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主体论文_陈巧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适应性主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适应性,主体,相互作用,系统,模型,不确定性,认知。

适应性主体论文文献综述

陈巧云[1](2016)在《基于适应性主体视角的乡村旅游驱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旅游作为城镇居民逃避生活压力、寻求休闲治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其自身具有交通距离短、耗费时间少、旅游成本低的特点,同时拥有促进乡村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的社会功能。海南省共有440个乡村旅游资源点,拥有优越的区位环境,独有热带海滨乡村风光,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乡村基础薄弱、规划水平不高、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为理清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及其运行规律,需要对乡村旅游驱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海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学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主要汇集在规划开发策略、营销管理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在并不多见的乡村旅游驱动机制研究文献中,研究角度在系统驱动机制和推拉驱动机制上重复。在回顾相关文献和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视角为乡村旅游复杂适应系统中的适应性主体。创新性地研究不同适应性主体对乡村旅游系统的驱动作用,较全面地分析不同适应性主体的适应性表现。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系统进化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是系统成员的主动性以及它与环境的反复的、彼此的作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通过系统分析法得出,乡村旅游系统进化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系统成员的主动性,即适应性主体的适应性,这些适应性主体包括乡村旅游者、乡村旅游产业、乡村社区居民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政府;运用矛盾分析法得到,适应性主体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内部的基本矛盾,这些基本矛盾是指乡村旅游者活动的基本矛盾、乡村旅游产业活动的基本矛盾、乡村社区居民活动的基本矛盾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政府活动的基本矛盾。以上基本矛盾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组成了具有一体化协作运行过程和层次性上升运行过程的乡村旅游驱动机制,并有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功能。利用文献分析法,联系海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实情况,将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中的四个驱动主体作为因素层,建立包括18个指标在内的海南省乡村旅游驱动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海南统计年鉴和海南省政府统计的数据,量化2013年海南省10个市县发展乡村旅游的评价指标。通过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驱动海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四个主因子为乡村规模、经济基础、旅游发展和政府投入;海南省10个市县的乡村旅游驱动力按照综合得分情况,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海口市、琼海市、澄迈县、万宁市、东方市、叁亚市、昌江县、陵水县、琼中县、五指山市;驱动模式主要有以海口市为代表的经济基础驱动模式、以叁亚市为代表的旅游发展驱动模式、以琼海市为典型的农村规模驱动模式和各主因子联合驱动模式。最后根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到的不同类型的驱动模式,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都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社区居民、乡村旅游者和旅游产业的综合驱动,海南省乡村旅游的各个适应性主体要充分发挥各自的适应性,解决矛盾,驱动海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6-05-01)

孟繁涛[2](2015)在《不确定性情境下适应性主体行为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处处彰显着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基于此对不确定性情景下适应性主体的行为模式的研究地位不容忽视。本文对适应性主体的行为模式在不确定性情境下的动态变化进行探究,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复杂适应系统,通过分析企业在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时,采取战略的适应性,通过对适应性主体行为的研究分析,本文运用总体把握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有适应性主体整体特点的把握,又有对具体企业的个案分析。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主体视角和特征视角,对适应性企业所处的不确定环境进行具体内容界定和抽象特性分析;第二部分根据不确定性环境的组成和特点,制定面对不确定的适应性企业行为决策原则,依据原则部署适应性企业柔性战略,结合案例论述适应性企业的行为规则;第叁部分研究面对不确定的主体行为模式,也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的叁种机制和四个特性,讨论其在适应性企业行为规则中的形式和体现,揭示适应性企业行为规则背后所反映在适应性主体行为模式上的哲学意义,继而对面对不确定的适应性主体给出行为建议,进而剖析不确定性情境下处于不同层级的适应性主体的行为模式,阐述面对不确定的主体行为模式的哲学启示。(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5-03-28)

可星,王劲璘,谢莹[3](2013)在《企业组织能力系统进化的适应性主体基本行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理论为我们观察企业组织能力系统及其进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以CAS理论中"适应性主体"的概念为基础,运用适应性主体的基本模型,从微观视角来对企业组织能力系统的适应性进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初步构建了企业组织能力系统进化的适应性主体基行为模型,包括(1)建立执行系统的模型;(2)确立信用分派的机制;(3)提供规则发现的手段。为下一步构建企业组织能力系统进化的回声模型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亚洲管理科学与应用国际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12-21)

