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

刘洪德[1]2004年在《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汽车产业是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标志性产业,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跃居世界第四,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21世纪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中国汽车工业为实现跻身世界汽车产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用新的思路去思考和探索产业的发展,制定具有前瞻性、合理性的产业政策,实现产业组织的调整和优化,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正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论文回顾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产业成长与产业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的关系,得出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的完善势在必行的结论;通过对我国汽车市场潜在需求及发展态势的分析,并结合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对中国汽车产业规模预测,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愿景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描述。 论文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进入与退出壁垒及生产集中度等角度出发,对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揭示了其特征与成因;并在与发达国家比较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发展趋势。 论文针对中国汽车产业寡占型市场结构特征给出了定价模型,并结合市场定位、定价目标分析,得出中国汽车市场同类、同档次产品倾向于实行通行价格的结论;从体制环境分析出发,揭示了我国汽车产业价格长期维持在“叁高”水平的成因及产业价格变化趋势;对价格协调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集团等价格协调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 论文从市场行为的崭新视角对汽车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证了技术创新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历史规律及发展模式,得出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应以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的结论;从垄断与竞争角度,论证了大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各有优势;通过对技术创新联合的分析,提出必须走“企业为主,政府协调,组织起来,联合攻关”的技术创新之路;提出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推进二次创新的模式。 论文阐述了产权重组与市场资源配置的辨证关系及委托代理机制,对企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业兼并与合并进行分析,指出产权重组并不是实现市场资源配置的唯一正确选择;同时,从产业价值链优化的角度分析,垂直一体化的分工模式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比较世界汽车产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现状,得出我国汽车产业企业组织战略的调整方向应是发展产业集群、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中间体制型网络组织,逐步实现基于产业链的组织扁平化、专业化、协作化、弹性化。 论文从产业的市场结构、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程度、市场开放程度入手,提炼出评价汽车产业市场绩效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Borda数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相比,市场绩效差距还在逐步拉大。 论文在对汽车产业组织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汽车产业组织政策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完善市场准入规制;完善价格调控机制;推进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合;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推进特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强化行业整体协调功能等,为我国汽车产业组织优化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借鉴。关键词:汽车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

戴黎[2]2006年在《中国汽车产业结构演变与企业战略调整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重点研究了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企业战略调整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从企业微观层面来优化中国汽车产业结构。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相结合,行业研究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和文献分析相结合,最终推演出中国汽车行业结构演变的微观机理。文章首先通过现象分析法描述了产业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不同演变阶段的典型事件和演变结果,采用八种经济主体理论分析了行业结构演变现象背后的微观机理,进而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的方法验证了整车产业结构演变是八种经济互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主体关系结构演变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了企业如何通过不同的关系结构获取各种资源和能力,综合运用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战略网络理论来探讨组织资源能力和关系结构对企业战略调整的影响。并对上述理论进行系统总结,构建外部环境、资源能力、企业战略的整合模型。本文进而以该模型为研究工具深入剖析了两类典型案例,并对其发展路径进行比较分析,深化了前期的研究结论。最后,根据以上理论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结果,为优化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解决制约整车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同时本文的理论研究结论也对整车企业的资源积累与整合以及战略调整提供了理论指导,丰富了动态竞争环境下的竞争理论研究成果。

张爱民[3]2007年在《基于SCP范式的中国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2000—3000元美元),汽车在我国已进入普及化的阶段。在“后WTO”时代,我国汽车业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如何推进中国汽车产业组织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如何使汽车产业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加速实现产业升级,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应用产业组织理论(SCP)的市场结构、生产集中度、规模经济、进入与退出壁垒等理论,基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实证研究,分析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以及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并针对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思路。第1章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阐述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以及对国内外汽车产业组织研究现状的综述。第2章阐述了SCP范式的产生、形成过程,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叁个层面来介绍SCP分析范式基本内容,并阐述了其他理论对SCP分析范式的扩展。第3章对中国汽车工业进行整体评价,介绍了产业发展总体状况及特征,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利用多种工具对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从创新行为、价格行为、汽车企业之间的合作行为、汽车厂商产能扩军竞赛等四个方面对市场行为分析;最后,考察了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市场绩效。第4章分析了WTO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产业组织现存问题,主要分析了“入世”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国内汽车行业现存问题,并对我国汽车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的原因解析。第5章作者提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对策及思路,包括;完善市场准入、推进产业重组,推进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合、提高产业竞争实力,构建产业生态价值链、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发展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优化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的对策思路等等。

