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金属含氧簇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金属,结构,性质,晶体,电化学,硅烷,纳米。
多金属含氧簇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孙莹莹,李大成,窦建民[1](2014)在《多金属氧簇合物[Ni(pdn)_3]_2[PW_(12)O_(40)](OH)·H_2O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多金属氧酸盐在磁学、电学、催化、医学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2]。本文通过水热反应得到叁维化合物1。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是由一个经典的Keggin型杂多阴离子(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七届大环化学暨第九届超分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8-25)
孙莹莹,李大成,窦建民[2](2014)在《多金属氧簇合物(Hen)_6{Cu(H_2O)[H_(16)CuP_8Mo_(12)O_(62)]}·4H_2O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多金属氧酸盐在光学、电学、催化、医学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2]。本文通过水热反应得到叁维化合物1。单晶结构分析表明,簇合物的中的4个PO4四面体、6个MoO6八面体通过共角或共边连接形成经典的P4Mo6还原簇。化合物中含有两类Cu[P4Mo6]2还原簇,每个Cu(3)[P4Mo6O31]2通过六个PO4四面体与四个Cu1相连,而每个Cu(2)[P4Mo6O31]2通过两个PO4四面体与两个Cu1相连,这样Cu(1)[H2O]片段通过连接两类不同的Cu[P4Mo6O31]2形成具有空腔的二维层状结构,空腔中填充着质子化的乙二胺分子和结晶水分子。电化学性质表明,该化合物是潜在的电催化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期刊2014-08-04)
张景丽[3](2014)在《氨基酸多金属氧簇合物的设计组装、结构表征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叁缺位Keggin结构的磷钨酸盐前驱体、钼酸钠、七钼酸铵、亚碲酸钾、亚硒酸钠、叁氧化二砷和氯化铜等为初始原料与氨基酸等有机配体反应,通过调控溶液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反应物配比等反应条件,采用常温水溶液和水热合成等方法,合成出五例基于氨基酸多金属氧簇合物,对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结构表征,并对其热学、电化学、磁性、铁电等性质进行了研究。这些氨基酸的多金属氧簇合物的合成,不但丰富了多金属氧酸盐衍生物的多样性,而且也拓展了氨基酸化学和多金属氧酸盐化学的研究范畴。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手性的多金属氧簇合物及氨基酸多金属氧簇合物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合成出了两例新颖一维链状的铜-氨基酸配合物桥连的杂多钼氧酸簇合物[Cu(arg)2]2[(CuO6)Mo6O18(As3O3)2]·4H2O (1)和[Cu(arg)2]3[TeMo6O24]·8H2O (2)1是首例由双核铜[Cu(arg)2]2+配离子桥连灯笼型[(CuO6)Mo6O18(As3O3)2]4-单元构建的一维链状的有机-无机杂化砷钼酸盐。2是首例由叁核铜[Cu3(arg)6]6+配离子桥连Anderson型[TeMo6O24]6-单元构筑的一维链状有机-无机杂化碲钼酸盐。借助二核和叁核铜合物的磁交换模型对两个化合物的磁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二者表现为弱的反铁磁行为。而且借助循环伏安方法对化合物1的电化学性质和电催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亚硝酸盐和溴酸盐的电催化还原具有明显活性。第叁部分合成了两例同构的手性氨基酸嵌入多铝氧酸盐骨架的衍生物K2[TeMo6O21(O2C-CH(NH3)-CH2-OH)3]·6H2O(3)、K2[SeMo6O21(O2C-CH(NH3)-CH2-OH)3]·6H2O (4),借助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由于二者以手性P212121空间群结晶,所以借助圆二色光谱对其光学活性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借助D-脯氨酸的手性传递作用合成了一例手性的有机-无机杂化的钐取代磷钨酸盐簇合物KNa3[HPro]7[Sm(a-PW11O39)2]Pro·18H2O (5)。该化合物是由一个1:2-型[Sm(α-PW11O39)2]11-的阴离子和八个游离的脯氨酸组成的。值得说明的是,该化合物的手性是由手性的[Sm(α-PW11O39)2]11-和手性的脯氨酸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化合物5的荧光和铁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第五部分合成了两种新颖有机-无机杂化锗钨酸盐铜-镧系异金属衍生物KNa2H7[enH2]3[Cu(en)2(H2O)]2[Cu(en)2]2{Cu(en)2[Eu(α-GeW11O39)2]2)·13H2O(6)和Na2H4[Cu(en)2(H2O)]2[Cu(en)2]6{Cu(en)2[La(α-GeW11O39)2]2)·12H2O(7)。