1 单子载波映射 |
3.1.2 随机多子载波映射 |
3.1.3 分组分散式子载波映射 |
3.1.4 分组集中式子载波映射 |
3.1.5 分组随机式子载波映射 |
3.2 时间间隔多子载波映射 |
3.2.1 固定时间间隔分组分散式子载波映射 |
3.2.2 固定时间间隔分组集中式子载波映射 |
3.2.3 固定时间间隔分组随机式子载波映射 |
3.2.4 随机时间间隔分组随机子载波映射 |
3.3 小结 |
第四章 FH-OFDM系统性能仿真 |
4.1 信道干扰 |
4.2 系统结构 |
4.3 跳频序列构造 |
4.3.1 非连续抽头选取m序列跳频序列构造 |
4.3.2 RS序列跳频序列构造 |
4.3.3 Latin Square序列跳频序列构造 |
4.3.4 Costas序列跳频序列构造 |
4.4 系统仿真与性能分析 |
4.4.1 在高斯信道下性能仿真与分析 |
4.4.2 在瑞利信道下性能仿真与分析 |
4.4.3 在单频干扰下性能仿真与分析 |
4.4.4 在多频干扰下性能仿真与分析 |
4.4.5 在部分频带干扰下性能仿真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OFDM技术的跳频跳时系统硬件结构设计与仿真 |
5.1 系统架构 |
5.2 主要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1 发送端pattern_rs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2 buffer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3 scm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4 syn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5 接收端rx_pattern_rs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6 de_scm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7 debuffer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8 系统混合仿真 |
5.3 逻辑综合 |
5.3.1 tx_FHTH模块逻辑综合 |
5.3.2 rx_FHTH模块逻辑综合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卫星GFDM系统传输性能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卫星GFDM系统相关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OFDM系统基本原理 |
2.3 GFDM系统基本原理 |
2.3.1 GFDM系统架构 |
2.3.2 GFDM时域调制算法 |
2.3.3 GFDM时域解调算法 |
2.4 卫星GFDM波形性能仿真 |
2.4.1 带外辐射性能 |
2.4.2 接收SER性能 |
2.4.3 松散上行同步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卫星GFDM系统自干扰性能优化 |
3.1 引言 |
3.2 GFDM频域调制与解调模型 |
3.2.1 GFDM频域调制算法 |
3.2.2 GFDM频域解调算法 |
3.3 GFDM自干扰模型 |
3.3.1 GFDM时域自干扰模型 |
3.3.2 GFDM频域自干扰模型 |
3.3.3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基于数据辅助的FD-USIC算法 |
3.4.1 频域单边串行干扰消除算法流程 |
3.4.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5 基于优化匹配滤波器的FD-BSIC消除算法 |
3.5.1 频域双边串行干扰消除算法流程 |
3.5.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6 基于主动干扰对消的FD-PIC算法 |
3.6.1 发射端频域并行干扰消除算法流程 |
3.6.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卫星GFDM系统低峰均比波形设计与优化 |
4.1 引言 |
4.2 卫星GFDM系统PAPR性能理论分析与仿真 |
4.2.1 GFDM架构PAPR分布性能理论分析 |
4.2.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传统GFDM峰均比抑制算法 |
4.3.1 信号预失真法 |
4.3.2 编码类算法 |
4.3.3 概率类算法 |
4.4 基于CAZAC序列扩展的GFDM-CDMA低峰均比波形设计 |
4.4.1 GFDM-CDMA波形调制解调算法流程 |
4.4.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4.5 基于子符号扩展和优化预编码的GFDMA低峰均比波形设计 |
4.5.1 子符号扩展预编码GFDMA波形调制解调流程 |
4.5.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卫星GFDM系统定时同步性能优化 |
5.1 引言 |
5.2 时偏和频偏对GFDM系统影响 |
5.2.1 符号定时偏移与载波频率偏移对GFDM系统影响 |
5.2.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传统GFDM定时同步算法 |
5.3.1 基于循环前缀的自相关定时同步算法 |
5.3.2 基于内嵌同步序列的互相关定时同步算法 |
5.4 基于差分互相关的抗频偏GFDM定时同步算法 |
5.4.1 基于差分互相关的GFDM定时同步算法流程 |
5.4.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5.5 基于PN加权ZC序列的抗频偏GFDM-CDMA波形 |
5.5.1 基于PN加权ZC序列的GFDM-CDMA波形调制解调流程 |
5.5.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3 算法复杂度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卫星OFDM系统的同步与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OFDM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随机接入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卫星OFDM系统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OFDM在卫星通信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
