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沙棘论文-杜蕾蕾,陈雏,李亚真,王雪彦

卧龙沙棘论文-杜蕾蕾,陈雏,李亚真,王雪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卧龙沙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卧龙沙棘,果实,多酚,黄酮

卧龙沙棘论文文献综述

杜蕾蕾,陈雏,李亚真,王雪彦[1](2015)在《卧龙沙棘果实中多酚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卧龙沙棘果实中多酚类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采用UPLC法测定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结果 5批沙棘果实中总酚、总黄酮、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含量分别为29.80~38.80、17.60~27.40、0.38~2.01、0.17~2.00、0.49~4.53 mg·g-1。结论卧龙沙棘果实中多酚类成分的含量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赵春芳,陈国娟,王芋华,KORPELAINEN,Helena,李春阳[2](2007)在《利用RAPD标记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沙棘种群的遗传变异(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800m到3400m五个海拔连续取样,用RAPD分子标记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沙棘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用11条寡核苷酸引物,扩增得到151个重复性好的位点,其中143个多态位点,多态率达94.7%.在5个沙棘种群中,总遗传多样性值(HT)为0.289,B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值为0.315,这完全符合沙棘这种多年生、远交的木本植物高遗传变异的特性.5个种群内遗传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低—高—低变异趋势,在2200m海拔处的B种群遗传多样性达最大值0.315,3400m海拔处的E种群则表现最小,仅0.098.5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值GST=0.406,也即是说有40.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59.4%存在种群内.1800m海拔处的A种群与其他种群的明显分离是造成种群间遗传分化大的原因.UPGMA聚类图和PCoA散点图分别进一步确证了5个种群间关系和所有个体间的关系.最后,经过Mantel检测,遗传距离与海拔表现了明显的相关性(r=0.646,P=0.011).(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陈国娟[3](2007)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沙棘是一种雌雄异株、风媒传粉的灌木或乔木,在中国西南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有广泛的分布。本研究以采集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1800m、2200m、2600m、3000m、3400m)梯度的中国沙棘天然群体为材料,以ISSR和AFLP标记技术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遗传结构,旨在了解卧龙地区中国沙棘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以及遗传多样性在群体间、群体内以及雌雄亚群体间的分布和特征,为中国沙棘树种的遗传改良及种质资源保存提供遗传研究背景与实验依据。同时探讨ISSR、AFLP和RAPD叁种标记对中国沙棘天然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和群体间遗传结构的评估能力和各自的优缺点。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ISSR和AFLP分析都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中国沙棘群体拥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h=0.249,H_T=0.305)。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卧龙自然保护区多变的气候条件和生境的异质度大有关。2.ISSR和AFLP都揭示出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沙棘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增加发生显着的变化,表现为中海拔群体(2200m和2600m)比高海拔群体(3000m和3400m)和低海拔群体(1800m)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的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可能解释是低海拔群体处在相对高温和相对干旱的环境,高海拔群体受到低温和紫外线胁迫,而中海拔群体存在中国沙棘生长的适宜环境。3.ISSR和AFLP分析都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沙棘的遗传结构遵循分布范围广、交配系统以异交为主的木本植物的通常模式,即大多数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只有少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间。4.经Mantel检测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沙棘群体间的海拔距离和对应遗传距离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垂直海拔距离的增加,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也随之增加。Mantel检测结果以及聚类分析将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不同海拔的中国沙棘群体分为低、中、高海拔群体叁组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海拔很可能是限制群体间基因交流的主要因素。5.ISSR分析发现同一海拔的雌雄亚群体首先聚类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海拔的雌雄亚群体在遗传上最相似。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只有3.8%的总遗传变异存在于雌雄亚群体间,这可能与雌雄植株间的交配和遗传物质的混合有关。6.ISSR、AFLP和RAPD分析都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中国沙棘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它们的分析结果估算得到的Nei's平均基因多样度(h)分别为0.249、0.214和0.170。从该结果可以看出ISSR和AFLP比RAPD检测到更多的遗传多态性,这很可能是不同标记检测的基因组的位点不同所致。7.依据对不同标记系统的比较分析,认为ISSR、AFLP和RAPD叁种分子标记系统都能成功地用于调查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中国沙棘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及遗传变异结构,提供关于中国沙棘天然群体多态性水平和遗传变异分布的有用信息。在叁者中,AFLP具有最高效能指数和标记指数,在确定种间分类关系或鉴别个体方面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标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期刊2007-05-01)