结构分析表明在化合物6中四聚的{[Cu(en)2(H2O)]2[Cu(en)2]2{Cu(en)2[Eu(α-GeW11O39)2]2}}16-通过K+离子连接形成了一维链结构,而在化合物7中四聚的[[Cu(en)2]6[Cu(en)2]{Cu(en)2[La(α-GeW11O39)2]2}]10-通过八面体[Cu(en)2]2+离子连接单元形成一维链结构。对化合物6的荧光性质和电催化性质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4-05-01)
孙莹莹,卢静,李大成,窦建民[4](2012)在《多金属氧簇合物[H_2pdm]_2[H_6Mn_2Mo_6P_4O_(32)]·3H_2O的合成及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金属氧簇合物在光学、电学、催化、医学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2]。本文通过水热反应得到叁维化合物。单晶结构分析表明,簇合物的中的4个P-O四面体、6个Mo-O八面体通过共角或共边连接形成经典的P_4Mo_6还原簇。结构单元中的两个Mn(Ⅱ)具有不同的配位环境,其中一个Mn都是与两个P4Mo_6还原簇的O配位形成二聚体,而另一个Mn与四个P_4Mo_6还原簇的(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27)
刘欣,周荫庄,屠淑洁[5](2007)在《无机-有机多金属砷钒氧簇合物的合成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金属砷钒氧簇合物由于具有结构多样性、优良的物理特性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引起人们的关注。该类簇合物的合成战略是将有机配体和过渡金属配合物连接到砷钒氧骨架上以获得各种新奇结构。按此策略人们合成出一系列新奇的无机有机砷钒氧簇合物。本文综述了多金属砷钒氧簇合物的合成方法、结构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今后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07年05期)
华春燕[6](2007)在《多元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组成设计、氧化还原性质及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元多金属含氧簇合物(POM)化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分支学科。在近两个世纪里,不仅对它的基础理化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在许多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多元多金属含氧簇合物合成方法已知,组成、结构和理化性质表征手段成熟,功能性质研究透彻的事实,人们把它视为实现催化剂人工设计的最合适材料之一,试图以多元多金属含氧簇合物为平台,按照人们的意愿,在分子和原子的水平上,剪裁组装,设计制备催化剂,得到具有满足人们要求特性的材料。本论文就是基于这一点,选择了合成方法已知、结构一定的多金属含氧簇合物Keggin型的[SiMoll-nWnM(H2O)O39]m-为材料的分子设计模型,通过系统地改变杂多阴离子的组成,进而改变其氧化还原行为,得到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的组成和氧化还原性质之间的一系列关系。另一方面,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的氧化还原行为也受外部条件影响。在实验过程中,保证阴离子结构相同、组成一定的前提下,我们选择在叁种不同介质——水、有机、离子液体体系——中探讨其氧化还原行为。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已知文献方法,合成了具有相同结构的系列多金属含氧簇合物[SiMoll-nWnM(H2O)O39]m-。通过元素分析、ICP对其组成进行了表征;利用IR表征其结构,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其晶体结构;XPS确定所含元素的价态;利用Py-IR、NH3-TPD研究化合物的酸性和酸量。确定合成的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符合实验要求。(2)在配位原子种类确定的前提下,我们利用电化学法首先考察了配位原子数目的改变对Keggin型二元混配(Mo/W)杂多阴离子的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实验发现,在杂多阴离子结构中引入钼原子,硅钼钨杂多阴离子的第一还原电位随着铝原子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至极值而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而且,与SiW12和SiMO12相比,硅钼钨杂多阴离子的第一还原电位都大幅度地向正电位方向移动。这可利用Mo的强氧化性和硅铝钨杂多阴离子中钼钨之间的协同效应来解释。并且,随着硅钼钨杂多阴离子中的钨原子数目的增加,可逆性呈现下降趋势。