2.2.1 OFDM基本原理 |
2.2.2 地面OFDM技术在卫星应用中的关键性问题 |
2.3 卫星通信信道特性 |
2.3.1 大尺度衰落特性 |
2.3.2 小尺度衰落特性 |
2.3.3 无线通信信道模型 |
2.4 OFDM同步误差影响 |
2.4.1 OFDM同步基本过程与模型 |
2.4.2 符号定时误差的影响 |
2.4.3 载波频偏的影响 |
2.5 随机多址接入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轨卫星OFDM同步技术 |
3.1 引言 |
3.2 传统OFDM同步技术 |
3.2.1 基于循环前缀的同步算法 |
3.2.2 自相关的同步算法研究 |
3.2.2.1 Schmidl&Cox同步算法 |
3.2.2.2 Minn算法 |
3.2.2.3 Park算法 |
3.2.2.4 加权Schmidl算法 |
3.2.3 互相关的同步算法研究 |
3.2.3.1 M-part算法 |
3.2.3.2 差分互相关方法 |
3.2.3.3 频偏估计方法 |
3.3 一种加权ZC序列的差分互相关同步算法 |
3.4 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轨卫星Ka波段子载波间隔优化 |
4.1 引言 |
4.2 低轨卫星与终端位置模型 |
4.3 基于位置信息的同步算法 |
4.4 子载波间隔优化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隐含数据传输的接入前导序列设计 |
5.1 引言 |
5.2 上行随机接入过程分类 |
5.3 控制信息与接入前导联合发送策略 |
5.3.1 基于控制信息组合的前导序列设计方法 |
5.3.2 隐含信息的签名序列组合方法 |
5.4 基于叠加训练序列的传输方法 |
5.4.1 普通叠加方法 |
5.4.2 软扩频叠加数据方法 |
5.5 基于加权序列的隐含数据传输方法 |
5.6 算法仿真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研究总结 |
6.2 前景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成果 |
(7)基于索引调制的F-OFDM系统设计及同步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5G车联网通信研究现状 |
1.2.2 OFDM同步算法研究现状 |
1.2.3 F-OFDM同步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5G车联网通信中的F-OFDM波形技术研究 |
2.1 5G车联网通信关键指标介绍及信道研究 |
2.1.1 5G网络及车联网关键指标介绍 |
2.1.2 车联网通信信道模型选择 |
2.2 F-OFDM波形技术 |
2.2.1 F-OFDM系统模型 |
2.2.2 F-OFDM发送端信号处理 |
2.2.3 F-OFDM与 OFDM带宽资源分配方案对比 |
2.2.4 F-OFDM接收端信号处理 |
2.3 F-OFDM滤波器设计技术 |
2.3.1 窗函数法设计滤波器 |
2.3.2 F-OFDM系统子带滤波器系数确定 |
2.4 不同技术仿真对比分析 |
2.4.1 不同窗函数幅频响应特性对比与分析 |
2.4.2 波形技术误码率对比曲线仿真与结果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频域索引调制的F-OFDM系统设计与分析 |
3.1 索引调制技术 |
3.2 基于频域索引调制的F-OFDM系统设计 |
3.2.1 F-OFDM-IM系统模型 |
3.2.2 F-OFDM-IM系统发送端索引调制映射 |
3.2.3 F-OFDM-IM系统接收端信号检测 |
3.3 时频同步对F-OFDM-IM系统影响重要性分析 |
3.3.1 定时偏移对F-OFDM-IM系统影响分析 |
3.3.2 频率偏移对F-OFDM-IM系统影响分析 |
3.4 F-OFDM-IM与 F-OFDM系统抗频偏性能对比分析 |
3.5 系统仿真验证与分析 |
3.5.1 系统传输速率曲线对比与分析 |
3.5.2 多普勒频移下系统误码率曲线对比与分析 |
3.5.3 不同检测算法误码率曲线对比与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多径衰落信道下F-OFDM-IM系统定时频率同步算法研究 |
4.1 基于OFDM系统的经典同步算法 |
4.1.1 数据辅助估计算法 |
4.1.2 非数据辅助估计算法 |
4.2 基于F-OFDM系统的同步算法 |
4.3 多径衰落信道下F-OFDM-IM系统的改进同步算法 |
4.3.1 F-OFDM-IM系统的训练序列设计与定时估计 |
4.3.2 F-OFDM-IM系统的小数倍频偏估计算法 |
4.3.3 F-OFDM-IM系统的整数倍频偏估计算法 |
4.4 算法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1 定时偏移估计函数曲线对比仿真与分析 |
4.4.2 频率偏移估计算法对比仿真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索引调制OFDM系统的自适应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OFDM-IM技术 |
1.3.2 自适应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全文结构安排 |
2 无线信道与OFDM技术 |
2.1 引言 |
2.2 无线信道的基本特性 |
2.2.1 多径衰落 |
2.2.2 多普勒频移 |
2.3 无线信道模型 |
2.4 OFDM技术 |
2.4.1 OFDM系统模型 |
2.4.2 OFDM与索引调制的结合设想 |
2.5 本章小结 |
3 索引调制OFDM系统 |
3.1 引言 |
3.2 系统模型 |
3.3 索引调制方式 |
3.3.1 查找表法 |
3.3.2 组合数法 |
3.4 检测算法 |
3.4.1 ML检测算法 |
3.4.2 LLR检测算法 |
3.5 系统仿真与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索引调制OFDM系统的自适应传输算法 |
4.1 引言 |
4.2 自适应传输算法原理 |
4.2.1 注水算法原理 |
4.2.2 注水算法的仿真分析 |
4.3 DFT寻径算法 |
4.4 基于DFT寻径算法的优化自适应算法 |
4.4.1 优化的Chow算法 |
4.4.2 优化的Fisher算法 |
4.4.3 优化的自适应算法仿真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索引调制OFDM系统自适应算法的改进与传输结构的改进 |
5.1 引言 |
5.2 基于最小欧式距离的自适应调制算法 |
5.2.1 算法仿真分析 |
5.3 系统传输结构的改进 |
5.4 基于SNR阈值的自适应传输 |
5.4.1 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 改进的基于动态SNR阈值的自适应调制算法 |