罗元青[4]2006年在《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竞争使市场经济成为目前为止最富有效率的经济制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竞争也日趋激烈,“竞争力”自然也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一国某一产业的竞争力,是一国在该产业范围内各个企业竞争力综合起来形成的,这是一个复杂的“力的合成”过程,其中的关键就是处理好各企业的关系,即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由于传统条块分割体制的制约,加之我国企业市场经验的不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过度竞争、质量技术水平低、财务状况差等问题成为我国大多数竞争性产业的共同表现。如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组织环境,培育产业组织能力,进而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一、论文的内容结构本文是以产业组织这一中观视角对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原因在于:产业组织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是企业生存发展最直接的外部环境,产业竞争力实质是产业组织能力的市场体现。本文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产业组织与竞争力理论。通过对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力理论进行梳理,进一步去拓展产业组织理论、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揭示产业组织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以下考虑,选取汽车产业作为实证分析对象:一是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综合体现,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等特点。二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也是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变迁的历史。发达国家汽车产业所体现出的竞争——竞合的过程,不同汽车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践效果,以及不同组织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竞争力,正是产业组织视角所关注的问题。叁是我国汽车产业目前还属于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探讨如何培育我国汽车产业的“自组织”能力,提高产业政策的“被组织”效应,促进产业技术和结构升级,

施中华[5]2006年在《中国轿车产业组织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竞争内容,围绕该产业展开的研究在国内外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应用探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聚焦于中国轿车产业1979年至2005年的发展时间段,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和框架来研究其演化过程及其原因。沿着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理论解释的研究思路,本文首先运用SCP的分析方法,对二十年多来中国轿车产业变迁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运用博弈论和系统论的基本思路,从内部竞争均衡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角度诠释其演变的原因,从而完成中国轿车产业组织演变理论框架的构建。中国轿车产业变迁过程大致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产业引入期、首次价格战、密集进入期、井喷增长期和品牌扩散期。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出台之前,中国轿车生产处于引进国外车型、填补各档产品空白时期,即产业引入期。此时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企业之间的竞争以数量竞争为主,生产能力扩张成为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中央和地方的一些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形式争相生产轿车,当这些厂商积累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之后,生产能力逐渐超过了市场需求,价格竞争逐渐替代了产能竞争,轿车产业自然步入价格战期。1996年至1998年期间,即使在轿车价格实行国家指导价的严格管制下,轿车产业经历了几次大的价格战。在生产规模达不到最小经济规模的条件下,面对降价对利润的不断侵蚀,中国轿车生产企业一度试图通过共谋稳定市场,1998年第一个轿车价格联盟协议出现。然而,轿车产业所带来的高利润吸引了众多厂商进入,这种共谋状态并没持续多久。1999年至2001年的叁年间,国际品牌通过合资的形式不断进入利润较为丰厚的中高端轿车市场,民营和地方企业通过边缘化进入的方式进入易于拷贝的中低端轿车市场,中国轿车产业步入密集进入期。2001年是中国轿车产业的分水岭,不仅产业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厂商竞争呈现新的格局,主要特征是从“弱竞争”走向“强竞争”。轿车价格国家指导、产品目录审批制取消后,企业之间的价格战不断爆发,新车型如雨后春笋般推向市场。需求弹性的经济规律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轿车产业出现连续多年的井喷式增长。井喷增长期过后,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再次呈现,轿车生产企业的库存迅速增加。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之后,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恢复理性,差异化的品牌竞争正逐步取代纯粹的价格竞争,轿车产业步入品牌扩散期。在这一时期,轿车生产企业通过完善产品质量空间,在不同的细分市场开始进行品牌扩散,不同企业逐步在不同产品质量空间上的垄断势力,从而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率的盈利水平。对中国轿车产业组织特征进行了深入考察后,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基本知识,对不同阶段企业竞争及其产业均衡的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在初始的厂商古诺竞争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放松假设条件多次进行扩展,建立了产能约束、产量扩张、市场进入、竞争优势、品牌扩散等多个静态均衡模型,以此来分析企业数量竞争的缘由、产量扩张的动机、不同谈判能力企业不同进入方式的原因、企业市场份额差异的内在因素、企业品牌扩散的绩效影响等等,从而为中国轿车产业组织的内在原因及其演化方式提供了严密的理论解释。然后本文对中国轿车产业组织演化的外部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行政壁垒、产权关系、消费环境、技术创新四大外部因素变化对产业竞争均衡条件的影响,以此作为静态均衡理念模式的补充。最后本文对未来竞争格局进行了初步的推测,对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提出了必要的建议。