任韬[4](2009)在《基于适应性主体的保险市场经济动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保险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稳定力量,对保险问题的研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为基础,使用经济动态模拟方法,对保险活动的主体,以及主体的属性和行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保险市场经济动态模拟模型一般方法。(本文来源于《理论与当代》期刊2009年12期)

景旭,倪世钱,魏芳[5](2007)在《适应性主体BA生长网络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una人工认知企业发展模型为基础,依据择优性原则,在企业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关系构成的拓扑网络中,合理地嵌入适应性主体BA生长网络,构建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并在SWARM2.1.1仿真平台仿真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初始增长过程.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适应度越大,最终趋于均衡的值越大,系统成熟越完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韩毅[6](2006)在《论“适应性主体”的哲学方法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应性主体”是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基石,揭示适应性主体的哲学内涵是理解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哲学意义的关键。从哲学层面看适应性主体体现了“实体”与“关系”的统一;突出了关系、结构在系统生成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表明了系统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06年06期)

韩毅[7](2006)在《复杂适应系统“适应性主体”的哲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应性主体”是复杂适应系统(Com p lex A daptive System,简称CA S)的理论基石,从哲学的层面理解其理论意义,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实体”和“关系”的关系及其后现代哲学解构传统哲学主客分离二元论的理论意义。同时,有助于对相互作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等事物辩证属性的深入理解,其从生成论的角度分析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推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韩毅,陈士俊[8](2005)在《哲学视野中的“适应性主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应性主体”是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基石,从哲学的层面理解其理论意义,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实体”和“关系”的关系及后现代哲学解构传统哲学主客分离二元论的理论意义。同时,有助于对相互作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等事物辩证属性的深入理解,其从生成论的角度分析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推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05年06期)

适应性主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处处彰显着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基于此对不确定性情景下适应性主体的行为模式的研究地位不容忽视。本文对适应性主体的行为模式在不确定性情境下的动态变化进行探究,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复杂适应系统,通过分析企业在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时,采取战略的适应性,通过对适应性主体行为的研究分析,本文运用总体把握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有适应性主体整体特点的把握,又有对具体企业的个案分析。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主体视角和特征视角,对适应性企业所处的不确定环境进行具体内容界定和抽象特性分析;第二部分根据不确定性环境的组成和特点,制定面对不确定的适应性企业行为决策原则,依据原则部署适应性企业柔性战略,结合案例论述适应性企业的行为规则;第叁部分研究面对不确定的主体行为模式,也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的叁种机制和四个特性,讨论其在适应性企业行为规则中的形式和体现,揭示适应性企业行为规则背后所反映在适应性主体行为模式上的哲学意义,继而对面对不确定的适应性主体给出行为建议,进而剖析不确定性情境下处于不同层级的适应性主体的行为模式,阐述面对不确定的主体行为模式的哲学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适应性主体论文参考文献

[1].陈巧云.基于适应性主体视角的乡村旅游驱动机制研究[D].海南大学.2016

[2].孟繁涛.不确定性情境下适应性主体行为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3].可星,王劲璘,谢莹.企业组织能力系统进化的适应性主体基本行为模型[C].亚洲管理科学与应用国际会议论文集.2013

[4].任韬.基于适应性主体的保险市场经济动态模拟研究[J].理论与当代.2009

[5].景旭,倪世钱,魏芳.适应性主体BA生长网络模型[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7

[6].韩毅.论“适应性主体”的哲学方法论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6

[7].韩毅.复杂适应系统“适应性主体”的哲学意蕴[J].系统科学学报.2006

[8].韩毅,陈士俊.哲学视野中的“适应性主体”[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

论文知识图

适应性企业战略柔性匹配演化机理Fig6...以交通空间作为适应性主体知识创造系统知识创造系统的适应性适应性主体的适应机制区域技术创新的区位约束原理以球体模拟功能空间作为建筑的适

标签:;  ;  ;  ;  ;  ;  ;  

适应性主体论文_陈巧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