5.5.1 算法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9)F-OFDM滤波器模块设计及PAPR改进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F-OFDM系统原理 |
2.1 引言 |
2.2 F-OFDM系统基本原理 |
2.2.1 F-OFDM系统信号处理流程 |
2.2.2 F-OFDM系统频带间处理 |
2.3 F-OFDM系统基础研究 |
2.3.1 OFDM系统研究 |
2.3.2 F-OFDM技术与OFDM技术性能比较 |
2.4 F-OFDM系统PAPR分析 |
2.4.1 系统PAPR的产生与影响 |
2.4.2 峰均功率比的定义与分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F-OFDM系统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滤波模块优化设计 |
3.2.1 滤波模块参数设计 |
3.2.2 滤波器组系数生成 |
3.2.3 滤波模块滤波过程 |
3.3 F-OFDM系统资源网格设计 |
3.4 F-OFDM系统仿真与分析 |
3.4.1 仿真参数配置 |
3.4.2 保护子载波位置分析 |
3.4.3 保护带宽度仿真分析 |
3.4.4 接收端移动速度分析 |
3.4.5 系统吞吐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F-OFDM系统PAPR改进算法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常见抑制PAPR算法 |
4.2.1 预畸变类算法 |
4.2.2 概率类算法 |
4.2.3 编码类算法 |
4.3 限幅、SLM和压缩扩展算法抑制系统PAPR的仿真分析 |
4.3.1 限幅算法 |
4.3.2 SLM算法 |
4.3.3 压缩扩展算法 |
4.4 基于改进压缩扩展与SLM联合算法抑制系统PAPR |
4.4.1 MSCT算法 |
4.4.2 MSCT算法的仿真分析 |
4.4.3 基于MSCT与 SLM联合算法 |
4.4.4 基于MSCT与 SLM联合算法的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OFDM/OQAM信号在光纤承载网中的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5G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光载无线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1.2.3 5G信号在光纤承载网中传输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OFDM/OQAM的光纤系统的理论基础 |
2.1 OFDM/OQAM相关基础知识 |
2.1.1 OFDM/OQAM技术原理 |
2.1.2 原型滤波器设计 |
2.1.3 系统滤波器组设计 |
2.1.4 多相结构 |
2.2 光载无线通信技术原理 |
2.2.1 RoF系统基本结构 |
2.2.2 光载无线通信的传输方案 |
2.3 光纤承载网中相关光纤技术基础 |
2.3.1 光纤系统调制方式 |
2.3.2 光纤特性 |
2.3.3 光调制器的非线性问题 |
2.4 OFDM/OQAM与 OFDM性能对比研究 |
2.4.1 OFDM调制系统 |
2.4.2 OFDM/OQAM与 OFDM性能仿真对比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OFDM/OQAM的光纤系统验证及讨论 |
3.1 仿真系统搭建 |
3.1.1 验证平台简介 |
3.1.2 验证平台建立 |
3.2 基于OFDM/OQAM的光纤系统仿真结果 |
3.3 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分析 |
3.3.1 光纤色散对系统的影响 |
3.3.2 传输速率对系统的影响 |
3.3.3 不同业务用户对系统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OFDM/OQAM光纤系统的改进方案 |
4.1 光域色散补偿方案 |
4.1.1 色散补偿原理 |
4.1.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 电域色散补偿方案 |
4.2.1 信道估计原理 |
4.2.2 基于OFDM/OQA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方法 |
4.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 一种改进系统峰均比方案 |
4.3.1 DFT扩频OFDM/OQAM信号产生原理 |
4.3.2 DFT扩频OFDM/OQAM信号的系统搭建 |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四、移动通信中OFDM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索引调制OFDM系统中的子载波间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 金超越.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基于5GNR的LEO卫星通信大尺度时变频偏估计算法研究[D]. 田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基于OFDM的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与软件无线电实现[D]. 于正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4]基于OFDM的数字跳频通信技术研究及其硬件设计[D]. 赵洪毅. 西北大学, 2020(02)
- [5]卫星GFDM系统传输性能优化技术研究[D]. 杨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6]卫星OFDM系统的同步与接入技术研究[D]. 毛兴.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基于索引调制的F-OFDM系统设计及同步算法研究[D]. 王孟婕. 长安大学, 2020(06)
- [8]基于索引调制OFDM系统的自适应技术研究[D]. 黄明敏.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9]F-OFDM滤波器模块设计及PAPR改进算法的研究[D]. 刘冬青.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10]OFDM/OQAM信号在光纤承载网中的传输[D]. 钱程.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