(3)进而在杂多阴离子骨架中分别掺入七种不同电负性的过渡金属离子,进一步探讨不同过渡金属离子自身及对杂多配体的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取代后的杂多阴离子氧化能力降低,可逆性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取代后阴离子结构松散、负电荷增加所致。不同过渡金属离子取代的多元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的第一还原电位之间也存在差别。这主要与过渡金属离子的电负性有关。电负性是表征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能力的一个物理量。当进入阴离子骨架的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电负性时,金属离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较强,使得杂多阴离子上的负电荷密度相应较小,氧化能力增强。(4)除了通过改变杂多阴离子的内部因素来实现氧化还原性质的调控以外,外部因素对其氧化还原性质也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在叁种不同介质——酸性水溶液;有机体系;室温离子液体——中杂多阴离子的电化学行为,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溶剂性质也能调变其氧化还原性。在离子液体中,杂多阴离子的氧化还原电位比DMF体系正,比水体系负。这主要由溶剂的极性决定。水的极性最大,而离子液体则介于水和DMF之间。另一方面,离子液体由于高粘度而导致杂多阴离子的氧化还原电流下降,升高温度可以克服这一缺点。因此,离子液体是代替有机溶剂的理想绿色溶剂。(5)尽管组成各异,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第一还原电位的变化值是相似的。这进一步证明了杂多阴离子的骨架结构在其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因此,杂多阴离子结构的变化,能使性质发生质的改变;而在相同结构中组成的调变仅仅使其性质有量的改变。(6)通过对以多元多金属含氧簇合物为催化剂的异丙醇气相反应的研究发现,这些四元取代多金属含氧簇合物,无论是对反应的催化活性还是选择性都随着配合物的组成变化而变化,并显出很大的可调性和多变性。反应氧化产物选择性与催化剂组成之间的分布较有规律,但这个规律与我们在电化学实验中得到的氧化还原能力次序并不一致。分析原因,我们认为电化学实验仅仅反映多金属含氧簇合物在一特定体系中的氧化还原性质,对于电极反应过程中的电子传递与通过气固异相反应体现的氧化还原催化活性之间的异同,我们还未十分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不过,在判断某反应能否被上述多金属含氧簇合物之一催化或者在选择合适的介质时,由电化学得到的氧化还原电位值能起到借鉴作用。这些实验结果为多元多金属含氧簇合物催化剂的人工设计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华春燕,李娟,戴立益,单永奎[7](2005)在《锌硅钼钨多元取代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异丙醇气相反应的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H值的调变,以H_4SiMo_(12-n)WnO_(40)·(20~25)H_2O(n=2,4,6,8,10)和Zn(NO_3)_2饱和溶液为原料制得一系列锌硅钼钨多元取代多金属含氧簇合物,通过IR,XRD,XPS等方法对合成的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吡啶吸附红外及氨程序升温脱附分别测定样品表面的酸种类和酸强度.考察了催化剂对异丙醇气相反应的活性,同时详细研究了异丙醇气相反应产物分布与催化剂组成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5年22期)
孔爱国[8](2005)在《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的热解性质及其在介孔二氧化钛表面固载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金属含氧簇合物同时具有酸性、氧化-还原性、“假液相”行为等催化特性,在原子经济反应和环境友好催化方面有着诱人的实用前景。特别是其组成-结构-性能可调变,被认为是实现催化剂分子设计的最理想材料之一,从而也成为催化理论方面研究的热点。 实现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的分子设计需要我们建立其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热解性质是物质的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热分解温度则是催化剂实际应用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但目前很多文献对其热解性质的研究局限于采用单一热分析方法对个别化合物的零散研究,缺乏系统性,不利于正确评价其组成-结构-热解性质的关系。特别是由于缺少统一合理的热分解判断依据等原因,同一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的热分解温度在不同文献中常常有不同报道,这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催化设计带来了不便。