李敏[6]2010年在《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吸取了演化经济学的思想,运用融合了复杂系统科学的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分析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问题。结合“耗散结构”、“竞争与协同”、“序参量”、“随机涨落”、“超循环模式”、“渐变与突变”、“混沌与分形”等理论,分析了汽车制造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并通过技术变迁、制度变迁及二者之间的协同,分析了系统演化的内外动力。总之,汽车制造业系统具有复杂性和演化性,是一个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根据logistic方程建立了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阶段分析与混沌性分析。本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系统的整体特征、主要结构以及环境:在整体特征部分,对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及子系统构成分析,结果证明该系统符合logistic方程的S型演化特征,目前处于系统演化的起飞阶段;在主要结构部分,通过对产品结构分解,分析了S型演化特征的形成原因,指出该系统符合结构分形规律,同时,从产业组织结构角度分析了系统演化的主导力量和组织基础;在环境分析部分分别就自然环境、供需环境和相关产业方面进行了分析。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具有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其S型演化过程符合状态分形规律,本文将其演化过程划分为系统形成阶段、系统封闭阶段、系统升级阶段、系统复杂化阶段和系统开放化阶段,分别分析了每一阶段的系统演化机制与动力,并总结出每一阶段的系统动力图,分析了每一阶段的主要正负反馈回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系统逐渐复杂化和开放化的趋势、演化过程中发生的“路径依赖”与“锁定”……并得出结论与启示: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在演化的每一阶段都会出现特有的问题,顺应系统演化规律的制度和技术变迁会为系统的演化起到促进作用,而静止的、片面的制度和技术安排只能阻碍系统的健康演化与可持续发展。最后,本文提出了优化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的产业政策,指出要树立政策制定的系统观、演化观,并在系统的开放性、可持续性、产业组织、产业结构、自主创新和管理模式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产业政策。

张乃平[7]2003年在《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技术创新学、制度创新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以及系统研究的方法,在理论方面,研究了产业创新和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为本研究的核心对象——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实践应用方面,对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汽车工业创新的状况与趋势,运用大量数据资料做深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和比较分析,提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与发展目标、方向、策略及措施。全文研究从以下方面展开: 1.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结合中国实际,指出汽车工业是中国既定的支柱产业之一,尽管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如何以创新求生存发展,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在理论方面,目前关于创新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企业和国家层面上的研究,而在产业层面却显得薄弱。关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与发展出现了如“中国汽车创新工程”、“中国汽车工业国家创新体系”等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仍具有其局限性,因而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作应用性研究,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定位。 2.创新基础理论。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为产业创新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建立与完善及其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产业创新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探讨。给出了产业创新的概念、内涵,阐明了产业创新的主体为企业群和政府,产业创新以产业技术创新为基础,具有整体性、基础性、系统性、集成性等特征,各方面的产业创新共同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产业竞争力的指标分类体系,并分析了产业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指出产业创新系统是由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产业管理创新叁个子系统有机组成的技术经济集成化系统。文中构建的产业创新系统模型说明,产业创新系统受国家有关资源、政府政策、市场状况、国际经济技术环境、企业行为、各子系统本身的运行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以及产业创新系统外在环境的能量交换和反馈机制;指出产业创新系统不完全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它与国家创新系统有交叉关系,企业创新系统是产业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剖析了国家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叁者的区别与联系。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与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创建、成长和全面发展叁个阶段,但目前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很弱。本文给出了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大量的数据,分别从产销规模、产品类型、出口能力、主要企业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5.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在理论方面,从产业层次角度,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特征,探讨了产业技术创新的叁种战略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引进创新模式与合作创新模式,提出了产业的创新战略组合概念;研究了艾—厄模型和金麟沫提出的后起国技术能力提升的轨迹模型及其局限性: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中的R&D和技术扩散问题。在实证方面,总结了世界汽车工业在产品技术、研发技术和制造技术叁个方面创新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状况,进而从不同大类产品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战略,从而形成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组合,最后提出了若干加强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的具体对策。 6.中国汽车工业的组织创新研究。首先界定产业组织创新的概念,探讨了产业组织创新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产业组织创新的基本形式:单个企业的组织创新、形成集团公司的组织创新和形成战略联盟(包括扩展企业)的组织创新;分析了世界汽车工业组织创新的特点与趋势,如“6+3”格局、横向一体化、战略联盟等;通过分析中国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现状,提出了创新的目标: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3一4家大型汽车集团和7一8家零部件企业集团,并就创新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7.中国汽车工业的管理创新研究。从企业管理和政府行业管理两个方面展开:首先,论述了世界汽车工业管理创新的特点和管理的趋势,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次分析了中国汽车工业行业管理体制与政策,提出了其改革创新的目标、方向和具体对策建议。