陈纹,孙坤,张辉,苏雪,陈学林[4](2007)在《中国特有植物卧龙沙棘自然群体的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12个随机引物对卧龙沙棘全部2居群共28个个体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卧龙沙棘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8.05%,Nei’s基因多样性h=0.2553,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Ι=0.3841。分布范围狭窄的卧龙沙棘在亚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分布较广的中国沙棘。在居群水平上,卧龙沙棘同样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3.42%,Nei’s基因多样性h=0.2193,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0.3287。卧龙沙棘的基因分化系数Gst=0.1425,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AMOVA的结果也表明,在全部的遗传变异中,19.1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之间,与Gst值基本一致。这一结果符合卧龙沙棘风媒、异交的繁育系统特点。(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7年02期)

廉永善,陈学林,孙坤[5](2004)在《沙棘属一新亚种——卧龙沙棘(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沙棘属 (H ippophae)一个分布于四川省汶县和茂县的新亚种——卧龙沙棘 (H.rhamnoidessubsp wolongensis Y. S. L ian,K. Sun & X. L . Chen)。依据主要形态特征和分布的分析 ,它近缘于中国沙棘 ,但是卧龙沙棘具有莲花瓣状着生的花芽 ,叶片大而互生、叶边缘呈明显地波状而且波谷常向背面稍反折 ,叶柄和果柄明显较长等 ,容易辨认。卧龙沙棘分布比较小 ,仅仅出现在四川省汶县和茂县海拨 16 6 0~ 192 0 m的山坡上。(本文来源于《沙棘》期刊2004年02期)

廉永善,孙坤,陈学林[6](2003)在《卧龙沙棘——沙棘属一新亚种》一文中研究指出卧龙沙棘 (亚种 )HippophaerhamnoidesLinn subsp wolongensisLian ,K SunetX L Chen ,subsp nov 落叶小乔木 ,高 (3) 4~ 7m。一年生枝条柔软 ,棕褐色 ,通常稍镰状弯曲 ,先(本文来源于《沙棘》期刊2003年01期)

卧龙沙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1800m到3400m五个海拔连续取样,用RAPD分子标记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沙棘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用11条寡核苷酸引物,扩增得到151个重复性好的位点,其中143个多态位点,多态率达94.7%.在5个沙棘种群中,总遗传多样性值(HT)为0.289,B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值为0.315,这完全符合沙棘这种多年生、远交的木本植物高遗传变异的特性.5个种群内遗传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低—高—低变异趋势,在2200m海拔处的B种群遗传多样性达最大值0.315,3400m海拔处的E种群则表现最小,仅0.098.5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值GST=0.406,也即是说有40.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59.4%存在种群内.1800m海拔处的A种群与其他种群的明显分离是造成种群间遗传分化大的原因.UPGMA聚类图和PCoA散点图分别进一步确证了5个种群间关系和所有个体间的关系.最后,经过Mantel检测,遗传距离与海拔表现了明显的相关性(r=0.646,P=0.01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卧龙沙棘论文参考文献

[1].杜蕾蕾,陈雏,李亚真,王雪彦.卧龙沙棘果实中多酚类成分的含量测定[J].华西药学杂志.2015

[2].赵春芳,陈国娟,王芋华,KORPELAINEN,Helena,李春阳.利用RAPD标记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沙棘种群的遗传变异(英文)[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

[3].陈国娟.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subsp.sinensis)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7

[4].陈纹,孙坤,张辉,苏雪,陈学林.中国特有植物卧龙沙棘自然群体的RAPD分析[J].广西植物.2007

[5].廉永善,陈学林,孙坤.沙棘属一新亚种——卧龙沙棘(英文)[J].沙棘.2004

[6].廉永善,孙坤,陈学林.卧龙沙棘——沙棘属一新亚种[J].沙棘.2003

标签:;  ;  ;  ;  

卧龙沙棘论文-杜蕾蕾,陈雏,李亚真,王雪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