另外,多会属含氧簇合物还存在比面积小、机械强度低等不足;文献常用的浸滞等简单负载方法虽然能改善上述的缺点,但却不能克服多金属含氧簇合物在极性溶剂中使用易溶脱流失等问题,不利于催化剂的重复利用和产物的分离等。 本文试图对它们进行研究,探索解决办法,为多金属含氧簇合物催化剂的实际应用和实现其分子设计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具体内容如下: 1,利用变温XRD,变温IR以及TG-DTA等现代测试手段,详尽地研究了常见的具有Keggin结构Y_mH_nXM_(12)O_(40)和Dawson结构Y_mH_nP_2M_(18)O_(62)(X=P、Si、Ge,M=W、Mo,Y=NH_4~+,K~+,Cu~(2+),m,n为抗衡离子数)两个系列共二十四个化合物的热解性质。对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热分解的判断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新的见解。并获得了这些种多金属含氧簇合物较为准确的热分解温度;探讨了它们的热分解过程,对其主要的热分解产物作了初步鉴定。探讨了影响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的组成-结构-热解性质之间关系的某些规律。 2,利用硅烷化试剂,将H_3PW_(12)O_(40)多金属含氧簇合物嫁接固定于具有较高热稳定性,高规整性介孔孔道的TiO_2分子筛表面,得到的TiO_2/APTS/H_3PW_(12)O_(40)材(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余淑媛[9](2004)在《纳米多金属含氧簇合物/多孔材料的组装、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金属含氧簇合物(POM)同时具有酸性、氧化-还原性、“假液相”行为等催化特性,在原子经济反应和环境友好催化方面有着诱人的实用前景。但POM的比面积小、负载后易溶脱,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差是它作为催化剂的致命弱点。介孔分子筛的出现和应用为充分发挥多金属含氧簇合物低温高催化活性、无污染、低腐蚀性的巨大化学工业催化潜能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介孔属于纳米尺度范围,为POM纳米粒子的可控组装提供了可能,同时孔材料大的表面积和丰富的羟基,为高度分散和嫁接多金属含氧簇合物也提供了操作平台。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未见有关利用介孔材料孔道作为微型反应器制备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纳米晶体及其作为催化剂研究的成功例子。这与POM本身的结构、组成特点和制备方法的特殊性以及所选择的载体,组装方法有关。在介孔孔道内将POM以纳米粒子的形式嵌居其中,并研究其催化活性,需要探索多原子簇合物纳米材料新的制备方法,探讨利用介孔作为纳米反应器制备纳米固体B酸,进而开发纳米固体酸高效催化材料,这于绿色化学的发展亦颇有裨益。 本论文利用介孔分子筛的孔作为纳米反应器,结合POM的结构、组成、性质、以及合成上的特点,主要研究将多金属含氧簇合物以纳米晶粒的形式嵌入介孔中的方法和途径。经实验证明真空浸渍和原位晶化法是两个行之有效的组装方法,通过这两种方法,POM能以纳米粒子的形式较好地被组装在介孔的孔道中,与利用常规方法在介孔分子筛上负载POM所得催化材料相比,此类纳米催化剂表现出了更好的酸催化活性。同时,还利用新的溶胶-凝胶(Sol-Gel)方法,在正硅酸乙酯水解的同时,将POM以醚合物的形式加入其中,醚合物水解后POM以纳米晶体的形式被原位包容入硅胶中,也取得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文献的基础上,改进已有的两步浸渍在介孔材料上负载多金属含氧簇合物铯盐的方法,在近似固相体系中研磨反应使多金属含氧簇合物铯盐在孔内原位生成并结晶成纳米粒子。最后还研究了利用有机官能团与POM通过化学键的作用锚定到基体TIOZ上的方法,将POM固定在基体表面,由此修饰制备出的催化剂对于在以分子氧为氧化剂,苯一步氧化轻化制苯酚的反应中表现出了很好的催化活性。 具体内容如下:根据POM的结构特点,选用孔径较大的SBA一巧(36nln)作为载体,以其孔道为纳米反应器,采用改进的真空法,利用分子涡轮泵将载体首先进行高真空(10一7Torr)处理,将孔道中的水分子、空气以及其它杂质分子排除以减少POM进驻时的阻力。然后在真空的条件下,利用POM的水溶液或醇溶液浸渍载体,从而大量的POM分子进驻孔道,然后结晶组装成POM的纳米粒子。TEM结果直观地说明POM在孔道中以纳米粒子存在的状态。与此相比,利用较小孔径的分子筛SBA一巧(7 .7nln)作为载体,采用同样方法组装时,由于孔径的限制,POM水合作用的影响,POM在孔道内以单分子的形式存在,难以在孔道内形成纳米晶体。换用介电常数更小的有机溶剂醇类作为介质,发现醇在将POM大量带入孔道内有一定的优势,能在孔道内形成更密集的纳米晶粒。但由于溶剂醇容易使POM还原发生性质变化,在酸性功能方面不及利用水作为介质所组装的催化剂。利用POM合成时中间产物—醚合物组成和性质上的特点,使用原位晶化法,选用孔径较大的介孔分子筛SBA一巧为载体,借用真空浸渍的方法,在真空体系中使分子筛的孔道内充满水,再利用溶剂热的技术将POM醚合物压入分子筛孔道,醚合物遇到孔道中的水随即水解释放出POM,最后在孔道内原位结晶生成POM的纳米粒子。选用孔径较小的SBA一15分子筛,利用原位晶化法也可在介孔孔道内组装入POM纳米粒子。采用改进的501一Gel法,利用HF酸能够催化正硅酸乙醋水解(TEOS)反应使TEOS快速水解和POM醚合物与正硅酸乙酷有较大相混性的原理,使多金属含氧簇合物以纳米晶体的形式镶嵌在硅胶中。