严帅[8]2009年在《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SCP(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中,产业集中度是构成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通过影响市场行为,进而影响市场绩效,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可以借助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因此,产业集中度水平及其变化的决定因素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汽车产业,汽车产业是国际公认的能够带动整个经济迅速发展、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少数产业之一,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具有就业容量大、工业波及效果强等行业特征。汽车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工业结构、运输结构、外贸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汽车产业同时是一个典型的规模收益显着、前后向关联度极大的产业,极高寡占型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演进方向。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汽车产业要走集中导向的道路,而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离这一目标相去甚远。因此研究汽车产业集中度水平及其变化的决定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尽快地合理地提高其产业集中度,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定性的分析汽车产业现状及集中度的演变进程、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汽车工业强国汽车产业集中的趋势,分析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发展的演进方向,然后在研究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决定因素的基础下,确定影响因素指标,运用年鉴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确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产业集中度的数量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市场需求增长率、生产企业进入率、生产扩张能力与产业集中度的相关系数较小;期初集中度、利润率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不显着;影响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因素主要是技术研发能力、经济规模和产业政策,其中技术研发能力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负向的,经济规模和产业政策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正向的,根据回归结论,本文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途径:一是提高我国汽车产业技术研发能力,二是提高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水平,叁是完善我国汽车产业政策。

王龙[9]2006年在《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日渐形成。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背景下,如何提升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考察了世界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剖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汽车产业价值链特征;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分析了跨国公司汽车产业链转移的趋势以及跨国公司直接投资(FDI)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构建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初步评价;提出了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第1章说明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加以综述,确立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首先对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进行了归纳综合,从产业链的范畴界定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基础:马克思经典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价值链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在借鉴国内外学者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基础上,建立了本文的分析框架。 第3章首先分析了世界汽车产业的全球化趋势,回顾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实证分析了中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现状,最后研究了汽车产业的特性及其价值链特征。 第4章首先从产业组织结构、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资源条件、产业需求条件、政府作用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其次从比较优势的提升、改善交易效率和政府的保护和扶持作用等叁个方面探讨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机理;第叁,深入研究了产业聚合与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第5章主要分析了在当前开放条件下跨国公司汽车产业链转移的新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并研究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FDI)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影响。 第6章在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基础上,借鉴已有关于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评价指标,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建立了由环境竞争力、技术

张锟[10]2011年在《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是衡量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不断增长,全球汽车产业加快了向中国转移的步伐。为了既能够抓住此次全球汽车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又达到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升级改造,实现新一轮增长的目标,我们必须通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才能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由于在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政府行为的影响密切相关。论文结合中国国情,将政府行为作为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变量引入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的分析评价。同时,论文结合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方法,结合政府行为对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引入了G(Government action)-S (structure)-C(Conduct)-P(performance)模型,并对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路径:通过产业重组实现汽车产业总体做大做强;通过整、零分离,以电气化为导向提升汽车产业专业化水平,改变我汽车产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很高的历史问题;通过发展模式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完善政策、深化改革,为汽车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D]. 刘洪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2]. 中国汽车产业结构演变与企业战略调整研究[D]. 戴黎.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 基于SCP范式的中国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研究[D]. 张爱民.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 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D]. 罗元青.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5]. 中国轿车产业组织演化研究[D]. 施中华. 复旦大学. 2006

[6]. 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研究[D]. 李敏. 吉林大学. 2010

[7]. 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D]. 张乃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8].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研究[D]. 严帅. 重庆大学. 2009

[9].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王龙.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10]. 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研究[D]. 张锟. 北京化工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