对其产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证明:利用这种“包容”的方法制备的材料,与其他负载方法比,主客体之间有更强的相互作用。同时发现改进的溶胶一凝胶法制备的材料具有介孔(由粒子与粒子之间的间隙构成)结构,与常用的溶胶一凝胶法制备的微孔材料有明显差别。4.根据固体中离子迁移的基本规律,改进己有的两步浸渍在介孔材料上负 载多金属含氧簇合物艳盐的方法,在分子筛的孔道中合成Cs盐的纳米粒 子。该组装方法简单,组装后多金属含氧簇合物Cs盐得到了很好的分散, 载体的孔道结构保持了较好的规整性。5.采用TIOZ纳米粒子为基体,通过对表面官能团的功能化,利用嫁接技术, 将POM锚定在基体表面,从而POM在有机溶剂中不易洗脱,具有良好 的稳定性。6.以上纳米固体酸催化剂在苯与十二烯的烷基化和Q一甲基苯乙烯二聚 (AMS)反应中均表现出了催化活性,其中真空浸渍法、原位晶化法制备 的催化剂在反应中表现出了优良的催化活性;两步法组装的多金属含氧簇 合物Cs盐活性相对要低;溶胶一凝胶法制备的催化剂在两种反应中活性相 差较大,表现在催化烷基化反应时活性最低,但能高效催化AMS二聚反 ?(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李伟,戴立益[10](2004)在《过渡元素硅钼钨多元取代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的热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热重-差热分析,变温IR光谱和变温X-射线粉末衍射等方法,对所合成的过渡元素硅钼钨多元取代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的分解温度在320~380℃,不同的过渡元素取代对所合成的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热稳定性没有显着影响,其热稳定性随钨的增加而增强。(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04年02期)
多金属含氧簇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多金属氧酸盐在光学、电学、催化、医学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2]。本文通过水热反应得到叁维化合物1。单晶结构分析表明,簇合物的中的4个PO4四面体、6个MoO6八面体通过共角或共边连接形成经典的P4Mo6还原簇。化合物中含有两类Cu[P4Mo6]2还原簇,每个Cu(3)[P4Mo6O31]2通过六个PO4四面体与四个Cu1相连,而每个Cu(2)[P4Mo6O31]2通过两个PO4四面体与两个Cu1相连,这样Cu(1)[H2O]片段通过连接两类不同的Cu[P4Mo6O31]2形成具有空腔的二维层状结构,空腔中填充着质子化的乙二胺分子和结晶水分子。电化学性质表明,该化合物是潜在的电催化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金属含氧簇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孙莹莹,李大成,窦建民.多金属氧簇合物[Ni(pdn)_3]_2[PW_(12)O_(40)](OH)·H_2O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C].全国第十七届大环化学暨第九届超分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2].孙莹莹,李大成,窦建民.多金属氧簇合物(Hen)_6{Cu(H_2O)[H_(16)CuP_8Mo_(12)O_(62)]}·4H_2O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2014
[3].张景丽.氨基酸多金属氧簇合物的设计组装、结构表征及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4
[4].孙莹莹,卢静,李大成,窦建民.多金属氧簇合物[H_2pdm]_2[H_6Mn_2Mo_6P_4O_(32)]·3H_2O的合成及结构表征[C].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2
[5].刘欣,周荫庄,屠淑洁.无机-有机多金属砷钒氧簇合物的合成及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7
[6].华春燕.多元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组成设计、氧化还原性质及催化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华春燕,李娟,戴立益,单永奎.锌硅钼钨多元取代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异丙醇气相反应的活性[J].化学学报.2005
[8].孔爱国.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的热解性质及其在介孔二氧化钛表面固载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9].余淑媛.纳米多金属含氧簇合物/多孔材料的组装、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10].李伟,戴立益.过渡元素硅钼钨多元取代多金属含氧簇合物的热分析研究[J].化学世界.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